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馮()”的成語「重作馮婦」
成語“重作馮婦”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重作馮婦成語讀音:zhòng zuò féng fù
成語簡拼:ZZFF
成語注音:ㄓㄨㄥˋ ㄗㄨㄛˋ ㄈㄥˊ ㄈㄨ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再作馮婦、再當馮婦
成語出處:魯迅《而已集·反漫談》:“曾經有一位總長,聽說他的出來就職,是因為某公司要來立案,表決時可以多一個贊成者,所以重作馮婦的?!眱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表示人又重操舊業
成語用法:重作馮婦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重操舊業。
成語造句:趙師傅不當苦力已有十多年了,迫于生計艱難,現在只能重作馮婦。
英文翻譯:take up one's old profession
成語“重作馮婦”的擴展資料
1. 有婦的四字成語婦孺皆知、
潑婦罵街、
婦人之仁、
夫唱婦隨、
三日新婦、
愚夫愚婦、
下車馮婦、
醇酒婦人、
婦人孺子、
馮婦下車、
思婦病母、
老弱婦孺、
黃絹幼婦、
佳兒佳婦、
男耕婦織、
匹婦溝渠、
販夫販婦、
糟糠之婦、
婦人之見、
匹夫匹婦、
夫婦反目、
別婦拋雛、
束缊還婦、
長舌之婦、
婦姑勃溪、
再作馮婦、
單夫只婦、
奸夫淫婦、
孤兒寡婦、
村哥里婦
桃夭新婦、
下馬馮婦、
賣兒貼婦
挈婦將雛: 挈:帶領;雛:幼兒。帶著妻子兒女
愚夫惷婦:
束缊還婦: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為人排難解紛。同“束缊請火”。
三日新婦: 舊時過門三日之新婦,舉止不得自。因以喻行動備受拘束者。
男婦老幼:
婦姑勃豀:
再作馮婦: 再作:重做;馮婦:人名。比喻再干舊行業。
重作馮婦: 表示人又重操舊業。
愚夫愚婦: 舊時稱平民百姓。
愚夫蠢婦: 蒙昧無知之人。舊指小民百姓。
下馬馮婦: 以之比喻重操舊業的人。
思婦病母: 指因想念妻子欲歸家鄉而托言母病。比喻作偽。
匹夫匹婦: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潑婦罵街: 潑婦:潑辣兇悍的婦女。象潑婦在街上當眾謾罵。多指大肆攻擊、謾罵別人。
匹婦溝渠: 指拘守普通婦女的小節。
賣兒貼婦: 指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兒女賣給別人。
佳兒佳婦: 指好兒子,好媳婦。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指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及早。
黃卷幼婦: “絕妙”二字的隱語。
黃絹幼婦: “絕妙”二字的隱語。
孤兒寡婦: 死了父親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婦女。泛指失去親人,無依無靠者。
婦姑勃溪: 婦姑:兒媳和婆婆;勃溪:家庭爭吵。原指婆婆和兒媳間的爭吵。后也比喻內部爭斗。
販夫販婦: 舊稱小商小販。
婦人之仁: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夫倡婦隨: 原指封建社會認為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處。同“夫唱婦隨”。
婦人醇酒: 指沉湎于酒色。
婦人孺子: 婦女孩子。
婦道人家: 婦道:婦人應遵守的道德規范。指成年女子
長舌之婦: 常用來指多嘴多舌、喜歡說長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醇酒婦人: 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頹廢腐化的生活。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馮人之婦”是哪篇文章上的?什么意思?
這句話應該是作者自行編輯出來,無典可考。與馮婦有關的成語只有一個就是“重做馮婦”,又做“再做馮婦”。 釋 義 再作:重做;馮婦:人名。比喻再干舊行業。 出 處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這個成語出自《孟子》,說的是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叫馮婦,是個打老虎的能手,后來下決心不殺生。一次他到野外,看到一群人圍捕一只虎,可干吵吵,誰也不敢沖上前去,馮婦看著好笑。人們看到馮婦來了,非常高興,都鼓動他露一手。馮婦禁不住眾人的巧嘴,也是手心癢癢,就挽袖子下車,加入了打虎的行列?!霸僮黢T婦”意思是說,舊業重操。)“早已嫁作馮人之婦”可能是指該位女子早已經嫁給馮姓之人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馮婦虎,葉公龍。分別是什么?
“馮婦虎”指的是打虎的英雄馮婦,他曾發誓不再打虎,但是一日路過一地,見到老虎傷人,還是忍不住上前打死了那只虎,人們很感激他,但是有些士人卻認為他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非大丈夫所為。
“葉公龍”指的是著名的葉老兒了,此人天天逢人便吹噓自己有多么喜歡龍,家中的字畫,吃飯的飯碗,甚至睡覺的被子,無不有龍的形狀。但是有一天他真的見到了龍,卻嚇得魂不附體。
1、“馮婦虎”的出處:
出處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br>意思是馮婦“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立志成為善人,不再博虎,但受不了眾人慫恿,又重操故技而為士者所恥笑。后常以“馮婦”代指重操舊業,如“又作馮婦”、“重作馮婦”。
2、“葉公龍”的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意思是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里,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有馮的譯音的詩詞或成語
暴虎馮河
馮唐易老
下馬馮婦
再作馮婦
馮河暴虎
馮唐已老
馮生彈鋏
馮諼三窟
馮驩彈鋏
重作馮婦
馮唐頭白
馮唐白首
枯木逢春 ? ?千載難逢 ? ?萍水相逢 ? ?棋逢對手 ? ?
曲意逢迎 ? ?適逢其會 ? ?生不逢時 ? ?生不逢辰 ? ?
狹路相逢 ? ?異地相逢 ? ?逢場竿木 ? ?逢場游戲 ? ?
逢場作樂 ? ?逢場作趣 ? ?逢惡導非 ? ?逢吉丁辰 ? ?
逢機遘會 ? ?逢機立斷 ? ?逢山開道 ? ?逢時遇節 ? ?
會逢其適 ? ?枯樹逢春 ? ?陌路相逢 ? ?棋逢敵手 ? ?
千載一逢 ? ?適逢其時 ? ?相逢恨晚 ? ?相逢狹路 ? ?
邂逅相逢 ? ?遭逢不偶 ? ?遭逢會遇 ? ?遭逢際會 ? ?
遭逢時會 ? ?左右逢原 ? ?左右逢源 ? ?逢場作戲 ? ?
逢人說項 ? ?躬逢其盛 ? ?阿諛逢迎 ? ?暗室逢燈 ? ?
揣合逢迎 ? ?逢君之惡 ? ?逢山開路 ? ?逢兇化吉 ? ?
恭逢其盛 ? ?久別重逢 ? ?絕處逢生 ? ?舊雨重逢 ? ?
絕路逢生 ? ?餓虎逢羊 ? ?久旱逢甘雨 ? ?人生何處不相逢 ? ?
酒逢知己千杯少 ? ?人逢喜事精神爽 ? ?逢山開道,遇水造橋 ? ?? ? ?
以上,供參考!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重為馮婦什么意思?
馮婦,是人名,,重做馮婦的意思。詞義:比喻再干舊行業。有典故的馮婦“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立志成為善人,不再博虎,但受不了眾人慫恿,又重操故技而為士者所恥笑。后常以“馮婦”代指重操舊業,如“又作馮婦”、“重作馮婦”。 《孟子·盡心下》里的一則《再作馮婦》的小故事,說的是:從前,晉國有位叫馮婦的人,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為民除害。后來被提拔做了士人。一次,他與一班人經過一個山上,看到許多人正追逐一只老虎。老虎背靠山崖,面對著人,沒有一個人敢上去碰一碰。忽然有人看見馮婦,大家迎上去請他打虎。馮婦二話沒說,卷起袖子,跳下了車,立即朝老虎撲去。老百姓看了,一起叫好,而車上的那些士人則嘲笑他不該混雜于百姓之間干這有失身份的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什么和什么重的成語
包含“重”的成語共有313個
1)安故重遷
2)安土重舊
3)安土重居
4)安土重遷
5)百舍重繭
6)百舍重趼
7)卑辭重幣
8)幣重言甘
9)避重就輕
10)避重逐輕
11)秉節持重
12)不分輕重
13)不堪重負
14)不足輕重
15)才輕任重
16)參錯重出
17)沉謀重慮
18)沉重寡言
19)沉重少言
20)持重待機
21)從重從快
22)啖以重利
23)道高德重
24)道高魔重
25)道高望重
26)德薄任重
27)德高望重
28)德隆望重
29)德深望重
30)德重恩弘
31)德尊望重
32)迭矩重規
33)疊矩重規
34)斗重山齊
35)豆重榆瞑
36)斷釵重合
37)恩深愛重
38)恩深義重
39)恩威并重
40)恩有重報
41)恩重丘山
42)恩重如山
43)恩重泰山
44)繁刑重賦
45)方寸萬重
46)負重含污
47)負重涉遠
48)負重吞污
49)負重致遠
50)復水重山
51)高官重祿
52)高爵重祿
53)高位重祿
54)功高望重
55)故地重游
56)故伎重演
57)故技重演
58)顧慮重重
59)規重矩迭
60)規重矩疊
61)邯鄲重步
62)寒戀重衾
63)厚棟任重
64)緩急輕重
65)昏鏡重明
66)昏鏡重磨
67)積重不反
68)積重不返
69)積重難反
70)積重難返
71)畸輕畸重
72)畸重畸輕
73)極重不反
74)極重難返
75)價重連城
76)兼官重紱
77)兼朱重紫
78)兼朱重紫
79)敬賢重士
80)久別重逢
81)舊地重游
82)舊調重彈
83)舊話重提
84)舊事重提
85)舊雨重逢
86)居不重席
87)居不重茵
88)居重馭輕
89)舉重若輕
90)舉足輕重
91)卷土重來
92)口耳并重
93)苦難深重
94)老成持重
95)老調重彈
96)老調重談
97)累屋重架
98)力小任重
99)凌遲重辟
100)沒輕沒重
101)名德重望
102)名價日重
103)名重識暗
104)名重天下
105)名重一時
106)內重外輕
107)拈輕掇重
108)拈輕怕重
109)年高望重
110)濃墨重彩
111)破鏡重合
112)破鏡重圓
113)千斤重擔
114)千鈞重負
115)輕財重士
116)輕財重義
117)輕憐重惜
118)輕身重義
119)輕生重義
120)輕事重報
121)輕死重氣
122)輕死重義
123)輕重倒置
124)輕重緩急
125)輕重九府
126)輕重失宜
127)情深義重
128)情深意重
129)情重姜肱
130)衡輕重
131)重望崇
132)重秩卑
133)缺月重圓
134)忍辱負重
135)任重才輕
136)任重道悠
137)任重道遠
138)任重至遠
139)任重致遠
140)日月重光
141)如牛負重
142)如釋重負
143)若釋重負
144)山重水復
145)善自珍重
146)深仇重怨
147)深惟重慮
148)沈謀重慮
149)慎重其事
150)拾帶重還
151)食不重肉
152)食不重味
153)事關重大
154)手足重繭
155)疏財重義
156)束身自重
157)雙足重繭
158)水復山重
159)死重泰山
160)銅盤重肉
161)威重令行
162)委重投艱
163)未足輕重
164)問鼎輕重
165)無關重輕
166)無所重輕
167)無足輕重
168)無足重輕
169)心腹重患
170)心事重重
171)朽骨重肉
172)言重九鼎
173)一語為重
174)一重一掩
175)衣不重帛
176)衣不重采
177)衣不重彩
178)義利并重
179)義重恩深
180)擁兵自重
181)榆瞑豆重
182)語長心重
183)語重情深
184)語重心長
185)語重心沉
186)遠隔重洋
187)遠涉重洋
188)月缺重圓
189)災難深重
190)擇福宜重
191)澤深恩重
192)責重山岳
193)鄭重其辭
194)鄭重其事
195)致遠任重
196)鐘鳴鼎重
197)眾人重利
198)重財輕義
199)重操舊業
200)重床迭架
201)重床迭屋
202)重床疊架
203)重床疊屋
204)重此抑彼
205)重蹈覆轍
206)重德不報
207)重睹天日
208)重而無基
209)重關擊柝
210)重光累洽
211)重歸于好
212)重圭疊組
213)重規沓矩
214)重規迭矩
215)重規疊矩
216)重規累矩
217)重規矩
218)重珪迭組
219)重珪疊組
220)重厚寡言
221)重厚少文
222)重跡屏氣
223)重見天日
224)重金兼紫
225)重金湯
226)重理舊業
227)重利盤剝
228)重巒迭巘
229)重巒迭嶂
230)重巒疊巘
231)重巒疊嶂
232)重巒復嶂
233)重門疊戶
234)重門擊柝
235)重明繼焰
236)重男輕女
237)重逆無道
238)重葩累藻
239)重裵列鼎
240)重紕貤繆
241)重起爐灶
242)重氣輕命
243)重氣輕生
244)重氣徇命
245)重氣狥名
246)重氣猣名
247)重若丘山
248)重三迭四
249)重三疊四
250)重山復嶺
251)重山復水
252)重山峻嶺
253)重生父母
254)重生爺娘
255)重手累足
256)重望高名
257)重溫舊夢
258)重溫舊業
259)重熙累績
260)重熙累洽
261)重熙累盛
262)重熙累葉
263)重新做人
264)重興旗鼓
265)重修舊好
266)重巖迭障
267)重巖迭嶂
268)重巖疊障
269)重巖疊嶂
270)重義輕財
271)重義輕生
272)重裀列鼎
273)重于泰山
274)重垣迭鎖
275)重垣疊鎖
276)重振旗鼓
277)重整旗鼓
278)重紙累札
279)重足累息
280)重足屏氣
281)重足屏息
282)重足一跡
283)重足一跡
284)重作馮婦
285)資深望重
286)罪惡深重
287)罪逆深重
288)罪孽深重
289)罪業深重
290)尊師重道
291)坐不重席
292)不知輕重緩急
293)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294)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295)九鼎不足為重
296)九重霄
297)救寒莫如重裘
298)禮輕情意重
299)禮輕人意重
300)破鏡不重照
301)知輕重,度知長短
302)人間重晚晴
303)身教重于言教
304)盛年不重來
305)十八重地獄
306)頭重腳輕根底淺
307)一言為重,百金為輕
308)只重衣衫不重人
309)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310)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311)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312)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313)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再作馮婦的成語故事
拼音
zài zuò féng fù,
釋義
意思是比喻再干舊行業。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原文翻譯
齊國遭饑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泵献诱f:“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于打虎,后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作品賞析
士人們譏笑他什么?譏笑他重操舊業,又干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棄了。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相關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馮婦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們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救民嗎?
關于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的時候,是齊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已準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可見,孟子說這段話時是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正如馮婦再次打虎,“再作馮婦”一樣,不再次去打虎吧,眾人正有危難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與主張,且為士人所譏笑。孟子也是一樣,不去再勸齊王吧,災民的確需要救濟。再次去勸齊王吧,明知他不會聽,而自己正準備離開齊國,再去勸他,不是又放棄了自己離開齊國的打算了嗎?何況,如果自己現在還要去勸齊王,必然受到齊王身邊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譏笑。 衡的結果,還是不準備去“再作馮婦”。其實,學生陳臻是了解老師的處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師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馬上又說 “殆不可復。”
不管怎么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說出再作馮 婦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把握,一種審時度勢。這正如趙歧注《孟子》說:“可為則從,不可則兇。言善見用,得其時也非時逆指,猶若馮婦。暴虎無已,必有害也?!边@可以說是 對孟子心態的深刻揭示。
那么,這對我們又有什么啟發呢?應該認為,是不是“再作 馮婦”并不絕對,關鍵是要審時度勢,把握自己。如果“可為”, 如果“見用”而“得其時”,再做一次馮婦也未嘗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時逆指”,則不可“再作馮婦”,以免“暴虎無已, 必有害也”,而且還會受到有識之士的恥笑。[1]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孟子·盡心章句下》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孟子說:“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給予他所愛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愛的人,不仁者把帶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公孫丑問曰:“何謂也?”公孫丑問道:“為什么這么說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孟子說:)“梁惠王因為土地的緣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驅使他們去打仗,大敗后準備再打,擔心不能取勝,所以又驅使他所愛的子弟去為他送死,這就叫把帶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于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符合義的戰爭。那一次(戰爭)比這一次好一點的情況,還是有的。所謂征,是指天子討伐諸侯,同等的諸侯國是不能相互征討的?!?br>(三)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尚書》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處罷了。仁人無敵于天下,憑(武王那樣)最仁的人去討伐(商紂那樣)最不仁的人,怎么會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來呢?”
[注釋] ①《武成》:《尚書》篇名,早已亡佚。東漢王充《論衡?藝增》上說:“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紂,血流浮杵,助戰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簡。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①,我善為戰?!笞镆病萌?,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舯镭式腔住U髦疄檠哉?,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孟子說:“有人說,‘我善于布陣,我善于打仗?!@是大罪惡。國君愛好仁,就會天下無敵。(商湯)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東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在后邊?’武王討伐殷商,有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說:‘不要害怕,(我們是來)安撫你們的,不是來同百姓為敵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頭,)額角碰地的聲音,像山巖崩塌一般?!鳌褪恰囊馑肌H绻鲊加卸苏约旱拇蛩?,哪還用得著打仗?”
[注釋] ①陳:同“陣”。
(五)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說:“木匠和車匠能教給人圓規、曲尺的使用方法,卻不能使人技術精巧?!?br>(六)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①,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孟子說:“舜在吃干糧咽野菜的時候,就像打算終身這么過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后,穿著細葛布衣服,彈著琴,堯的兩個女兒侍候著,又像本來就享有這種生活似的?!?br>[注釋] ①飯糗(qiǔ):飯,動詞,吃。糗,干糧。②果:通“婐(wǒ)”,侍女,這里是侍候的意思。
(七)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孟子說:“我現在才知道殺害別人親人的嚴重性:殺了人家的父親,人家也會殺他父親;殺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會殺他哥哥。雖然不是他自己殺了父親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點點了。”
(八)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孟子說:“古時候設立關卡,是要用它抵御殘暴;而現在設立關卡,卻是想用它來施行殘暴?!?br>(九)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說:“自己不按道行動,道在他妻子兒女身上也實行不了;不按道去使喚人,那就連妻子兒女也使喚不了?!?br>(十)孟子曰:“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孟子說:“富于財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于道德的人亂世不能使他迷亂。”
(十一)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于色?!?孟子說:“愛名聲的人,能夠讓出大國國君的位置,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就是讓出一小筐飯,一碗湯,臉色也會顯出不高興?!?br>(十二)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孟子說:“不信任仁人賢士,國家實力就會空虛;沒有禮義,上下等級關系就會混亂;沒有政事,國家財用就會不足。”
(十三)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說:“不仁的人得到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情況;不仁的人卻得到天下,是從來沒有過的。”
(十四)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①,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注釋] ①丘民:眾民。
(十五)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孟子說:“圣人是百代人的師表,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聽說過伯夷的道德風范的,貪婪的人會變廉潔,懦弱的人會有立志的決心;聽說過柳下惠的道德風范的,刻薄的人變得厚道,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廣。百代之前(奮發有為),百代之后,聽說過他們事跡的人,沒有不振作奮發的。不是圣人能像這樣嗎?(百代以后的影響尚且這樣,)更何況當時親身受過他們熏陶的人呢?”
(十六)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說:“所謂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結合起來,就是所說的道。”
(十七)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R,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孟子說:“孔子離開魯國時,說道:‘我要慢慢地走啊,這是離開祖國的態度。’離開齊國時,將淘好了的米撈起來就走,這是離開別的國家時的態度?!?br>(十八)孟子曰:“君子之戹于陳蔡之間①,無上下之交也。” 孟子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圍困,是由于跟這兩國的君臣沒有交往的緣故。”
[注釋] ①君子之戹于陳蔡之間:君子,指孔子。戹,同“厄”,窮困,災難。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哀公四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而陳、蔡兩國大夫擔心孔子被楚任用后對他們不利,于是派徒役包圍孔子,致使孔子和他的弟子斷糧多日,餓得爬不起來?!皯鲇陉惒讨g”即指此事。
(十九)貉稽曰①:“稽大不理于口?!?貉稽說:“我貉稽被人家說了很多壞話?!泵献釉唬骸盁o傷也。士憎茲多口?!对姟吩疲骸畱n心悄悄,慍于群小。’②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畚耐跻??!?孟子說:“沒關系的。士人總會受到七嘴八舌非議的。《詩經》上說:‘憂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對我又恨又惱。’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又說:)“不消除別人的怨恨,也不喪失自己的名聲。’說的就是文王。”
[注釋] ①貉稽:人名,生世不詳。②以上兩句出自《詩經?邶風?柏舟》。③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大雅?綿》。
(二十)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說:“賢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別人也清楚明白,現在的人卻要用連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br>(二十一)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對高子說:“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時間內經常去走才能成為路;只要一個時候不走,茅草就會堵塞住它?,F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二十二)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高子說:“禹的音樂勝過文王的音樂?!泵献釉唬骸昂我匝灾俊?孟子問:“憑什么這么說?”曰:“以追蠡①?!?高子說:“因為(禹傳下來的鐘上的)鐘鈕都快斷了。(可見人們喜歡演奏它。)”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孟子說:“這哪足以說明問題呢?城門下的車跡很深,是一二匹馬的力量造成的嗎?(那是年深月久車馬過得多了造成的。禹傳下的鐘鈕快要斷了,也正是年代久遠的緣故。)”
[注釋] ①追(ī)蠡:追,鐘鈕;蠡,要斷的樣子。
(二十三)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齊國饑荒。陳臻說:“國都里的人都認為老師會再次(勸說齊王)打開棠邑的糧倉(救濟百姓),恐怕不會再這么做了吧?”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孟子說:“這樣就成馮婦了。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于打虎,后來行善不打虎了,士人都效法他。(有一次)野外有許多人在追逐一只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沒有人敢靠近它。(人們)遠遠看見了馮婦,便跑上去迎接他。馮婦便捋起袖子下車(去打虎)。大家都喜歡他,可是那些稱為士的人卻譏笑他。”
(二十四)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孟子說:“口對于美味,眼睛對于美色,耳朵對于好聽的聲音,鼻子對于香味,四肢對于安逸,(都是極喜歡的,)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強調天性。仁對于父子關系,義對于君臣關系,禮對于賓主關系,智慧對于賢者,圣人對于天道,(都是極重要的,)這都由命決定的,(能否得到它們,)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強調命的作用?!?br>(二十五)浩生不害問曰①:“樂正子何人也?” 浩生不害問道:“樂正子是怎樣一個人?”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孟子說:“是個善人、信人。”“何謂善?何謂信?” (浩生不害問:)“什么叫‘善’?什么叫‘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說:“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實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實又有光輝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樂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之中,‘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br>[注釋] ①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齊國人。
(二十六)孟子曰:“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孟子說:“避開墨子這一派,必定會歸入楊朱這一派;避開楊朱這一派,必定會回歸到儒家這一派?;貧w了,接納他就是了。而現在同楊朱、墨子辯論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豬,已經追回、趕入豬圈了,還要接著把它的腳拴住。(這未免過分了。)”
(二十七)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孟子說:“有征收布帛的賦稅,有征收糧食的賦稅,有征發人力的賦稅。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種,就緩征其他兩種。同時征收兩種,百姓就會有餓死的了;同時征收三種,就會使百姓們父子離異各顧自己了?!?br>(二十八)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說:“諸侯的寶物有三樣: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當作寶物的,災禍必將落到他身上?!?br>(二十九)盆成括仕于齊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說:“盆成括要喪命了!”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盆成括被殺,學生問道:“老師怎么會知道他將被殺?”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孟子說:“他有點小才智,但不懂君子的大道理,那就足以招來殺身之禍罷了?!?br>[注釋]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三十)孟子之滕,館于上宮。有業屨于牖上,館人求之弗得。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 孟子到了滕國,住在上宮。有一雙還沒織好的草鞋放在窗臺上,旅館里的人來找而沒有找到。有人問孟子:“跟隨你來的人怎么竟像這樣亂藏人家東西呢?”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 孟子說:“你以為這些人是為了偷鞋子而來這里的嗎?”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那人說道:“大概不是的。先生訂了規章條例(接收學生學習),走了的不追究,有來的不拒絕。只要憑著求學愿望來的,就接收他罷了。(這可難免會有手腳不清的人混進來呢!)”
(三十一)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①,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②;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義。一個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擴展開去,仁就用不盡了;一個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墻(行竊)的心理擴展開去,義就用不盡了;一個人能把不愿受人輕蔑的心理擴展開去,那么無論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義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談而去交談,這是用言語試探對方來取利;可以交談卻不去交談,這是用沉默試探對方來取利,這些都是扒洞翻墻一類的行徑?!?br>[注釋] ①爾汝:爾、汝,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古代尊長稱呼卑幼時用如果平輩之間用來稱呼,則是對對方的輕視。②餂(tiǎn):取。
(三十二)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孟子說:“言語淺近而含義深遠,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簡要,而施行時效用廣大,這是善道。君子所說的,雖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卻蘊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養自己,卻能使天下太平。常人的毛病在于荒棄自己的田地,卻要人家鋤好田地,要求別人的很重,而加給自己的責任卻很輕。”
[注釋] ①不下帶:帶,腰帶。古人視不下帶,即只視帶之上。此處比喻注意眼前常見之事。
(三十三)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說:“堯、舜的仁德,是出自本性;湯王、武王的仁德,是(經過修身)回復到本性。動作容貌等一切方面都符合禮,這是美德的最高表現。為死者哭得悲哀,不是做給活人看的。遵循道德而不違背,不是用來求官做的。言語必求信實,不是用來修正自己的品行的。君子遵循天然的道理去做,以此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br>(三十四)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①,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說:“向貴進言,要藐視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殿堂幾丈高,屋檐幾尺寬,我要得志了,就不這么干。面前擺滿美味佳肴,侍妾有數百人,我要得志了,就不這么干。飲酒作樂,馳騁打獵,讓成千輛車子跟隨著,我要得志了,就不這么干。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我所不愿干的;我所愿干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為什么要怕他們呢?”
[注釋] ①榱(cuī)題:屋檐下的椽子頭,這里借指屋檐。
(三十五)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說:“修養善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求利的欲望更好的了。一個人求利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喪失,也是很少的;一個人求利的欲望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是很少的。”
(三十六)曾晳嗜羊棗①,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曾晳愛吃羊棗,(死后,他的兒子)曾子就不忍心吃羊棗。公孫丑問道:“烤肉與羊棗,哪樣味道好?”孟子曰:“膾炙哉!” 孟子說:“當然是烤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公孫丑又問:“那么曾子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孟子說:“烤肉是大家共同愛吃的,而吃羊棗是(曾晳)獨有的嗜好。(因此曾子不忍心吃。)(如同避諱)只避名不避姓,因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
[注釋] ①羊棗:即黑棗,因形狀色澤似羊屎,故稱羊棗。
(三十七)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萬章問道:“孔子在陳國說:‘何不回(魯國)去??!我鄉里的年輕弟子志大而狂放,想進取而不改舊習?!鬃釉陉悋鴷r,為什么要惦念魯國那些狂放的讀書人呢?”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鬃迂M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說:“孔子說過,‘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往,必定只能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裾咭晃哆M取,狷者(遇事)拘謹、退縮’??鬃与y道不想結交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嗎?(只是)不能一定結交到,所以想結交次一等的人?!薄案覇柡稳缢箍芍^狂矣?” (萬章問:)“請問怎樣的人能稱作狂放的人?”曰:“如琴張、曾晳、牧皮者①,孔子之所謂狂矣?!?孟子說:“像琴張、曾晳、牧皮,就是孔子所說的狂放的人。”“何以謂之狂也?”(萬章問:)“為什么說他們狂放呢?”曰:“其志嘐嘐然②,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③,是又其次也??鬃釉唬骸^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④!鄉原,德之賊也。’” 孟子說:“他們志向遠大、口氣不凡,開口便說‘古代的人,古代的人’??疾焖麄兊男袆樱瑓s(和他們的言論)不全吻合。(如果這樣的)狂者也結交不到,就想找到不屑于干骯臟事的人同他結交,這種人就是狷者,這是又次一等的了。孔子說:‘路過我門口而不進我屋子,我不感到遺憾的,大概只有鄉原吧!鄉原是戕害道德的人。’”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萬章問:“怎樣的人能稱他為鄉原呢?”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泻螢轷狨釠鰶觫??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幦幻挠谑酪舱?,是鄉原也?!?孟子說:“(鄉原指責狂者說:)‘為什么志向、口氣那么大?說的不顧做的,做的不顧說的,卻還說什么“古代的人,古代的人”?!ㄓ峙u狷者說:)‘做事為什么那樣孤孤單單?生在這個社會,為這個社會做事,只要人家認為好就行了?!窕鹿倌菢釉谑郎汐I媚邀寵的人就是鄉原?!比f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萬章問:“一鄉的人都稱他是忠厚人,所到之處也表現出是個忠厚人,孔子卻認為(這種人)戕害道德,什么道理呢?”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鬃釉唬瑦核贫钦撸簮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孟子說:“(這種人,)要批評他,卻舉不出具體事來;要指責他,卻又覺得沒什么能指責的;和頹靡的習俗、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平時似乎忠厚老實,行為似乎很廉潔,大家都喜歡他,他也自認為不錯,但是卻不能同他一起學習堯舜之道,所以說是‘戕害道德的人’。孔子說過,要憎惡似是而非的東西:憎惡莠草,是怕它淆亂禾苗;憎惡歪才,是怕它淆亂了義;憎惡能說會道,是怕它淆亂信實;憎惡鄭國音樂,是怕它淆亂雅樂;憎惡紫色,是怕它淆亂了大紅色;憎惡鄉原,是怕他淆亂了道德。君子是要回復到正道罷了。正道的形象樹端正了,百姓就會奮發振作;百姓奮發振作,就不會有邪惡了?!?br>[注釋] ①琴張、牧皮:都是人名,身世不詳;有人說是孔子的學生。②嘐嘐(xiāo xiāo):志向遠大、口氣不凡。③獧:同“狷”。④鄉原:指看起來恭謹忠厚,實質上卻沒有是非原則,茍同世俗,只圖博取好名聲的人,相當于現在所說的好好先生。⑤踽(jǔ)踽涼涼:孤單冷清的樣子。
(三十八)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①,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孟子說:“從堯、舜到商湯,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親眼見到過而知道堯、舜的;至于商湯,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商湯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萊朱,是親眼見過而知道商湯的;至于文王,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親眼見過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孔子到現在,有一百多年,離圣人的時代是這樣的不遠,離圣人的家鄉是這樣的近,這樣的條件下還沒有繼承的人,那也就不會有繼承的人了!”
[注釋] ①萊朱:傳說是商湯的賢臣,一說就是仲虺(huì),商湯的相。②太公望:即呂尚,見本書《離婁上》第十三章注。散宜生:姓散宜,名生,周文王的賢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馮婦的典故?
再作馮婦
釋義 再作:重做;馮婦:人名。
詞義:比喻再干舊行業。
出處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br>示例 曾經有位總長,聽說,他的出來就職,是因為某公司要來立案,表決時可以多一個贊成者,所以~的。(魯迅《而已集·反“漫談”》)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博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隅,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馮婦“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立志成為善人,不再博虎,但受不了眾人慫恿,又重操故技而為士者所恥笑。后常以“馮婦”代指重操舊業,如“又作馮婦”、“重作馮婦”。
《孟子·盡心下》里的一則《再作馮婦》的小故事,說的是:從前,晉國有位叫馮婦的人,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為民除害。后來被提拔做了士人。一次,他與一班人經過一個山上,看到許多人正追逐一只老虎。老虎背靠山崖,面對著人,沒有一個人敢上去碰一碰。忽然有人看見馮婦,大家迎上去請他打虎。馮婦二話沒說,卷起袖子,跳下了車,立即朝老虎撲去。老百姓看了,一起叫好,而車上的那些士人則嘲笑他不該混雜于百姓之間干這有失身份的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馮婦難當什么意思?
馮婦難當:也叫再作馮婦;發音 zài zuò féng fù;釋義 再作:重做;馮婦:人名。比喻再干舊行業。
馮婦,男,戰國晉國人,馮婦是人名,不是說此人是姓馮的婦女。人見《孟子·盡心下》[1]?。文章一句卒為善士可得出馮婦的性別。士,在古漢語中有多種解釋。如:士民、士子、軍士等等,但是除通假‘仕女’外卻無一不是男子!。而古漢語中的“士女”當作“男女”之意,非一端也。一般說來,“士”的稱呼多用于成年男子。如《詩· 鄭風·女曰雞鳴》中“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可意譯為:老婆說公雞叫了快起床 !老公說太陽還沒曬屁股。又如《論語·泰伯》中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顯然是指男子。故至此“馮婦”當可定名定性——馮婦,名也。性別,男 。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處是: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翻譯: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于打虎,后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br>簡析:士人們譏笑他什么?
譏笑他重操舊業,又于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棄了。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相關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馮婦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們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救民嗎?
關于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的時候,是齊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已準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可見,孟子說這段話時是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正如馮婦再次打虎,“再作馮婦”一樣,不再次去打虎吧,眾人正有危難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與主張,且為士人所譏笑。孟子也是一樣,不去再勸齊王吧,災民的確需要救濟。再次去勸齊王吧,明知他不會聽,而自己正準備離開齊國,再去勸他,不是又放棄了自己離開齊國的打算了嗎?何況,如果自己現在還要去勸齊王,必然受到齊王身邊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譏笑。 衡的結果,還是不準備去“再作馮婦”。其實,學生陳臻是了解老師的處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師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馬上又說 “殆不可復?!?br>不管怎么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說出再作馮 婦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把握,一種審時度勢。這正如趙歧注《孟子》說:“可為則從,不可則兇。言善見用,得其時也非時逆指,猶若馮婦。暴虎無已,必有害也?!边@可以說是 對孟子心態的深刻揭示。
那么,這對我們又有什么啟發呢?應該認為,是不是“再作 馮婦”并不絕對,關鍵是要審時度勢,把握自己。如果“可為”, 如果“見用”而“得其時”,再做一次馮婦也未嘗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時逆指”,則不可“再作馮婦”,以免“暴虎無已, 必有害也”,而且還會受到有識之士的恥笑。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孟子盡心下文言文翻譯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孟子說:“梁惠王真不仁?。∪嗜税呀o予他所愛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愛的人,不仁者把帶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惫珜O丑問曰:“何謂也?”公孫丑問道:“為什么這么說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孟子說:)“梁惠王因為土地的緣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驅使他們去打仗,大敗后準備再打,擔心不能取勝,所以又驅使他所愛的子弟去為他送死,這就叫把帶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二)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于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符合義的戰爭。那一次(戰爭)比這一次好一點的情況,還是有的。所謂征,是指天子討伐諸侯,同等的諸侯國是不能相互征討的?!?(三)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尚書》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處罷了。仁人無敵于天下,憑(武王那樣)最仁的人去討伐(商紂那樣)最不仁的人,怎么會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來呢?” [注釋] ①《武成》:《尚書》篇名,早已亡佚。東漢王充《論衡?藝增》上說:“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紂,血流浮杵,助戰者多,故至血流如此?!雹诓撸褐窈?。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①,我善為戰?!笞镆病萌?,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舯镭式腔住U髦疄檠哉?,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孟子說:“有人說,‘我善于布陣,我善于打仗?!@是大罪惡。國君愛好仁,就會天下無敵。(商湯)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東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在后邊?’武王討伐殷商,有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說:‘不要害怕,(我們是來)安撫你們的,不是來同百姓為敵的?!ㄒ笊痰陌傩斩脊虻惯殿^,)額角碰地的聲音,像山巖崩塌一般?!鳌褪恰囊馑?。如果各國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還用得著打仗?” [注釋] ①陳:同“陣”。 (五)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說:“木匠和車匠能教給人圓規、曲尺的使用方法,卻不能使人技術精巧?!?(六)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①,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孟子說:“舜在吃干糧咽野菜的時候,就像打算終身這么過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后,穿著細葛布衣服,彈著琴,堯的兩個女兒侍候著,又像本來就享有這種生活似的。” [注釋] ①飯糗(qiǔ):飯,動詞,吃。糗,干糧。②果:通“婐(wǒ)”,侍女,這里是侍候的意思。 (七)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孟子說:“我現在才知道殺害別人親人的嚴重性:殺了人家的父親,人家也會殺他父親;殺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會殺他哥哥。雖然不是他自己殺了父親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點點了。” (八)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孟子說:“古時候設立關卡,是要用它抵御殘暴;而現在設立關卡,卻是想用它來施行殘暴?!?(九)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孟子說:“自己不按道行動,道在他妻子兒女身上也實行不了;不按道去使喚人,那就連妻子兒女也使喚不了?!?(十)孟子曰:“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孟子說:“富于財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于道德的人亂世不能使他迷亂?!?(十一)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于色?!?孟子說:“愛名聲的人,能夠讓出大國國君的位置,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就是讓出一小筐飯,一碗湯,臉色也會顯出不高興?!?(十二)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孟子說:“不信任仁人賢士,國家實力就會空虛;沒有禮義,上下等級關系就會混亂;沒有政事,國家財用就會不足?!?(十三)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說:“不仁的人得到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情況;不仁的人卻得到天下,是從來沒有過的?!?(十四)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①,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注釋] ①丘民:眾民。 (十五)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孟子說:“圣人是百代人的師表,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聽說過伯夷的道德風范的,貪婪的人會變廉潔,懦弱的人會有立志的決心;聽說過柳下惠的道德風范的,刻薄的人變得厚道,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廣。百代之前(奮發有為),百代之后,聽說過他們事跡的人,沒有不振作奮發的。不是圣人能像這樣嗎?(百代以后的影響尚且這樣,)更何況當時親身受過他們熏陶的人呢?” (十六)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說:“所謂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結合起來,就是所說的道?!?(十七)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R,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孟子說:“孔子離開魯國時,說道:‘我要慢慢地走啊,這是離開祖國的態度。’離開齊國時,將淘好了的米撈起來就走,這是離開別的國家時的態度?!?(十八)孟子曰:“君子之戹于陳蔡之間①,無上下之交也?!?孟子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圍困,是由于跟這兩國的君臣沒有交往的緣故。” [注釋] ①君子之戹于陳蔡之間:君子,指孔子。戹,同“厄”,窮困,災難。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哀公四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而陳、蔡兩國大夫擔心孔子被楚任用后對他們不利,于是派徒役包圍孔子,致使孔子和他的弟子斷糧多日,餓得爬不起來?!皯鲇陉惒讨g”即指此事。 (十九)貉稽曰①:“稽大不理于口。” 貉稽說:“我貉稽被人家說了很多壞話。”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对姟吩疲骸畱n心悄悄,慍于群小?!诳鬃右??!敛婚遑蕬C,亦不殞厥問?!畚耐跻病!?孟子說:“沒關系的。士人總會受到七嘴八舌非議的。《詩經》上說:‘憂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對我又恨又惱?!鬃泳褪沁@樣的人。(又說:)“不消除別人的怨恨,也不喪失自己的名聲?!f的就是文王?!?[注釋] ①貉稽:人名,生世不詳。②以上兩句出自《詩經?邶風?柏舟》。③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大雅?綿》。 (二十)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說:“賢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別人也清楚明白,現在的人卻要用連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二十一)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對高子說:“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時間內經常去走才能成為路;只要一個時候不走,茅草就會堵塞住它?,F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二十二)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高子說:“禹的音樂勝過文王的音樂?!泵献釉唬骸昂我匝灾??” 孟子問:“憑什么這么說?”曰:“以追蠡①。” 高子說:“因為(禹傳下來的鐘上的)鐘鈕都快斷了。(可見人們喜歡演奏它。)”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孟子說:“這哪足以說明問題呢?城門下的車跡很深,是一二匹馬的力量造成的嗎?(那是年深月久車馬過得多了造成的。禹傳下的鐘鈕快要斷了,也正是年代久遠的緣故。)” [注釋] ①追(ī)蠡:追,鐘鈕;蠡,要斷的樣子。 (二十三)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齊國饑荒。陳臻說:“國都里的人都認為老師會再次(勸說齊王)打開棠邑的糧倉(救濟百姓),恐怕不會再這么做了吧?”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孟子說:“這樣就成馮婦了。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于打虎,后來行善不打虎了,士人都效法他。(有一次)野外有許多人在追逐一只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沒有人敢靠近它。(人們)遠遠看見了馮婦,便跑上去迎接他。馮婦便捋起袖子下車(去打虎)。大家都喜歡他,可是那些稱為士的人卻譏笑他?!?(二十四)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說:“口對于美味,眼睛對于美色,耳朵對于好聽的聲音,鼻子對于香味,四肢對于安逸,(都是極喜歡的,)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強調天性。仁對于父子關系,義對于君臣關系,禮對于賓主關系,智慧對于賢者,圣人對于天道,(都是極重要的,)這都由命決定的,(能否得到它們,)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強調命的作用?!?(二十五)浩生不害問曰①:“樂正子何人也?” 浩生不害問道:“樂正子是怎樣一個人?”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孟子說:“是個善人、信人?!薄昂沃^善?何謂信?” (浩生不害問:)“什么叫‘善’?什么叫‘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說:“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實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實又有光輝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樂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之中,‘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注釋] ①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齊國人。 (二十六)孟子曰:“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孟子說:“避開墨子這一派,必定會歸入楊朱這一派;避開楊朱這一派,必定會回歸到儒家這一派?;貧w了,接納他就是了。而現在同楊朱、墨子辯論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豬,已經追回、趕入豬圈了,還要接著把它的腳拴住。(這未免過分了。)” (二十七)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孟子說:“有征收布帛的賦稅,有征收糧食的賦稅,有征發人力的賦稅。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種,就緩征其他兩種。同時征收兩種,百姓就會有餓死的了;同時征收三種,就會使百姓們父子離異各顧自己了。” (二十八)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說:“諸侯的寶物有三樣: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當作寶物的,災禍必將落到他身上?!?(二十九)盆成括仕于齊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說:“盆成括要喪命了!”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盆成括被殺,學生問道:“老師怎么會知道他將被殺?”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孟子說:“他有點小才智,但不懂君子的大道理,那就足以招來殺身之禍罷了。” [注釋]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三十)孟子之滕,館于上宮。有業屨于牖上,館人求之弗得?;騿栔唬骸叭羰呛鯊恼咧畯C也?” 孟子到了滕國,住在上宮。有一雙還沒織好的草鞋放在窗臺上,旅館里的人來找而沒有找到。有人問孟子:“跟隨你來的人怎么竟像這樣亂藏人家東西呢?”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 孟子說:“你以為這些人是為了偷鞋子而來這里的嗎?”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那人說道:“大概不是的。先生訂了規章條例(接收學生學習),走了的不追究,有來的不拒絕。只要憑著求學愿望來的,就接收他罷了。(這可難免會有手腳不清的人混進來呢?。?(三十一)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①,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②;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義。一個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擴展開去,仁就用不盡了;一個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墻(行竊)的心理擴展開去,義就用不盡了;一個人能把不愿受人輕蔑的心理擴展開去,那么無論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義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談而去交談,這是用言語試探對方來取利;可以交談卻不去交談,這是用沉默試探對方來取利,這些都是扒洞翻墻一類的行徑。” [注釋] ①爾汝:爾、汝,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古代尊長稱呼卑幼時用如果平輩之間用來稱呼,則是對對方的輕視。②餂(tiǎn):取。 (三十二)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孟子說:“言語淺近而含義深遠,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簡要,而施行時效用廣大,這是善道。君子所說的,雖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卻蘊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養自己,卻能使天下太平。常人的毛病在于荒棄自己的田地,卻要人家鋤好田地,要求別人的很重,而加給自己的責任卻很輕。” [注釋] ①不下帶:帶,腰帶。古人視不下帶,即只視帶之上。此處比喻注意眼前常見之事。 (三十三)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匏蓝?,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孟子說:“堯、舜的仁德,是出自本性;湯王、武王的仁德,是(經過修身)回復到本性。動作容貌等一切方面都符合禮,這是美德的最高表現。為死者哭得悲哀,不是做給活人看的。遵循道德而不違背,不是用來求官做的。言語必求信實,不是用來修正自己的品行的。君子遵循天然的道理去做,以此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 (三十四)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①,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說:“向貴進言,要藐視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殿堂幾丈高,屋檐幾尺寬,我要得志了,就不這么干。面前擺滿美味佳肴,侍妾有數百人,我要得志了,就不這么干。飲酒作樂,馳騁打獵,讓成千輛車子跟隨著,我要得志了,就不這么干。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我所不愿干的;我所愿干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為什么要怕他們呢?” [注釋] ①榱(cuī)題:屋檐下的椽子頭,這里借指屋檐。 (三十五)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說:“修養善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求利的欲望更好的了。一個人求利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喪失,也是很少的;一個人求利的欲望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是很少的。” (三十六)曾晳嗜羊棗①,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曾晳愛吃羊棗,(死后,他的兒子)曾子就不忍心吃羊棗。公孫丑問道:“烤肉與羊棗,哪樣味道好?”孟子曰:“膾炙哉!” 孟子說:“當然是烤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公孫丑又問:“那么曾子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孟子說:“烤肉是大家共同愛吃的,而吃羊棗是(曾晳)獨有的嗜好。(因此曾子不忍心吃。)(如同避諱)只避名不避姓,因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注釋] ①羊棗:即黑棗,因形狀色澤似羊屎,故稱羊棗。 (三十七)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萬章問道:“孔子在陳國說:‘何不回(魯國)去啊!我鄉里的年輕弟子志大而狂放,想進取而不改舊習?!鬃釉陉悋鴷r,為什么要惦念魯國那些狂放的讀書人呢?”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鬃迂M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說:“孔子說過,‘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往,必定只能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裾咭晃哆M取,狷者(遇事)拘謹、退縮’。孔子難道不想結交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嗎?(只是)不能一定結交到,所以想結交次一等的人?!薄案覇柡稳缢箍芍^狂矣?” (萬章問:)“請問怎樣的人能稱作狂放的人?”曰:“如琴張、曾晳、牧皮者①,孔子之所謂狂矣?!?孟子說:“像琴張、曾晳、牧皮,就是孔子所說的狂放的人?!薄昂我灾^之狂也?”(萬章問:)“為什么說他們狂放呢?”曰:“其志嘐嘐然②,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裾哂植豢傻?,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③,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④!鄉原,德之賊也。’” 孟子說:“他們志向遠大、口氣不凡,開口便說‘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們的行動,卻(和他們的言論)不全吻合。(如果這樣的)狂者也結交不到,就想找到不屑于干骯臟事的人同他結交,這種人就是狷者,這是又次一等的了??鬃诱f:‘路過我門口而不進我屋子,我不感到遺憾的,大概只有鄉原吧!鄉原是戕害道德的人?!痹唬骸昂稳缢箍芍^之鄉原矣?” 萬章問:“怎樣的人能稱他為鄉原呢?”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⑤?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于世也者,是鄉原也?!?孟子說:“(鄉原指責狂者說:)‘為什么志向、口氣那么大?說的不顧做的,做的不顧說的,卻還說什么“古代的人,古代的人”?!ㄓ峙u狷者說:)‘做事為什么那樣孤孤單單?生在這個社會,為這個社會做事,只要人家認為好就行了?!窕鹿倌菢釉谑郎汐I媚邀寵的人就是鄉原?!比f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萬章問:“一鄉的人都稱他是忠厚人,所到之處也表現出是個忠厚人,孔子卻認為(這種人)戕害道德,什么道理呢?”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鬃釉?,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孟子說:“(這種人,)要批評他,卻舉不出具體事來;要指責他,卻又覺得沒什么能指責的;和頹靡的習俗、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平時似乎忠厚老實,行為似乎很廉潔,大家都喜歡他,他也自認為不錯,但是卻不能同他一起學習堯舜之道,所以說是‘戕害道德的人’??鬃诱f過,要憎惡似是而非的東西:憎惡莠草,是怕它淆亂禾苗;憎惡歪才,是怕它淆亂了義;憎惡能說會道,是怕它淆亂信實;憎惡鄭國音樂,是怕它淆亂雅樂;憎惡紫色,是怕它淆亂了大紅色;憎惡鄉原,是怕他淆亂了道德。君子是要回復到正道罷了。正道的形象樹端正了,百姓就會奮發振作;百姓奮發振作,就不會有邪惡了?!?[注釋] ①琴張、牧皮:都是人名,身世不詳;有人說是孔子的學生。②嘐嘐(xiāo xiāo):志向遠大、口氣不凡。③獧:同“狷”。④鄉原:指看起來恭謹忠厚,實質上卻沒有是非原則,茍同世俗,只圖博取好名聲的人,相當于現在所說的好好先生。⑤踽(jǔ)踽涼涼:孤單冷清的樣子。 (三十八)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①,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孟子說:“從堯、舜到商湯,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親眼見到過而知道堯、舜的;至于商湯,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商湯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萊朱,是親眼見過而知道商湯的;至于文王,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親眼見過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從孔子到現在,有一百多年,離圣人的時代是這樣的不遠,離圣人的家鄉是這樣的近,這樣的條件下還沒有繼承的人,那也就不會有繼承的人了!” [注釋] ①萊朱:傳說是商湯的賢臣,一說就是仲虺(huì),商湯的相。②太公望:即呂尚,見本書《離婁上》第十三章注。散宜生:姓散宜,名生,周文王的賢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