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貧”「家貧如洗」
成語“家貧如洗”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家貧如洗成語讀音:jiā pín rú xǐ
成語簡拼:JPRX
成語注音:ㄐ一ㄚ ㄆ一ㄣˊ ㄖㄨˊ ㄒ一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反義詞:家給人足
錯字糾正:洗,不能寫作“冼”。
成語出處:元 秦簡夫《剪發待賓》:“小生幼習儒業,頗讀詩書,爭奈家貧如洗?!眮碜怨娉烧Z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家里窮得像水沖洗過一樣;什么都沒有。形容貧窮到了極點。
成語用法:家貧如洗主謂式;作狀語;形容貧窮到極點。
成語造句:在舊社會,父親找不到活干,家貧如洗,全家生活無著落。
英文翻譯:be in extreme poverty
俄文翻譯:крáйняя бедность
成語“家貧如洗”的擴展資料
1. 民政局有沒有社會救助義務,我父被一精神病殺害了,兇手老公是個傻子很窮很窮,我身患癌癥家貧如洗,其實這個政府機構早應出面、你也可以打熱線!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誰知道這首詩
這兩句出自《增廣賢文》,這本書現在很流行,你基本上在超市或者書店都可以看到這本書. 人生只能自拼搏 且莫與人說奈何 富貴能借銀百兩 貧窮難求米半合 雪中送炭君子少 錦上添花小人多 親朋厚友勿全靠 世情更比浮云薄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有人家財萬貫,擁有三妻四妾,而有人家貧如洗,連老婆都討不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每個人的業障不一樣也就是福報不一樣宿世來,所做的善惡事帶到業力成熟就是果寶到來做善事得善果做惡事得惡報不斷的輪回所以有的人出生豪門有的人出生貧困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怎樣解釋“家”
家
jiā
<名>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志。本義:屋內,住所)
同本義 [home;domicile;dwelling place]
家,居也。從宀,豭省聲?!墩f文》
家人內也?!兑住るs卦傳》
上地家七人。——《周禮·小司徒》。注:“有夫有婦,然后為家?!?br>夙夜浚明有家?!稌じ拗儭?br>開國承家?!兑住煛?br>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对姟ぶ苣稀ぬ邑病纷?br>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諠摗短一ㄔ从洝?br>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house;residence]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br>又如:家堂(正屋中間的堂屋);家所(家居處所);家堂菩薩(家中供奉的佛祖神靈);家第(家宅;私邸);家間(家里;家中)。借指部隊或機關中某個成員工作的處所。如:連長開會去了不在家;所長在家主持工作
家庭,人家 [family]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睹献印ち夯萃跎稀?br>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赌印ど型隆?br>家半三軍?!秶Z·晉語》
視吾家所寡有者?!稇饑摺R策四》
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家繪像祀之?!睹魇贰?br>又如:養家;持家;安家;家第(對對方家庭的敬稱);家數(家族;武藝招數、招式);家廟(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家緣(家業,家產);家私(家產);家貲(家私財產);家計(家業,家產)
指夫或妻 [husband or wife]
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左傳·桓公十八年》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楚辭·離騷》
又如:家婆(家主婆;當家婆);家公(丈夫);家花(喻自己的妻子);家婆(妻子;主婦)
家家;每家 [every family]。如:家戶(每家每戶,家家戶戶);家至戶到(到每家每戶;遍及每家每戶)
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minister and high official or theirs feud]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墩撜Z·季氏》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家甲(古時卿大夫的私人武裝);家主(春秋時對卿大夫的稱謂);家老(上古大夫家臣中的長者);家臣(春秋時各國卿大夫的臣);家邦(本指家和國,亦泛指國家);家國(家與國,亦指國家)
娘家 [married woman’s maiden home]
卿但暫還家?!队衽_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謝家來貴門。
今日還家去。
且暫還家去。
學術或藝術流派 [school]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Z誼《過秦論》
又如:家數(流派風格;家法傳統。多用于詩、文、技藝等);家言邪學(自成一家的偏見。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學說)
經營某種行業的人家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 [a person or family engaged in a certain trade]
農家少閑月?!拙右住队^刈麥》
又如:農家;廠家;漁家;行家;東家;莊家
掌握某種門學識或從事某種工作、擔任某種職務的人 [expert;specialist in a certain field]
地學之家。——[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又如:政治家;藝術家;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作家
民族 [nation]。如:苗家;侗家;傣家
指某一集團或某一方面 [group]。 如: 三家條約
家財,財產 [property]
皆沒其家而遷之蜀?!妒酚洝尾豁f列傳》
又如:分家;發家;家破人亡;家
朝廷 [court]
爭先入公家?!秴问洗呵铩べF卒》。注:“公之朝也?!?br>又如:漢家(即漢朝);隨家(即隋朝);家歷(皇朝的歷數)
都城 [capital]
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吨芏Y》。鄭玄注:“國家,國之所居,謂城方也。”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啤だ钌屉[《隋宮》
帝王或太子 [emperor]
三家,三皇也?!逗鬂h書·馬融傳》注
又如:家吏(皇后或太子的官)
某人 [a person]。如:家伙;家頭(一個人叫一家頭)
古代醫書上指患某種病的人 [patient]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秱摗?br>“家”的古字 [utensil]。如:家生;家伙點(鑼鼓家什的節奏);家器(家庭日常用具)
家嫁
嫁是女子去男子家,女子無家,以男之家為家。故有“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的古語。女子結婚就是歸家,《詩經》所謂“之子于歸”,即指此。所以家、嫁音近義同。為什么古代社會婚姻由武力搶奪,演變而為和平出嫁。原有它的歷史過程以及受經濟關系的影響。據美國社會學家摩爾根著《古代社會》一書說,人類婚姻初為群婚制,次為伙伴婚制,再次為對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群婚制是男到女方去住,中國先秦時代傳說中的舜到娥皇女英家去住,就是具體例子?;锇橹剖切值芄财藁蚪忝霉卜?,《詩經》有諸父諸母之詠,就其表征。此時期,經濟關系表現為家族財產一般全歸女子所有,或者男女各有。到對偶婚制產生時,女子已不再擁有財產,它全歸男子。因家從宀豭省聲,即家下的豕。豕為私有財產開始之一,它又為古代社會家畜的代表。當時打獵,是男人;飼養家畜,也是男人;擁有獵物和家畜,自然也是男人。家畜在氏族社會末期,是財產的主要內容。女子無財產經濟,自然無家,以男子的家為家,所以出嫁即歸家,家嫁音近義同,源于此因。(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64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社2004年7月)
家
jia
1.a family; a household
2.a home
3.(as ’suffix’) designating specialty of a person
1--家是什么?社會學家的說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婚姻學家說家是風雨相依的兩人世界;文學家說是寶蓋下面養著一群豬。究竟什么是家呢,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值得思考的問題。那么先讓我們來聽一個故事吧。
有一個富翁醉倒在他的別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說: “先生,讓我扶你回家吧! ”富翁反問保安: “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嗎?”。保安大惑不解,指著不遠處的別墅說: “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窩,又指了指不遠處的那棟豪華別墅,一本正經的,斷斷續續地回答說: “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br>由上面這個故事不難看出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問題,家不是房屋,不是彩電,不是冰箱,不是物質堆砌起來的空間。物質的豐富固然可以給我們一點感官的快感。但那是轉眼即逝的。試想,在那個空間中,如果充滿暴力和冷戰,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家,將不成為其家。而成為一個爭斗的戰?1鶚?汽車,不過是這個現代化的戰場中的悲劇的擺設品罷了。難怪有一些大款自我解嘲道: “我窮得只剩下錢了!”
既然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那么家到底是什么呢?家在那里??第二個故事將給我們較好的提示。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它發生在南非。在南非的種族分裂內戰時期,許許多多的家族備受戰亂之苦,支離破碎,房屋被摧毀,人民被屠殺,有一個大家庭原來有幾十口人,最后只剩下一個老祖母和一個小孫女了,這個老祖母年事已高,病入膏肓,就等到天堂報到了。再活下去真沒意思。但當她得知小孫女還在人間,老祖母便決心要找到她的小孫女,要不然,她睡不著,吃不香。為了找到她的小孫女,她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反側數萬里,找遍了非洲大陸,最后一刻,她終于找到了她的小孫女,她激動地、緊緊地和小孫女擁抱在一起,這時這個老祖母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到家了!”老祖母不缺錢, 不缺財產。在她的心中,她需要愛她的親人。需要那份特別的真情實感,兩個相互牽掛的人就是家啊!家在這里上升為一種信仰,一種宗教,一種支撐老人活下去的精神力量。概括的說家是愛的聚合體,試看天下之家,皆為愛而聚,無愛而散。
尋找自己的家,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類的宿命。而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無家可歸的漂泊者。我們和浪跡天涯的人相比,只是多了一個物質的外殼。我們常常把這東西叫做“家”,但它并不總是使我們感到心靈安寧的地方。
我們的家到底在哪里呢?家在本質上是一個不斷更新的范疇,正應了一句禪語: “佛在心中”。家又何嘗不是呢?家是一個感情的港灣,家是一個靈魂的棲息地,家是一個精神的樂園。家就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而房屋等物質全部可成為“庭”就這個概念來說,后者又是微不足道的補充。正確的認識這個概念,對我們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它讓我們不會迷失方向,不會只去追求“庭”而不去追求“家”。
家,是什么?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查遍漢語詞典,關于家的解釋只有寥寥數語,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何嘗不涵蓋了整個人生。無論貧富貴賤,逆境坦途,只要你降生到這個世界,就與家發生著關系,絲絲縷縷無時不縈繞在心間。
貧困時,家是一個窩。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個窩,就可以擋住風寒,
擋住雨雪,擋住豺狼與虎豹。就有了燈光,有了薪火,有了滿屋子的親昵與溫馨。君不見,巴山深處,一家人因為買不起一人一個碗、一雙筷,只好你吃完了我再吃,舔犢之情,仍無處不在;陜北窯洞里,一家人只有一條打了補丁的褲子,誰出門給誰穿,再苦也有親人維護你的體面。哪怕窮到去要飯,心中因了家人的牽掛,也就有了回家的想頭,也就有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的信念。
戰爭中,家是一幅籮筐,一根扁擔。烽火硝煙,顛沛流離,一家人扶老攜幼,相依為命。父親的脊梁母親的背,就是掩體,就是防空洞,就是安全的屏障?!鞍艘蝗笨箲饡r,我先生年僅四歲,正是坐在父親肩挑的籮筐里,從日本人占領的上海郊區,逃難到青浦、到蘇州、到無錫……。日本鬼子燒殺搶掠,他們全家居然僥幸逃生。在人生路上艱難跋涉了70年的我先生,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一路的顛簸,一路的晃悠,一路的親情和父愛。
動亂時,家是一汪平靜的清泉,又是一座精神的圣殿。一臉的污水,一頭的唾沫,一身的傷痕,回到家就可以洗個干干凈凈、清清白白。一杯熱茶、一條毛巾、一枕耳鬢廝磨,足以讓你對撼天的喧囂充耳不聞,對蘸血的皮鞭視而不見。你可以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真實的自我;可以從愛人的唇上,感到人格的尊嚴;可以從孩子的依偎,體驗生命的珍貴。如果你見過丁玲和陳明夫婦在北大荒受苦受難時住過的茅棚,你或許會想到,縱有豪華如五星級的居所,比起那用親情撐起的飄搖在荒原上的家,也會失色了許多。“文革”中,我在川北一個偏遠的山區插隊落戶,關進“牛棚”的父親,為了避免我們的牽掛,照常寄來報刊書籍供我們學習,在來信中只字不提自己遭受的凌辱與冤屈,而且還反復囑咐我:“向貧下中農學習,堅守生產崗位,不到大雪封山,不要請假回家!”常言道:“家是社會的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堅韌不破,社會就不至于面臨崩潰的絕境!
上山下鄉時,家是遠離“文攻武衛”的世外桃源。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只要進了“知青點”,就是一家人。干活時,挑糞、鋤地、砍柴、犁田,有人幫你扛重的;收工后,生火、做飯、推磨、碾米,有人和你搶著干。親人的家書、朋友的飛鴻,有人與你一起分享;一本好書,一首好詩,有人為你充填精神的虛空。這里沒有階級歧視,沒有貧富之分,沒有智商高低的差別。即使有稀罕的招工機會,也會你推我讓,爭著把幸運送給同伴,把不幸留給自己。在風塵滾滾的人生路上,知青之家永遠是一個溫馨的夢,縈繞著你一直走到生命的盡頭。
太平時,家是一座博物館,又是一個加油站。家里的一本書、一封信、一幀照片,都可以引出一段于你們家的故事,流傳天南與地北;一把茶壺、一頂帽子、一把椅子,都儲存著你們家的文化傳統和信息,綿延一代又一代。家里有于你的書柜,于你的電腦,于你的時間和空間。你可以讀你想讀的書,看你想看的電視,玩你想玩的電子游戲。當然,家里還有父母的鞭策,愛人的鼓勵,孩子的追趕,容不得你有任何的放縱和懈??
孤獨時,家是黑夜里的北斗,是沙漠中的綠洲。雖然可望而不可及,卻帶給你無限的遐思與慰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圣杜甫早已道出了對“家”的牽掛。失足時,家是諒解的甘露,是寬容的懷抱。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孩子的企盼,浪子毅然回頭,方知猶未為晚。
富裕時,家是一帖清醒劑。時時提醒你“衣食足而知榮辱”,切不可“富貴思淫欲”。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攜幼的承擔,是傳宗接代的責任。即使富甲天下的比爾·蓋茨,也只要一個于自己的家,而把巨額財富捐給了那些需要家的孩子和需要孩子的母親?!坝绣X能使鬼推磨”,卻惟獨買不到親情,買不到家。世上沒有不老的容顏,不散的筵席。當珍惜時且珍惜,莫等老來有家回不得,“空悲切”。
歸西時,家是駛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來世的港灣。你播下的種子已在這里開花結果,你培育的后代已接過了你肩上的責任。你的姓氏通過兒女得以繼承,你的血脈通過子孫得以延伸。因為有了家,你靈魂不滅;因為還有家,你死而猶生。據說,人在彌留時總是夢見故去的親人,那是你天堂里的家在向你呼喚,準備好了么?準備好了就出發!
家,是什么?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有的說,家是一種文化;有的說,家是一段時光;有的說,家是一種情懷。還有人說,……
家,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擁有它時,它平凡如柴米油鹽醬醋茶;失去它時,掏心掏肝也找不回。
愿有情人終成眷,愿有家的人都幸福。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寒冬大地萬木禿,家貧如洗一二年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說家里窮啊,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什么如洗的成語
1、碧空如洗
讀音:bì kōng rú xǐ。
釋義:藍色的天空明凈得像洗過一樣。形容天氣晴朗。
出自:宋代張元干《水調歌頭》:“萬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簾卷玉波流?!?br>譯文:萬里的天空湛藍如剛清洗過一番,十分明亮的月亮侵泡在寒冷里,簾子卷起,月光蕩漾如同玉波流動。
2、一貧如洗
讀音:yī pín rú xǐ。
釋義:窮得象用水洗過似的,什么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出自:元代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br>例句:解放前,我家一貧如洗,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3、赤貧如洗
讀音:chì pín rú xǐ。
釋義:形容極其貧窮。
出自: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老人家兩個兒子;四個孫子;家里仍然赤貧如洗?!?br>例句:望著赤貧如洗的家,他流下了酸楚的淚水。
4、身貧如洗
讀音:shēn pín rú xǐ。
釋義:窮得像洗過似的、一無所有。
出自:元代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如今梁鴻學成滿腹文章,爭奈身貧如洗,沿門題筆為生。”
5、囊匣如洗
讀音:náng xiá rú xǐ。
釋義:形容異常貧困。
出自: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小人投人不著,囊匣如洗,無面目還鄉?!眮碜怨娉烧Z網:gyjslw.com
7. 家貧如洗的成語解釋
【詞目】家貧如洗【讀音】jiā pín rú xǐ【釋義】家里窮得像水沖洗過一樣。形容極度貧窮。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家貧如洗的意思
家貧如洗[解釋]窮得象用水洗過似的,什么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寒冬大地萬木禿,家貧如洗一二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于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ń袼拇ń涂h)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后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后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并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于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涂(今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終年62歲.
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鐘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考據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其父為任城尉.青年時期的李白顯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其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于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又《舊唐書》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卻由于途中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云:
“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后,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向往游仙問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于戴天大匡山,并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于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颋,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夸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后,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愿以償,終于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于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后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貴們的忌恨.一年后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后,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后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泗水、東蒙等地.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游,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于宣城、當涂、金陵、溧陽一帶.后隱居于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墻,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當時詩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準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于當涂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的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范傳正《唐右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蕩使氣.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喜豪飲縱博,又精于騎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舉入仕的常軌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他又不無虔誠地求仙學道,采藥煉丹,獨孤及說他出門的行裝是“仙藥滿囊,道書盈篋”(《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還從山東尊師高如貴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為道教徒的儀式.他對排難解紛的策士頗為傾心,有縱橫家的氣派,崔宗之說他“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贈李十二白》).《新唐書·文藝列傳》也說他“喜縱橫術”.總之,“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而上述各個方面,又正是盛唐時代社會習尚和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征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為當代人們所心儀的人倫風范.例如為了一瞻李白的豐采,任華、魏萬不遠千里追蹤相從;“四明狂客”賀知章一見李白,驚呼為“謫仙人”,解下隨身所佩的金龜相贈;門人武七則甘愿赴湯蹈火,越過安祿山叛軍的占領區至東魯接回詩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詩歌正是通過他的個性投影,折射出時代的風容神采,從而成為盛唐的最強音的.
時代理想的藝術升華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于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蕩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說板筑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并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愿望.同時,這也成為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云:“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云.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李白的個性之活躍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鳴皋歌送岑征君》)并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古風》之二十四: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于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于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襄陽歌》)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他的《行路難》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即使寫失路的憂愁,也沒有絲毫寒促蹇澀的??嘀~,詩中出現的黃河、太行、海上、日邊等意象,以及拔劍四顧的雄姿,揚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著壯美的情采.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愿,為人駐頹光.”這里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象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保ā段髟涝婆_歌送丹丘子》);“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例如“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這些詩以明朗純凈取勝.
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他只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憑倏來飆起的感興潑墨寫意,而略去具體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征之間有著“同構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系.例如他初出蜀時寫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董永賣身葬父》的文言文譯文是什么?
《董永賣身葬父》的文言文譯文是:漢代時期。董永家里很貧窮,父親死后沒有錢入葬,就變賣自身借錢安葬父親。去財主家做工抵債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動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夫婦一同到了財主家。主人要求織出三百匹細絹才可以抵債。他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任務。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會的那株槐樹下,女子辭別而去。
【背景故事】賣身葬父、湖北有個孝感市,孝感是孝子之鄉,是以孝感天的地方。其實它得名的由來源于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董永與七仙女。董永是漢朝時一個有名的孝子,他家里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后,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
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干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就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所以下凡幫助他。后人為了紀念董永的孝道,就把這個地方叫作孝感。
【注釋】貸:借出或借入。這里指借入。縑:細絹,指雙絲織成的細絹?!墩f文·糸部》:“縑,并絲繒也?!毕杉В好利惖南膳?。《說文·女部》:“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唐·孔穎達疏:“美女而謂之姬者,以黃帝姓姬,炎帝姓姜,二姓之后,子孫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為婦人之美稱?!蹦埃禾镩g小路。南北為阡,東西為陌。均指田間小路,泛指道路或田野??仔郑褐稿X幣。
【賞析】: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地,是《二十四孝》這本古書中的一孝,中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代代以此激勵為人要講孝道、要尊老、敬老、孝老。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看過中國的《天仙配》,都說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體現。
【出處】:《二十四孝》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少年時代的歐陽修家貧如洗,為覓生計和求學,四處奔波.十二歲那年的一天,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2. 少年時代的歐陽修家貧如洗
讀書人遠道而來,進城求宿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