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大”字的成語「小中見大」
成語“小中見大”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xiǎo zhōng jiàn dà成語簡拼:XZJD
成語注音:ㄒ一ㄠˇ ㄓㄨㄥ ㄐ一ㄢˋ ㄉㄚ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見微知著
成語出處:清·沈復《浮生六記》第二卷:“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指從小事中可以窺見到更大的問題或更深的道理
成語用法:小中見大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等。
成語造句:王朝聞《論鳳姐》第九章:“這種近乎自嘲的話,不就可以小中見大,有助于認識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嗎?”
英文翻譯:From small matters we can see something great.
成語“小中見大”的擴展資料
1. 知白守黑,小中見大出自哪里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于市之道,出處《老子》。小中見大解釋:指從小處可以看出大的問題或道理。出處:宋·蘇轍《洞山文長老語錄》:“古之達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細而秋毫微塵,此心無所不在,無所不見。是以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為千萬,千萬為一,皆心法爾?!?br>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小中見大以小見大是什么詞語?
見微知著,管中窺豹,聞一知十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小中見大是什么意思?
從小處可以看出大的問題或道理。
出處:宋·蘇轍《洞山文長老語錄》:“古之達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細而秋毫微塵,此心無所不在,無所不見。是以小中見大,大中見小?!?br>譯文:古代的人,用推理去了解相似的事物,大表示著山河大地,細可以到絲毫的微塵,這樣在所有地方上用心,看到許許多多的事情。于是從小處可以看出大的問題,從大處見到細小的問題?!?br>擴展資料
小中見大近義詞
一、一葉知秋?[ yī yè zhī qiū ]?
【解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自】:西漢 劉安《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br>【譯文】:見一片葉子掉落在地上,從而知道每年的傍晚時刻來臨了。
二、見微知著?[ jiàn wēi zhī zhù ]?
【解釋】: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出自】:秦國 韓非《韓非子·說林上》:“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br>【譯文】:圣人見到微小的開始就知道了啟始,看到事情的開端就知道末。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小中見大的《小中見大》(鄒洪寧主編)
收藏的樂趣,不一定是一位收藏者在一生中集藏了很多很多藏品,應是收藏者在鑒藏過程中知識的累積,也不是所藏書幅作品尺幅面積的大小,應是見識的不斷增長,是心靈境界的提升。
中國哲學和藝術理論中,有著一種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以小見大,咫尺千里。恒河沙數,一塵觀之;浩瀚大海,一漚見之;一拳石,可以知高山;一葉落,可以知勁秋;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奧秘;一枝竹葉婆娑,透出大千的消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
重視小的趣味,發現小的智慧,在六朝即露端倪。中唐以後,小的趣尚愈加顯明。繪畫中以小見大風氣日漸流行。文人意識的崛起,山林境界為人們所推崇,隱逸文化的流布,士人們返歸於內,成就心性的圓滿,以近追遠,以小見大,以平和的愉悅代替外在的爭奪,以細膩的體驗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更有甚者,不必山川廣遠,於咫尺的畫幅中可以臥游大千,馳騁廣袤;不必流連巨麗風光,在一片葉中包含著世界的奧密。小中有心靈的大開合,有自在騰挪的空間,有優柔含玩的意味。以小見大,反映了中國美學的內在超越思想,是內在心靈境界的升華;無限就在有限之中?!阂娚健?,不是眼睛看見山,而是心靈發現一個宇宙,一個與心靈相互優游的宇宙。以小見大,體現了中國人深邃的哲思,此般繡腸錦心,在藝術中又浸潤最深。中國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靈魂超越之具,就是引人『見山』的。超越了狹隘的思維,實現了心靈的超越,在小中見大,在近處追廣遠,在狹窄處見幽深。
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那靜謐的夜晚,淡淡的月色,空空蕩蕩的江面上一葉孤舟靜橫,小舟上一人把竿,凝視於水面。小舟的尾部旁邊是幾絲柔痕,將小舟隨波閑蕩的意味傳達出來。這幅畫是簡約的,簡到不能再簡了,只有一葉小舟,幾絲柔痕,但表達的生命感受卻是豐富的。這幅畫只是一個引子,它的後面有一個廣闊的世界。夜深人靜,冷月懸空,寂寞的秋江上悄無聲息,氣氛凄冷,一切的喧囂都遠去了,一切的爭斗都蕩盡了,一切人世的苦惱都在冷夜的屏障抵制下退去了。一丸冷月,雖然孤獨,卻是漁父相依為命的精靈。冷月灑下的清輝對這孤獨的人來說不啻是一種安慰;迷朦景,而是詩人當下領悟的生命空間,是一個與詩人生命密切相關的世界,於是這個小小的世界被賜予了特別的意義,它成了一個圓滿的生命宇宙。
杜甫『咫尺應須論萬里』的觀點,成為中國畫的綱領之一,畫山水被視為『掃千里於咫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以小中見大為題 話題作文 500字
我認為 什么是話題作文 1、什么是話題 所謂話題,就是談話的中心,談話的內容,談話的由頭。 2、什么是話題作文 圍繞著所給話題,也就是圍繞著所給談話中心、談話內容、談話的由頭寫成的文章,便是話題作文。 3、舉例 A、樹,與人類相生相伴的樹,各種各樣的樹;有形的樹,無形的樹。有人栽樹,有人毀樹。人們為樹而禮贊,又為樹而嘆息。樹,寄托著人類熱切的希望;樹,蘊涵著人類豐富的感悟。提起樹,會有說不完的話題,會有自由飛翔的遐思…… 請以’樹’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記敘,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在上述例題中,’樹’就是談話的中心,談話的內容,談話的由頭,只要考生所寫作文與’樹’有關,都算切題。 再看以下例子: B、有一則寓言,在文學家、科學家、企業家和哲學家聚會時有人提出用一句話描述、贊美世界。 文學家贊嘆說:這世界真是太美了! 科學家認真地說:這世界最珍貴的是探索。 企業家興奮地說:這世界充滿了商機。 哲學家沒說話,沉思后在紙上畫了個’?’的’!’。 請以上面的寓言或其中某個人的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C、以’申奧’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以上二例也是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的特點 1、 相關性。話題作文必須與話題相關,一般情況下,話題作文的要求只規定話題的范圍,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 2、 自由性。這是話題作文最大的特點??忌陬}目、選材、文體、想象空間上有極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 題目自由。所給話題可以不作題目,考生可以自擬題目。但所擬之題最好能體現文體的特點。 (2) 選材自由。只要是選擇與話題相關的寫,都有效。 (3) 文體自由。話題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詩歌外,考生可自由選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或戲劇等文體。 (4) 想象自由。話題作文在題目、選材、文體等所賦予考生廣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但要注意想象深度??傊?,話題作文縮小了對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和想象空間??忌梢栽谧魑闹凶畲笙薅劝l揚自己的長處,寫出自己的個性,體現出自己的創造力。 三、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的區別: ①話題作文提供一個寫作范圍,所供題目僅僅起提示內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題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寫作內容的中心(當然命題本身是話題的除外) ②話題要求所寫內容與之相關即可,而命題作文一般要求緊扣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小中見大是什么意思
小中見大 (xiǎo zhōng jiàn dà) 解釋:指從小處可以看出大的問題或道理。出處:宋·蘇轍《洞山文長老語錄》:’古之達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細而秋毫微塵,此心無所不在,無所不見。是以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為千萬,千萬為一,皆心法爾。’示例:又在大中見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 ★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等。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中國畫中“步步移”、“面面觀”“以大觀小”“小中見大”...
具體內容我也不清楚散點透視透視,是繪畫術語。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困為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采用“焦點透視”,它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中國畫的透視法就不同了,畫家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下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凡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這種透視方法,叫做“散點透視”,也叫“移動視點”。中國山水畫能夠表現“颶尺千里”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 中國山水畫透視法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南北朝時代,宗炳的《畫山水序》中就說:“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閬(昆侖山)之形,可圍千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切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彼f的是用一塊透明的“絹素”,把遼闊的景物移置其中,可發現近大遠小的現象。這是在繪畫史上對透視原理的最早論述。到了唐代,王維所撰《山水論》中,提出處理山水畫中透視關系的要訣是:“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眉(黛色),遠水無波,高與云齊?!笨梢姰敃r山水畫家都是重視透視規律的。到了宋代,中國山水畫透視法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小中見大的作文素材
小中若見大,文似相思久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一夜大雨后的清晨,雨霽天晴,觀賞到了爽朗的景象,寫下了《推窗》一詩:“連宵風雨惡,蓬戶不輕開。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面來?!痹毒褪菓{“習以為?!钡挠旰蟪跚缜榫埃☆}大做,以小見大地將自己渴念領略山村美景的心愿,用擬人、比喻手法將常見景象描述得引人入勝的。筆者覺得,“小中見大”這個手法運用得好,也會使你的文章妙筆生花,出奇制勝。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景一理,通常都會成為作文命題者筆下的材料,他們加工后,就使平凡的題材具有深廣的意蘊而“搖身”變為我們的寫作話題。
寫這樣的話題作文,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大題小做”,抓住一點,寫深寫透,避免泛泛而談?!叭跛?,我只取一瓢飲”,并且讓其中的每一滴水都能在蒸發之前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場景雖小,卻能托起大話題
我們若是善于選擇小場景,同樣也能恰當地將話題作文的“大題小做”演繹到極致。老舍先生通過茶館這樣一個人流復雜的場景,不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奇形怪狀,還成功地塑造了眾多奇形怪狀的人物,通過他們在茶館中的一言一行來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思想的腐朽性。這就是話劇《茶館》能夠大獲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寫話題作文時,我們也應有意識地以小場景來折射大題材,它可使你的作品極具巧妙性,從而以精巧打動閱卷者。江蘇南京考生蔣昕捷把“赤兔”巧妙地契合于“三國”這一場景中,刻畫了關羽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了誠信的主題,一舉獲得2001年高考作文的滿分。
角度雖小,也能反映大話題
小角度切入,大手筆展示,是許多作文高手追求的目標?!敖嵌取毙?,才能產生“斷其一指”的效果。2007年高考廣東卷是話題“傳遞”,有考生想到的角度極為細小,干脆以成語“薪盡火傳”為標題,從而將民族事業、革命精神、人類生命三個層次十分精巧地涵蓋于“傳遞”話題中,使《薪盡火傳》獲得高分。我們知道,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只要擅長角度小、分析深,你的作文定能取勝。
時空雖小,亦可展現大話題
考場作文切忌時間跨度太大,空間轉換太快。話題作文要做到“大題小做”,必須時間跨度小,空間轉換少。曹禺的話劇《雷雨》將前后三十年間的恩恩怨怨集中在一天一夜這樣短的時間內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兩句小中見大的格言
兩句小中見大的格言
對于法則的
烏鴉是孵不出云雀來的。
〔英〕莎士比亞:《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河床越深,水面越安靜。
〔英〕莎士比亞:《亨利六世》
月光在火鏡下也不會發燒的。
〔匈〕約卡伊·莫爾:《金人》
你的臉歪著,卻斥責鏡子,這有什么用呢!
〔俄〕果戈理:《欽差大臣》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中〕《周易·系辭下》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中〕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
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中〕荀況:《荀子·君道》
本朽則末枯,源淺則流促。
〔中〕葛洪:《抱樸子·博喻》
流東,源不得西。影正,形不得傾。
〔中〕丁儀:《刑禮論》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中〕范縝:《神滅論》
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
〔中〕王勃:《上劉右相書》
刪夷枝葉的人,決議得不到花果。
〔中〕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篇》
真正的威力在于閃電,而不在于雷聲。
〔中〕管用和:《露珠集》
老母雞一個蛋也孵,聚沙成塔,有點小廉價,就不算失敗。
〔西班牙〕塞萬提斯:《》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