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慎()()()”的成語「慎言慎行」

        2022年08月10日成語大全139

        成語“慎言慎行”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shèn yán shèn xíng
        成語簡拼:SYSX
        成語注音:ㄕㄣˋ 一ㄢˊ ㄕㄣˋ ㄒ一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成語解釋:言行都十分小心注意
        成語用法:慎言慎行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處世。
        成語造句:她是一個慎言慎行的人,不會亂來的
        英文翻譯:be careful to one's words or behaviour

        成語“慎言慎行”的擴展資料

        1.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群處守嘴,獨處守心。”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群處守嘴,獨處守心?!钡囊馑际切摒B自己的要訣是清凈自己的內心,與外部世界打交道要謹慎的說話。當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不要亂說話。當自己獨處的時候,克制好自己,不亂心神。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群處守嘴,獨處守心?!背鲎浴陡裱月撹怠分撸航游镱?,其作者為清朝的金纓?!陡裱月撹怠繁旧硎且徊棵蓪W典籍。
        金纓,清代學者,浙江山陰人,生平不詳。清朝后期生于一個頗為富有的書香人家。
        擴展資料
        《格言聯璧》共有十一篇,分別是
        《格言聯璧》之十一:悖兇類
        《格言聯璧》之十:惠吉類
        《格言連璧》之九:從政類
        《格言聯璧》之八:齊家類
        《格言聯璧》之七:接物類
        《格言連璧》之六:處事類
        《格言聯璧》之五:郭品類
        《格言聯璧》之四:持躬類
        《格言聯璧》之三:存養類
        《格言聯璧》之二:學問類
        《格言聯璧》之一:引言
        其中第二篇的正文是: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數也宜多。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數也宜少。曰謹行。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飲食。寡嗜欲。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清明以養吾之神。湛一以養吾之慮。沈警以養吾之識。剛大以養吾之志。果斷以養吾之才。凝重以養吾之氣。寬裕以養吾之量。嚴棱以養吾之操。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天。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顏子四勿。要收入來。閑存工夫。制外以養中也。孟子四端。要擴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遠也。
        喜怒哀樂而曰未發。是從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養。未發而曰喜怒哀樂。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存養宜沖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就氣質上銷镕。則曰克治。
        一動于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鏡。全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矣。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閑。因循人似閑。人中常有余忙。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無欲之謂圣。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直儉約。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一世。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模糊。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烈。是錯到底。
        古之學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發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志。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喜來時一檢點。怒來時一檢點。怠惰時一檢點。放肆時一檢點。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靜能制動。沈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天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緩。定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境地濃艷處。要淡得下。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氣滅。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執當矯之以圓。傲當矯之以謙。肆當矯之以謹。奢當矯之以儉。忍當矯之以慈。貪當矯之以廉。私當矯之以公。放言當矯之以緘默。
        好動當矯之以鎮靜。粗率當矯之以細密。躁急當矯之以和緩。怠隋當矯之以精勤。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溪刻當矯之以渾厚。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格言聯璧
        百度百科-金纓內容來自gyjslw.com
        2. 《老子》中“謹言慎行”下一句是什么?
        謹言慎行下一句是君子之道。
        出自老子《道德經》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改編而成的。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君子三緘其口,要敏于言而慎于行。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需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不要說不利于團結的話,不能為了自己逞口舌之快,什么都敢說的人,必定對所有事物,心無敬畏,這樣的話“禍”也不遠了。
        擴展資料: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出自《菜根譚》,《菜根譚》是元末明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
        原文: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無巧。
        譯文:
        即使十句話能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贊你,但是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接連受人指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歸功于你,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
        所以君子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絕不沖動急躁,做事寧可顯得笨拙,絕對不能自作聰明顯得高人一等。
        評語:
        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干的不如不干的,說的不如不說的,因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顯出了;你說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業績廣了,你便成了矛頭的目標。
        因為你的成功妨礙了別人,而有些人喜歡說別人的壞話。這種心態有幸災樂禍,有好奇心也有威感,總覺得自己能傳播一句揭發他人隱私的消息,才足以顯示自己是消息靈通人士。
        借以滿足自己的威欲望,所以俗語才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所以出不了門,那是因為人們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結果就使這種好事遭受塵封和冷凍。
        以致永遠無法讓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壞事,在人們幸災樂禍心理驅使下,立刻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能讓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發出了“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并集。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的慨嘆。這里“謹言慎行”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種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慮后一語中的。內容來自gyjslw.com
        3.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聞闕怡,慎行其余,則寡悔
        孔子說“多聽那些有疑問的,要謹慎地說其他的,那么就會很少受責備。多見識那些適宜的做法,小心地做其他的,那么自己就可以少些后悔。內容來自gyjslw.com
        4.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睂ぷ鲗W習有何啟發意義。
        聽的多了,疑惑就少了 ,說話謹慎而且有用,那么災禍憂愁就少了。見多識廣就不容易鉆進全套以至于危及性命,做事謹慎多思量,就能少些后悔,少做苦工。這都是工作中自己悟的,悟通了少很多年的奮斗。內容來自gyjslw.com
        5. 廣大人民慎言的例子
        廣大人民慎言的例子古語有云:“君子慎于言而敏于行”或“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奉勸世人“慎言慎行”?!墩撜Z》中也通過“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钡茸志渥屛覀兤肺丁鄙餮陨餍小钡恼嬷B。內容來自gyjslw.com
        6. 不可入魔道,慎言,慎行,世間萬象,好壞自知出自哪里
        好壞和善惡應該從心的角度出發去認識,行為只是表象,并不能簡單地看別人的行為就判斷他人的好壞,就像過去提婆達多,為了幫助釋迦牟尼佛成道曾經發愿多世來考驗釋迦牟尼佛,后來提婆達多墮入地獄,佛祖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到稱贊提婆達多功德的話,’由是提婆達多善知識故’,那時候有很多人得到了法眼凈,所謂的法眼凈,是認識正法和邪法的,現在末法時代,正法和邪法都在現在這個時代中存在,尤其現在的人比較墮落,有的做起殺盜淫的事情,不以為恥,這不是他們應該做的,但是因為沒有學習到好的佛法,沉浸到罪惡的事情中去,墮落到可怕的境界,折損福報,等到惡報現前的時候再懺悔,這時候實際上已經有點遲了。善惡報應,無記業不得果報,這是基本的佛法道理,就是在世間,也有這種說法,這是一種規則,人做的好事到了一定程度,好報就會現前,并不是什么傳奇般的大事,而是謹遵祖宗的教誨,漸漸修行得到的成果,人身心感受到惡的果報,那是惡業的果報,承受了惡業的果報以后應該發露懺悔,長期不泯滅為善的做法和想法,懺悔和行善兩方面慢慢成就了,惡業的果報承受盡后,就可以避免一再的墮落,開始一些像樣的生活,太上感應篇中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可以看看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了凡四訓,這都是改變命運的行善的方法,還有阿難問事佛吉兇經好好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才是現在末法時代最重要的事!快快念佛!內容來自gyjslw.com
        7. 如何做到慎言慎行?
        要說的時候,好好想想該不該說,或者少說,禍從口出嘛。內容來自gyjslw.com
        8. “慎言慎行,篤言篤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審慎的思考可以明志,可以明理;謹慎的行動可以避免沖突,可以讓人生之路更加平坦。謹慎的行動是在明志明理的前提下進行,只有謹慎的行動,才能達到“行必果”的目標。謹慎的言語,則可以明哲保身。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子的《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
        原文節選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蛏?,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弊釉唬骸昂脤W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
        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鬃诱f:“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板竹簡上。像他們那樣有賢臣,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沒有賢臣,政令就會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會迅速清明,這就像用沃土植樹,樹木會迅速生長。
        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葦。因此,治理政事取決于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于明君的修德養性,修養德行取決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于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所謂義,就是相宜,尊重賢臣是最大的義。
        親愛親人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是從禮制中產生出來的。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養性想要修德養性,不能不侍奉親人,想要侍奉親人,不能不知賢善用,想要知賢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
        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種,實踐大道的美德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這五項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愛、英勇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實踐大道的道理是同樣的。
        有的人生來就通曉大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通曉大道,有的人經歷過困惑后才通曉大道;他們最終通曉大道,這是同樣的。有的人從容不迫地實行大道,有的人憑著利害關系去實行大道,有的人勉強去實行大道,最終成功的時候是一樣的。”
        孔子又說:“喜愛學習就接近智慧了,盡力去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曉羞恥就接近英勇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養德行;知道怎樣修養德行,就知道怎樣治理人,知道怎樣治理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了。
        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準則,分別是修養德行、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修養德行,大道就能夠順利實行。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親愛親族,父、兄、弟就不會抱怨。
        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體貼眾臣,士就會以重禮相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招集各種工匠,財富用度就充足。
        優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安撫各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清心寡欲,服飾端正,無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德行的方法;摒棄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財物重視德行,這是勉勵賢人的方法。
        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與親族有共同的愛和恨,這是盡力親愛親族的方法,為大臣多設下官以供任用,這是鼓勵大臣的方法,以忠誠信實、最重俸祿相待,這是勉勵士的方法。
        根據節令使役,賦稅微薄,這是鼓勵百姓的方法,日日訪視,月月考查,贈送給他們的糧食與他們的工作相稱,這是鼓勵工匠的方。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這是優待邊遠異族的方法。
        承續中斷的家庭世系,復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這是安撫諸侯的方法。盡管治理天下國家共有這九條準則,但實行它們的道理是相同的。凡事有預謀就會成功,沒有預謀就會失敗。說話事先想好就不會語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
        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內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順從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順從父母。心誠是有途徑的,不知曉善就不能心誠。誠實是上天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誠實,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圣人。做到誠實,就是選擇善并堅持做到它。
        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要么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忠實就不中止。
        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br>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抖Y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圣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崩畎俊独钗墓托詴罚骸白铀贾吨杏埂匪氖咂?,傳于孟軻。”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br>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于諸儒之說,獨《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說異乎圣人者,何也?”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文鑒三》:“漢人雖稱《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書考之,疑不出于子思也?!鼻迦苏J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而今人馮友蘭、錢穆、勞思光等亦從文獻、思想等方面論證《中庸》非子思所作。以上兩種觀點各有依據?,F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作者簡介
        子思,魯國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孫,春秋戰國之際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歷史上稱之為“述圣”,他開創的學派被稱為“子思之儒”,與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其主要作品有《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庸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6667.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