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內”字的成語「返觀內視」

        2022年08月15日成語大全114

        成語“返觀內視”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fǎn guān nèi shì
        成語簡拼:FGNS
        成語注音:ㄈㄢˇ ㄍㄨㄢ ㄋㄟˋ ㄕ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返觀內照、返視內照
        成語出處:清·蒲松齡《〈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見“返視內照”。
        成語用法:返觀內視作謂語、賓語;指自我反省。

        成語“返觀內視”的擴展資料

        1. 成語 一視什么字
        一視同仁yī shì tóng rén[釋義] 視:看待;仁:仁愛。用博大的仁愛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獸。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親疏。[語出] 唐·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盵正音] 視;不能讀作“sì”。[辨形] 仁;不能寫作“人”。[近義] 天公地道 等量齊觀 相提并論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氣功入門
        十 步 修 真 訣 第一步 盡性了命 三界一心 第二步 涵養本原,救護命寶。 第三步 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第四步 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第五步 天人合發,采藥歸壺。 第六步 乾坤交媾,去礦留金。 第七步 靈丹入鼎,長養圣胎。 第八步 嬰兒現形,出離苦海。 第九步 移神內院,端拱冥心。 第十步 本體虛空,超出三界。 第一步: 盡性了命 想要修長生,就必須知道生的根本;想要求不死,就應當明了不死的人。所以說,認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 那不死的人,道家稱為‘鐵漢’,佛家叫做‘金剛’,也就是世人與生俱來的靈妙而充滿智慧的真心。這個心機敏而不昏亂,總是明察一切;它的本體不生不滅;它的容貌無我無來。追究到天地產生這前的前,也不能知道它的開始;推尋到地毀壞之后的后,也不能知道它的終結。高得不能再高,廣得不能再廣;深得不能再深,真是深不可測。天地靠了它而覆載萬物,日月靠了它而光照宇內,虛空靠了它而變得寬廣,各種精靈靠了它而變化通達。儒、釋、道三教的大圣人,教人修道,就是修的這個;成仙做佛也是這個;變成牲畜野獸,也是這個。做圣人做凡人兩條路,由這里而分開。超脫生死,再沒有別的路可走;達到涅槃境界,只有這一種方法 。 然而世間萬物,沒有一物不被無常所吞沒,只有這個,沒有生死可以束縛,沒有形貌可以窺視,端端正正,完完備備,明明白白,可是人自己卻不明了它的本來面目。 為什么不明了呢?是因為有妄心。什么叫妄心?因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從天地不曾開始時到現在,迷掉了真心,自己卻不知不覺,所以受到了輪轉,白白地墮入六道之中。推究一下源,人的真心本是無妄的,性智本是明凈的,神妙得有如天地的精氣一般清湛。從眼睛開始亂看起,突然變得晦暗不明,就失去了那天地精氣,失去了天地精所了般的清湛而產生生出各種雜念,所以先天的智慧就變成了后天的意識。人身體中的妄心,就叫做“識’。心本是無私的,由于“識”便有了知;性本是無生的,由于‘識’便有了生。生身的種子,便從此處萌發·分葉,開的是有煩惱的花,結的是有生死的果。 現在的人錯誤地認為,心中有個非常靈透的東西,渾然與人的肉身同為一體,就認為元神就在那里。殊不知這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識神,是一劫一劫不斷輪回的種子啊。所以景岑說:“學道的人不明白真諦,只是因為從前認定了識神。識神無量劫以來有生有死的根本,可糊涂人卻把它稱作元神?!? 這一心法,是古今所有圣人不變的道理。所以老子說:至于修道,要先觀照自己的人。觀心的方法,奧妙全在靈關一竅。人在剛剛變胎成形的時候,稟受了天地的一點元陽之氣,化生出這個竅,來藏納元神。此竅中空空洞洞,極空虛而又極光明,是我們不斷生長的主宰。真所謂有了它就能生,沒有它就得死。生死盛衰,都由這個決定。儒家把它叫做“靈臺”,道家把它叫做“靈關”,佛家把它叫做“靈山”。三教入教的門徑是相同的,總不外乎這靈透光明的一竅。佛教說:“佛就在靈山不用遠求, 靈山就在你的心頭。人人都有個靈山塔,要好生在靈山塔下修持?!边@說的就是靈關一竅的位置。道教說:“大道的根本明白的人很少,常人天天要用它,可有誰知道它!如今為你指神仙的洞府,它就是那彎彎如月眉的一竅?!边@說的是靈關一竅的形狀。這個竅是神奇靈異的臺,是秘不外傳的府,真實、潔凈、光明、神妙、空虛、透徹、靈異、貫通,是卓然超群的一竊。它是一切生命的本原,所以叫“心地”;它是眾佛的心得,所以叫“菩提”;它往來貫通·和諧集聚,所以叫“法界”;它靜寂、清凈、永遠快樂,所以叫“涅槃”它不污濁、不煩惱, 所以叫“清凈”它不虛妄不變化, 所以叫“真如”;它與一切罪惡隔絕,所以叫“佛性”它保護 善而攔住惡,所以叫“總持”;它潛藏、掩蔽、包而不露·集聚收攏,所以叫“如來藏”;它遙遠而神秘 , 所以叫“密嚴國”;它總括各種美德而極完備,驅散處處昏暗而獨放光明,所以叫“圓覺”。其實,這些說的都是靈關這一個竅。違背了它就是凡人,順從了它就是圣人;不明白它的重要性,生死就會開始,明白了它的重要性輪回就會止息。 觀心不是易事,要止息雜念更難。因此念頭要產生之時,關系到人生死的根本。古代的仙說:“大道教導人要先止息雜念可念頭不斷也是白搭?!薄秷A覺經》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生起狂亂的念頭;對于各種狂亂的想法,也不要善意去止息它。處在空想的境界,不要施加自己的明知;對于不明了的事物,也不要再去分辨它的真實?!薄镀鹦耪摗氛f:“心如果跑散了,就馬上把它收回來,讓它止于正念。念頭一起就要馬上省悟,省悟了邪念也就沒有了。修行的神妙的門徑,只在于此。”虛靖天師說:“不怕雜念起,只怕省悟遲。雜念生起是病,不讓它接續就是藥?!睉斨溃撏哪铑^是從眼耳鼻舌身等識根開始的,它們 與色聲香味觸五境接觸之后就形成了種種幻想,而并非實際有什么存在。對于眾生而言,智慧代劣而意識很強,只把它叫做“識”;對于眾佛來說,智慧很強而意識很低,只把它叫做“智”。這只是改變它的名字,沒有改變它的本質。人最初的心,空闊而又神妙、澄清。人從知道??匆姸R上有了見解,雜念如塵土而起,所以就有了虛妄的念頭。如果知道、看見后沒有見解,則人的智慧和本性便真實而潔凈,各種念頭就除去。念頭除去了,從六識往下,無不全都除去。這就是文殊菩薩所說的“一根已經返原,六根也就解脫了。”六根沒有了,就不會有六塵;六塵沒有了,就不 會有六識;六識沒有了,就不會有輪回的種子;沒有了輪回種子,我的一點真心便不依靠形體而獨立存在,空空蕩蕩,光光凈凈,而永遠存在、永遠不生不滅了! 這個方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多么直接,多么簡易!只要能夠培養根源,觀照本竅,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心就會為之一新,氣就會充盛順暢,身體就會像凝固了一樣一動不動,心中就會一片靜寂一無所想。心胸就會感到無比開闊無知無識,就會明明白白而了悟本性。這就是所謂“皮膚剝落盡,真心將顯露”了!功夫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就會感到精神煥發,智慧一天天產生,心性靈通,或隱或顯,自由自在;自然會有一段清凈、安寧、開合變化的跡象;自然會有一段飛躍活動的趣味;自然會有一點元陽真氣從竅中生出,降入黃庭,入于土釜,貫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一身百竅的陰邪,滌蕩五臟六腑的穢濁之氣。這就如同服用了如來佛的藥,所有的病都沒有了;如同奏響了用獅子筋制作的弦樂器,各種響聲都消失了。所以說;“一心可以治療所有的病,而不靠藥方多了。” 《寶藏論》說:“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間有一寶,隱藏在身體之內。它能識別事物,聰慧而光明,它里外空空,一無所有;它雖空廓寂靜、難于顯現,但它的作用卻很玄妙。它的機巧來自于紫薇星座的外面,它的作用出自于虛無之間。它端正變化而又寂靜不動,獨一而無二。它聲音美妙,外表華美??吹筋^兒也找不到它的處所,它的托身之處名為空空。只留下了它的聲音,看不見它的外形;只留下了它的作用,看不見它的容貌。它朗照萬物,通事之常理;它是萬物的主宰,為萬物所尊奉。它行動起來就顯現出來,它靜寂下來就隱而不顯。它的本體潔凈而琢磨使然,它的本原如此完美無缺。它的光輝超過了日月,它的恩德超過了天道。萬物不要興化,一切都歸之于道。歸之于道,就可以轉變天地,自己把握命運,自由自在地縱橫馳騁。心的數不清的奇妙作用,在生命開始形成時即已具備。這些,誰聽說了不高興,誰聽說了不驚奇!怎么能把這無價之寶隱蔽于陰霾之坑!可悲呀,可悲呀,那是自輕自賤!可悲呀,可悲呀黑暗怎么能變成光明!那個寶,明光閃閃,朗照十方;寂靜得像什么也沒有,應用起來作用卻很在;既可與聲音相應又可與色彩相應,既可與陰相應又可與陽相應。這種奇異之物沒有根基,它的神妙作用卻是常存的。睜開眼看看不見,側著耳聽聽不著。它的本體是隱蔽的,它的造化是明顯的。它的作為是神圣的,它的作用是靈驗的。真可以算得上是大道的精中之精。這個來用非常靈驗,是產生萬物的原因,使它凝聚不動,與道便是同類。” 所謂“心中那一點明光”,就是真如、靈知靈覺、心。它最為玄妙,與圣人相通,與神靈相通,極為高明,極為廣大。它是教化萬物的王,是萬物的主體。它豎起來可以貫通三界,橫起來可以貫通雨方。自從天地未曾開辟之前,就已經具有;即使天地毀壞之后,也不曾沒有。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光輝。如果人能認識心,大地連一寸土地都沒有了。所以說:“三界只是一心?!焙咳说叫耐馊デ蠓ǎ赖滦摒B達到了最高境界的人看到外界事物也知道是心。外界事物是接近了心的事物,心是接近了事物的心。面對外界事物而不迷惑,遇到外界因緣而不動心。心與外界事物能互相合并,二者就會結為一休無區別。如果能夠達到外界事物只是一心這一境界,就是悟得了心而成就了道。如能對所有的原始的虛妄的想法都能覺悟,收回外馳之心,解脫自己而求得永恒存在,脫離污垢,而求得永遠合乎本來的清凈面貌,就不會再生出山河大地和各種有作為的表現。這就如同金從礦石中提煉出來 ,在地上也不會再點染上泥土;就如同木頭已經燒成了灰,哪能再長出枝葉!真是一得永得,可以窮盡未來的邊際,永遠脫離樊籠,長久地居住在圣人的境界了! 雖然這是最上乘的修煉之道,但若是稟賦聰穎的人,可以一躍而直入如來圣地;若是稟賦愚鈍的人,將怎么辦呢?一定要經過不斷學習而求得進步的功夫,逐漸引入門徑才行。讓他走一步,自有一步的效果;升一級,自有一級的規模。這也是走遠路必從最近的一步開始,登高必從最低的地方開始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入門下手的功夫,怎能馬上就到達可以停手的最高境界?如果未能充分發揮心的作用,怎么能了解人的善良本性?未能通過自省而使心明,怎么能到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的心明、充分發揮心作用的關鍵,是要時時用好的修持方法來扶助自己的心,時時用心血來潤澤自己的心,時時用最高的境界來潔凈自己的心,時時用持善樂道不自放逸的要求來堅定自己的心,時時用忍受恥辱的辦法來合自心泰然自得,時時用覺悟照察的辦法來使自心潔白無污,時時用智慧來使自心明白敏銳,時時用佛的智慧來開發自己的心,時時以佛的平等之心來擴大自己的心胸。所以知道明心是生死海中智慧的船槳,盡心是煩惱病中的良醫。如果使此心不明,就會永遠墮于輪回之中而喪失本來真性;如果使此心光明,就能馬上超脫生死而達于涅槃境界。始終不能出了這心、離了這心,別的再沒有什么玄妙的了!后面雖然有次序功夫,不過是成就這個心而已。唉!不要把這事看得容易了,至人是難得遇到的,口訣是難于聽到的。所以張平叔說:“只因為丹經沒有口訣,教你在什么地方去結靈胎?”意不知經中自有口訣,大都不說母而說子,不肯把問題說清,讓人攢湊不到一起,以致中途退步不前。我很可憐這些人?,F在把丹經佛典中的口訣,一一拈出,留給后人,作為破除黑暗的照路燈,辨別真偽的試金石。 太玄真說:“父母生我們之前的那一點靈光,如今不靈只是因為已凝結成形。成形之后便罩住了這光明的種子,把它放下依然能徹底澄清?!? 空照禪師說:“這個分明人人相同,能包天地能運轉虛空。我如今直指這真正的心地,空寂靈知是它的本宗。” 自然居士說:“心如同明鏡一般與天相連的干凈,性似寒潭與靜止的水相同。十二時辰之中常常意守觀照,不要蒙蔽了真心這主人翁?!? 智覺禪師說:“菩薩從來不離妙覺真心,我們是自己昧了這心而不相親近。如能靜坐反觀內視,就能見到生身之前的元神?!? 三茅真群說:“靈臺清湛有如冰壺,只許元神在里面居住。如果在心中留下一物,怎能驗證大道合于清虛!” 以上這些話都是成仙作圣的關鍵,入道入德的門徑。過去阿難多聞總持幾年不登圣果,后來息絕各種因緣而返觀內照,很快就驗證了無生無滅的境界。一般人的心整天都是向外的,這樣,跑得越遠就截止與大道背離;只有返觀內視的人能夠約束自己的情感而收回意念,收蜀犬吠日意念就能使心安定,心安定了就能養神,養了神就可以使之歸于性。這就是魏伯陽所說的“情歸之于性,才能稱得上是還丹?!边?!把礦石煉成金就可得到珍寶,煉情歸性就可合乎人的本性。相見之后拿這個道理來交談的,千萬當中也沒有一個人! 第二步 涵養本原,救護命寶。 洗心退藏沐浴功夫 《易》中的“洗心退藏于密”這句話,唐宋神仙稱之為“沐浴”,近代諸人稱之為“艮背”,總不外乎這個道理,這個訣竅。推究起來,心于火,而把它藏在北的后面,這是“洗它的”的意思。心位于前面,而把它藏在背的后面, 這是“隱退它”的意思。所以修煉時間短的人,為了降伏自己的心,往往約束得太厲害,于是不免有煩躁起火的危險。因此暫時把南邊的心火,藏到背水的北面,這樣,水與火互相交通養育,自然而然雜念就不會產生。這就是白玉蟾所說“洗滌自己的心靈,排除各種雜念,就是沐浴”這句話的意思。 然而“沐浴”雖然是洗滌心靈的方法,“艮背”雖然有止住雜念的作用,兩個道理對倒是對了,但都沒有說到實際的地方。從這里往上一著,所有的圣人都秘而不傳,后世學道的人,也就很少聽到、見到過。人如果清楚這個竅的作用,簡直可以奪取自然的造化、改變人的天命。古代的仙人有句話說:“夾脊雙關直透頂門,修行的門徑這是第一的?!币驗樗厦媾c上丹田的天谷泥丸相通,下面到達尾閭,中間與心腎相通,可以招致、攝取元神,救助、保護生命之寶。這不是修行的門徑是什么?我們在沒有這身體之前,先有了這氣息;這身體還未毀壞,這氣息先就停止了。這又不是修行的正路是什么? 推究一下人的生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在胞胎之中,隨著母親的呼吸而呼吸,接受了出入之氣而漸漸長成。這一線與母親相連,被氣逐漸地吹開,中間是空的,像個管子,而讓氣息往來相通。它前面與臍相通,后面與腎相通,上面與夾脊、泥丸相通,到了山根而生出兩眼,由兩眼往下到鼻頭地方就形成了鼻子的兩孔,因此叫做“鼻祖”。此野外的氣息與母親的氣息相通,母親的氣息與天地的氣息相通,天的與太虛的氣息相通,每一竅都是相通的,沒有一點兒隔閡。等到時日滿足之后,就會裂開胞胎而出,剪斷了臍帶,囚的一聲,一點元陽之氣就落在下丹田的這個地方。從此以后便是后天主事了,雖然還有呼吸之氣出出進進,但不能與先天父母之氣相通了。人生從小到老,沒有一點氣息停留在里面。三界當中的凡夫俗子,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只是因為找不著來人間時的舊路??! 老子設立法制,教導人通過修煉而求得長生,是因為它能奪取天地的正氣。人之氣以能奪取天地的正氣,是因為有兩個鼻孔的呼吸。人所呼出的,是自己的元氣從體內出;所吸入的,是天地的正氣從外面進去。人如果根基牢固,于呼吸之間也可以奪取天地的正氣,而壽命長久;人如是根基不牢固,精氣枯竭微弱,所吸入的天地正氣就會隨著呼氣而出,身中的元氣也不為自己所有,反會被天地所奪取。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所有一般人的呼吸,都是從咽喉往下,到中脘就回來了,不能與元始祖氣相連,就像魚兒飲水一樣,從嘴進去,從腮又出來了。這就是莊子所說“眾人的呼吸到咽喉”。如果是真人的呼吸,直通明堂而向上到達夾脊,向下流入了丹田,能夠與祖氣相連,就像是磁石吸鐵一樣同類之物相親相近。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真人呼吸到腳跟”。所謂“腳跟”,說的是呼吸深長的意思。做到了呼吸深長,我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為造化所擺布了。 現在的人有調息、數息、閉息等等方法,這些都是隔靴搔癢,不能達到于夾脊雙關。這一竅在剛剛形成時,就生出了左右兩腎,然后就生了心。那腎如同藕節一樣,那心如同蓮蓬一樣。那梗中間空外面直,下拄地,上撐天。心腎相距八寸四分,中間空余一寸二分,叫做“腔子里”乃是心腎往來的道路,是龍虎交媾的地方。要想打通這一竅,先要存想山根穴,這樣,呼吸的元氣,這樣,呼吸的元氣就逐漸地通過夾脊、透過混元而直接到達丹田,我之氣與無始祖氣母子才能能會合而破鏡重圓。逐漸地擴充,人的根基就完滿堅固了,救護住了“命寶”,才能談得上修煉。 筆者按:了真子說:“要想使燈常明不滅,應當用添沒的方法?!? 尹師傅說:“滋潤養育 根本、救護性命之寶是候選的第一要務?!庇终f:“只要還有一口氣,都能使人恢復性命?!比巳缍锰頉]的方法,接續那將要熄滅的燈而使它恢復光明,就如同得到了能使人返魂的香,即使點到枯根上也可以使它重新茂盛。所以說:油干了燈就會滅,氣盡了人就會死。然而除了這一竅,就能不能添沒:除了添油,就不能接續命;命不能接續,性就留不住;性留不住,忽然有一天無常鬼來了,就會迷迷糊糊地去了。所以呂洞賓說:“嗇精應當趁早,續命不要讓它晚了?!闭娴氖墙永m了它就長生,不能接續它就短命。 人所稟受的天地的氣數是有限的,如果不知道保養,就會自暴自棄。正如劉海蟾所說:“朝朝暮暮戕害自己卻迷而不知,喪失、迷亂了精神而合生命無所依靠。細細地銷磨啊漸漸衰弱,耗盡了身的津液神就會離去。”人身上管開合的機關一停,呼吸的氣息馬一就會停止。唉,生死的轉變,快得就像這樣。世間人又有什么事舍不得而不肯回心向道的呢? 何況這一著功夫,最是簡單不過的了,不論行住坐臥,經常使自己的心退藏于夾脊之竅,天地的正氣就能采入體內,與自己體內的元氣凝結于丹田,而成為超脫生死的根本。用天地的無邊無際的元氣,來接續鐵有限的身體,豈不是很容易嗎!學習的人只要認定夾脊雙關這一竅意守它而不離開,時間長了就會熟練,里面就會變得潔白明亮,就像月亮在水里一樣,自然就會散去去中的邪火,消除各種雜念,降伏那動蕩不安的心,止息那虛妄不實的念頭。虛妄的念頭止息了,真息就會自然出現。真念就是無念,真息就是無息。息無 命根就會永遠牢固,念無 人之性就會永遠存在。性存在命牢固,既無息又無念,這就是性命雙修的第一步。唉!人生簡直就像一棵沒有根的樹,全仰仗著氣息做它的根啊。如果一口氣上不來,命就不再于自己所有了。所以想通過修煉求得長生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氣息長存。 氣息長存,身中的元氣就不會隨著呼氣而跑出體外;天的的真氣就會永遠隨吸氣而進入體內。這樣時間長了,胎息已定,基礎已成,長生也就有路可循了。玉液煉形 初學修煉的人,平時很勞碌;剛進到修煉這個圈子里,一下子就安閑舒適了下來。舒適了四肢就不運動,安閑了百節就不流通,以致脈絡堵塞、氣血凝滯,這就是打通關節、滌蕩穢污的方法不可無的原因。 這個方法先以行氣為主宰,兩眼觀照在玄膺(在咽喉的中間)一竅。此竅可與氣管相通,這就是《黃庭經》所說的“玄膺氣管受精府”一會兒就會津液滿口,如同井水一樣。微向鼓漱幾遍,慢慢用意念把它引下重樓,逐漸到達膻中、尻尾、中脘、神闕,一直到氣海;就從氣海分成兩路,到左右大腿,從膝到足三里,往下到腳背和腳大拇趾;又轉入涌泉,由腳跟腳彎沿大腿而上到尾閭,合做一處;過腎堂、夾脊雙關,分別送到兩肩、兩膀、兩臂一直到手背;由中指轉到手掌,左右一齊旋回, 經過手腕,由胸側經過兩腮之后,從腦部灌入頭頂,又下到明堂、上腭,用舌頭接住,送到玄膺為止。這是一周。一周完后稍停。再按照前面的做法行功,堵塞不通的地方就會逐漸疏通;不僅能貫通各經脈,也能使周身各竅通達。這就是《心印經》所說的“七竅相通,竅竅光明”。我們的妙覺真心,于六合以內、六合以外,本來無不 遍及,本來無不照察;那不能如此的,是因為被形體所障礙罷了。對至于要練到形神俱妙,才能與道合真。 行氣時用眼是為什么呢?施肩吾說:“氣是延年益壽的藥物,心是駕馭氣的神靈。如果懂得行氣的主宰,就是成仙了道的人?!惫湃嗽f:“眼睛到哪兒,心也到哪兒;心到哪兒,氣就到哪。”這句話說得靠譜了!煉形體用津液又是為什么呢?道家把這叫做“滌蕩穢污”。玉液就是津,玉池就是口。《黃庭內景》說:“口是玉池太和宮,經常鼓漱吞咽唾液災病不可冒犯。遍體生光,其香如蘭;可除百病,保養容顏。如能確實照此修煉就可登上廣寒宮成仙?!痹瓉硪褐杏袣?,氣中有液,液與氣互相生發,日復一日、月復一月而漸漸充盛,是金液的基礎,而成為潤澤身體的寶物;咜能穿透關節,無處不到。古牮歌謠說:“口中的唾液頻頻吞咽,丹田中的元氣直向上奔突。常常使氣暢通關節通透,自然精氣滿盈元神長存?!毙咭桓[,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都來源于此。所以太上說:“舌下玄膺是脫離生死的岸,你如果遇到了它就 可以升天?!薄斗ㄈA經·頌》說:“白玉齒邊流著舍利,紅蓮舌上放著豪光。喉嚨中的甘露涓涓滋潤,心中的醍醐滴滴清涼?!边@是玉液煉形法。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什么字表示看
        瞅,窺,瞄,望,注視,凝視,張望,眺,鳥瞰,俯視。。。。 表示已經看到(看見) 表示向四周看(環視)(環顧) 表示向下看(俯視)(鳥瞰) 表示向遠處看(遠望)(遠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視)(端詳) 表示粗略的看(瀏覽) 表示偷偷地看(窺視) 表示看不起地看(輕視)(蔑視)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顧) 表示照應地看(看護)(照看) 表示生氣地看(怒視)(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訪地看(探望) 表示上級查看(視察) 表示仔細地看(觀察) 表示回過頭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視) 其他表示看的詞語:瞧 瞅 瞄 盯 眺望 瞻仰 俯視 打量 欣賞 環視 偷窺 窺視 注視 張望 注視、凝視、巡視、審視、僵視、斜視、環視(伺)、仰視俯視、輕視重視、近視遠視、橫目、側目、游目、縱目、極目、張目、青眼、白眼、怒眼、電眼、觀察、瀏覽、細閱、秋波、偷望、眺望、顧盼、回首、回眸 如“看”的同義詞和近義詞,根據詞的細微差別來分,就有如下幾十個。 ①表示一般地看的:如見、瞧、視、睹等。 ②表示已看到的:如看見、見到、看到等。 ③表示向遠處看的:如眺、望、眺望、了望等。 ④表示向上看的:如仰望、仰視等。 ⑤表示向下看的:如鳥瞰、俯瞰等。 ⑥表示向周圍看的:如顧、張望、環視、巡視等。 ⑦表示看全身的:如打量等。 ⑧表示偷看的:如窺、窺視、窺測、窺探等。 ⑨表示親自看的:目睹、目擊、目測等。 ⑩表示集中精力看的:如盯、注視、凝視、凝望等。 表示斜著眼看的:如膘、斜視等。 表示憤怒地看的:如瞪、怒視、怒目等。 表示略微看的:如一瞥、瀏覽等。 表示仔細看的:端詳、察、察看、觀察、檢查、查看等。 表示恭敬地看的:如瞻仰等。 表示上級看下級的:如檢閱、視察等 走馬觀花 望眼欲穿 東張西望 左顧右盼 瞻前顧后 極目遠眺 望穿秋水 矮人看場 矮人看戲 矮子看戲 不看僧面看佛面 白眼相看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狗眼看人 看菜吃飯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看風使船 看風駛船 看風使舵 看風使帆 看家本領 看家本事 看景生情 看破紅塵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兒 看人行事 看殺衛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靜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戲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霧里看花 下馬看花 遠來和尚好看經 拄笏看山 拄頰看山 走馬看花 矮人觀場 矮子觀場 傍觀冷眼 悲觀厭世 傍觀者清 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比量齊觀 炳如觀火 炳若觀火 從壁上觀 遲徊觀望 遲回觀望 侈人觀聽 粲然可觀 察言觀色 察顏觀色 遲疑觀望 察言觀行 東觀續史 東觀西望 達觀知命 東觀之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等量齊觀 洞若觀火 洞如觀火 東望西觀 大有可觀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返觀內視 返觀內照 隔岸觀火 觀場矮人 觀風察俗 觀過知仁 觀化聽風 觀機而動 觀機而作 觀今宜鑒古 觀貌察色 觀眉說眼 觀山玩水 公聽并觀 觀望不前 觀往知來 觀形察色 觀釁伺隙 觀隅反三 觀者成堵 觀者如堵 觀者如垛 觀者如市 觀者如云 觀者如織 觀者云集 靜觀默察 借鏡觀形 鏡里觀花 燎若觀火 燎如觀火 冷眼旁觀 明若觀火 旁觀者清 跑馬觀花 憑軾旁觀 齊量等觀 遷延觀望 束手旁觀 燒犀觀火 水月觀音 嘆觀止矣 探觀止矣 聽其言而觀其行 嘆為觀止 蔚為大觀 興觀群怨 袖手旁觀 雄偉壯觀 仰觀俯察 以觀后效 眼觀六路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巖居川觀 游目騁觀 洋洋大觀 作壁上觀 坐觀成敗 坐井觀天 走馬觀花 侏儒觀戲 作如是觀 坐山觀虎斗 掌上觀文 掌上觀紋 目不斜視 擠眉弄眼 眉目傳情 望穿秋水 炯炯有神 鼠目寸光 顧盼神飛 回眸一笑百媚生 眼大無神 左右顧盼 賊眉鼠眼 目不轉睛 目不斜視 炯炯有神 神采飛揚 眼高手低 眼疾手快 神采奕奕 顧盼神飛 目不轉睛 目不暇接 回眸一笑 目光炯炯 目中無人 暗送秋波 舉目遠望 顧盼生情 覬覦 窺視 俾睨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返什么什么成語
        返老還童: 由衰老恢復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返樸歸真: 歸: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返照回光: 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自我反省。返虛入渾: ①指詩作空靈,入于渾然之境。②指人無知無識,渾渾噩噩。返邪歸正: 猶言改邪歸正。返視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樸還真: 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同“返樸歸真”。返璞歸真: 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同“返樸歸真”。返轡收帆: 比喻退歸。返老歸童: 由衰老恢復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同“返老還童”。返來復去: 指多次重復。返觀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觀內視: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本還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返本還元: 猶言返本還源。返本朝元: 猶言返本還源。返我初服: 返:歸還;初服:未做官時的衣服。比喻辭官歸隱。返樸還淳: 返:返回,還。樸:樸實。淳:誠實,厚道。指恢復原始的誠實和樸實厚道的社會風氣。返哺之恩: 返哺:雛鳥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報答親恩。返本還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有關內字的成語
        色厲內茬: 五內俱崩: 傷心得連內臟都破碎了。形容極度哀痛。外寬內明: 指外表寬宏而內心明察。外寬內忌: 指外表上看似寬宏,內心卻多忌刻。外簡內明: 指對人表面上簡易,而內心明察。外感內傷: ①中醫指外感風邪,內有郁積而致病。②比喻內外煎迫。外柔內剛: 柔:柔弱;內:內心。外表柔和而內心剛正。外厲內荏: 表面強硬而內心虛弱。外寬內深: 指外貌寬厚而實則城府很深。外方內圓: 外方:外表有棱角,剛直;內圓:內心無棱角,圓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內心圓滑。外巧內嫉: 外貌乖巧,內心刻忌。猶言口蜜腹劍。深文周內: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條文,陷人以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 四海之內皆兄弟: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直內方外: 形容內心正直、做事方正。眼內無珠: 比喻不識貨或看不出好壞。飲冰內熱: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魚游釜內: 魚在鍋里游。比喻處境十分危險,有行將滅亡之虞。外方內員: 指外表正直,內心圓滑。外剛內柔: 外表剛強而內在柔弱。同“內柔外剛”。攘外安內: 攘:排除。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內查外調: 指在單位內外調查事情的真實情況。內顧之憂: 舊時形容沒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顧慮家事。現形容有內部的憂慮。內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內省不疚: 指自我反省,內心并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內外夾攻: 從里、外兩方面配合同時進攻。內視反聽: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內峻外和: 內心嚴厲而外貌和藹。內柔外剛: 內心柔弱,外表剛強。亦作“外剛內柔”。內修外攘: 對內整治國政,對外抵御敵人。修亦作“修”。內助之賢: 妻子能夠幫助丈夫,使丈夫的事業、學業、品格方面有了進展,增加丈夫在社會上的地位。內憂外侮: 多指國內不安定和外敵侵略。有時也比喻個人的情況。同“內憂外患”。眉睫之內: 形容近在眼前。銘感五內: 比喻內心非常感激。六合之內: 六合:天地及東南西北。指天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海內無雙: 海內:四海之內,舊指中國,現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內獨一無二。海內鼎沸: 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分內之事: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返觀內視: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觀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視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反聽內視: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徹內徹外: 指完完全全。出內之吝: 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氣。同“出納之吝”。暴內陵外: 暴:殘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對內殘害百姓,對外欺壓弱小。包舉宇內: 包舉:統括;宇內:天地之間,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安內攘外: 攘:排除。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五內如焚: 五內:五臟;俱:都;焚:燒。五臟都象著了火一樣。形容象火燒得一樣。比喻非常焦急。外圓內方: 圓:圓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面隨和,內心嚴正。色厲內荏: 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內憂外患: 多指國內不安定和外敵侵略。有時也比喻個人的情況。內外交困: 交:同時;困:困境。里里外外都處于困難的境地。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氣功入門
        十 步 修 真 訣 第一步 盡性了命 三界一心 第二步 涵養本原,救護命寶。 第三步 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第四步 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第五步 天人合發,采藥歸壺。 第六步 乾坤交媾,去礦留金。 第七步 靈丹入鼎,長養圣胎。 第八步 嬰兒現形,出離苦海。 第九步 移神內院,端拱冥心。 第十步 本體虛空,超出三界。 第一步: 盡性了命 想要修長生,就必須知道生的根本;想要求不死,就應當明了不死的人。所以說,認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 那不死的人,道家稱為‘鐵漢’,佛家叫做‘金剛’,也就是世人與生俱來的靈妙而充滿智慧的真心。這個心機敏而不昏亂,總是明察一切;它的本體不生不滅;它的容貌無我無來。追究到天地產生這前的前,也不能知道它的開始;推尋到地毀壞之后的后,也不能知道它的終結。高得不能再高,廣得不能再廣;深得不能再深,真是深不可測。天地靠了它而覆載萬物,日月靠了它而光照宇內,虛空靠了它而變得寬廣,各種精靈靠了它而變化通達。儒、釋、道三教的大圣人,教人修道,就是修的這個;成仙做佛也是這個;變成牲畜野獸,也是這個。做圣人做凡人兩條路,由這里而分開。超脫生死,再沒有別的路可走;達到涅槃境界,只有這一種方法 。 然而世間萬物,沒有一物不被無常所吞沒,只有這個,沒有生死可以束縛,沒有形貌可以窺視,端端正正,完完備備,明明白白,可是人自己卻不明了它的本來面目。 為什么不明了呢?是因為有妄心。什么叫妄心?因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從天地不曾開始時到現在,迷掉了真心,自己卻不知不覺,所以受到了輪轉,白白地墮入六道之中。推究一下源,人的真心本是無妄的,性智本是明凈的,神妙得有如天地的精氣一般清湛。從眼睛開始亂看起,突然變得晦暗不明,就失去了那天地精氣,失去了天地精所了般的清湛而產生生出各種雜念,所以先天的智慧就變成了后天的意識。人身體中的妄心,就叫做“識’。心本是無私的,由于“識”便有了知;性本是無生的,由于‘識’便有了生。生身的種子,便從此處萌發·分葉,開的是有煩惱的花,結的是有生死的果。 現在的人錯誤地認為,心中有個非常靈透的東西,渾然與人的肉身同為一體,就認為元神就在那里。殊不知這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識神,是一劫一劫不斷輪回的種子啊。所以景岑說:“學道的人不明白真諦,只是因為從前認定了識神。識神無量劫以來有生有死的根本,可糊涂人卻把它稱作元神?!? 這一心法,是古今所有圣人不變的道理。所以老子說:至于修道,要先觀照自己的人。觀心的方法,奧妙全在靈關一竅。人在剛剛變胎成形的時候,稟受了天地的一點元陽之氣,化生出這個竅,來藏納元神。此竅中空空洞洞,極空虛而又極光明,是我們不斷生長的主宰。真所謂有了它就能生,沒有它就得死。生死盛衰,都由這個決定。儒家把它叫做“靈臺”,道家把它叫做“靈關”,佛家把它叫做“靈山”。三教入教的門徑是相同的,總不外乎這靈透光明的一竅。佛教說:“佛就在靈山不用遠求, 靈山就在你的心頭。人人都有個靈山塔,要好生在靈山塔下修持。”這說的就是靈關一竅的位置。道教說:“大道的根本明白的人很少,常人天天要用它,可有誰知道它!如今為你指神仙的洞府,它就是那彎彎如月眉的一竅?!边@說的是靈關一竅的形狀。這個竅是神奇靈異的臺,是秘不外傳的府,真實、潔凈、光明、神妙、空虛、透徹、靈異、貫通,是卓然超群的一竊。它是一切生命的本原,所以叫“心地”;它是眾佛的心得,所以叫“菩提”;它往來貫通·和諧集聚,所以叫“法界”;它靜寂、清凈、永遠快樂,所以叫“涅槃”它不污濁、不煩惱, 所以叫“清凈”它不虛妄不變化, 所以叫“真如”;它與一切罪惡隔絕,所以叫“佛性”它保護 善而攔住惡,所以叫“總持”;它潛藏、掩蔽、包而不露·集聚收攏,所以叫“如來藏”;它遙遠而神秘 , 所以叫“密嚴國”;它總括各種美德而極完備,驅散處處昏暗而獨放光明,所以叫“圓覺”。其實,這些說的都是靈關這一個竅。違背了它就是凡人,順從了它就是圣人;不明白它的重要性,生死就會開始,明白了它的重要性輪回就會止息。 觀心不是易事,要止息雜念更難。因此念頭要產生之時,關系到人生死的根本。古代的仙說:“大道教導人要先止息雜念可念頭不斷也是白搭。”《圓覺經》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生起狂亂的念頭;對于各種狂亂的想法,也不要善意去止息它。處在空想的境界,不要施加自己的明知;對于不明了的事物,也不要再去分辨它的真實?!薄镀鹦耪摗氛f:“心如果跑散了,就馬上把它收回來,讓它止于正念。念頭一起就要馬上省悟,省悟了邪念也就沒有了。修行的神妙的門徑,只在于此。”虛靖天師說:“不怕雜念起,只怕省悟遲。雜念生起是病,不讓它接續就是藥?!睉斨?,虛妄的念頭是從眼耳鼻舌身等識根開始的,它們 與色聲香味觸五境接觸之后就形成了種種幻想,而并非實際有什么存在。對于眾生而言,智慧代劣而意識很強,只把它叫做“識”;對于眾佛來說,智慧很強而意識很低,只把它叫做“智”。這只是改變它的名字,沒有改變它的本質。人最初的心,空闊而又神妙、澄清。人從知道??匆姸R上有了見解,雜念如塵土而起,所以就有了虛妄的念頭。如果知道、看見后沒有見解,則人的智慧和本性便真實而潔凈,各種念頭就除去。念頭除去了,從六識往下,無不全都除去。這就是文殊菩薩所說的“一根已經返原,六根也就解脫了?!绷鶝]有了,就不會有六塵;六塵沒有了,就不 會有六識;六識沒有了,就不會有輪回的種子;沒有了輪回種子,我的一點真心便不依靠形體而獨立存在,空空蕩蕩,光光凈凈,而永遠存在、永遠不生不滅了! 這個方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多么直接,多么簡易!只要能夠培養根源,觀照本竅,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心就會為之一新,氣就會充盛順暢,身體就會像凝固了一樣一動不動,心中就會一片靜寂一無所想。心胸就會感到無比開闊無知無識,就會明明白白而了悟本性。這就是所謂“皮膚剝落盡,真心將顯露”了!功夫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就會感到精神煥發,智慧一天天產生,心性靈通,或隱或顯,自由自在;自然會有一段清凈、安寧、開合變化的跡象;自然會有一段飛躍活動的趣味;自然會有一點元陽真氣從竅中生出,降入黃庭,入于土釜,貫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一身百竅的陰邪,滌蕩五臟六腑的穢濁之氣。這就如同服用了如來佛的藥,所有的病都沒有了;如同奏響了用獅子筋制作的弦樂器,各種響聲都消失了。所以說;“一心可以治療所有的病,而不靠藥方多了?!? 《寶藏論》說:“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間有一寶,隱藏在身體之內。它能識別事物,聰慧而光明,它里外空空,一無所有;它雖空廓寂靜、難于顯現,但它的作用卻很玄妙。它的機巧來自于紫薇星座的外面,它的作用出自于虛無之間。它端正變化而又寂靜不動,獨一而無二。它聲音美妙,外表華美??吹筋^兒也找不到它的處所,它的托身之處名為空空。只留下了它的聲音,看不見它的外形;只留下了它的作用,看不見它的容貌。它朗照萬物,通事之常理;它是萬物的主宰,為萬物所尊奉。它行動起來就顯現出來,它靜寂下來就隱而不顯。它的本體潔凈而琢磨使然,它的本原如此完美無缺。它的光輝超過了日月,它的恩德超過了天道。萬物不要興化,一切都歸之于道。歸之于道,就可以轉變天地,自己把握命運,自由自在地縱橫馳騁。心的數不清的奇妙作用,在生命開始形成時即已具備。這些,誰聽說了不高興,誰聽說了不驚奇!怎么能把這無價之寶隱蔽于陰霾之坑!可悲呀,可悲呀,那是自輕自賤!可悲呀,可悲呀黑暗怎么能變成光明!那個寶,明光閃閃,朗照十方;寂靜得像什么也沒有,應用起來作用卻很在;既可與聲音相應又可與色彩相應,既可與陰相應又可與陽相應。這種奇異之物沒有根基,它的神妙作用卻是常存的。睜開眼看看不見,側著耳聽聽不著。它的本體是隱蔽的,它的造化是明顯的。它的作為是神圣的,它的作用是靈驗的。真可以算得上是大道的精中之精。這個來用非常靈驗,是產生萬物的原因,使它凝聚不動,與道便是同類?!? 所謂“心中那一點明光”,就是真如、靈知靈覺、心。它最為玄妙,與圣人相通,與神靈相通,極為高明,極為廣大。它是教化萬物的王,是萬物的主體。它豎起來可以貫通三界,橫起來可以貫通雨方。自從天地未曾開辟之前,就已經具有;即使天地毀壞之后,也不曾沒有。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光輝。如果人能認識心,大地連一寸土地都沒有了。所以說:“三界只是一心?!焙咳说叫耐馊デ蠓?,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的人看到外界事物也知道是心。外界事物是接近了心的事物,心是接近了事物的心。面對外界事物而不迷惑,遇到外界因緣而不動心。心與外界事物能互相合并,二者就會結為一休無區別。如果能夠達到外界事物只是一心這一境界,就是悟得了心而成就了道。如能對所有的原始的虛妄的想法都能覺悟,收回外馳之心,解脫自己而求得永恒存在,脫離污垢,而求得永遠合乎本來的清凈面貌,就不會再生出山河大地和各種有作為的表現。這就如同金從礦石中提煉出來 ,在地上也不會再點染上泥土;就如同木頭已經燒成了灰,哪能再長出枝葉!真是一得永得,可以窮盡未來的邊際,永遠脫離樊籠,長久地居住在圣人的境界了! 雖然這是最上乘的修煉之道,但若是稟賦聰穎的人,可以一躍而直入如來圣地;若是稟賦愚鈍的人,將怎么辦呢?一定要經過不斷學習而求得進步的功夫,逐漸引入門徑才行。讓他走一步,自有一步的效果;升一級,自有一級的規模。這也是走遠路必從最近的一步開始,登高必從最低的地方開始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入門下手的功夫,怎能馬上就到達可以停手的最高境界?如果未能充分發揮心的作用,怎么能了解人的善良本性?未能通過自省而使心明,怎么能到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的心明、充分發揮心作用的關鍵,是要時時用好的修持方法來扶助自己的心,時時用心血來潤澤自己的心,時時用最高的境界來潔凈自己的心,時時用持善樂道不自放逸的要求來堅定自己的心,時時用忍受恥辱的辦法來合自心泰然自得,時時用覺悟照察的辦法來使自心潔白無污,時時用智慧來使自心明白敏銳,時時用佛的智慧來開發自己的心,時時以佛的平等之心來擴大自己的心胸。所以知道明心是生死海中智慧的船槳,盡心是煩惱病中的良醫。如果使此心不明,就會永遠墮于輪回之中而喪失本來真性;如果使此心光明,就能馬上超脫生死而達于涅槃境界。始終不能出了這心、離了這心,別的再沒有什么玄妙的了!后面雖然有次序功夫,不過是成就這個心而已。唉!不要把這事看得容易了,至人是難得遇到的,口訣是難于聽到的。所以張平叔說:“只因為丹經沒有口訣,教你在什么地方去結靈胎?”意不知經中自有口訣,大都不說母而說子,不肯把問題說清,讓人攢湊不到一起,以致中途退步不前。我很可憐這些人?,F在把丹經佛典中的口訣,一一拈出,留給后人,作為破除黑暗的照路燈,辨別真偽的試金石。 太玄真說:“父母生我們之前的那一點靈光,如今不靈只是因為已凝結成形。成形之后便罩住了這光明的種子,把它放下依然能徹底澄清?!? 空照禪師說:“這個分明人人相同,能包天地能運轉虛空。我如今直指這真正的心地,空寂靈知是它的本宗?!? 自然居士說:“心如同明鏡一般與天相連的干凈,性似寒潭與靜止的水相同。十二時辰之中常常意守觀照,不要蒙蔽了真心這主人翁?!? 智覺禪師說:“菩薩從來不離妙覺真心,我們是自己昧了這心而不相親近。如能靜坐反觀內視,就能見到生身之前的元神?!? 三茅真群說:“靈臺清湛有如冰壺,只許元神在里面居住。如果在心中留下一物,怎能驗證大道合于清虛!” 以上這些話都是成仙作圣的關鍵,入道入德的門徑。過去阿難多聞總持幾年不登圣果,后來息絕各種因緣而返觀內照,很快就驗證了無生無滅的境界。一般人的心整天都是向外的,這樣,跑得越遠就截止與大道背離;只有返觀內視的人能夠約束自己的情感而收回意念,收蜀犬吠日意念就能使心安定,心安定了就能養神,養了神就可以使之歸于性。這就是魏伯陽所說的“情歸之于性,才能稱得上是還丹。”咦!把礦石煉成金就可得到珍寶,煉情歸性就可合乎人的本性。相見之后拿這個道理來交談的,千萬當中也沒有一個人! 第二步 涵養本原,救護命寶。 洗心退藏沐浴功夫 《易》中的“洗心退藏于密”這句話,唐宋神仙稱之為“沐浴”,近代諸人稱之為“艮背”,總不外乎這個道理,這個訣竅。推究起來,心于火,而把它藏在北的后面,這是“洗它的”的意思。心位于前面,而把它藏在背的后面, 這是“隱退它”的意思。所以修煉時間短的人,為了降伏自己的心,往往約束得太厲害,于是不免有煩躁起火的危險。因此暫時把南邊的心火,藏到背水的北面,這樣,水與火互相交通養育,自然而然雜念就不會產生。這就是白玉蟾所說“洗滌自己的心靈,排除各種雜念,就是沐浴”這句話的意思。 然而“沐浴”雖然是洗滌心靈的方法,“艮背”雖然有止住雜念的作用,兩個道理對倒是對了,但都沒有說到實際的地方。從這里往上一著,所有的圣人都秘而不傳,后世學道的人,也就很少聽到、見到過。人如果清楚這個竅的作用,簡直可以奪取自然的造化、改變人的天命。古代的仙人有句話說:“夾脊雙關直透頂門,修行的門徑這是第一的?!币驗樗厦媾c上丹田的天谷泥丸相通,下面到達尾閭,中間與心腎相通,可以招致、攝取元神,救助、保護生命之寶。這不是修行的門徑是什么?我們在沒有這身體之前,先有了這氣息;這身體還未毀壞,這氣息先就停止了。這又不是修行的正路是什么? 推究一下人的生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在胞胎之中,隨著母親的呼吸而呼吸,接受了出入之氣而漸漸長成。這一線與母親相連,被氣逐漸地吹開,中間是空的,像個管子,而讓氣息往來相通。它前面與臍相通,后面與腎相通,上面與夾脊、泥丸相通,到了山根而生出兩眼,由兩眼往下到鼻頭地方就形成了鼻子的兩孔,因此叫做“鼻祖”。此野外的氣息與母親的氣息相通,母親的氣息與天地的氣息相通,天的與太虛的氣息相通,每一竅都是相通的,沒有一點兒隔閡。等到時日滿足之后,就會裂開胞胎而出,剪斷了臍帶,囚的一聲,一點元陽之氣就落在下丹田的這個地方。從此以后便是后天主事了,雖然還有呼吸之氣出出進進,但不能與先天父母之氣相通了。人生從小到老,沒有一點氣息停留在里面。三界當中的凡夫俗子,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只是因為找不著來人間時的舊路?。? 老子設立法制,教導人通過修煉而求得長生,是因為它能奪取天地的正氣。人之氣以能奪取天地的正氣,是因為有兩個鼻孔的呼吸。人所呼出的,是自己的元氣從體內出;所吸入的,是天地的正氣從外面進去。人如果根基牢固,于呼吸之間也可以奪取天地的正氣,而壽命長久;人如是根基不牢固,精氣枯竭微弱,所吸入的天地正氣就會隨著呼氣而出,身中的元氣也不為自己所有,反會被天地所奪取。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所有一般人的呼吸,都是從咽喉往下,到中脘就回來了,不能與元始祖氣相連,就像魚兒飲水一樣,從嘴進去,從腮又出來了。這就是莊子所說“眾人的呼吸到咽喉”。如果是真人的呼吸,直通明堂而向上到達夾脊,向下流入了丹田,能夠與祖氣相連,就像是磁石吸鐵一樣同類之物相親相近。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真人呼吸到腳跟”。所謂“腳跟”,說的是呼吸深長的意思。做到了呼吸深長,我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為造化所擺布了。 現在的人有調息、數息、閉息等等方法,這些都是隔靴搔癢,不能達到于夾脊雙關。這一竅在剛剛形成時,就生出了左右兩腎,然后就生了心。那腎如同藕節一樣,那心如同蓮蓬一樣。那梗中間空外面直,下拄地,上撐天。心腎相距八寸四分,中間空余一寸二分,叫做“腔子里”乃是心腎往來的道路,是龍虎交媾的地方。要想打通這一竅,先要存想山根穴,這樣,呼吸的元氣,這樣,呼吸的元氣就逐漸地通過夾脊、透過混元而直接到達丹田,我之氣與無始祖氣母子才能能會合而破鏡重圓。逐漸地擴充,人的根基就完滿堅固了,救護住了“命寶”,才能談得上修煉。 筆者按:了真子說:“要想使燈常明不滅,應當用添沒的方法?!? 尹師傅說:“滋潤養育 根本、救護性命之寶是候選的第一要務。”又說:“只要還有一口氣,都能使人恢復性命?!比巳缍锰頉]的方法,接續那將要熄滅的燈而使它恢復光明,就如同得到了能使人返魂的香,即使點到枯根上也可以使它重新茂盛。所以說:油干了燈就會滅,氣盡了人就會死。然而除了這一竅,就能不能添沒:除了添油,就不能接續命;命不能接續,性就留不??;性留不住,忽然有一天無常鬼來了,就會迷迷糊糊地去了。所以呂洞賓說:“嗇精應當趁早,續命不要讓它晚了?!闭娴氖墙永m了它就長生,不能接續它就短命。 人所稟受的天地的氣數是有限的,如果不知道保養,就會自暴自棄。正如劉海蟾所說:“朝朝暮暮戕害自己卻迷而不知,喪失、迷亂了精神而合生命無所依靠。細細地銷磨啊漸漸衰弱,耗盡了身的津液神就會離去?!比松砩瞎荛_合的機關一停,呼吸的氣息馬一就會停止。唉,生死的轉變,快得就像這樣。世間人又有什么事舍不得而不肯回心向道的呢? 何況這一著功夫,最是簡單不過的了,不論行住坐臥,經常使自己的心退藏于夾脊之竅,天地的正氣就能采入體內,與自己體內的元氣凝結于丹田,而成為超脫生死的根本。用天地的無邊無際的元氣,來接續鐵有限的身體,豈不是很容易嗎!學習的人只要認定夾脊雙關這一竅意守它而不離開,時間長了就會熟練,里面就會變得潔白明亮,就像月亮在水里一樣,自然就會散去去中的邪火,消除各種雜念,降伏那動蕩不安的心,止息那虛妄不實的念頭。虛妄的念頭止息了,真息就會自然出現。真念就是無念,真息就是無息。息無 命根就會永遠牢固,念無 人之性就會永遠存在。性存在命牢固,既無息又無念,這就是性命雙修的第一步。唉!人生簡直就像一棵沒有根的樹,全仰仗著氣息做它的根啊。如果一口氣上不來,命就不再于自己所有了。所以想通過修煉求得長生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氣息長存。 氣息長存,身中的元氣就不會隨著呼氣而跑出體外;天的的真氣就會永遠隨吸氣而進入體內。這樣時間長了,胎息已定,基礎已成,長生也就有路可循了。玉液煉形 初學修煉的人,平時很勞碌;剛進到修煉這個圈子里,一下子就安閑舒適了下來。舒適了四肢就不運動,安閑了百節就不流通,以致脈絡堵塞、氣血凝滯,這就是打通關節、滌蕩穢污的方法不可無的原因。 這個方法先以行氣為主宰,兩眼觀照在玄膺(在咽喉的中間)一竅。此竅可與氣管相通,這就是《黃庭經》所說的“玄膺氣管受精府”一會兒就會津液滿口,如同井水一樣。微向鼓漱幾遍,慢慢用意念把它引下重樓,逐漸到達膻中、尻尾、中脘、神闕,一直到氣海;就從氣海分成兩路,到左右大腿,從膝到足三里,往下到腳背和腳大拇趾;又轉入涌泉,由腳跟腳彎沿大腿而上到尾閭,合做一處;過腎堂、夾脊雙關,分別送到兩肩、兩膀、兩臂一直到手背;由中指轉到手掌,左右一齊旋回, 經過手腕,由胸側經過兩腮之后,從腦部灌入頭頂,又下到明堂、上腭,用舌頭接住,送到玄膺為止。這是一周。一周完后稍停。再按照前面的做法行功,堵塞不通的地方就會逐漸疏通;不僅能貫通各經脈,也能使周身各竅通達。這就是《心印經》所說的“七竅相通,竅竅光明”。我們的妙覺真心,于六合以內、六合以外,本來無不 遍及,本來無不照察;那不能如此的,是因為被形體所障礙罷了。對至于要練到形神俱妙,才能與道合真。 行氣時用眼是為什么呢?施肩吾說:“氣是延年益壽的藥物,心是駕馭氣的神靈。如果懂得行氣的主宰,就是成仙了道的人?!惫湃嗽f:“眼睛到哪兒,心也到哪兒;心到哪兒,氣就到哪?!边@句話說得靠譜了!煉形體用津液又是為什么呢?道家把這叫做“滌蕩穢污”。玉液就是津,玉池就是口?!饵S庭內景》說:“口是玉池太和宮,經常鼓漱吞咽唾液災病不可冒犯。遍體生光,其香如蘭;可除百病,保養容顏。如能確實照此修煉就可登上廣寒宮成仙?!痹瓉硪褐杏袣猓瑲庵杏幸?,液與氣互相生發,日復一日、月復一月而漸漸充盛,是金液的基礎,而成為潤澤身體的寶物;咜能穿透關節,無處不到。古牮歌謠說:“口中的唾液頻頻吞咽,丹田中的元氣直向上奔突。常常使氣暢通關節通透,自然精氣滿盈元神長存?!毙咭桓[,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都來源于此。所以太上說:“舌下玄膺是脫離生死的岸,你如果遇到了它就 可以升天。”《法華經·頌》說:“白玉齒邊流著舍利,紅蓮舌上放著豪光。喉嚨中的甘露涓涓滋潤,心中的醍醐滴滴清涼?!边@是玉液煉形法。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返什么什么成語
        返老還童: 由衰老恢復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返樸歸真: 歸: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返照回光: 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自我反省。返虛入渾: ①指詩作空靈,入于渾然之境。②指人無知無識,渾渾噩噩。返邪歸正: 猶言改邪歸正。返視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樸還真: 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同“返樸歸真”。返璞歸真: 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同“返樸歸真”。返轡收帆: 比喻退歸。返老歸童: 由衰老恢復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同“返老還童”。返來復去: 指多次重復。返觀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觀內視: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本還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返本還元: 猶言返本還源。返本朝元: 猶言返本還源。返我初服: 返:歸還;初服:未做官時的衣服。比喻辭官歸隱。返樸還淳: 返:返回,還。樸:樸實。淳:誠實,厚道。指恢復原始的誠實和樸實厚道的社會風氣。返哺之恩: 返哺:雛鳥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報答親恩。返本還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關于觀的成語有哪些
        觀變沉機 觀場矮人 觀風察俗 觀鳳一羽觀過知仁 觀化聽風 觀機而動 觀機而作觀今宜鑒古 觀貌察色 觀眉說眼 觀山覽水觀山玩水 觀往知來 觀望不前 觀望風色觀望徘徊 觀釁而動 觀釁伺隙 觀形察色觀于海者難為水 觀隅反三 觀瞻所系 觀者成堵觀者麕集 觀者穈集 觀者如堵 觀者如堵墻觀者如垛 觀者如山 觀者如市 觀者如云觀者如織 觀者猬集 觀者蝟集 觀者云集傍觀必審 傍觀冷眼 傍觀者清 傍觀者審,當局者迷悲觀失望 悲觀厭世 悲觀主義 博觀約取達觀知命 東觀西望 東觀續史 東觀之殃返觀內視 返觀內照 朝觀夕覽 朝觀暮覽靜觀默察 旁觀袖手 旁觀者清 善觀風色,善擇時機嘆觀止矣 探觀止矣 通觀全局 興觀群怨眼觀六路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仰觀俯察 以觀后效 主觀臆斷 主觀主義坐觀成敗 矮人觀場 矮子觀場 炳如觀火炳若觀火 壁上觀 遲徊觀望 遲回觀望沉機觀變 沉幾觀變 侈人觀聽 察言觀行察言觀色 察顏觀色 遲疑觀望 洞如觀火洞若觀火 隔岸觀火 廣陵觀濤 濠梁觀魚濠上觀魚 借鏡觀形 鏡里觀花 了如觀火燎如觀火 燎若觀火 立少觀多 明若觀火徘徊觀望 跑馬觀花 窮神觀化 遷延觀望人生觀 燒犀觀火 水月觀音 嘆為觀止省方觀民 省方觀俗 相機觀變 省俗觀風隙中觀斗 有礙觀瞻 以壯觀瞻 坐井觀天走馬觀花 侏儒觀戲 掌上觀文 掌上觀紋坐山觀虎斗 比量齊觀 從壁上觀 粲然可觀等量齊觀 東望西觀 大有可觀 斐然可觀俯仰異觀 公聽并觀 宏偉壯觀 今古奇觀冷眼旁觀 盲目樂觀 憑軾旁觀 齊量等觀拭目而觀 拭目以觀 束手旁觀 縮手旁觀聽其言觀其行 蔚為大觀 袖手旁觀 雄偉壯觀巖居川觀 游目騁觀 洋洋大觀 作壁上觀作如是觀 聽其言而觀其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上用目,則下飾觀望?。?!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向表示看的詞語
        瞅,窺,瞄,望,注視,凝視,張望,眺,鳥瞰,俯視。。。。 表示已經看到(看見) 表示向四周看(環視)(環顧) 表示向下看(俯視)(鳥瞰) 表示向遠處看(遠望)(遠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視)(端詳) 表示粗略的看(瀏覽) 表示偷偷地看(窺視) 表示看不起地看(輕視)(蔑視)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顧) 表示照應地看(看護)(照看) 表示生氣地看(怒視)(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訪地看(探望) 表示上級查看(視察) 表示仔細地看(觀察) 表示回過頭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視) 其他表示看的詞語:瞧 瞅 瞄 盯 眺望 瞻仰 俯視 打量 欣賞 環視 偷窺 窺視 注視 張望注視、凝視、巡視、審視、僵視、斜視、環視(伺)、仰視俯視、輕視重視、近視遠視、橫目、側目、游目、縱目、極目、張目、青眼、白眼、怒眼、電眼、觀察、瀏覽、細閱、秋波、偷望、眺望、顧盼、回首、回眸 如“看”的同義詞和近義詞,根據詞的細微差別來分,就有如下幾十個。 ①表示一般地看的:如見、瞧、視、睹等。 ②表示已看到的:如看見、見到、看到等。 ③表示向遠處看的:如眺、望、眺望、了望等。 ④表示向上看的:如仰望、仰視等。 ⑤表示向下看的:如鳥瞰、俯瞰等。 ⑥表示向周圍看的:如顧、張望、環視、巡視等。 ⑦表示看全身的:如打量等。 ⑧表示偷看的:如窺、窺視、窺測、窺探等。 ⑨表示親自看的:目睹、目擊、目測等。 ⑩表示集中精力看的:如盯、注視、凝視、凝望等。 表示斜著眼看的:如膘、斜視等。 表示憤怒地看的:如瞪、怒視、怒目等。 表示略微看的:如一瞥、瀏覽等。 表示仔細看的:端詳、察、察看、觀察、檢查、查看等。 表示恭敬地看的:如瞻仰等。 表示上級看下級的:如檢閱、視察等 成語 矮人看場 (ǎi rén kàn chǎng)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矮子看戲 (ǎi zǐ kàn xì)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白眼相看 (bái yǎn xiāng kàn) 看別人時眼睛朝上或旁邊,現出白眼珠,表示輕蔑,不屑一顧,對人不禮貌。 打狗看主 (dǎ gǒu kàn zhǔ) 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給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處理壞人下事要顧全其后臺的情面。 佛眼相看 (fó yǎn xiāng kàn) 比喻好意對待,不加傷害。 狗眼看人 (gǒu yǎn kàn rén) 比喻眼光勢力。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看菜吃飯 (kàn cài chī fàn) 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 看風使舵 (kàn fēng shǐ ò) 看風向轉發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看破紅塵 (kàn pò hóng chén)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F也指受挫折后消極回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看人眉眼 (kàn rén méi yǎn) 比喻看人臉色。 看殺衛玠 (kàn shā wèi jiè) 衛玠:晉人,字叔寶,風采極佳,為眾人所仰慕。衛玠被人看死。比喻為群眾所仰慕的人。 看朱成碧 (kàn zhū chéng bì) 將紅的看成綠的。形容眼睛發花,視覺模糊。 冷眼靜看 (lěng yǎn jìng kàn) 形容從旁冷靜而仔細地觀察。 另眼相看 (lìng yǎn xiāng kàn)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指看待某個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視的人得到重視。 霧里看花 (wù lǐ kàn huā) 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下馬看花 (xià mǎ kàn huā) 比喻停下來,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 遠來和尚好看經 (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 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拄笏看山 (zhǔ hù kàn shān) 拄:支撐;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舊時比喻在官有高致。 走馬看花 (zǒu mǎ kàn huā) 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矮人看場 矮人看戲 矮子看戲 不看僧面看佛面 白眼相看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狗眼看人 看菜吃飯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看風使船 看風駛船 看風使舵 看風使帆 看家本領 看家本事 看景生情 看破紅塵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兒 看人行事 看殺衛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靜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戲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霧里看花 下馬看花 遠來和尚好看經 拄笏看山 拄頰看山 走馬看花 矮人觀場 矮子觀場 傍觀冷眼 悲觀厭世 傍觀者清 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比量齊觀 炳如觀火 炳若觀火 從壁上觀 遲徊觀望 遲回觀望 侈人觀聽 粲然可觀 察言觀色 察顏觀色 遲疑觀望 察言觀行 東觀續史 東觀西望 達觀知命 東觀之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等量齊觀 洞若觀火 洞如觀火 東望西觀 大有可觀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返觀內視 返觀內照 隔岸觀火 觀場矮人 觀風察俗 觀過知仁 觀化聽風 觀機而動 觀機而作 觀今宜鑒古 觀貌察色 觀眉說眼 觀山玩水 公聽并觀 觀望不前 觀往知來 觀形察色 觀釁伺隙 觀隅反三 觀者成堵 觀者如堵 觀者如垛 觀者如市 觀者如云 觀者如織 觀者云集 靜觀默察 借鏡觀形 鏡里觀花 燎若觀火 燎如觀火 冷眼旁觀 明若觀火 旁觀者清 跑馬觀花 憑軾旁觀 齊量等觀 遷延觀望 束手旁觀 燒犀觀火 水月觀音 嘆觀止矣 探觀止矣 聽其言而觀其行 嘆為觀止 蔚為大觀 興觀群怨 袖手旁觀 雄偉壯觀 仰觀俯察 以觀后效 眼觀六路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巖居川觀 游目騁觀 洋洋大觀 作壁上觀 坐觀成敗 坐井觀天 走馬觀花 侏儒觀戲 作如是觀 坐山觀虎斗 掌上觀文 掌上觀紋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表示看的字有幾個
        表示看的詞語
        A、一個字表示“看”
        觀、望、賞、看、瞄、仰、擺,瞥、探、眺、瞻、瞪、瞧、盯、睹、瞅、睬、矚、眺、瞄、視、瞟、睨
        B、兩個字表示“看”
        俯視、看見、環視、環顧、俯視、鳥瞰、看護、遠望、遠眺、仰望、瞻仰、注視、端詳、蔑視、瀏覽、窺視、輕視、照看、怒視、探望、視察、回眸、注視、觀察、 眺望、瞻仰、俯視、打量、欣賞、環視、偷窺、窺視、注視、張望、注視、凝視、巡視、審視、僵視、斜視、環視、橫目、側目、游目、縱目、極目、張目、青眼、 白眼、怒眼、電眼、觀察、瀏覽、細閱、秋波、偷望、眺望、顧盼、回首、回眸、
        C、三個字表示“看”
        看一下、瞟一眼、瞧一下、望一會、瞟一瞟、看一看、望一望、瞧一瞧、瞄一眼、盯一眼、瞅一瞅、瞧一眼、望一望、探一探、賞一賞、觀一觀、瞥一瞥
        D、四個字表示“看”
        矮人看場、矮子看戲、白眼相看、打狗看主、佛眼相看、刮目相看、狗眼看人、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看風使船、看風駛船、看風使舵、看風使帆、看家本領、看家 本事、看景生情、看破紅塵、看人眉睫、看人眉眼、看人行事、看殺衛玠、看朱成碧、冷眼靜看、另眼看待、另眼看戲、另眼相看、面面相看、馬上看花、青眼相 看、霧里看花、下馬看花、拄笏看山、拄頰看山、走馬看花、矮人觀場、矮子觀場、傍觀冷眼、悲觀厭世、傍觀者清、傍觀者審、當局者迷、比量齊觀、炳如觀火、 炳若觀火、從壁上觀、遲徊觀望、遲回觀望、侈人觀聽、粲然可觀、察言觀色、察顏觀色、遲疑觀望、察言觀行、東觀續史、東觀西望、達觀知命、東觀之殃、當局 者迷、旁觀者清、等量齊觀、洞若觀火、洞如觀火、東望西觀、大有可觀、耳聞是虛、眼觀為實、返觀內視、返觀內照、隔岸觀火、觀場矮人、觀風察俗、觀過知 仁、觀化聽風、觀機而動、觀機而作、觀貌察色、觀眉說眼、觀山玩水、公聽并觀、觀望不前、觀往知來、觀形察色、觀釁伺隙、觀隅反三、觀者成堵、觀者如堵、 觀者如垛、觀者如市、高瞻遠矚、昂首望天、瞻前顧后、一覽無余、管中 窺豹、面面相覷、坐井觀天、側目而視、察言觀色、一目十行、見異思遷、探頭探腦、舉首昂視、望穿秋水、見貌辯色、一望無際、登高望遠、鼠目寸光、觀者如云、觀者如織、觀者云集、靜觀默察、借鏡觀形、鏡里觀花、燎若觀火、燎如觀火、冷眼旁觀、明若觀火、旁觀者清、跑馬觀花、憑軾 旁觀、齊量等觀、遷延觀望、束手旁觀、燒犀觀火、水月觀音、嘆觀止矣、探觀止矣、嘆為觀止、蔚為大觀、興觀群怨、袖手旁觀、雄偉壯觀、仰觀俯察、以觀后 效、眼觀六路、眼觀四處、耳聽八方、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巖居川觀、游目騁觀、洋洋大觀、作壁上觀、坐觀成敗、坐井觀天、走馬觀花、侏儒觀戲、作如是觀、 掌上觀文、掌上觀紋、東張西望、虎視耽耽、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前俯后仰、左顧右盼、探頭探腦、極目遠眺
        E、多個字表示“看”
        不看僧面看佛面、看人下菜碟兒、遠來和尚好看經、聽其言而觀其行、坐山觀虎斗、觀今宜鑒古
        見風使舵 一覽無遺 明察秋毫 耳聞目見 東張西望 高瞻遠矚 左顧右盼
        仔細地看〔 觀察 〕向四周看〔 環視 〕心地看〔凝視 〕從下向上看〔仰視〕
        向遠處看〔眺望 〕 偷偷地看〔 窺探〕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環顧 〕從上向下看〔俯視 〕表示看的詞語
        A、一個字表示“看”
        觀、望、賞、看、瞄、仰、擺,瞥、探、眺、瞻、瞪、瞧、盯、睹、瞅、睬、矚、眺、瞄、視、瞟、睨
        B、兩個字表示“看”
        俯視、看見、環視、環顧、俯視、鳥瞰、看護、遠望、遠眺、仰望、瞻仰、注視、端詳、蔑視、瀏覽、窺視、輕視、照看、怒視、探望、視察、回眸、注視、觀察、 眺望、瞻仰、俯視、打量、欣賞、環視、偷窺、窺視、注視、張望、注視、凝視、巡視、審視、僵視、斜視、環視、橫目、側目、游目、縱目、極目、張目、青眼、 白眼、怒眼、電眼、觀察、瀏覽、細閱、秋波、偷望、眺望、顧盼、回首、回眸、
        C、三個字表示“看”
        看一下、瞟一眼、瞧一下、望一會、瞟一瞟、看一看、望一望、瞧一瞧、瞄一眼、盯一眼、瞅一瞅、瞧一眼、望一望、探一探、賞一賞、觀一觀、瞥一瞥
        D、四個字表示“看”
        矮人看場、矮子看戲、白眼相看、打狗看主、佛眼相看、刮目相看、狗眼看人、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看風使船、看風駛船、看風使舵、看風使帆、看家本領、看家 本事、看景生情、看破紅塵、看人眉睫、看人眉眼、看人行事、看殺衛玠、看朱成碧、冷眼靜看、另眼看待、另眼看戲、另眼相看、面面相看、馬上看花、青眼相 看、霧里看花、下馬看花、拄笏看山、拄頰看山、走馬看花、矮人觀場、矮子觀場、傍觀冷眼、悲觀厭世、傍觀者清、傍觀者審、當局者迷、比量齊觀、炳如觀火、 炳若觀火、從壁上觀、遲徊觀望、遲回觀望、侈人觀聽、粲然可觀、察言觀色、察顏觀色、遲疑觀望、察言觀行、東觀續史、東觀西望、達觀知命、東觀之殃、當局 者迷、旁觀者清、等量齊觀、洞若觀火、洞如觀火、東望西觀、大有可觀、耳聞是虛、眼觀為實、返觀內視、返觀內照、隔岸觀火、觀場矮人、觀風察俗、觀過知 仁、觀化聽風、觀機而動、觀機而作、觀貌察色、觀眉說眼、觀山玩水、公聽并觀、觀望不前、觀往知來、觀形察色、觀釁伺隙、觀隅反三、觀者成堵、觀者如堵、 觀者如垛、觀者如市、高瞻遠矚、昂首望天、瞻前顧后、一覽無余、管中 窺豹、面面相覷、坐井觀天、側目而視、察言觀色、一目十行、見異思遷、探頭探腦、舉首昂視、望穿秋水、見貌辯色、一望無際、登高望遠、鼠目寸光、觀者如云、觀者如織、觀者云集、靜觀默察、借鏡觀形、鏡里觀花、燎若觀火、燎如觀火、冷眼旁觀、明若觀火、旁觀者清、跑馬觀花、憑軾 旁觀、齊量等觀、遷延觀望、束手旁觀、燒犀觀火、水月觀音、嘆觀止矣、探觀止矣、嘆為觀止、蔚為大觀、興觀群怨、袖手旁觀、雄偉壯觀、仰觀俯察、以觀后 效、眼觀六路、眼觀四處、耳聽八方、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巖居川觀、游目騁觀、洋洋大觀、作壁上觀、坐觀成敗、坐井觀天、走馬觀花、侏儒觀戲、作如是觀、 掌上觀文、掌上觀紋、東張西望、虎視耽耽、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前俯后仰、左顧右盼、探頭探腦、極目遠眺
        E、多個字表示“看”
        不看僧面看佛面、看人下菜碟兒、遠來和尚好看經、聽其言而觀其行、坐山觀虎斗、觀今宜鑒古
        見風使舵 一覽無遺 明察秋毫 耳聞目見 東張西望 高瞻遠矚 左顧右盼
        仔細地看〔 觀察 〕向四周看〔 環視 〕心地看〔凝視 〕從下向上看〔仰視〕
        向遠處看〔眺望 〕 偷偷地看〔 窺探〕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環顧 〕從上向下看〔俯視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寫出表示看的詞語: 例:掃視 ( )( )( )( )
        瞅,窺,瞄,望,注視,凝視,張望,眺,鳥瞰,俯視。。。。
        表示已經看到(看見)
        表示向四周看(環視)(環顧)
        表示向下看(俯視)(鳥瞰)
        表示向遠處看(遠望)(遠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視)(端詳)
        表示粗略的看(瀏覽)
        表示偷偷地看(窺視)
        表示看不起地看(輕視)(蔑視)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顧)
        表示照應地看(看護)(照看)
        表示生氣地看(怒視)(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訪地看(探望)
        表示上級查看(視察)
        表示仔細地看(觀察)
        表示回過頭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視)
        其他表示看的詞語:瞧 瞅 瞄 盯 眺望 瞻仰 俯視 打量 欣賞 環視 偷窺 窺視 注視 張望注視、凝視、巡視、審視、僵視、斜視、環視(伺)、仰視俯視、輕視重視、近視遠視、橫目、側目、游目、縱目、極目、張目、青眼、白眼、怒眼、電眼、觀察、瀏覽、細閱、秋波、偷望、眺望、顧盼、回首、回眸
        如“看”的同義詞和近義詞,根據詞的細微差別來分,就有如下幾十個。
        ①表示一般地看的:如見、瞧、視、睹等。
        ②表示已看到的:如看見、見到、看到等。
        ③表示向遠處看的:如眺、望、眺望、了望等。
        ④表示向上看的:如仰望、仰視等。
        ⑤表示向下看的:如鳥瞰、俯瞰等。
        ⑥表示向周圍看的:如顧、張望、環視、巡視等。
        ⑦表示看全身的:如打量等。
        ⑧表示偷看的:如窺、窺視、窺測、窺探等。
        ⑨表示親自看的:目睹、目擊、目測等。
        ⑩表示集中精力看的:如盯、注視、凝視、凝望等。
        表示斜著眼看的:如膘、斜視等。
        表示憤怒地看的:如瞪、怒視、怒目等。
        表示略微看的:如一瞥、瀏覽等。
        表示仔細看的:端詳、察、察看、觀察、檢查、查看等。
        表示恭敬地看的:如瞻仰等。
        表示上級看下級的:如檢閱、視察等
        成語
        矮人看場 (ǎi rén kàn chǎng)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矮子看戲 (ǎi zǐ kàn xì)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白眼相看 (bái yǎn xiāng kàn)
        看別人時眼睛朝上或旁邊,現出白眼珠,表示輕蔑,不屑一顧,對人不禮貌。
        打狗看主 (dǎ gǒu kàn zhǔ)
        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給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處理壞人下事要顧全其后臺的情面。
        佛眼相看 (fó yǎn xiāng kàn)
        比喻好意對待,不加傷害。
        狗眼看人 (gǒu yǎn kàn rén)
        比喻眼光勢力。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看菜吃飯 (kàn cài chī fàn)
        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
        看風使舵 (kàn fēng shǐ ò)
        看風向轉發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看破紅塵 (kàn pò hóng chén)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F也指受挫折后消極回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看人眉眼 (kàn rén méi yǎn)
        比喻看人臉色。
        看殺衛玠 (kàn shā wèi jiè)
        衛玠:晉人,字叔寶,風采極佳,為眾人所仰慕。衛玠被人看死。比喻為群眾所仰慕的人。
        看朱成碧 (kàn zhū chéng bì)
        將紅的看成綠的。形容眼睛發花,視覺模糊。
        冷眼靜看 (lěng yǎn jìng kàn)
        形容從旁冷靜而仔細地觀察。
        另眼相看 (lìng yǎn xiāng kàn)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指看待某個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視的人得到重視。
        霧里看花 (wù lǐ kàn huā)
        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下馬看花 (xià mǎ kàn huā)
        比喻停下來,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
        遠來和尚好看經 (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
        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拄笏看山 (zhǔ hù kàn shān)
        拄:支撐;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舊時比喻在官有高致。
        走馬看花 (zǒu mǎ kàn huā)
        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矮人看場 矮人看戲 矮子看戲 不看僧面看佛面 白眼相看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狗眼看人 看菜吃飯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看風使船 看風駛船 看風使舵 看風使帆
        看家本領 看家本事 看景生情 看破紅塵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兒 看人行事 看殺衛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靜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戲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霧里看花 下馬看花 遠來和尚好看經
        拄笏看山 拄頰看山 走馬看花
        矮人觀場 矮子觀場 傍觀冷眼 悲觀厭世 傍觀者清
        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比量齊觀 炳如觀火 炳若觀火 從壁上觀
        遲徊觀望 遲回觀望 侈人觀聽 粲然可觀 察言觀色
        察顏觀色 遲疑觀望 察言觀行 東觀續史 東觀西望
        達觀知命 東觀之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等量齊觀 洞若觀火
        洞如觀火 東望西觀 大有可觀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返觀內視
        返觀內照 隔岸觀火 觀場矮人 觀風察俗 觀過知仁
        觀化聽風 觀機而動 觀機而作 觀今宜鑒古 觀貌察色
        觀眉說眼 觀山玩水 公聽并觀 觀望不前 觀往知來
        觀形察色 觀釁伺隙 觀隅反三 觀者成堵 觀者如堵
        觀者如垛 觀者如市 觀者如云 觀者如織 觀者云集
        靜觀默察 借鏡觀形 鏡里觀花 燎若觀火 燎如觀火
        冷眼旁觀 明若觀火 旁觀者清 跑馬觀花 憑軾旁觀
        齊量等觀 遷延觀望 束手旁觀 燒犀觀火 水月觀音
        嘆觀止矣 探觀止矣 聽其言而觀其行 嘆為觀止 蔚為大觀
        興觀群怨 袖手旁觀 雄偉壯觀 仰觀俯察 以觀后效
        眼觀六路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巖居川觀 游目騁觀
        洋洋大觀 作壁上觀 坐觀成敗 坐井觀天 走馬觀花
        侏儒觀戲 作如是觀 坐山觀虎斗 掌上觀文 掌上觀紋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9036.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