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的成語「犁庭掃穴」
成語“犁庭掃穴”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犂庭掃穴成語讀音:lí tíng sǎo xué
成語簡拼:LTSX
成語注音:ㄌ一ˊ ㄊ一ㄥˊ ㄙㄠˇ ㄒㄩㄝ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犁庭掃閭
成語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下》:“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犁平敵人的大本營,掃蕩他的巢穴。比喻徹底摧毀敵方。
成語用法:犁庭掃穴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比喻徹底摧毀敵方。
成語造句:雄師百萬下江東,辭廟倉皇是蔣兇。喪盡人心終不悔,犁庭掃穴事最公。(陳毅《紀念寧滬解放十周年》詩)
英文翻譯:defeat the enemy completely
成語“犁庭掃穴”的擴展資料
1. 掃成語有哪些掃地出門、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顏面掃地、
秋風掃落葉、
一掃而光、
敝掃自珍、
擁彗掃門、
橫掃千軍、
灑掃應對、
威信掃地、
拖天掃地、
掃眉才子、
綱常掃地、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掃除天下、
秋風掃葉、
掃地以盡、
掃地而盡、
一網盡掃、
掃墓望喪、
犁庭掃穴、
立掃千言、
掃地焚香、
杜門卻掃、
掃榻相迎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黎庭掃穴
犁庭掃閭:謂犁平其庭院以為田,掃蕩其閭里以為墟,比喻滅亡其國?!稘h書.匈奴傳下》:“固以犁其田,掃其閭,郡縣而置之?!?亦作“黎庭掃穴” 。 穴,謂巢穴,王夫之《宋論.高宗》:“即不能犁庭掃穴,以靖中原,亦何至日別敞月削。以迄于亡哉?!碧郏。?!希望以后這種問題自己解決,辭海里有!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放在牛背上犁田的工具叫什么
放在牛背上犁田的工具叫牛軛。
牛軛,耕地時套在牛頸上的曲木,是牛犁地時的重要農具,與犁鏵配套使用。牛軛狀如“人”字形,約半米長,兩棱。簡陋的牛軛一般用“人”字形的樹杈做成,也有找木匠制作,需要挖榫眼鑿洞眼,契合比較牢固。
擴展資料:
耕地其他工具
1、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 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后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肮び破涫?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于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 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 然后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 然后翻出。
2、犁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是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并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犁主要有鏵式犁、圓盤犁、旋轉犁等類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牛軛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肛風掃月這個成語出自哪里?
疾風掃秋葉 比喻力量強大、行動迅速,象暴風掃除落葉一樣。 犁庭掃穴 犁平敵人的大本營,掃蕩他的巢穴。比喻徹底摧毀敵方。 秋風掃落葉 秋天的大風把落葉一掃而光。比喻強大的力量迅速而輕易地把腐朽衰敗的事物掃除光。 斯文掃地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威信掃地 威信:威望和信譽。威望、信譽全部喪失。比喻威望和信譽完全喪失。 五經掃地 五經: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臉都丟盡了。舊時也指圣人之道泯滅。 顏面掃地 比喻面子喪失干凈。 閉門掃軌 軌:車跡。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閉門掃跡 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焚香掃地 形容清幽的隱居生活。 刮野掃地 大風吹掃野地。比喻殺獲無余。 犁庭掃閭 犁平他的庭院,掃蕩他的村莊。比喻徹底摧毀敵方。庭:庭院。掃:掃蕩。閭:里巷的門。 秋風掃葉 比喻威力大、氣勢猛。 拖天掃地 形容衣服過長。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犁庭掃穴”是什么意思
1、犁庭掃穴的意思:犁平敵人的大本營,掃蕩他的巢穴。比喻徹底摧毀敵方。庭:龍庭,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處所,也是匈奴統治者的軍政中心。2、犁庭掃穴的拼音:【lí tíng sǎo xué】。3、犁庭掃穴的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下》:“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6. 衛青霍去病繳獲了匈奴多少戰馬牛羊?他們懂兵法嗎?
大漢名將,首推衛青霍去病。其實不僅僅是在漢朝,縱觀二十四史,也很少有哪位名將建立了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功勛。就連曹操那個眼高于頂的黃須兒曹彰,也發誓要把學習衛青霍去病進行到底。
司馬遷先生是貴族出身,所以只瞧得起同為貴族出身的常敗將軍李廣,而看不起幾乎等于草根出身的衛青霍去病。于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竭盡全力對衛青霍去病進行了抹黑,甚至在《佞幸列傳》中也不晚捎帶衛霍一筆,以至于有人認為衛青霍去病就是不學無術的裙帶之臣。
其實司馬遷是給衛青霍去病寫了正傳的,只不過這正傳要排在《李將軍列傳》和《匈奴列傳》之后,不細看還真不容易找到。至于衛青霍去病能否繳獲匈奴上千萬戰馬牛羊,呼倫貝爾人應該知道答案:一千萬是保底,上不封頂。
司馬遷的選擇性失明:攻擊一點,不計其余
司馬遷在指責衛青霍去病北征匈奴勞民傷財后,還對這二人的能力進行了質疑:衛青“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稱也?!?br>至于霍去病,在司馬遷筆下則成了不學習兵法、不愛惜士卒的反面教材:“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br>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驃騎將軍霍去病手下的將士都餓得爬不起來了,但居然還能犁庭掃穴,把匈奴大本營的物資打包帶走,打了勝仗的霍去病將士趕著大批牛羊還能挨餓,是匈奴窩囊不禁打,還是漢軍糊涂不會烤肉?
匈奴不窩囊,漢軍也不糊涂,而是司馬遷攻擊一點不計其余,這一點倒是跟后世許多文人比較相似的。
司馬遷指責衛青霍去病打空了漢朝國庫,這其實是一種選擇性失明:打了勝仗既能開疆拓土,又能繳獲大批牛羊,是只賺不賠的買賣,真正打虧本仗的,恰恰是司馬遷的“世交”李廣和李陵,全軍覆沒的結果,是漢朝要支出大筆撫恤金。
現在想來,漢武帝還是太仁慈,他就應該讓司馬遷像博士狄山一樣去邊關守烽燧——狄山被匈奴取走了吃飯的家伙,再也不能高唱和親論調了。
衛霍戰術與《孫子兵法》:智將務食于敵,軍食可足也
話題回到文章開頭,來看一看衛青霍去病是不是不學無術的裙帶之臣。這一點,咱們還是搬出《孫子兵法》來逐一考核衛青霍去病的戰況,這一考核,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衛青霍去病的戰略戰術水平,未必在孫武吳起之下,他們不但深得《孫子兵法》精髓,而且把“以戰養戰”發揮到了極致——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匈奴給我們送上前!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餽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打仗就是打后勤,這一點是個人都知道,所以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也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沒有貿然跟匈奴開戰。
匈奴的貪欲,是永無饜足的,他們既要漢朝的百姓(擄去當奴隸)和糧食財帛,還要大漢的疆土,兵鋒直指長安,要是按照文官們的想法,把都城南遷以避匈奴騷擾了。
漢有西東,而沒有像宋朝那樣分為南北,就是因為漢武帝對內頂住了文官集團的逃跑叫囂,對外派衛青霍去病迎頭痛擊,不但拓展了疆土,還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為漢朝北部的經濟發展營造了和平環境。
衛青霍去病作為漢武帝近臣,既不想“日費千金”,也不想讓大后方“千里饋糧”,所以他們采取的都是速戰速決的戰術,或者分進合擊,或者直搗龍城,就是為了畢其功于一役。
我們翻爛了《史記》和《后漢書》,都找不到漢朝從各地征調糧食以供給衛青霍去病的記載,倒是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的褒獎詔書和司馬遷的筆下中有這樣的詞句:“車騎將軍青略河南地,至于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遂以河南地為朔方郡……西定河南地,執訊獲丑,驅馬牛羊百有余萬,全甲兵而還?!?br>“(衛青)至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余粟以歸。”
“驃騎將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登臨翰海。取食于敵,逴行殊遠而糧不絕?!?br>雖然沒有記載表明衛青和霍去病精通孫子兵法,但是他們對戰爭的理解,絲毫不在孫武之下,他們盡可能地給漢武帝減少麻煩,給大漢百姓減輕負擔,可謂他們對《孫子兵法》的實戰應用,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而且也讓司馬遷自己打了自己的臉:他指責霍去病部下餓得半死而霍去病不管不顧,同時又酸溜溜地說:“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
霍去病打贏了是“天幸”,那李廣李陵祖孫二人三次全軍覆沒,豈不是遭了“天譴”?
前一段時間,有人質疑衛青霍去病的戰果被司馬遷夸大了,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司馬遷夸大戰損倒是有可能,夸大戰果,那得等太陽從西邊出來。
夏蟲不可語冰:匈奴有沒有數以千萬計的牛馬讓衛霍搶?
在百十年前,呼倫貝爾大草原遍地牛馬(羊并不很多,因為當時還沒有羊絨產業,羊肉也不如牛肉好吃),甚至連牧場主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牛馬,他們做買賣都是按“溝”計算:“從這條河溝到那條河溝,這些牛馬你給出個價!”
綜合《史記》《漢書》《后漢書》記載,匈奴疆域,可能要十倍于呼倫貝爾大草原,這一點我們看看“匈奴十王”的領地,就會有一個大致的估計:
(1、2)渾邪王與休屠王,在甘肅河西走廊,他們的領地被衛青霍去病拿下,漢武帝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3、4)犁污王和溫偶駼王在河西走廊以北,包括甘肅永昌、內蒙古居延海;(5)姑夕王在內蒙古通遼、赤峰、錫林郭勒;(6)左犁污王在托克托以北,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都曾是左犁污王的牧馬之地;(7)日逐王在新疆焉耆、庫爾勒一帶;(8)東蒲類王在準噶爾盆地西南部;(9)南犁污王在準噶爾盆地東部;(10)於靬王在貝加爾湖,也就是蘇武牧羊的北海。
其實匈奴的領地,不僅僅限于這十王,因為有些匈奴王的領地不在今天境內,就不一一例舉了,據林干先生所著《匈奴史》記載,除了大單于,有領地的匈奴王至少有十六個。即使僅算“匈奴十王”的領地,不算單于大本營,整個匈奴的牧馬之地,也不是呼倫貝爾大草原能比得了的。
現在好像馬肉也很受歡迎了,僅僅是二連浩特口岸,每年就進口兩萬多噸馬肉??吹貓D我們就知道,馬肉的來源地原本就是“匈奴故地”。
成吉思汗崛起于呼倫貝爾大草原,他麾下鐵騎的軍糧,就是牛肉干和馬奶。成吉思汗的勇士出征,每人最少有兩匹戰馬,至于“肉馬”,那是不被計算在內的。牛跑得太慢,他們也不屑帶走,都是直接殺掉做肉干。
連司馬遷也承認,匈奴“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漢高祖被匈奴困于白登,就是因為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于萬”,在騎兵兵力上占有優勢。
三十萬戰士至少有六十萬匹訓練有素的戰馬,普通馭馬、肉馬應該十倍于這個數字,所以史料中常說匈奴“馬畜彌山”——以畜牧業為主的大漠部族有多少馬匹,不是江南水鄉之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衛青霍去病連牛帶馬繳獲千八百萬,那是再正常不過了——這舅甥二人都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打贏了就把牛羊統統趕走,吃不了的糧食就燒掉,從而消耗了匈奴的戰爭潛力。
匈奴的悲哀:漠北無王庭,不敢南下牧馬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無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這是匈奴被衛霍征剿之后的悲歌,要是翻譯過來,應該是這樣的:衛青霍去病這兩個兇神呀,搶走了我們的天山和胭脂山(焉支山盛產胭脂草),我們既不能放牧也不能化妝美顏了,這日子沒法兒過了!
匈奴的日子難過,其實是自找的,他們整天想著南下牧馬,大肆擄掠漢朝人口和資源,這有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的雷霆之怒和衛青霍去病的犁庭掃穴。
衛青霍去病打得漠南無王庭,他們的后世名將又打得漠北無王庭,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只好遷移到歐洲去欺負別人,匈奴殘兵居然能導致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崩潰——通過甲強于乙、乙強于丙,則甲必然強于丙的簡單推理,我們就知道所謂的羅馬軍團,根本就不是大漢威武之師的對手。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軍的赫赫威名,起始于衛青霍去病,這一點不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搞點文字游戲就能抹殺的。
本文要解答兩個問題:其一、衛青霍去病算不算軍事家、懂不懂兵法;其二、匈奴有沒有數以千萬計的馬牛羊,能不能讓衛霍北征只賺不賠。
這兩個問題,原本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解答,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別和時間的流逝,再加上一些人的誤導,衛霍的功績正在一片質疑聲中被蠶食抹殺,這就有必要進行一番考證和闡明了。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牮”的意思是什么?怎么讀?
意思:(1)斜著支撐。 ? ?(2)用土石擋水。
拼音:jiàn
例句:
建筑工人會用到重錘線,因為只有經過仔細地校對才能保證房屋的質量,否則后期的打牮撥正只是于事無補。
形似字:
(1)犁 ? ?lí
釋義:
1.耕地的農具:~杖?!f?!^。木~。
2.用犁耕地:~地?!唛偅ㄓ鲝氐状輾吵?。亦稱“犁庭掃穴”)。
組詞:
1.祝犁:古時以干支紀年,十干中的己稱屠維,又稱祝犁?!妒酚洝v書》:“祝犁協洽二年?!?司馬貞 索隱:“祝犁,己也。協洽,未也?!?br>2.犁镵:即犁鏵。
3.扒犁:雪撬。
4.犁鶘:亦作犁涂、亦作犁湖、亦作犂途;水鳥,即鵜鶘。
(2)垡 ? ? ??fá
釋義:
1.耕地,把土翻起來:耕~。秋~地(秋耕)。
2.翻起來的地塊:曬~。打~。 3.量詞,相當于次,番。
例句:
1.翻耕過的土塊,逆垡擲豆,然后勞之?!洱R民要術·大豆》
2.余期報恩后,謝病老耕垡。——唐·韓愈《送文暢師北游》
組詞:
1.飄垡:方言。指飄浮在大片淤泥上的草皮。遠望如小塊土地。 ?鍾濤 《北大荒踏查記》:“我沒來 北大荒 前,就看到介紹 北大荒 的‘飄垡’的故事,它被渲染得那么神秘,老百姓出門還要帶竹竿哩,不然一掉進‘飄垡’就出不來了?!?br>2. 墾垡:?泛指耕種。 ?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近買二頃田,荷鉏自墾垡?!?清 唐孫華 《雙鳳村居后有隟地雜栽花木詩以志之》之二:“墾垡榛荒須健仆,安排井臼任山妻?!?br>3.垡子:翻耕出來或挖出的土塊。也叫垡頭;指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一~ㄧ那一~。
4.?草垡:帶草的土塊。 ? ? ?他在田里勞作了半天之后,田埂上堆了許多草垡子,有狗尾巴草,有稗子等,都是一些雜草。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