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的成語「惡不去善」
成語“惡不去善”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惡不去善成語讀音:wù bù qù shàn
成語簡拼:WBQS
成語注音:ㄨˋ ㄅㄨˋ ㄑㄨˋ ㄕㄢ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左丘明《左傳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闭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不因為厭惡某人而否定他的優點。
成語用法:惡不去善緊縮式;作謂語;指不因為厭惡某人而否定他的優點。
成語“惡不去善”的擴展資料
1.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是什麼意思?陽明先生晚年對自己的心學理論總結為: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道無善惡之分別,道生萬物。人之初心性與道相合,是無善無惡的。就像呱呱落地的嬰孩的赤子之心。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意念一經產生,善惡,好壞也隨之而來,這也就是佛家說的起心動念。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人看到惡的現象后,會痛恨惡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歡。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學》所說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知,對得起別人信任的人。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主動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所產生的惡行,主動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在此有“窮究”之意。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知是什么意思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一個漢語詞匯,系蜀漢先主劉備所言,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意思是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干,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毫不關心。典故: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康氖莿衩闼M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三國劉備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這句話值得讓世人知道并銘記在心。后世人傳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致福以遠離
出自了凡大師的四訓經典禪語對話。 一個平常人,不能說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然有這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氣數”所束縛了。既然被陰陽“氣數”所束縛,怎么可以說沒有“數”呢?雖然說“數”一定有,但是只是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要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盡管本來他的命里注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不住他,因為極惡的人,盡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貧賤短命。一個人被“數”拘住,那就是凡夫。 一個人的命運到底能逃的過嗎?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六祖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同。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就能贏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貴。若為人不知反躬內省,從心而求,只顧好高騖遠,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盡心機也是求不到的。若能一心行善定能改變命運。古人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知錯而為之是為惡,知錯而不為之是為善 如何解釋
明白什么是錯誤的還去做,就是惡;明白什么是錯誤的不去做,就是善。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的意思
王陽明的哲學體系最重要的是“四句教”,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边@就是說,人天生就有區別善惡的良知,這是人的本性。于是,王陽明就有了“良知”這個概念。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在五十歲時提出學說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王陽明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良知”,應該用最恰當的“良知”去解決辦法。他大膽地否定了封建倫理道德的死框框,死架子,而允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個性,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處事方法。所以他提出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必為自己的粗俗而自卑,粗俗也并不影響一個人勤學苦讀,去當圣人??傆幸惶欤炙椎娜苏諛訒匚桓叩娜艘黄鹌狡鹌阶?。這一點打破了封建階級的階級論,為統治者不喜。他還提出在用兵上,要在變中講求效果,他常常把“便宜八事”(最省力地辦事),“期于成功”掛在嘴上,甚至提倡重用有才干的貪財人士。這一點打破了封建統治者的道德觀念。王陽明還特別瞧不起死守清規而不知變通的人。陽明雜著中曾記載了一件非常典型的事:補生傅鳳,因家境困難而無法養活年邁的父母和傻子弟弟,于是不顧性命日夜苦讀,因為吃不飽,再加上學業辛苦,竟然臥床不起,患了大病。要是按當時傳統儒家的思想,只講動機而不講效果,傅鳳的舉動可以說非常孝順,要受到世人的稱贊??赏蹶柮髌恍蕾p,反而說他不孝順父母,如果人累病了,甚至累死了,父母弟弟又將無人供養,就算你動機再好又有什么用?王陽明的“致良知”是王陽明一生提出的最后一個學說,是他心學體系中最成熟的部分,也是他對以前所有學說的最高概括和總結,是一種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為善不為頭,為惡不為首
我想讓你做一個壞人(為惡),但是壞人是不能當的;我想讓你做一個好人(為善),但是我并沒有做壞事(做的是善事)卻落到如此下場。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