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言”「口出大言」
成語“口出大言”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kǒu chū dā yán成語簡拼:KCDY
成語注音:ㄎㄡˇ ㄔㄨ ㄉㄚ 一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口出狂言
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御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
成語用法:口出大言作謂語、賓語;指講大話。
成語造句:某家好意勸你,樂得兩邦和好;你反口出大言!不必多言,放馬來罷。(清 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回)
英文翻譯:boast <utter bold words>
成語“口出大言”的擴展資料
1. 帶言和口的四字成語帶言和口的四字成語:
閉口不言
【拼音】:bì kǒu bù yán
【解釋】:緊閉著嘴,什么也不說。
【出處】:西漢·桓寬《鹽鐵論·刺復》:“是以曹丞相日飲醇酒,倪大夫閉口不言?!?br>【示例】:他~這件事。
【近義詞】:愛口識羞、啞口無言
【反義詞】:暢所欲言、振振有詞
【語法】:作謂語、賓語;比喻人因各種原因而不說話
頓口無言
【拼音】:dùn kǒu wú yán
【解釋】:張口結舌,說不出話。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四回:“王慶被范全說得頓口無言。”
【示例】:他的一席話,使在場的人個個~。
【近義詞】:張口結舌、啞口無言
【反義詞】:伶牙俐齒
【語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張口結舌
金口玉言
【拼音】:jīn kǒu yù yán
【解釋】:舊時俗指皇帝說的話。現在指說出口不能改變的話(用在諷刺)。
【出處】:晉·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棲遲窮巷,守此困極?!?br>【示例】:拜舞已畢,天子~,問道:“卿是許武之弟乎?”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近義詞】:金科玉律、金口玉牙、金口玉音
【語法】:作主語、賓語;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
口出大言
【拼音】:kǒu chū dā yán
【解釋】: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御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br>【示例】:某家好意勸你,樂得兩邦和好;你反~!不必多言,放馬來罷。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回
【近義詞】:口出狂言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講大話
訥口少言
【拼音】:nè kǒu shǎo yán
【解釋】:訥口:不善于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br>【近義詞】:沉默寡言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不善言談
鉗口不言
【拼音】:qián kǒu bù yán
【解釋】:鉗口:閉口。閉著嘴不說話。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示例】:遇廷爭則~,羅譴責則引身潛避。
★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六
【近義詞】:緘口不言
【反義詞】:口若懸河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不說話
啞口無言
【拼音】:yǎ kǒu wú yán
【解釋】:啞口:象啞巴一樣。象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兒子,少不也要娶媳婦??慈煽戏呕丶胰ィ柯劦糜H母是個知禮之人,虧他怎樣說了出來?’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br>【示例】:他的一席話,使在場的人個個~。
【近義詞】:張口結舌、默默無聞、理屈詞窮
【反義詞】: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口若懸河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驚訝等
有口難言
【拼音】:yǒu kǒu nán yán
【解釋】:言:說。雖然有嘴,但話難以說出口。指有話不便說或不敢說。
【出處】:宋·蘇軾《醉睡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br>【示例】: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
【近義詞】:有口難分、有苦難言、難言之隱
【歇后語】:大姑娘說媒;糯米糕粘嗓子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有難言之隱
閉口無言
【拼音】:bì kǒu wú yán
【解釋】:閉住嘴巴不言語。形容對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覺得理虧而無話可講時的情態。參見“閉口不言”。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關勝連忙答禮,閉口無言,手腳無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五回:“一席話說得朱博如閉口無言,只得別去?!?br>【示例】:劉家父女只剩了彼此瞪著,已無話可講;祥子是~。 ★老舍《駱駝祥子》十五
【近義詞】:啞口無言
【反義詞】:口若懸河
【語法】:作謂語、狀語;指沉默
杜口絕言
【拼音】:dù kǒu jué yán
【解釋】:猶言杜口無言。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阿逾陀國》:“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
【近義詞】:杜口無言、杜口結舌、杜口絕舌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無言以對
杜口無言
【拼音】:dù kǒu wú yán
【解釋】:閉住嘴巴,不出一言。
【出處】:《晉書·吉挹傳》:“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言,絕粒而死?!?br>【近義詞】:杜口絕言、杜口結舌、杜口木舌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無言以對
緘口不言
【拼音】:jiān kǒu bù yán
【解釋】:緘:封閉。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出處】:《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br>【示例】:商民工匠,見諸官紳,皆~,恐犯當道之怒,禍生不測云。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商務》
【近義詞】:緘口無言
【反義詞】:口若懸河
【語法】:作謂語;形容沉默不語
緘口無言
【拼音】:jiān kǒu wú yán
【解釋】:緘口:閉著嘴。閉著嘴,不說話。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師云:‘汝若不會,老僧即緘口無言。’”
【近義詞】:緘口不言、啞口無言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處事
金口御言
【拼音】:jīn kǒu yù yán
【解釋】:舊時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同“金口玉音”。
【出處】:聶紺弩《獨夫之最后》:“一個大人物,真像金口御言,有鬼神相助似的,說什么就是什么?!?br>【示例】:我們不能把他的話當作~。
【近義詞】:金口玉牙、金口玉言、金口玉音
【語法】:作主語、賓語;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
口不擇言
【拼音】:kǒu bù zé yán
【解釋】: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出處】:《北史·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br>【示例】:周近他居然這樣~,他怎么能這樣說!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近義詞】:口無遮攔
【反義詞】:妙語連珠
【語法】:作謂語、賓語、狀語;用于緊急情況
口出狂言
【拼音】:kǒu chū kuáng yán
【解釋】:嘴里說出狂妄自大的話。指說話狂妄、放肆。也指胡說八道。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宋江聽得,慌忙過來看時,卻是‘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在閣子內吃得大醉,口出狂言?!?br>【示例】:刺客姓李名景純,直隸正定府人。身體短悍,面貌兇惡。手腳系以鐵鎖,依然~,侮蔑政府。 ★老舍《趙子曰》二十三
【近義詞】:大言不慚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說話
【成語故事】:隋朝時期,楊廣謀取太子之位,在宇文述的鼓動下,借機陷害姓李的人,于是天下姓李的人紛紛逃避。惟獨李靖不信邪,他到廟宇求卜,他當眾口出狂言想有成為天子的非分之想,可惜卦象顯現他只是一個輔臣而已,他只有待時而動了
口無擇言
【拼音】:kǒu wú zé yán
【解釋】:指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出處】:《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跓o擇言,身無擇行。”《后漢書·劉般傳》:“數年,揚州刺史觀恂薦般在國口無擇言,行無怨惡,宜蒙旌顯。”
【示例】:心根孝友,器包禮樂,動躡思后,故~。 ★唐·張說《贈吏部尚書蕭公神道碑》
【近義詞】: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巧言利口
【拼音】:qiǎo yán lì kǒu
【解釋】:巧偽的言辭,鋒利的口辯。
【出處】: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三人皆詐偽,巧言利口以進其身?!?br>【示例】:妄惑朱紫,詆敗朝政,疑間親賢,~。
★南朝·齊·東昏侯《誅謝朓詔》
【近義詞】:伶牙俐齒
【反義詞】:笨嘴拙舌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口才好
輕言肆口
【拼音】:qīng yán sì kǒu
【解釋】:指說話輕率、放肆。
【出處】:《舊唐書·張玄素傳》:“近代宋孝武輕言肆口,侮弄朝臣,攻其門戶,乃至狼狽?!?br>【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說話
信口胡言
【拼音】:xìn kǒu hú yán
【解釋】:隨口亂說。指毫無根據、不負責任地瞎說。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這里什么去處,你敢信口胡言!”
【示例】:請不要相信他的~
【近義詞】:信口開河、信口胡謅
【語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隨口亂說
直口無言
【拼音】:zhí kǒu wú yán
【解釋】:猶言啞口無言。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一回:“眾人被他罵的直口無言?!?br>【近義詞】:啞口無言
【反義詞】:口若懸河
【語法】:作定語、狀語;指無話可說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成語口出大言是什么意思
口出大言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拼音] [kǒu chū dà yán][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御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眱热輥碜怨娉烧Z網:gyjslw.com
3. 什么是口出驚世駭俗言?
不少小人物,總愛視“大言”為狂言的同義語,因此在尊者面前顯得唯唯諾諾,毫無生氣可言。其實,唯其人微,才不能唯尊者馬首是瞻,才更需要獨特的驚世駭俗之言,才能引人注目,令人洗耳恭聽,最終使自己伴隨妙語脫穎而出。唐代宰相李紳位尊名盛,他出使淮南時,一律不接見下人。小小書生張祜偏要結識一下這個大人物,他先寫了名帖,署名“釣鰲客”。李紳一見這名帖頓生怒氣,于是破例召見了他。為了給對方一頓羞辱,李紳故意問:“秀才既懂得釣鰲,那么用什么東西作釣竿呢?”張祜脫口便道:“用長虹!”李紳再問:“用什么作釣鉤?”張祜大氣張揚:“用新月!”李紳再問:“用什么作釣餌呢?”張祜大笑:“用我作釣餌,當然也就不難釣到大鰲啦!”聽到這些話,他高興地款待了這個口出狂言的書生,對飲聊天,不亦悅乎。顯然,張祜能折服李紳這個大人物,用的正是大言驚駭之法,以磅礴氣勢給了對方強烈刺激,其才華才最終得到大人物的認可。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什么口大什么成語
破口大罵
兇狠惡毒地大罵。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茶房未及開口,那女人已經破口大罵起來。”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示例】:沙龍~,所有十一家獵戶俱是他一人承當。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九十三回。王朔《浮出海面》九:“但一談到生意錢財就會立刻變得冷若冰霜、錙珠必較,有時還會吵得面紅耳赤、破口大罵。”
【近義詞】:口出不遜、含血噴人 、出言不遜
【反義詞】:溫文爾雅、彬彬有禮 文質彬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猜成語一個人張大嘴巴口前有個言
【食言而肥】解釋: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拼音:shí yán ér féi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同義詞:言而無信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看圖猜成語一個人張大嘴嘴上有個言字
【解釋】張大的嘴巴吞吐了個“言”字——>吃言——>食言;圖片中人的肚子是胖胖的——>肥;因為成語是食言而肥。
【讀音】shí yán ér féi?
【釋義】《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記載,有一次魯哀公請吃飯,席間大夫孟武伯故意對哀公的寵臣郭重說:“你怎么長得這樣胖?。俊?因為孟武伯屢次不履行諾言,哀公便借機譏刺他說:“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意思是說,經常吃下自己的諾言,怎么能不胖?后用“食言而肥”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近義詞】
1、言而無信?[ yán ér wú xìn ] 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出 處:《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2、出爾反爾?[ chū ěr fǎn ěr ]原意是你怎么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今指說了又翻悔或說了不照著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
出 處:《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反義詞】
1、一諾千金?[ yī nuò qiān jīn ] ?答應一句話有千金的價值。形容說話算數,很講信用。諾:諾言。
出 處:《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br>2、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說的話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 處:《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眱热輥碜怨娉烧Z網:gyjslw.com
7. 求教,“因為一句無心之言而招來大禍”的成語
禍從口出漢語成語:huò cóng kǒu chū釋義:意為災禍從嘴里產生出來。泛指說話不謹慎容易惹禍。出 處:晉·傅玄《口銘》同義詞:言多必失,直言賈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什么是口什么什么言
口不擇言口出大言口出狂言口吟舌言口無擇言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大+口=()
多元輸入法(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可以打出:大+口=【夻】=【因】。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成語口出大言是什么意思
口出大言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拼音] [kǒu chū dà yán][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御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br>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成語口什么什么言
成語口什么什么言 :口不擇言、口出狂言、口出大言、口無擇言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2. “一到冉府上下看,左右端詳主人現。橫豎就是這樣了,有誤失口不敢言?!?成語
再住十天,不是成語,參考:http://www.fox2008.cn/ebook/gushilin/gshl2006/gshl20060720.html滿意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3. 口什么是什么的成語
口齒生香 口出不遜 口出大言 口出狂言 口傳心授 口呆目瞪 口呆目鈍 口多食寡 口耳并重 口耳相承 口耳相傳 口耳之學 口沸目赤 口服心服 口腹之累 口干舌焦 口干舌燥 口含天憲 口惠而實不至 口講指畫 口角春風 口角風情 口角生風 口口聲聲 口口相傳 口快心直 口蜜腹劍 口輕舌薄 口如懸河 口若懸河 口尚乳臭 口是心非 口是心苗 口說無憑 口似懸河 口誦心惟 口誦心維 口頭禪 口吐珠璣 口吻生花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4. 上面一個“此”,下面一個“言”念什么,什么意思?
訾是一個漢字,讀作zī/zǐ,本意是指“就餐”,引申義為“嘴邊”、“鼻前”,該文字在《禮記·喪服》和《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釋義 ?:
1.[ zī ]姓。
2.[ zǐ ]說別人的壞話,詆毀(連—毀):不茍~議。
常用詞語:
訾議、足訾、諏訾、訾笑、訾議、訾算、訾用、訾辱、訾度、訾咎、訾責。
訾姓:
拼音:zī?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最先出現的訾姓,是從訾陬氏簡化而來的。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它的國民大多是稱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來簡稱為訾氏。
古代姜姓紀國(今山東省壽光市紀臺村)有訾城,后為齊所滅,但子孫仍以訾為姓,以紀念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度。
春秋時,周國有一地名為訾(今河南鞏縣)的地方,當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為姓,為訾氏。
訾姓的望族居渤??ぃㄔ诮裉斓暮颖笔?、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源于國名,出自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于以國名省文簡化為氏。
在三千多年前發祥于中原地區,有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稱訾陬氏、有娀氏,是遠古“三皇”時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現在的山東省的曲阜一帶。傳說,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訾娵氏部族女子。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在夏王朝時期建有皆陬國(今山東壽光一帶),為諸侯國之一,其國君及民眾大多稱訾陬氏。訾氏,就是夏帝的嚳妃,為訾娵氏女,其族后簡稱訾氏。
訾娵氏族人的后裔子孫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者,去“陬”字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漢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訾順,在西漢成帝劉驁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爆發了“樊并起義”,當時河南尉氏人樊并等十三人發動農民起義,攻殺了陳留郡太守(今河南開封),奪取兵器,釋放了被官府囚禁的農民。后樊并自稱將軍,建立了農民起義軍。訾順率軍前往鎮壓,樊并的起義軍在官軍壓力下,內部出現了叛徒李譚,其聯絡一幫人將樊并殺害,起義宣告失敗。由于訾順成功鎮壓了這次農民起義,因功被封為樓虛侯,賞千戶,他就是該支訾娵氏的后裔族人。
第二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朝祭國訾城,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周王朝時期,有爵位為伯爵的姜姓祭國,時稱祭伯,后晉為祭公。
當時的祭國故址在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一帶,都城在今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祭城村。該國筑有訾城(今河南中牟邵崗),由于其位置在東周京畿的東面,因此在歷史上被稱作“東訾”,伯爵,君主稱“訾伯”或“祭伯”。
在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盤古王表記載為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祭國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物,叫祭公謀父,其邑地就在訾城,后出任周王室的卿大夫,歷史上尊稱其為“祭公”或“訾伯”。
祭公謀父是一位賢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輔佐周穆王的過程中,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
周穆王曾向祭公謀父請教治國之道,祭公謀父以周文王、周武王兩位先王治理國家為榜樣指出:“治國靠的是德政,而不是暴政。不能輕易使用暴力,不能見利忘義,不能寵愛親戚疏遠賢臣,要用中庸的方法治理國家。”他的這個觀念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一年,周穆王準備傾全國之力攻打犬戎民族,祭公謀父則勸說周穆王:“圣明的君王向來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別人,早晚會帶來嚴重后果的?!钡侵苣峦醪宦爠窀?,仍然率兵攻打犬戎,盡管戰爭最后取勝,但使得周王朝周邊的各個民族因此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再也不稱臣納貢了。
此后,周王朝國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執政時期,周王朝竟然被少數民族犬戎打敗,周幽王被殺,繼位的周平王姬宜臼不得不遷都成周(今河南洛陽),以避犬戎。
到了東周初年,鄭莊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大力開疆拓土,為創建霸業,他將祭國視作鄭國在中原地區的絆腳石,因此在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鄭莊公四年,公元前740年)發兵一鼓吞滅了祭國。
后來,訾城又一度被齊國奪取吞并,祭公謀父的后裔子孫以及訾城之住民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訾氏正宗。
姜姓訾氏族人大多尊奉祭公謀父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東周訾城,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東周王室有一個邑地,名稱也為訾城,其城緊靠黃河南岸,于周王朝的京畿范圍之內,為了與祭國之“東訾”有所區分,史稱其為“西訾”,地理位置就在今河南省的鄭州市鞏縣西南部。
在訾城居住的周王室貴族后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鞏訾族”,其姓源繁復,不可一論。
第四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訾婁,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婁,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一個邑地,地理位置在今山東省的濟凝市下轄曲阜市息陬鎮。
在史籍《左傳·僖公十八年》中記載:“襄王十一年冬,邢人、狄人伐衛,圍菟圃。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茍能治之,毀請從焉?!姴豢?,而后師于訾婁,狄師還?!?br>周襄王姬鄭十一年(衛文公姬辟疆十九年,魯釐公姬申十九年,公元前641年),邢國人聯合了北狄人攻擊衛國的菟圃(今山東泗水),當時衛文公準備放棄菟圃,而大夫們皆認為不可,于是請求魯釐公出兵支援。魯、衛二國軍隊會師于嶧山之北的訾婁,聲勢浩大,邢、狄二軍見事不可為,于是退兵。
事后,作為感謝,衛文公就將訾婁之地送予魯國(一說魯釐公乘機以功霸占了訾婁)。后世著名的儒學大師孔子就誕生于訾婁。
在訾婁居住的衛國貴族后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訾枝,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枝,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邑地,地理位置在今湖北省的宜昌市下轄枝江市,一說在今湖北省的荊門市鐘祥縣。
在史籍《左傳·文公十六年》中記載:“頃王九年(姬壬臣,公元前610年)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訾枝?!?br>在訾枝地區居住的楚國貴族的后裔子孫中,很早就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宋國訾毋,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訾毋,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個邑地,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周口市鹿邑縣馬鋪鄉。
在史籍《左傳·襄公十年》中記載:“簡王二十四年(姬夷,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于訾毋。庚午,圍宋,斗于桐門?!?br>在訾枝居住的宋國貴族的后裔子孫中,很早就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