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元”的成語「連中三元」
成語“連中三元”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lián zhòng sān yuán成語簡拼:LZSY
成語注音:ㄌ一ㄢˊ ㄓㄨㄥˋ ㄙㄢ ㄩ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名落孫山
成語出處: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后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成語用法:連中三元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指接連三次中頭名。
成語造句:巴金《人間最美好的感情》:“連中三元的戰士朱友恒同志不管自己胸前一大片血跡,咬緊牙齒沖出工事?!?br>英文翻譯:score three times in a row <win three matches in succession>
成語謎語:車頭
成語“連中三元”的擴展資料
1. 連中三元 什么意思意思是一個人身兼解元、會元、狀元。具體是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
傳統寓意紋樣
用荔枝、桂圓和核桃各三枚表現,因這三種果實都為圓形,取其“圓”與“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準三個辟銅錢或三個元寶米表示。寓意“連中三元”。
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銜,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
擴展資料:
武三元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紀念。
其二是明朝萬歷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連中三元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連中三元” 的“三元”是哪“三”元
連中三元即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
一,解元:鄉試三年一次,考試地在省府,考生為省府內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的人則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便為“解元。
二,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 ,第一名便為“會元”。
三,狀元:經皇帝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里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便為“狀元”? 。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古代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可見考取狀元是相當艱難的。?
擴展資料:
狀元產生“五步曲”
我國的科舉制始于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躍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一,童生。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二,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三,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四,會試。鄉試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五,殿試。會試合格后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連中三元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古代高考歷時九天七夜 號舍中吃住失火不開鎖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明朝連中三元的是哪幾個?
連中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明朝連中三元的有:1)文狀元:黃觀、商輅2)武狀元: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明朝萬歷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古代一共有幾個人連中三元?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21人三元及第,他們是文科17位: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 、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朝的陳沆、錢棨、陳繼昌。
武三元:
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紀念。
明朝萬歷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擴展資料:
科舉萌發于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并以“試策”取士。進士一詞初見于《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變化有過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br>對于科舉的開創,史學界有異議。歷史學家俞大綱、唐長孺、何忠禮、金錚等認為唐朝開創了科舉。?
歷史記錄
狀元是中國科舉金字塔的頂尖人物,就是進士的第一名??贾袪钤鸵馕吨耙慌e成名天下知”。古代的科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連中三元 三元 什么意思
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后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殿試則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生,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有17人連中三元,分別是: 唐朝的張又新、準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 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兩位“武三元”。
擴展資料:
解三元,歸三甲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
殿試在會試后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連中三元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科舉制度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科舉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
1、張又新
字孔昭,深州陸澤縣(今河北省深州市西舊州村)人。張薦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應“宏辭”第一,又為京兆解頭,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狀元及第,時號為張三頭。
2、武翊黃
字坤輿,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為其所畫?!短茣紫嗍老当怼贰ⅰ督鹗洝?。
3、崔元翰
名鵬,字以行,博陵(今定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狀元。是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
4、孫何
字漢公,北宋汝州人,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北宋文人。是荊門知軍孫鏞的長子。與其弟孫僅、孫侑合稱“荊門三鳳”。
5、馮京
字當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時南遷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至祖父時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連中三元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連中三元”指的是哪三元?
”連中三元”指的是解元、會元、狀元。其中解元是鄉試第一,會元為會試第一,狀元為殿試第一。
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童生試的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擴展資料: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21人三元及第,他們是文科17位: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朝的陳沆、錢棨、陳繼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連中三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狀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解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會元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
1、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鵬,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脊伲憾Y部侍郎于邵。試題《白云起封中賦》等。崔元翰是中國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2、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唐官方正史記錄其人其事甚少,吾在這里為其扶位正名。
3、張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張薦之子,深州陸澤(河北深縣)人,元和九年(814年) 狀元及第。生卒不詳,流傳詩作17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后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4、孫何(961-1004年),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字漢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狀元。英年早逝。著有《駁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傳世。
5、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謚號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狀元。官至宰相,為宋仁宗時名相,智除丁謂,政績卓著,著有《王文正公筆錄》傳世。
擴展資料
以清代為例:
1、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
2、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稱“亞元”。
3、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后稱貢士,第一名是“會元”,第二至五名是“經元”;殿試則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士,考中之后稱進士,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什么是“連中三元”?
鄉試、會試、殿試均中第一名,叫“連中三元”。整個明朝只有商輅一人取得。
在我國封建時代,自隋唐以來實行的是科舉取士的制度,就是規定課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明以前考試的內容各代大體相同,但時間并不固定。到了明朝,考什么,什么時間考,全都程式化了。
封建統冶者也重視“人才”的培養,有一整套的建置和規定。在中央設有太學(國子監),地方的府、州、縣都設有學校。在校的學生叫生員,也叫秀才。他們讀的是四書五經,作業就是寫詩文,對對聯。朝廷規定每三年在各省首府(布政使司所在地)舉行考試,叫“鄉試”。初錄取的叫“中舉”,人們稱他為舉人,每次鄉試的第二年,舉人要到京城里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叫“會試”??贾械娜诉€要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皇宮大殿里舉行的考試,叫做“殿試”。會試這一年也叫“大比之年”。
殿試根據成績分三等錄取。一甲只取三人,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賜給他們進士及第的名義;二甲叫賜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二、三甲錄取的名額也各有一定數量。
考取鄉試第一名的叫“解元”,會試第一的叫“會元”,殿試第一的就是“狀元”。誰要是在三次考試中都得了第一名,那就叫“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整個明代的二百七十七年當中,只有一人取得了這個榮譽,那就是商輅。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是浙江淳安縣人。他出身在一個比較貧窮的家庭里,他的曾祖父靠替人家護林打獵為生,在半山腰的一塊大石上搭了兩間草房居住。到他爺爺的時候,家境稍微好了點兒,讓孩子讀了幾天書,因此商輅的父親長大以后,才在縣衙門里謀了個差使,和母親一起住在淳安縣城內。
商輅小時候聰明好學,沉默寡言,有志向也有一股子犟勁兒,他很愛讀書,父親也鼓勵他好好學習,他在學校每年的考試(歲考)中,成績都十分優異,名列一等,得到了淳安縣令的賞識和資助。
年少得意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八月,三年一度的鄉試日期臨近了,二十二歲的商輅打點行裝,拜別了父母,由家鄉乘船沿新安江順流而下,來到浙江首府杭州。當時浙江經濟比較發達,手工業和農業都有很大發展,稱為富饒之區。杭州人口稠密,手工業更是聞名中外,商業也十分繁榮,是東南的一大都會,也是經濟文化的一個中心。明代初年學校有名額的限制,府學四十人,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古代的連中三元 指的是什么???
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一個考生只有在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為同一人摘取,才能稱為連中“三元”。
想想全國多少人才在競爭,再有才華的考生也很難保證每考皆榜首啊,只要有一次考個第二,就不是連中“三元”了。
擴展資料:
狀元是中國科舉金字塔的頂尖人物,就是進士的第一名??贾袪钤鸵馕吨耙慌e成名天下知”。古代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可見考取狀元是相當艱難的。
倘若沒有超人的才華、堅強的毅力、健康的體魄,高中狀元是不可能的。從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舉史里,共產生文狀元596名,武狀元182名。
而能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蟬聯第一,“連中三元”的,更是鳳毛麟角?!斑B中三元”是古代讀書人畢生之夙愿,歷史上“連中三元”者,本不同,數量不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連中三元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