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房謀杜斷
“房謀杜斷”的成語故事:
唐朝初年,唐太宗善于任用能人為之服務,經常聽從大臣的意見。一次他與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齡感慨地說:“非如晦莫能籌之?!钡鹊蕉湃缁迊淼綍r,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齡的計謀做出決斷。他們兩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稱房謀杜斷房謀杜斷是成語嗎
是成語房謀杜斷_百度漢語房謀杜斷 [fáng móu dù àn] [解釋] 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 [出自]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房謀杜斷這個成語的來由?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并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長而又各有特色。在當時看來,房、杜二人同心輔政,是合作得非常協調的,所以人們稱贊他們“笙磬同音,惟房與杜”。 “笙磬同音”,原是《詩經》中的一句,這里借來比喻兩個人彼此齊心協作,好象笙、磬兩種樂器和諧地合奏一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房謀杜斷般的詞語
蕭規曹隨。蕭規曹隨,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后,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這個成語和房謀杜斷的結構類似。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房謀杜斷指的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并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長而又各有特色。在當時看來,房、杜二人同心輔政,是合作得非常協調的,所以人們稱贊他們“笙磬同音,惟房與杜”。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房謀杜斷的杜指的是
房謀杜斷fáng móu dù àn[釋義] 房:唐朝宰相房玄齡;謀:計謀;杜:唐朝杜如晦;斷:決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佳話。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語出]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叭缁拗裂?,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近義] 天作之合[用法] 聯合式;作補語;形容能人之間的合作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房謀杜斷出自唐代什么時期?
房謀杜斷 【拼音】:fáng móu dù àn 【解釋】: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 【出處】:《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叭缁拗裂?,竟從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示例】: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 ★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 【近義詞】:天作之合 【語法】:作賓語、定語;形容能人之間的合作 【成語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善于任用能人為之服務,經常聽從大臣的意見。一次他與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齡感慨地說:“非如晦莫能籌之。”等到杜如晦來到時,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齡的計謀做出決斷。他們兩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稱房謀杜斷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房謀杜斷指的是什么?
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并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
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長而又各有特色。
擴展資料:
房玄齡(579~648)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后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于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
杜如晦(585~630)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從祖杲為北周、隋顯官。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見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官。如晦常從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又遷陜東道大行臺司勛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學館為十八學士之首 。?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房謀杜斷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房媒杜斷指什么?
是“房謀杜斷”吧。房指房玄齡,杜指杜如晦唐朝兩個有名的官員。這個詞是贊揚他們兩個的。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有誰知道唐朝年間,房謀杜斷。房是指房玄齡杜是誰?
杜如晦http://baike.baidu.com/view/77689.htm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房謀杜斷房謀指什么杜斷指什么他還重用敢于直言的誰
房謀杜斷房謀指房玄齡多謀,杜斷指杜如晦善斷。唐太宗還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房謀杜斷【拼音】:fáng móu dù àn【釋義】: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魏征陵墓位于陜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房謀杜斷”擴展: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用法:房謀杜斷聯合式;作補語;形容能人之間的合作。
繁體成語:房謀杜斷
近義詞:天作之合
成語出處:《舊唐書 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叭缁拗裂?,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讀音:fáng móu dù duàn
成語簡拼:FMDD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注音:ㄈㄤˊ ㄇㄡˊ ㄉㄨˋ ㄉㄨㄢˋ
成語解釋:房:唐朝宰相房玄齡;謀:計謀;杜:唐朝杜如晦;斷:決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佳話。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造句: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