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勢」成語故事
“鼎足之勢”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為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后認為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為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為諸侯。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最后被呂后誘殺請問成語什么足之勢
鼎足之勢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三足鼎和四足鼎從禮制上來說有什么區別
區別如下:
1、陰陽性不同
古人認為,在禮制上,三足鼎為陽鼎,四足鼎為陰鼎。
2、用途不同。
在禮制上,祭天用三足鼎,祀地用四足鼎。
3、場合不同
三足鼎于家用,四足鼎在公共場合用。
擴展資料:
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 青銅鑄的銅鼎。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鼎
百度百科—三足鼎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鼎足之勢是什么意思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鼎足之勢是什么意思 具體的解釋是什么?
“鼎”,古祭祀器皿,多為三足。幾何中三點確定一個平面。秦始皇制九鼎以鎮九州,乃取其穩定之義。愚見:“鼎足之勢”直指象鼎的三足那樣的形勢。意指均衡,牢固,穩定。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
查了一下,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一句?,F在議論這件事情的人都認為孫的想法是利用鼎足之勢取得他的利益,不能(和我方)共同努力對抗(曹操),并且他的志向已經得到了滿足,沒有進一步擴大領土的想法,因此,別人的說法表面上是對的,但是實際上是錯的。聯系下前后文就明白了: (諸葛)亮曰:“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 與之角力,須并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 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今議者咸以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 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后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 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僭之罪,未宜明也。”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鼎足之勢,犬馬功勞,意思
就是形容形成了相對的局面,是我們的功勞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掎角之勢與鼎足之勢有什么不同
掎角之勢是兩個,鼎足之勢是三個,一個像牛角一樣,一個像鍋底一樣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鼎足之勢用錯了怎么改?
如果只能改掉這四個字就用“對立局面”如果可以改句子就把后面改成“兩家商店針鋒相對”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鼎足之勢是什么意思
鼎足之勢[讀音][dǐng zú zhī shì] [解釋]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盵近義]三分鼎足三足鼎立鼎足而立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 )足之勢
鼎足之勢鼎是古代盛酒的一種容器,由三只’腳’支撐,以利平穩的放置。而現在多用其形容三方實力相差不大,處于相持衡的狀態。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鼎足之勢”擴展:
成語出處:晉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自謂三分鼎足之勢??梢耘c泰山共相始終?!?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造句:三國時期,魏、蜀、吳各據一方,形成鼎足之勢。
成語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ˊ ㄓ 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用法:鼎足之勢偏正式;作賓語;指三方面相持。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解釋: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近義詞:鼎足而立
英文翻譯: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俄文翻譯: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трёх сил
成語讀音:dǐng zú zhī shì
成語簡拼:DZZS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