與「坑儒焚書」相似的成語故事
“坑儒焚書”的成語故事:
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見,把上書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學誹謗朝政,下令將《秦紀》以外的史書全部上交焚毀,書生盧生等人不滿,結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陽挖坑活埋他們焚書和坑儒究竟怎么回事?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了李斯的建議,除了秦國的史書,以及醫書以外,焚燒其他書藉。 秦始皇晚年迷信術士,結果術士們騙了錢財就跑了,秦始皇一怒之下,一下坑殺了460多名術士和儒生。 這就是焚書坑儒。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焚書坑儒》的原文
《史記·儒林列傳》論及此事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薄稘h書·儒林傳》論及此事也說:“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鼻馗墓盼囊詾樽`,國人多誹謗。秦患天下不從,而召諸生至者皆拜為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種瓜于驪山硎谷之中溫處,瓜實,乃使人上書曰:瓜冬有實,有詔天下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而為伏機。諸生方相論難,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終命也。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從公元前213年開始的焚毀五經、活埋儒士的事件。是秦統一中國后為統治思想而采取的兩項重大措施。由于當時奴隸主仍在意識形態領域為復辟舊制度制造輿論,前213年,秦始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焚書對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個極大的破壞。次年,由于盧生、候生期騙始皇能得長生不老之藥,敗露后始皇大怒,認為儒生多以妖言惑亂,于是將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活埋于咸陽。焚書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當時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和統治階級內部的離心離德,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妒酚洝ぞ?21·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毙g音述,術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焚書坑儒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李斯提出焚書的建議。焚書坑儒的具體內容是:
1.史書方面除《秦記》之外,其他六國的史書一律燒掉;
2.《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的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監督燒掉;
3.醫藥、卜筮、種樹等科技文化方面的書不在禁止之列;
4.如有人敢相互談論《詩》、《書》的,判處“棄市”;借古諷今者將被滅門;其他人或官吏見到而不舉報的與他們同罪;令下30日后不執行的,即面額刺花,服4年筑城勞役。
秦始皇看后立即批準了這個建議。于是,全國各地煙塵彌漫,大批古代文獻、典籍焚毀于大火之中。
由于大量焚書,引起不少讀書人和方士的不滿,他們繼續大造輿論,謾罵、攻擊秦始皇,說他像一個職殺人的獄吏,并以處罰削斬人為樂以此逞威等等。有兩個方士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后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秦始皇對于這些敢于反抗、繼續散布“妖言”、“以亂黔首”的儒生采取了堅決鎮壓的手段,先后逮捕了460多個儒生,并把他們全部坑殺在咸陽。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焚書坑儒的歷史背景
1.是秦朝建立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圣賢的言論批評時政(只是對于坑儒,史學家們現在仍有爭論。一般來說有三種看法:第一是歷史上并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后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持這一觀點的人,是由于無任何經學根底的涵養,導致不認識術士的術字,而將術士與方士混淆。古籍多通假字,《禮記。學記》云:“蛾子時術之”,術述即是一例。術士即述士,古代學者遵從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信條,學述(學術)而不自造作(創作)。此亦“學術”一詞的本源和本義;第三是秦始皇的確活埋了許多秦朝學術界、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3.在關于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焚書坑儒事件
就“焚書”來說,秦始皇是把周青臣的恭維,和淳于越的爭議,命令大臣們會議。結果,承相李斯特別提出“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都燒了。李斯當時是傾一時的首相,又是儒者荀子(卿)的學生,所以秦始皇采取他的意見,就下命令寫了一個“可”字。你說他是獨斷獨行嗎?如果現在依法平反,該判“焚書”之罪的是李斯和楚霸王項羽。而且當時所燒的書,是指私家藏書。但博士官有的藏書,集中在咸陽宮中,后來被項羽放一把火,連同阿房宮也一起燒了。但蘇東坡卻認為“焚書”的罪過,應該由荀子來負責,因為李斯是荀子的學生。 至于“坑儒”呢?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稱皇帝的時候,不但設有“博士”官職,錄用來自諸侯各國的儒生們,其他在咸陽做官或吃閑飯的“賓客”還有不少人。“坑儒”的事件,發生在他死前兩年,那時阿房宮也早修成了,他天天沉湎在酒色之中,自我逃避,自我麻醉,就是朝廷中的大臣們,要找他請示也很困難,不知他在哪里。他既怕死,又想尋找長生不老的藥吃。那當然是百病叢生,精神很不正常的人了。照現在來說,糖尿病、高血壓、前列腺肥大等,甚至還有莫名其妙的多疑和恐懼癥。所以他在宮中,看見從外面經過的丞相車隊衛兵很威風,心里很不高興。過幾天,丞相的車隊衛士減少了。他就懷疑當天跟隨身邊的人,泄漏他的狀況,統統都拿來殺了。 偏偏在這個時候,有儒士侯生、盧生兩個人,互相談論。背后譏笑他,并且不想為秦國做事,就偷偷逃走了。秦始皇知道了,勃然大怒說:“諸生或為妖言以亂黔首(老百姓),使御使按之(按就是查辦)。”歷史真實的記載,便是如此。為這件事,他大發脾氣,叫執法的“御史”,依法查辦,也并沒有說立刻要殺人。但“諸生轉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個余人”??墒?,一班在咸陽的儒生們,為了表示自己清白,自寫坦白書、悔過書,有的還密告他人。一個牽連一個,又互相告密,因此構成犯法的,共有四百六十人,所以弄得他更暴怒了,下令把他們統統活埋了。千古以來的書生們,都是“眼高于頂,命薄如紙”,平常喜歡高談闊論,批評說理,滔滔不絕。一旦有事,大都便推過別人,自卸罪責。這也是世情之常,令人不勝悲嘆的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名詞解釋焚書坑儒
【焚書】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鉆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并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制王朝——秦朝建立。由于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并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諸子百家“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庇谑?,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于當年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焚書坑儒名詞解釋
【成語與典故】【詞目】 焚書坑儒 【同義詞】 燔書坑儒 (fán shū kēng rú)【發音】 fén shū kēng rú 【釋義】 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比喻對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殘?!境鎏帯?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示例】 滿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殺了民族思想的人。(梁斌《紅旗譜》四二) 【用法】 作主語、謂語、定語、賓語;指文化制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在歷史上誰是哪個皇帝焚書坑儒的?
是秦始皇。
焚書: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坑儒: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后,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后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遷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460人并全部活埋。
擴展資料:
焚書坑儒的負面影響:
雖維持了秦朝的統治,但也加速了其政的滅亡:
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縱觀春秋戰國的始末,秦朝統一是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然。周圍各個諸侯國斗爭主要圍繞政割據吞并進行,百家文化漸漸統一,各國軍事和行政漸漸被儒家等主流文化所滲透,導致戰爭機器的發展被文化束縛。
受文化影響,例如孫子兵法戰例等等,戰爭被文化和文化所帶來的其他變化所改變,從而使戰爭機器無法達到殺傷力的最大化。這就使得一支能夠不受傳統影響的軍隊能夠戰勝傳統的軍隊,從秦國這架戰爭機器的發育到揚威,秦始皇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
看秦國統一歷史,就是一部文化與殺伐博弈的大戲,文化講求道義,戰爭講求殺傷力,最后不僅是新型戰略思想的勝利,還是秦始皇立國戰略思想的勝利。
焚書坑儒僅僅是秦始皇立國思維在治道上的投影,對于嬴政來說,作為舊道的代表,大儒們的作為無疑會對大秦帶來危險,他害怕國家和軍隊的軟化。對于這種力量的恐懼,導致嬴政確定了他的一套方略,最后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
雖然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國家長治久安,不利于社會發展,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并且手法殘忍,殘暴。
荀子學派法家學派與孔孟正統派儒學的斗爭,集中表現在中央集(地主政治)與分封諸侯(領主政治)的爭論上,終于爆發了焚書坑儒的大破裂。
前二二一年,初并天下,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都主張在離秦較遠的燕齊楚等地分封皇子為王,獨廷尉李斯反對分封。秦始皇從李斯議,確定行施郡縣制度。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齊人淳于越倡議,主張學古法,分封皇子功臣為諸侯。
丞相李斯斥儒生不師今而學古,各尊私學,誹謗朝政,惑亂民心,建議禁私學。辦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國史記以外,別國史記一概燒毀;除了博士官所藏圖書,私人所藏儒家經典和諸子書一概送官府燒毀。下今后三十天不送所藏私書到官府,罰筑長城四年。
聚談詩書的人斬首,是古非今的人滅族,只有醫藥、占卜、農作書不禁。民間求學以吏為師。秦始皇從李斯議,實行了焚書法令。
前二一一年,方士求神仙不得,且誹謗始皇,后畏罪逃走,秦始皇大怒,在咸陽查探后,活埋術士四百六十余人。李斯主張中央集,是適合時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學派(與韓非派法家合流)卻是一種極端壓制人民的政治思想。
王綰、淳于越主張分封諸侯,從周分封諸子導致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到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仍舊因分封后的削藩后內戰的教訓告訴我們,他們的觀點是極端錯誤的。他們所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統派(包括陰陽家與神仙家)講仁義,但秦初尚亂世,六國余孽仍在,光有仁義如何治國。
“焚書坑儒”這一幾乎可以肯定是很大一部分是杜撰的事件,卻成為了秦始皇殘酷暴戾的證據,使其被后世天下學人唾罵了兩千多年,恨不能掘墓鞭尸??梢哉f,得罪文人特別是后來得到柄的文人實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們幾乎成功的讓一個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遺臭萬年。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焚書坑儒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焚書坑儒有什么影響
積極的方面:對于社會的進步有積極的意義,使封建社會制度得到確立。 不利的方面:是文化的大毀滅,知識分子的大摧殘,知識的大倒退;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假使,沒有焚書坑儒,相信,中國古代的文化知識很有大的飛躍,提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好處:統一思想,是統一國家的基礎,建立法制,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 壞處:殘暴的手段引起人民的不滿,迫害知識分子,禁錮人們思想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歷史上焚書坑儒到底是因為什么?
焚書坑儒的原因:
1.是秦朝建立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圣賢的言論批評時政。
只是對于坑儒,史學家們仍有爭論。一般來說有三種看法:
?。?)第一是歷史上并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后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
?。?)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秦始皇焚《詩》、《書》,醫、卜之類的文籍,不在焚燒之列。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且司馬遷與漢武帝年齡相仿,按最遲計算(漢武帝崩于公元前87年),司馬遷距離焚書坑儒發生的時間,最遠不過120多年。120年的時間跨度,是什麼概念?就相當於今天的2012年到1896年(清光緒年間)的跨度。司馬遷從十多歲起,就開始遍游中國,二十三歲的時候,其父司馬談去世,司馬遷就已經接任其父的職務,擔任漢太史令了。如果從司馬遷20歲開始算起(-147年),距離焚書坑儒(-212年)的時間跨度,不過65年而已。即相當於2011年往前推65年(相當於中華民國時期的1946年)。在這樣一個狹小的時間跨度之內,以司馬遷的學識和所處高層的地位,焚書坑儒這樣大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
3.在關于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
所焚何書?為何而焚?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書》,因為尚書記載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詩經》,因為詩經中多贊頌歷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國遺黨頌六國先王。
但,最最重要的或是一本方士《道經》。這道經非現在的老子道德經。此經唯留十六字,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保ā豆盼纳袝ご笥碇儭罚?br> 《荀子·解蔽篇》中也有類似的引注,稱:“《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N⒅畮祝┟骶佣竽苤?。”(由此推斷曾有一本道經,絕非僅有現存的十六字。)
所坑何人?為何而坑?
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因方士所言長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長生也非是小小丹藥所能達到。(己心不凈,何以修行?何以長生?人人本有長生草,己心不凈,田園荒蕪,何以種得長生。海外三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不過是人身三大丹田。外求何處求……)
方士接近始皇,非要煉藥尋丹,乃是要傳《道經》于天下。
始皇惱羞成怒,認為方士們在耍弄自己。于是,先焚道經,后坑方士。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坑儒焚書”擴展: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近義詞:焚書坑儒、焚典坑儒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用法:坑儒焚書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文化專制。
英文翻譯:bury the literati in pit and burn books
成語注音:ㄎㄥ ㄖㄨˊ ㄈㄣˊ ㄕㄨ
成語讀音:kēng rú fén shū
成語解釋:坑:活埋;焚:燒。焚毀書籍,坑殺書生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出處: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繁體成語:坑儒焚書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簡拼:KRFS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