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暮()”「朝四暮三」
成語“朝四暮三”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zhāo sì mù sān成語簡拼:ZSMS
成語注音:ㄓㄠ ㄙˋ ㄇㄨˋ ㄙㄢ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朝三暮四
成語出處:梁啟超《余之幣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調停之說進者,吾見其朝四暮三,無關宏旨?!?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原指使用騙術欺騙人。后比喻經常變卦,反復無常
成語用法:朝四暮三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俄文翻譯:утром одно,а вечером уже другое
成語“朝四暮三”的擴展資料
1. 朝四暮三的意思?朝四暮三
【拼音】zhāo
sì
mù
sān
【解釋】原指使用騙術欺騙人。后比喻經常變卦,反復無常。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栗子)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眔指反復無?;蛴夼?。
【示例】宋黃庭堅《再答明略二首》之二:“使年七十今中安,安能朝四暮三浪憂喜?!绷韰⒁妱游锊俊ぷ攉F“眾狙”、植物部·木本“狙公分栗”。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一、基本解釋:玩弄手法欺騙人。
二、比喻:聰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三、出處:戰國?莊子《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偂C麑嵨刺澏才瓰橛?,亦因是也?!?br>譯文:養猴人來到院子里,說:‘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給你們四顆栗子?!焙镒觽兎浅嵟?。然后他說:‘那么變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昂镒觽兟犃硕己芨吲d。養猴人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但是猴子卻轉怒為喜,也就是因為這樣。
擴展資料
與朝三暮四比喻意義相近的成語有
一、朝秦暮楚 [ zhāo qín mù chǔ ]
【解釋】: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自】: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br>【譯文】:依托生存于四國中間的位置的那些小國家,有時因政治方向傾向于秦國,有時又傾向于楚國。
二、反復無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釋】:無常:變化不定。形容常常變化,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又是那樣,變動不定。
【出自】:南朝·梁·費昶《行路難》詩:“當年翻復無常定?!?br>【譯文】:當年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又是那樣,定不下來。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朝三暮四中的朝和暮分別是什么意思?
朝是早上。暮是晚上。
朝三暮四:(古)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
(今)比喻辦事反復無常,經常變卦,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擴展資料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源于《莊子·齊物論》: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直娋阎获Z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釋義:宋國有一個養猴人養了一大群猴,他很喜歡這些猴子。他寧可節衣縮食,都想給猴子們多一些橡子吃。然而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沒有足夠的橡子給猴子們吃。于是,養猴人對猴子們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么樣?“
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這樣,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愉快的答應了。
因而,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原意就是指實質不變,改換名目(玩弄術)使人上當。但這個成語在運用的過程中意思有了延伸,現在多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朝三暮四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有什么區別?
沒有區別。
朝三暮四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zhāo sān mù sì,意思是聰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辦事反復無常,經常變卦。
典故: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于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
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擴展資料:
朝三暮四:
【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br>【翻譯】:狙公(喂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怎么樣?”眾狙(一群猴子)皆怒,說:“憑什么?憑什么早上三顆,晚上四顆?不高興。”
于是,狙公就改了,說:“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怎么樣?”結果,莊子用的詞很有意思——“眾狙皆悅”。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而喜怒為用,也就是因為這樣的
【示例】: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朝三暮四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釋義:原比喻聰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反復無常。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喂猴子,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有的猴子聽了都急了;后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見于《莊子·齊物論》)。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莫(暮)四?!娋呀耘!?br>例句:他總是朝三暮四,沒主心骨。
擴展資料
源于莊周《莊子·齊物論》。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后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F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一。
典故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边@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黃帝篇》也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詳細地擴寫,說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于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竭盡心力去求“一”,卻不知道其本來就是相同的,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在總數上、本質上沒有變,都是七個,但順序不同,對猴子的影響也不一樣。
參考資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有什么區別
朝三暮四是一個成語,源于莊周《莊子·齊物論》。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后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啊?,F在,被引申為反復無常,用來譴責那些說話、辦事經常變卦、不負責任的人。有個養猴子的老頭,人稱狙公,對眾猴子說:“伙食情況是這樣,實行半軍事化的供給制,每天兩頓干飯,每人兩張飯票。標準是朝三暮四:早飯三顆橡子,晚飯四顆橡子。”猴子都是急性子——出了名的猴急,一聽早飯只有三顆,整個白天都得半饑不飽地活受罪,頓時呲牙咧嘴地發怒了,把火藥、羅盤、造紙術、印刷術等舊四大發明和大鳴、大放、大字報、大批判等新四大發明都用上了,鬧了個五洲震蕩云水怒,天翻地覆慨而慷。老謀深算的狙公胸有成竹道:“別急別急,別忘了我們是民主集中制,有意見好商量。既然大伙兒不同意,那么就朝四暮三:早飯四顆,晚飯三顆?!焙镒觽円宦犜顼堅黾拥剿念w,可以半飽不饑——至于晚上睡著后餓肚子就管他娘了,當餓的是夢里的別人——于是就滿意了。而且感激于狙公的順從民意,替天行道,竟高呼起“狙公萬歲”來。也難怪,喊慣了,不喊嗓子癢得難受,誰讓猴子們都長著一個喉頭呢?莊子大概是最早發現猴子是人的祖宗的思想家,盡管他并沒有理清從猴子進化到人的全部中間環節。話說回來,兩千年后的達爾文對中間環節也沒有全部弄清,以至時常受到不肯承認猴子為祖宗的人們的攻擊。近年有個海外華人攻擊尤力,我擔心讓洋人懷疑咱們中國人過于心虛,仿佛此地無銀三百兩。莊子認為,狙公對類人猿的北京人或類猿人的山頂洞人的統治術,純粹是一種陽謀——陽得不能再陽,簡直是和盤托出。后世的陽謀家還是說半截子話的,后半截話要等時機成熟了,也就是等覬覦禁果的蛇被引出山頂洞以后再說。而莊子筆下的狙公卻認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橡子早就成熟了,所以后半截話不必吞吞吐吐,可以按照真正的陽謀,直截了當地“有話就說,有屁有放”。怪只怪猴子們自己只聽了前半截話,就急不可耐地大鳴大放。當然,莊子沒有料到的是,后世的半吊子陽謀術的實際統治效果勝過他所諷刺的純正陽謀,甚至勝過古今一切統治術,可以令全體猴子心服口服衷心敬愛。這是不擅陽謀而搞陰謀的歷代萬歲爺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輩,所望塵莫及和自嘆弗如的。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