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的成語「獨善一身」
成語“獨善一身”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dú shàn yī shēn成語簡拼:DSYS
成語注音:ㄉㄨˊ ㄕㄢˋ 一 ㄕㄣ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獨善吾身、獨善其身
成語出處: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詩:“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同“獨善其身”。
成語用法:獨善一身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個人修養。
成語造句:吾欲力紹絕業,鋟木宣布有可成之資,第未有任其責者耳,獨善一身曷若與天下共之。金·元好問《通真子墓碣銘》
英文翻譯:maintain one's own integrity
成語“獨善一身”的擴展資料
1. “窮則獨善其身”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里?這句話的意思是: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后半句是: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引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說,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盡心章句上》選自《孟子》。創作于戰國時代。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原文: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br>譯文: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喂篡`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于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br>本文鑒賞: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都是根本。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至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獨善其身者,難成大事”是什么意思?
“獨善其身者,難成大事”這句話是莊子說的,意思是:一個人就算能力再強,只靠他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取得成功的。莊周是宋國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國的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宋戴公為莊姓始祖。 莊周出生于宋國蒙。關于蒙的現代地理位置有多種說法,包括河南商丘說、安徽蒙城說、山東東明說等。莊周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人,以莊子之才學取財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莊周無意仕進,只在不長的時間里做過管漆園的小官。莊子的學問淵博,游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進行過分析批判。楚威王聽說他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莊子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赡憔蜎]有看見祭祀用的牛嗎?喂養它好幾年,然后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去充當祭品。到了這個時候,它就想當個小豬,免受宰割,也辦不到了。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我寧愿象烏龜一樣在泥塘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鼻f周的才學不可小視,然而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字,大多都是寓言。[25]?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后厭惡仕途,隱居著書,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稱為道教祖師、南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當時諸侯混戰,爭霸天下,莊子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他大大繼承和發展了老聃的思想,與老子并稱“道家之祖”。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上善若水,獨善其身”這句話出自哪里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譯文: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為 像自然界的水一樣呵護大家。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古代的人,得意時,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時,修養品德以顯于世。失意時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時則拯濟天下。?
擴展資料: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于水。
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圆粻帬帲詿o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善若水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獨善其身形容一個女人好嗎
不好。是貶義詞。
獨善其身 [ dú shàn qí shēn ]
釋義:《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養?,F在也指只顧自己,缺乏集體精神。
出處:《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br>白話譯文:《孟子·盡心上》?!安坏弥镜臅r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處。”
dú:聲母:d,韻母:u,聲調:第二聲。?
shàn:聲母:sh,韻母:an,聲調:第四聲。??
qí:聲母:q,韻母:i,聲調:第二聲。??
shēn:聲母:sh,韻母:en,聲調:第一聲。?
筆順
擴展資料:
近義詞: 逍遙自得 、潔身自愛、 獨善吾身、 潔身自好、 自私自利 、明哲保身。
反義詞 :見義勇為 、舍己為人、 心懷天下 、急公好義、 助人為樂。
一、潔身自愛 [ jié shēn zì ài ]
保持自己純潔,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顧自己好,不關心公眾事情。
出處:《孟子·萬章上》:“歸潔其身而已矣?!?br>白話譯文:《孟子·萬章上》:“歸根究底潔身自好而已。”
二、獨善吾身?[ dú shàn wú shēn ]
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同“獨善其身”。
出處: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在這高天厚地之中發誓宣明:我只能離群索居,獨善吾身!”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獨善其身與明哲保身有什么不同
區別如下:
1、詞義不同
【獨善其身】
原指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后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個人主義處事哲學。
【明哲保身】
古時本意指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如今也比喻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斗爭的處世態度,多作中性詞使用。
2、出處不同
【獨善其身】
語出《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br>【明哲保身】
語出《詩·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3、用法不同
【獨善其身】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個人修養【結 構】動賓式。
【明哲保身】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擴展資料:
【示例】
1、他是個獨善其身的人,這樣的事難道他會站出來主持公道嗎?
2、獨善其身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處世哲學。
3、獨善其身,明哲保身是個人主義的處世哲學。
4、老李是個明哲保身的人,他相信佩韋自緩的道理萬分正確。
5、只要與自己無關,便不聞不問,明知不對,也少說為佳。這是明哲保身的消極態度。
6、她為人處世的第一條原則就是明哲保身。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獨善其身
百度百科_明哲保身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