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比喻“萬里長征”的成語故事

        2022年08月09日成語故事123

        “萬里長征”的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詩人王昌齡漫游河西一帶,親眼目睹北方契丹人南下騷擾邊疆,弄得民不聊生。他寫《出塞》表達自己的不滿:“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毕M⑴傻昧Ω蓪㈡偸剡呹P


        萬里長征的重大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一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里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時至今日,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昔日腥風血雨刀、槍相見的地方早已恢復安寧,當富足和安康使我們把前輩們的努力只是看作歷史書中的一頁時,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段歷史,去善待并銘記呢?我想真正值得記憶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經融匯在我們的民族集體無意識之中,通過我們的基因遺傳代代相延。比如我們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純樸敦厚……,“長征精神”是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一部分嗎?或者說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聯系呢?直接查證“長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組成部份,還需要時間的考驗,但是找出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聯系確是當前就可以作的工作。惠于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于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摘自gyjslw.com
        毛澤東所說的萬里長征是指什么?
        主要是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陜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離開原有根據地開始長征。1935年11月,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結束了長征。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轉戰14個省,行程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
        摘自gyjslw.com
        當年為什么要萬里長征?
        原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擴展資料:
        1965年3月24日,毛澤東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代表團說:“我們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外國人認為二萬五千里長征很光榮,我們也說光榮,沒有被消滅掉??墒?,那是犯了錯誤的結果,三十萬軍隊剩下了二萬五千人。這就有收獲了,頭腦清醒了,高興了。想一想,為什么會如此?就是因為犯了錯誤。這時候,腿說話了,因為腿發痛,路走多了。這就是我們犯的錯誤。于是我們清算了錯誤?!?br>1965年8月5日,毛澤東會見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中央主席艾地時,又說:“后來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F在全世界都說二萬五千里長征偉大,你們相信嗎?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為犯錯誤,不得不跑,跑的結果,三十萬人只剩二萬五千人。這時我們就得到教訓。長征走了一年,剩下的人不多了,但這些人是很寶貴的?!?br>毛澤東的這兩段話是事隔近30年之后講的,多少帶點調侃的味道,但他說的是實情。1987年5月12日,鄧小平也說:“我們為什么要長征?長征是被迫進行的?!遍L征是黨犯錯誤的結果,是黨和紅軍被迫退出根據地轉移,一路上尋求建立根據地不果,而北上陜甘找到落腳點的結果。
        恰恰是這兩年的磨難和考驗,使紅軍表現出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篇章;使黨和紅軍認清了形勢,總結了經驗,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澤東談長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征摘自gyjslw.com
        紅軍戰士萬里長征的路線。
        紅軍戰士萬里長征的路線:
        紅一方面軍: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肅、陜西。
        紅二方面軍:湖南、貴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陜西。
        紅四方面軍:四川、西藏、青海、甘肅。
        紅二十五軍:河南、湖北、甘肅、陜西。
        擴展資料:
        長征歷史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在整整兩年的時間里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于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于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征摘自gyjslw.com
        萬里長征是什么意思
        指得是紅軍時期的一次大轉移,因為打敗仗了
        摘自gyjslw.com
        當年為什么要萬里長征?
        原因?。?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擴展資料:
        1965年3月24日,毛澤東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代表團說:“我們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外國人認為二萬五千里長征很光榮,我們也說光榮,沒有被消滅掉??墒?,那是犯了錯誤的結果,三十萬軍隊剩下了二萬五千人。這就有收獲了,頭腦清醒了,高興了。想一想,為什么會如此?就是因為犯了錯誤。這時候,腿說話了,因為腿發痛,路走多了。這就是我們犯的錯誤。于是我們清算了錯誤?!?br>1965年8月5日,毛澤東會見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中央主席艾地時,又說:“后來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F在全世界都說二萬五千里長征偉大,你們相信嗎?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為犯錯誤,不得不跑,跑的結果,三十萬人只剩二萬五千人。這時我們就得到教訓。長征走了一年,剩下的人不多了,但這些人是很寶貴的。”
        毛澤東的這兩段話是事隔近30年之后講的,多少帶點調侃的味道,但他說的是實情。1987年5月12日,鄧小平也說:“我們為什么要長征?長征是被迫進行的。”長征是黨犯錯誤的結果,是黨和紅軍被迫退出根據地轉移,一路上尋求建立根據地不果,而北上陜甘找到落腳點的結果。
        恰恰是這兩年的磨難和考驗,使紅軍表現出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篇章;使黨和紅軍認清了形勢,總結了經驗,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澤東談長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征摘自gyjslw.com
        萬里長征指什么
        萬里長征釋義:征:遠行。上萬里路的遠行。形容極搖遠的征程。
        摘自gyjslw.com
        成語萬里長征的意思
        萬里長征釋義:1.指長途行軍。2.見〔二萬五千里長征〕來自百度漢語萬里長征_百度漢語[拼音] [wàn lǐ cháng zhēng] [出處] 唐·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br>摘自gyjslw.com
        萬里長征一共走了多少里?
        萬里長征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擴展資料:
        一、長征各階段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后改稱紅一方面軍),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長汀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后編入紅一方面軍),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西延川永坪鎮,同陜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陜北的一支紅軍 。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陜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后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二、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于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后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御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
        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摘自gyjslw.com
        為什么要走萬里長征
        中央紅軍不能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據地,以開創發展的新局面,被迫于1934年10月實行戰略轉移。但是,由于敵人重兵的’追剿’,他們不能在南方落腳,不得已過長江折轉北上。這樣,原計劃的短程戰略轉移便發展為長征。作為紅軍在南方戰略格局主要支柱的中央紅軍不能盡快恢復穩定,引起了整個戰局的不穩定。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即紅2、紅6軍團)等部,也相繼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10開始。在此之前,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紅軍第6軍團西征,拉開了長征的序幕。 當時,由于’左’傾領導的錯誤指揮,中央蘇區和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已處于嚴重不利境地。為牽制敵軍,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汀贛蘇區紅6軍團突圍,轉移到湖南中部創造新的蘇區,并與紅3軍取得聯絡;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組成軍團軍政委員會,任弼時為主席。以后,又成立了軍團正式領導機關,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 8月7日晚,紅6軍團主力9700余人,從江西永新地區突圍西征。連闖敵人數道封鎖線,進抵湘江。國民黨軍急調重兵實行追堵,企圖圍殲紅軍于湘南。紅6軍團以打圈子的戰術與敵人周旋,并在廣西界首地區順利渡過湘江。以后,又突破敵軍20多個團的重圍,于10月下旬在黔東北印江縣木黃,與活動在川湘黔邊的紅3軍勝利會師。紅6軍團西征,為中央紅軍向西突圍,實行戰略轉移,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紅6軍團和紅3軍會師后,紅3軍即恢復了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紅2軍團首長統一指揮紅2、紅6兩軍團行動。為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并創建新蘇區,10月下旬,紅2、紅6軍團發動了湘西攻勢。3個月中,兩軍團在湘西地區共殲滅國民黨軍4個旅,初步建成了湘鄂川黔蘇區,紅軍發展到1萬余人,成為紅軍三大主力之一。 在中央蘇區,1934年10月上旬,國民黨’圍剿’軍已迫近蘇區中心地區。在未經中央政治局討論,未做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博古等人倉促決定放棄中央蘇區。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以及中央黨政軍機關人員、直部隊組成的第1、第2野戰縱隊共8.6萬人,由江西瑞金等地突圍,開始戰略轉移。在此之前,留下紅24師及地方紅軍共1.6萬人在蘇區堅持斗爭;成立了由項英任書記和司令摘自gyjslw.com
        成語萬里長征的意思
        萬里長征釋義:1.指長途行軍。2.見〔二萬五千里長征〕來自百度漢語萬里長征_百度漢語[拼音] [wàn lǐ cháng zhēng] [出處] 唐·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br>摘自gyjslw.com
        萬里長征是從哪里到哪里?萬里長征是個什么歷史事件?
        萬里長征是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到陜北,長征是土地革命時期的戰略轉移行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擴展資料:
        1936年9月21日,張國燾違背中共中央關于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爾后向寧夏發展的決定,命令紅四方面軍撤離通渭等地西進,擬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間渡過黃河,單獨向甘北發展。
        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迅速實現3個方面軍會師。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臺堡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
        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于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征摘自gyjslw.com

        成語“萬里長征”擴展:

        成語出處:唐 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摘自gyjslw.com
        其他翻譯:<德>der lange Marsch
        成語用法:萬里長征偏正式;作謂語、賓語;。
        成語解釋:征:遠行。上萬里路的遠行。形容極搖遠的征程。
        成語簡拼:WLCZ
        成語注音:ㄨㄢˋ ㄌ一ˇ ㄔㄤˊ ㄓㄥ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英文翻譯:long trip <the long march of twenty-five thousand li (made by China Red Army)>
        日文翻譯:萬里(ばんり)の長征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千山萬水
        造句: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俄文翻譯:великий поход
        成語讀音:wàn lǐ cháng zhēng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6103.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