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貪多務得」
“貪多務得”的成語故事:
唐朝散文家韓愈24歲中進士到京城長安做官,他在官場不得志,45歲時被貶回長安任國子監博士。他給學生講課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很有歡迎。他在《進學解》中強調:“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睂Υ龑W業不能貪多務得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什么意思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意思是【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點燃燈燭夜以繼日地學習,常常勤勞不懈年復一年的讀書學習】。出自《進學解》?!哆M學解》是元和七、八年間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出自《韓昌黎全集》假托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騷。名言“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即出于此文?!驹巍垦晕醇龋行τ诹姓咴唬骸跋壬塾嘣?!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譯文】話沒有說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騙我們吧?我侍奉先生,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斷地誦讀六經的文章,兩手不停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對史書類典籍必定總結掌握其綱要,對論說類典籍必定探尋其深奧隱微之意。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點燃燈燭夜以繼日地學習,常常勤勞不懈年復一年的讀書學習。先生的學習可以說勤奮了。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左宗棠貪污了多少,貪了什么,。
歷史很現實。太平軍反對壓迫和剝削這是優點,后期思想腐化敗落丟棄初衷是缺點。左宗棠收復失地注重民生這是優點,忠君思想的局限性這是缺點。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貪多務得”和“細大不捐”分別是什么意思?
貪多務得: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細大不捐:細:小的大的都不拋棄。形容包羅一切,沒有選擇。貪多務得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貪求更多地獲得所需要的東西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貪得務多,細大不捐”是什么意思
貪多務得: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
細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拋棄。形容所有東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羅的東西多,毫無遺漏。也形容包羅一切,沒有選擇。
出自唐·韓愈《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譯文:對史書類典籍必定總結掌握其綱要,對論說類典籍必定探尋其深奧隱微之意。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進學解》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學生訓話借以抒發牢騷之作。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寫國子先生解析進學正義,向諸生陳明形勢,正面得出“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的結論;
第二段寫學生進行辯解,以先生在“學”“言”“文”“行”四個方面的努力、成就與自身遭遇對照,先揚后抑,駁斥先生的結論;
第三段寫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針對學生之意申說發揮,表明隨意而安的態度,對朝廷隱含譏刺。文章構思別出心裁,語言新穎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辭賦體的鋪敘、排偶、藻飾、用韻等形式,又加以革新改造,富于整飭之美。名言“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即出于此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進學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貪多務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細大不捐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為什么說貪字得個貧?
貪【tān?】,不貧窮又為什么貪。 ? ?
這個窮可以代表很多方面。
1、感情貧窮者,貪婪他人的感情,抓住就不會放手。
2、自我存在貧窮者,貪婪炫耀,從炫耀事物來刷自己的存在感獲得別人的認可。這就是貪。3、財富貧窮者,貪婪金錢,任何能獲得金錢的方法都不會錯過。
做個假設,你不口渴的時候,你會想要喝水嗎?喝很多很多的水?不去想喝水太多會不會影響身體,就單單說“喝水”這件事。你不會吧?因為你不缺。所以,我認為貪就是貧。因為貧才會貪。當然,我認為這個貧,是指貧窮的貧。你沒有的,你才會想要。以此類推,幾乎任何事物只有自己缺的,沒有的,才會有想要的心理,而缺的很多,就會有貪的心理,就算得到了,也不會滿足,還要更多更多。
1、貪財好色 【tāncái-hàosè 】
貪圖錢財,好近女色?
2、貪財慕勢 【tāncái-mùshì】?
貪好錢財,仰慕貴?
3、貪得無厭【 tāndé-wúyàn 】
不知足 。
4、貪多嚼不爛 【tānōjiáobulàn 】
比喻做事貪多,超過自己的負擔能力,因而就做不好。
5、貪多務得 【tānō-wùdé 】
指求多而志在必得?
貪得務得,細大不捐。——韓愈《進學解》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朋友圈發的一個盆里有四個多,下面是一個善,那是什么成語
多多益善ō ō yì shàn[釋義] 益:更加;善:好。越多越好;不厭其多。[語出]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显唬骸诰稳??’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盵近義] 貪多務得 貪得無厭[反義] 不忮不求 清心寡欲[用法] 用作褒義。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什么是貪嗔癡恨愛惡欲
“貪嗔癡恨愛惡欲”來源于佛之唱偈《開經偈》中的“無奈人心漸開明?貪嗔癡恨愛欲”。?
1、貪:貪心,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
2、嗔: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這張嘴,老說不好的話。
3、癡:就是人們常說的傻,為某件事過于著迷。
4、恨:怨恨,恨別人,討厭別人,心生憎恨別人之心。
5、愛:過度的偏愛或溺愛。
6、惡:做惡事,指壞的想法。
7、欲:欲望,無邊無盡的念頭。
擴展資料:
《開經偈》的由來:
這首偈的由來,據說是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由于武則天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對于華嚴經非常地愛好。
總覺得晉譯的六十華嚴欠缺得太多了,不完整,感覺到非常地遺憾,所以就派了特使到印度去求這部經,看看有沒有完整的本子,在這時候于闐國的三藏法師得到有這個本子,她就連法師一起請到中國來,這個法師是實叉難陀,請他來之后,主持翻譯華嚴經。
實叉難陀法師在西域是非常有聲望,知名度相當高的一位法師,我們中國這些大德,乃至于帝王,對他都非常景仰,皇帝親自聘請實叉難陀法師到中國來。實
叉難陀法師來的時候,帶來了華嚴經,也不完整;但是比晉譯的經多出了九千頌,所以一共有四萬五千頌,大經的義趣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譯場規模也非常大,武則天自己也常常去參與。
《開經偈》的發展:
翻成之后,武則天初閱《華嚴經》時,因體會佛法的高妙稀有,非常歡喜,故有感而發,給這個大經題了一首開經偈,這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贊揚佛法的教理無上甚深,無上就是指世間沒有一種學問可以超越佛教的義理。現代量子力學揭示,人類的心念波動與宇宙是全息一體關系,于細微處見自性。
「百千萬劫難遭遇」,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世舍了人身,來生是否還能再來做人那就難保了。一切要看我們所造的是什么業,萬一造了惡業,很容易就進入畜生、餓鬼、地獄道,根本沒有機會聞修佛法,得道解脫。
「我今見聞得受持」,既然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地追求與研究佛法,依照佛的教法來奉行與修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學佛者受持佛法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徹底了解如來的真實教理,信、解、行、證,趣入佛道。如來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
這首偈語可以說是充分地表達了輪回迷途的眾生有幸見聞佛法時的歡喜。數百年來雖有許多人曾經試圖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不比原作,可見這首詩偈之精妙。
頌流傳至今,并成為眾多修行人頌經之前必不可少的發愿文。千百年后的今天,大凡佛教寺院,每天在未誦經文以前,都要先念這四句“開經偈”。武則天女皇,是窺得佛法奧妙,又未解如來真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開經偈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貧多務得,細大不捐上一句
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進學解》原文與譯文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觗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謂勞矣。沉浸釀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于敢為;長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疐后,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反教人為?”先生曰:“吁,子來前[21]!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23]。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馀為妍,卓犖為杰,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于行[25]。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于楚,廢死蘭陵[26]。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28]。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30]。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31]。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什么意思?
意思是:對史書類典籍必定總結掌握其綱要,對論說類典籍必定探尋其深奧隱微之意。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
一、原文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二、翻譯
話沒有說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騙我們吧?我侍奉先生,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斷地誦讀六經的文章,兩手不停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對史書類典籍必定總結掌握其綱要,對論說類典籍必定探尋其深奧隱微之意?!?br>“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點燃燈燭夜以繼日地學習,常常勤勞不懈年復一年的讀書學習。先生的學習可以說勤奮了?!?br>三、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當時韓愈四十六歲,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任國子學博士,教授生徒。全文假托先生勸學、生徒質問、先生再予解答,故名“進學解”,實際上是感嘆不遇、自抒憤懣之作。
二、賞析
《進學解》表現了封建時代正直而有才華、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的苦悶,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具有典型意義,故而傳誦不絕。
三、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是什么意思?
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點燃燈燭夜以繼日地學習,常常勤勞不懈年復一年的讀書學習原文: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譯文:話沒有說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騙我們吧?我侍奉先生,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斷地誦讀六經的文章,兩手不停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對史書類典籍必定總結掌握其綱要,對論說類典籍必定探尋其深奧隱微之意。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點燃燈燭夜以繼日地學習,常常勤勞不懈年復一年的讀書學習。先生的學習可以說勤奮了。出處:《進學解》。《進學解》是元和七、八年間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出自《韓昌黎全集》假托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騷。名言“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即出于此文。作者: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語文材料作文 貪多則……
貪多則殆,終致禍端
名言
貪,欲物也。——《說文》
晉、魏河內之比,謂惏曰殘。楚謂之貪?!斗窖砸弧?br> 貪于飲食,惰于作務?!赌印し侨逑隆?br> 貪貨棄命?!蹲髠鳌は骞辍?br> 愛財曰貪,愛食曰婪?!冻o·離騷》注
虞公貪利其璧與馬而欲許之?!俄n非子·十過》
事例
.嚴監生作為吝嗇鬼形象,與世界文學名著中的葛朗臺、阿巴公相比,他的性格更具獨特性。首先,他的吝嗇已不再是共性的寓言式的特征,而是從人物的特定的生活經歷、社會關系中形成的活生生的個性。嚴監生守著祖業,每晚算賬到三更,精打細算地盤剝農民,克扣家用,一個子兒一個子兒地往里摳,居然摳下了十萬多銀子。這種極端落后的封建性十足的剝削方式,養成了一種膽小的吝嗇。他舍不得銀錢去結交官府,在小縣城里,十萬財富反而使他成了“有頭發可抓”的冤大頭。他的哥哥嚴貢生虎視眈眈,窺伺著他的財產,幾個侄子“就像生狼一般”。偏偏嚴監生只有趙妾生了一個兒子,又太年幼,迫使他不得不把趙妾扶正,好讓兒子繼承財產。為此,就要大把地把銀子送給妻子王氏的兄弟,偏偏兩位舅爺又是敲詐的能手。于是,這個守財奴便陷于腹背受敵、杯弓蛇影的境地,他的吝嗇越來越染上了憂心如焚的色彩。然而,嚴監生并不是“吝嗇”這個概念的化身,他不同于《吝嗇鬼》中的阿巴公,……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表現得如此直接和純凈,不受父子之情的任何干擾。而嚴監生的“吝嗇”就不同,它是和別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他雖然慳吝成性,貪婪成癖,但又有“禮”有“節”,不失人性,既要處處維護自己的利益,又要時時保護住自己的面子。所以,當他哥哥嚴貢生被人告發時,他能拿出十幾兩銀子來平息官司;在夫人王氏去世時,修齋、修七、開喪、出殯等竟花費了五千兩銀子,并常懷念王氏而潸然淚下。一毛不拔與揮銀如土,貪婪之欲與人間之情,就是這樣既矛盾又統一地表現出人物性格的特性與豐富性。
(摘自齊裕、陳惠琴《中國諷刺小說史》)
2.吳敬梓諷刺的矛頭雖然總是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但體現在人身上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魯迅說得好:“非傾向于對社會的諷刺,即墮入傳統的‘說笑話’和‘討便宜’?!比鐚憞辣O生臨死時,因為多點了一根燈草,便伸著指頭遲遲不肯瞑目。這就不僅僅是嚴監生個人特殊性格,而且反映了地主階級極端慳吝的本質,是具有普遍性的。
《儒林外史》還有一個藝術特色,就是善于在復雜的生活現象中挑選典型性的情節來表現性格,而這些情節正是日常發生、普遍存在著的。如嚴貢生吹噓自己“為人直率,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話正說著,一個“蓬頭赤足的小廝走了進來,對他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里吵哩。’嚴貢生道:‘他要豬,拿錢來!’小廝道:‘他說豬是他的?!必i羊雞鴨走進人家宅舍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嚴貢生關了別人的豬,向人勒索錢,就典型地表現了地主階級的貪婪橫霸的性格。關于嚴貢生賴船錢的描寫也是同樣精彩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吳敬梓善于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進行諷刺描寫。雖然《儒林外史》中也用夸張的手法,但更多的是白描。作者所描繪的事物總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以為奇的”,而一經指出便覺“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惡”。
(摘自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
3.《儒林外史》語言的特點是準確、洗煉而富于形象性。作者經常能三言兩語,使人物“窮形盡相”?!袝r由于一個字用得很恰當,使人物“情偽畢露”。如嚴監生妾趙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間侍奉湯藥,極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時,甚至祈求菩薩寧愿替她死。但當王氏死前對趙氏說了“何不向你老爺說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個填房”之后,作者緊接著就寫“趙氏忙叫請爺進來,把奶奶的話說了”。這一個“忙”字,就把趙氏的虛偽面目暴露無遺。(同上)
4.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度辶滞馐贰返淖髡撸褪沁\用了準確、鮮明、帶有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并在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如嚴貢生說話刁鉆兇惡:“嚴貢生發怒道:……罵畢,揚長上了橋,行李和小廝跟著,一哄去了?!痹谶@里,嚴貢生是硬把云片糕說成價值幾百兩銀子的珍貴藥品,緊接著是省里“張老爺”、四川“周老爺”、縣里“湯老爺”,一口一個“官”,一聲一個“打”,胡賴中緊跟著威嚇,而且著重在威嚇,因為這個謊扯得太離奇,不如此訛不住人家。一個刁鉆、兇頑、卑劣、無恥的惡棍形象,躍然紙上。幾個上船勸解的腳夫所說的一番話也很有意思,它表面上是句句責備船家不是,骨子里卻字字揭穿嚴貢生的無賴行徑,像一把鋒利的鋼刀,直插進他卑污的心靈,以至使色厲內荏的嚴貢生聽了不得不趕忙“轉彎”溜走。在這里,被壓迫者雪亮的眼睛、正義的行動、機智的斗爭藝術和對嚴貢生、官府的敵視鄙視的心情,都從那聲口語里表現了出來。
(摘自王俊年《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5.另外兩個丑陋的封建文人典型形象是嚴監生的兩位舅爺——王德和王仁。這兩個人,既不同于嚴貢生之惡,也不同于嚴監生之吝,而另具一番“貪”的神貌。
作品對這兩個丑類的揭露是不動聲色地悄然展開的。他兩人,王德是府學廩膳生員,王仁是縣學廩膳生員,都按月在官府領取膳米,而且“都做著極興頭的館,錚錚有名”。照常理,這已是很有身份名聲的了,但我們全不見其“道德文章”,能看到的卻是“文人無行”。
嚴監生因為哥哥嚴貢生逃訟而去,只得出面了結官司,請兩位舅爺——王德、王仁來商議。事過之后,嚴監生又治辦酒席款待這兩人,他倆先是“拿班做勢”,不肯來;來了以后吃酒時要行“狀元令”,中一回“狀元”吃一杯酒,他倆中了幾回“狀元”,卻“吃了幾十杯”,見嚴監生一回也沒中,“二人拍手大笑”,最后“吃到四更盡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整個一副饕餮貪杯的丑陋嘴臉,哪有一點溫文爾雅的模樣。
除了一些細節之外,這兩個秀才的骯臟貪心和下作面目更集中地體現在替妹夫把妾“扶正”的前前后后。
嚴監生之妻王氏病危,妾趙氏假意殷勤,實際上逼迫王氏答應把她“扶正”,頂替王氏死后的夫人座位。嚴監生巴不得如此,忙請兩位舅爺相商,那王氏二兄弟聽了,“把臉木喪著,不則一聲”;待到嚴監生喚小廝取來銀子送與他們每人一百兩,“二位雙手來接”,旋即變了面孔,屁股整個移到對方一邊,把個親姊妹全然撇在一邊,來為嚴監生著想了。王德道:“你不知道,你這一位如夫人關系你家三代”,好像他比嚴監生還清楚扶妾為正的重要性;而那王仁索性拍起桌子嚷道:“我們念書的人,全在綱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說話,也不過是這個理。”在他看來,置姊妹病危于不顧,反替妹夫扶小妾填房乃是儒生至高無上的“理”,孔子也就不過如此。其后,王仁又道:“你若不依,我們就不上門了!”這點兒銀子的效力真是無比,弄得兩位舅爺立場大變,親自操持為妹夫之妾行填房大禮。
趙氏“扶正”之日,即王氏“歸天”之時。這是場道地的鬧劇。按情理王氏兄弟應照應自家姊妹,但他們不,他們反倒為嚴監生撐腰,聲稱有他二人在,“誰人再敢放屁!”整個是為虎作倀的幫兇相!果然,當時他們又是各自得了五十兩銀子,現金交易。那王仁又親為嚴監生“做了一篇告祖先的文,甚是懇切”,真是卑下無有過于此者。待到王氏死了,趙氏欲披麻戴孝,“兩位舅爺斷然不肯”道:“名不正則言不順”。在銀子的作用下,這兩位“錚錚有名”的秀才要錢不要臉,要錢不要親姊妹,分明是下三爛的市儈,哪見一點“儒雅”的影子?
令人瞠目的兩位秀才“播種”必有“收獲”,先是“趙氏感激兩位舅爺入于骨髓,田上收了新米,每家兩石;腌冬菜,每家也是兩石;火腿,每家四只;雞、鴨、小菜無算?!敝笥置咳硕賰摄y子,做盤費趕考去了。
這一回目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最為成功,情節也很集中。四個無恥文人既有卑庸腐俗的共性,又都各有獨到個性,惡、吝、貪、卑,各具情態。在全部《儒林外史》中,這些形象都是極富典型意義的。另外,作者這里的筆觸也極細極工,就連人物的名字也設計得頗見匠心。譬如嚴家兄弟,老大名“大位”字“致中”,老二名“大育”字“致和”,合起來正是曲阜孔廟大成殿匾額上的四個字“中和位育”,是儒家的核心口號,“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諧調適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適應處境。單就這四個字來說,自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遠非一兩句能說清,但它是極嚴肅的儒家口號是不錯的。但我們看看用了這幾個字作名字的兩位儒生——小說家的深刻尖銳的諷刺不也在這里么?另如王家兄弟名字亦取自儒典《論語》中“據于德、依于仁”的句子,一個名“德”字“于據”,一名“仁”字“于依”,可我們看看他們那嘴臉,可配得上這幾個字么?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和珅能貪那么多,從他對人性的理解就知道不無道理
和珅貪不貪,乾隆當然心知肚明;皇帝講究的是帝王之術,一和珅是很有能力的,乾隆很多事仰仗他來解決;二皇帝要使自己利牢固,就是要平衡各方勢力,如果滅掉了和珅一派,清流派做大,皇帝豈不有被架空的危險;三和珅雖然貪圖錢財,但忠心還是有加的,于皇帝的親信,不用擔心其反叛;四和珅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必要的時候隨時可以收拾他。
終上幾點,皇帝可以縱容著他,因為皇帝的最大職責就是保證自己的江山永固,牢牢抓住國家的主導,人民的利益往往放在其次。
和珅雖不會治國統軍,無甚功業,但卻特別擅長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術,還會為皇上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故能博取皇上歡心。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滿、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于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別寵信,成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和珅為官20余載,貪污的錢物折算下來超過了10億兩白銀,相當于當時清朝15年的財政總收入。和珅以自己這樣的赫赫有名的“輝煌成績”,成為了歷史上貪官的代名詞。
和珅的主子,就是當時的乾隆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圣君,在治理國家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開創了康乾盛世。這么圣明的一位帝王,怎么偏偏就會對和珅的巨貪視而不見呢?我不是史學家,也不是政治學家,所以,自己的理解難免會出現粗淺或昏悖,就當作是茶余飯后的閑談吧。
首先,和珅成為巨貪,對于乾隆與和珅來說,是雙贏的事情。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國家處罰最嚴厲的罪行是謀逆造反。犯了反逆的大罪,絕對于十惡不赦,不僅僅是要滿門斬,還有可能被誅九族。一個國家在平和時期,什么樣的人會謀逆造反?往往都是身居高位有實力的大官。眾所周知,官員所追逐的,無非就是兩樣,與利。如果把當作是最大的欲望和追求,這些人所看重的,不僅僅是對所有社會財富的占有,更在于實現在精神上對社會的統治。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站在作為國家領袖這一特定的位置上,才能達到這樣的境地。如果一個官員有這樣的欲望和念頭,便是大逆不道,便是有謀逆之心。這樣的官員對于皇帝來說,是最危險的,也是真正的敵人,因為對自己的皇統治產生了威脅,進而有取代自己成為新的皇帝的可能。所以,對于這部分人,皇帝決不會姑息,進行打擊也是絕不手軟的。
官員中的另一部分,就是以追逐和占有物質財富為主要目的的那些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貪官們。此類人的貪腐程度,與和珅一樣,是和自己的職位高低密切相關的。在最初和珅從一個卑微貧寒的書生成為一個不起眼的小官時,是根本不敢奢望得到成箱的珠寶玉器和成堆的金燦燦、白花花的金銀的,或許,有人給他送上兩箱水果之類的土特產、請他到飯館撮一頓便會心滿意足、感激不盡。隨著得到皇帝的賞識被節節提拔,官越做越大,得到的好處便越多,在物質財富方面愈發地表現出了極強的占有欲。在對于力的認知和態度上,不是為了謀取更大的力,而是為了更好地為自己攫取物質財富提供更大的便利。實事求是地講,他們個個都是飽讀史書并通過層層選拔才得以成為官員的社會精英,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力,靠自己的努力,更主要是靠真正的力核心就是皇帝的給予。所以,他們便會想方設法取悅皇帝,不讓皇帝對自己設防,于是,在思想上絕對忠于皇帝,在行動上絕對服從和服務于皇帝,不遺余力地維護皇帝的統治地位。當付出這樣的辛勤和努力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終于博得龍顏大悅,便被賞賜了更高的職位,進而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撈取好處的機會。然后,再開始新的一輪循環,繼續堅持不懈地取悅皇帝,得到更大的官位,撈取更多的好處。和珅無疑是這些官員的成功的代表,直至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位置,可謂是登峰造極。
可以說,和珅是個特別務實的人,也是個特別有原則的人,在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上可以極度放縱,但在皇上,是絕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他對于皇帝的“忠”,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對皇帝允許和庇護自己斂財的感恩,一種是維持現狀以便于自己斂財可以更長久。和珅即便是做了全國最大的官,但他所形成的“忠君、斂財”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并沒有發生改變。不僅如此,和珅的所謂的成功,也成了當時官員隊伍學習的楷模和效仿的典范,也慢慢演變成了當時的為官之道,各級各類官員都紛紛如此操作,于是,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這說明,當時和珅的這種“經驗”,是被大家所接受和認可的。這些貪官們雖然橫征暴斂、魚肉百姓,但對于皇帝卻是忠心耿耿。貪的是國家的錢,皇帝不追究,別人自然就不能怎樣,所以,這些人才得以心安理得、肆無忌憚。
和珅的官位高,力大,勢力也大,圍著自己轉的“和系”的官員就必然很多。在過去,官員之間的這種“結黨”行為是嚴厲禁止的,但和珅卻平安無事,這也正說明了乾隆皇帝早就把和珅看透了。和珅盡管位居群臣之首,但和皇帝比起來,也只不過是如來佛手心里的孫猴子而已,鬧不出什么妖蛾子來。況且,金錢是一柄雙刃劍,和珅手里聚斂的這筆特別巨大的財富,一方面是富有的滿足,從另一個角度講,是對他形成了牽制和壓力。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和珅既然挖空心思地積累這么多的財富,就更怕失去它,而能真正讓這筆財富留下來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皇帝。所以,精明的和珅清醒地知道這一點,他不想讓自己以及自己擁有的財富成為不穩定元素,便會自覺地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更加地忠于皇帝。和珅與其他中央和地方的官員所結成的無形的關系網,也是純粹靠金錢來維系的。這些人結成的這張網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構建能夠順利得到物質財富的一條渠道,而不是為了營造與皇帝抗衡的另一個力核心。對于這個圈子的建設,和珅作為主導者,是不可能讓其變成有謀逆政治主張的非法組織,而只是互相利用和制約的松散結合,不但不會危及皇,相反,他會在圈子里傳播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讓更多的人認同這樣的“忠君”思想,進而,讓乾隆的皇統治更加牢固。于是,在這個思想的主導下,和珅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這個圈子里做自己的財富領袖,而乾隆皇帝可以高枕無憂地做自己的最高統治者。兩者平安相處,互利雙贏。
其次,乾隆皇帝或許有“肉爛了還在鍋里”的想法。
在封建社會,社會財富的所有都于皇帝,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給予某些大臣一些土地、房屋、金錢,也是賞賜的,是一種使用的暫時轉移,根本所有還是于皇家的。不僅僅是這些物質上的,就連所有的公民,也都是皇帝的臣民,生殺予奪,都掌握在皇帝手里。
和珅貪財,聚斂了驚人的財富,這樣的事情英明的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聽之任之,一方面有上述第一個原因之外,另一個原因,無非就是讓和珅暫時代管一下罷了。國家真的要是需要了,可以隨時將之拿回來,一道圣旨,和珅不敢不從。
另外,這筆巨大的財物放在和珅家里,皇帝很放心。因為那個時候還不存在貪官向海外潛逃那一說,也還不可能將貪污的巨款秘密轉移到海外的金融機構。所以,貪污再多的錢物,也只好藏在自己的家里。不論是國家的大金庫還是個人的小金庫,“肉爛了還在鍋里”,反正都是皇家的,乾隆皇帝深深知道這一點,便不會視做一塊心病了。
再而言之,那個年代還沒有發行紙幣,都是金貨幣。而且,那個時候也沒有銀行,不可能存在銀行里吃利息,所以,和珅貪污受賄的成堆的金銀便只好堆在自家的庫房里。這樣,也相當于為國家的金庫節約了場地。況且,和珅所貪污受賄的錢物中,有很多是那些價值不菲的古玩字畫、奇珍異寶。如果將這些寶貝放在宮里的庫房,那些管庫的太監們因為不是自家的東西,便不可能會特別經心,常年的蟲蛀鼠咬、發潮霉爛,肯定會對這些寶物造成損害。尤其是那些古字畫,有可能遭到滅頂之災。而放在和珅家里,他是個視金錢比生命還重要的守財奴,肯定會嚴加看護,特別精心地來保護,保證不會有任何毀損的。和珅的貪婪,也決定了錢物在他的府上是只能進不能出,拿出去比割自己的肉還疼,更不會施舍救濟老百姓。如果說是清官,就不好保證了,不僅沒錢,即便真的有了錢,根本存不住,轉手就發給下面的百姓了。作為政府,從老百姓身上搜刮錢財肯定會引發人民的不滿。而借貪官的手,搜刮了民脂民膏,百姓的怨言更多的是發泄在貪官身上,對于皇帝的形象損傷不大。如果象征性地把民憤極大的貪官處決了,還可以得到百姓的頌揚。而那些贓款贓物,自然是要收繳國庫的。這樣,作為帝王,就可以名利雙收了。事實也證明,乾隆皇帝的判斷和抉擇是正確的。
第三,乾隆皇帝不缺錢。
清朝貪官的大量產生,是與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大環境是有關系的。和珅所得勢的時期,是康乾盛世的后期??偟膩砜矗瑖液芨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保證。最最關鍵的,當時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時期,從康熙后期到雍正,再到乾隆,國家已經有近百年沒有進行過大的戰爭了。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會里,戰爭是對一個國家財力物力人力消耗最大的事情。因為是冷兵器時代,打仗主要靠的是人力。倘若有了戰爭,便會在全國范圍征兵,征走的都是青壯年的勞動力。以人力為主的農業,一旦勞動力缺失和減少,就會對產業造成巨大的損傷,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會大大銳減,國力自然就會減弱。有時候,一場戰爭就足以毀掉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比如唐朝的一場“安史之亂”的內戰,便把上百年積淀的繁榮昌盛給打沒了,唐朝也自此走向衰落。
在乾隆時期,國家是相對和平的,沒有任何的大戰爭,國家便沒有什么特別大的開支。再加上那個時候是以第一產業即農業為綱,第二產業很不發達,國家也沒有什么重點投資和重大工程項目,所花費的財政經費,主要是日常的行政辦公經費、人頭費和撥付的賑災款項等。再加上乾隆身體好,長壽,國家超過半個世紀不修皇陵。國家不缺錢,就是皇帝不缺錢,于是,乾隆便不會挖空心思算計和珅家里的贓款。從這個角度說,和珅成為大貪官,也算是一個特別的時代的產物了。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形容貪多的成語有哪些
[一口兩匙] yī kǒu liǎng chí比喻貪多。[貪多務得] tān ō wù dé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貪多務得”擴展:
成語用法:貪多務得復句式;作謂語;指貪求多而志在必得。成語出處:唐 韓愈《進學解》:“貪多務得,細大不捐。”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繁體成語:貪多務得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近義詞:欲速不達
成語簡拼:TDWD
造句:而泛觀古人之文,則又博而寡要,且懼夫貪多務得,而遂溺于文。(清 方宗誠《古文簡要序》)
成語注音:ㄊㄢ ㄉㄨㄛ ㄨˋ ㄉㄜˊ
成語解釋: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英文翻譯:insatiable covetousness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讀音:tān duō wù dé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