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板()”的成語「中原板蕩」
成語“中原板蕩”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zhōng yuán bǎn dàng成語簡拼:ZYBD
成語注音:ㄓㄨㄥ ㄩㄢˊ ㄅㄢˇ ㄉㄤ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宋·岳飛《五岳祠盟題記》:“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中原:指我國中部,泛指天下;板蕩:《詩經》篇名,指周厲王荒淫無道。比喻時局動蕩危急
成語用法:中原板蕩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中原板蕩”的擴展資料
1. 林氏怎么來的。來源?據《林氏世糸總記》和《姓纂》載:“林氏出自子姓,黃帝后裔,歷夏、商32代而生比干,為商紂王少師。商紂王是歷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于灑色,朝廷中以比干為首的文武大臣為著國家利益,直諫紂王。
紂王執迷不誤,反而怒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還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陳氏有孕三月恐禍及,為避紂王之難,避居于牧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紂得勝后,下旨修建畢干墓,尋訪比干后人,拜見其子泉。
泉以其居長林石室而生,周武賜泉為林姓,改名為堅。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堅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為冀州之地又稱西河。長林現在河南省衛輝市附近,該市建有比干墓。
林姓始祖比干。二世為林堅,生子林載。三世林載生三子,長子為林磋。四世林磋為冀州牧,官司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時為大將軍。
比干22世孫林才,周平王時為大將軍。
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時是孔子的學生,后仕為大夫,列七十二賢。
西晉末年(公元317年起)晉愍帝時,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入擊中原,歷史上稱“五胡亂華”,中原漢民為避戰亂南遷至江淮地區,有一部分過長江向南遷徙。這次北方漢人的大遷徙。林祿舉族護駕愍帝渡江定都建業(今南京)。
林祿后任晉安(今福建地)刺史,后病逝官邸,追封為晉安王,葬于九龍崗,兩個兒子定居晉安。林祿為林氏入閩始祖,
林祿的子孫分遷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晉陳宣帝大建4年為朝廷丞相,年老辭官后定居福建莆田縣北螺村,為福建莆田開居祖;林萬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縣林家廂。
擴展資料:
林氏的遷徙分布
據考古及基因研究顯示,中國人的起源并非只有一個地區,而是存在多地區多起源的趨勢。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距今3萬至4萬年前,亞洲人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東亞人群。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結論是:東亞人群是從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的遷徙。對中國歷史而言,這意味著,北方人的“老家”其實在南方。中國人的祖先先是到達了中國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進入黃河流域。
亦有從北往南遷徙的說法,如有說法認為先秦時期,林姓首先活動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進入東周后,林姓已經散布到甘肅、陜西、山西等地。
山東魯國是林姓發祥的第一地,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林姓在魯國得到最好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濟南林氏,在隨后的秦漢時代,濟南林氏一直占據了林姓群體的主導地位。
兩漢、兩晉、三國和南北朝,北部戰亂,中原板蕩,五胡亂華,政更迭,林姓隨中原居民向四周遷移,經西南到四川,向東南抵江浙。
西漢時期,林氏家族渡過黃河,開始向山東濟南遷徙。到了西晉,濟南林氏家族一支往四川成都遷徙,一支往江蘇徐州遷徙。
西晉末年,林禮隨子林隸遷居徐州下邳,成為下邳林氏的開基者。
莆田林氏有四個分支,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區和城廂區及涵江區大洋、莊邊、新縣、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頭、平海、北高及黃石一帶,闕下林分布在東莊和新度。
還有一支游洋林,后遷往漳州。明末清初,游洋林后人隨鄭成功攻打臺灣,遷往臺灣霧峰,稱為臺灣霧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時至今日,閩、臺、兩廣、海南以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見’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對聯,這就是對閩林世系’九牧傳芳’ 淵源的概括和真實寫照。
韓國林氏共同的先祖名為林八及,唐朝時從惠安彭城渡海出國避禍,漂泊到新羅國(今韓國)江華灣登岸,如今衍生出了180多萬韓國林姓人口。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客家姓氏:林氏始祖比干黃帝后裔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是“板蕩顯忠臣”還是“坦蕩顯忠臣”
個人感覺應該是板蕩顯忠臣。電視劇中一個民國初年的國務總理與一個副總理對話時有“疾風知勁草,坦蕩顯忠臣”之語。這位劇中人顯然是把“板蕩顯忠臣”誤為“坦蕩顯忠臣”了。這兩者雖只一字之差,但意義可相距太遠了。“板蕩”語出《詩經·大雅·板》與《詩經·大雅·蕩》,是兩篇詩的名?!鞍濉钡妹凇对娊洝ご笱拧ぐ濉返牡谝痪洹吧系郯灏澹旅褡浒D。”此中的“板”同“反”,是“違反常道”的意思。兩句詩的今譯為“上天行為不正常,民眾就遭殃”?!笆帯钡妹凇对娊洝ご笱拧な帯返牡谝痪洹笆幨幧系郏旅裰佟?。此中的“蕩蕩”是渺茫之狀,在詩中形容法度混亂。兩句詩的今譯是“法度混亂的上蒼?。∧闶敲癖姷木酢??!栋濉吩娛侵肛焻柾鯚o道和大夫們因遭逢亂世而互相告誡“要敬畏天命,愛恤人民”的?!妒帯吩娛钦倌鹿袀苁掖髩闹肛焻柾鯇嵭斜┱摹S捎谶@兩篇詩都寫的是亂世人民遭殃的情景。因此這兩篇詩的名字被后人提煉出來組成“板蕩”一詞用來指社會動蕩不安,政局不穩定。“板蕩顯忠臣”也就是在社會動蕩不安、政局不穩定時會把忠臣顯示出來。如岳飛《五岳祠盟記》有“自中原板蕩”的話。此中的“板蕩”即指“中原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此外,“疾風知勁草” 單說與“疾風知勁草,坦蕩顯忠臣”兩句一起說,均另有出處,見另題。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中字頭成語大全
古今中外
[gǔ jīn zhōng wài]
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目中無人
[mù zhōng wú rén]
眼里沒有別人。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
美中不足
[měi zhōng bù zú]
大體很好,但還有不足。
中流砥柱
[zhōng liú dǐ zhù]
就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管中窺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雪中送炭
[xuě zhōng sòng tàn]
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陶淵明的老家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淵明、元亮,尋陽柴桑(在現在江西九江市西)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詩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臺灣和閩的淵源
紫云黃開基始祖是黃守恭。而不是黃首恭。請更正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陳氏的祖先是誰啊?大家快來找找!急~~~ 回答得越好,分數越高!
南北朝時“陳”,公元(557—589)。有武帝陳霸先,文帝陳qian,廢帝陳伯宗,宗帝陳頊,后主陳叔寶。
關于陳字
姓氏名稱: 陳
拼音: chén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 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瓣?,列也?!?《廣雅·釋詁》)陳字在古時候不僅可寫作陣還可寫作墜,陳與古字陳歲也相通。“陳(卜夕),列出。從(卜夕),陳聲。俗字作陣”(《說文解字》)。屈原的《離騷》里就有“就重華而陳夕詞”這樣的詩句。這里面的“陳(卜夕)”即是陳。此外,陳也與古甸字同音通義?!熬S禹甸之” (《詩經·大雅·韓奕》),此中“甸”就與陳字同義。
陳字有九種含義,有—種就是戰陣的意思。因為在古代,陳、陣是一個字,可以通用。盡管如此,陳姓祖先從未把自己的姓氏寫作陣。
《辭源》對陣字也有幾種解釋:
①本作“陳”,也就是說,陣的本來字是陳字,陣字是從陳字演化而來的;
②軍伍行列稱陣;
③陣法,指作戰時部隊的戰斗隊形;
④量詞。如古詩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種解釋,其他三種都與作戰有關。
根據金文的解釋,陳字左邊的“阝”是旌旗的形狀,右邊的“東”字是戰車車輪,上面載著戈矛,下面則是土字的會意。盡管陳字在古時候與上面這些字相通,陳姓的陳字幾千年來卻一直未曾改變過。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把陳姓寫為陣姓或是甸姓。
綜合起來看,整個陳字的含義,是把戰車擺在國土邊界上保衛土地。看到陳字,就想起陣字,陣陳兩字同音,陣字是舊中國車輪滾動的聲音,而戰車是黃帝發明的,黃帝之所以稱作軒轅氏,就因為與戰車有關,因此軒轅二字均從車字偏旁。
陳字的讀法,上古音定母,真部,《廣韻》直珍切。澄母,真韻,開口,三等,平聲,在臻攝。是高輪車行駛的響聲。在宋以前“陳”音一直是高輪車的響聲,宋代以后,讀法才逐漸發生變化,與“塵”同音。“陳”的現代讀法與古音相差甚遠。值得注意的是,陳字的古音讀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閩南話和廣東的潮汕話里。
陳姓起源有五
一、黃帝后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
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于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JL口—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罢{于玉燭,息于永風,食于膏火,飲于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后,約 35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后,胡公滿因封于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在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瓣愗S,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于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系,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強大基礎。黃帝起于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陜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陜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現殷殷的聲響,好象野雞鳴啼。于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代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制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著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于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遇到敵對部落前來擊時,車隊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沖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當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于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蕩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御敵人或野獸的偷,又可抵御寒風的侵,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生活給這個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么,黃帝又是什么樣的人呢?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很小的時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敦厚機敏,足智多謀。
黃帝之時,神農氏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你爭我奪,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帝無力征討。于亂世中逐漸長大的黃帝認識到,必須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強大的武力,就不難討平那些據地稱雄致亂的諸侯。于是他天天習武,操練陣法,不幾年,便文韜武略俱已精通。于是,他先率兵討伐那些驕橫跋扈、不來朝貢的諸侯。結果,打得那些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諸侯見勢不妙,便紛紛前來歸附。局勢穩定后,黃帝一方面廣施恩德,教百姓種植五谷,一方面秣馬厲兵,教百姓習戰。等到力量強大以后,他又先與擾亂各部落的炎帝戰于阪泉 (今河北涿鹿縣東南)之野,三戰三捷。后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擊殺前來擾亂的蚩尤。經過這兩次惡戰,黃帝酌威望大增,眾諸侯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黃帝居住于軒轅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后,他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政期間,四方賓朋,萬眾來朝。顓頸去世后,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勛。帝嚳死后,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后,因才干不濟,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故勛則因為才干出眾,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于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勛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官掌管時令,制訂歷法;又咨詢四岳,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后,即由舜繼位。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于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親瞽叟與繼母在舜還未成年時就想方設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時候,就采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時候就忍受住。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孝友,聞于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糾紛甚多的歷山,他起早貪黑,奮力耕種,在他的帶領下,歷山一帶的糾紛得以平息,糧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就在此期間,他在一個叫河濟的地方撿到一個玉壁,舜感覺到一種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來了瞽叟夫婦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讓與謙虛謹慎并沒有感動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里去修補墻壁,然后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后朝井里填土想活埋舜。舜有個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
帝堯選繼任人的時候,四岳推舉了舜,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家的本領。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公婆孝敬,對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舜的父母。于是,舜只好遠走他鄉,攜婦將雛來到了媯水之旁,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
舜50歲時開始替帝堯處理天下政務,成績卓著;58歲那一年,帝堯駕崩,舜為他守了三年孝,到6l歲時,才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帝位,這時,他已是兩鬢如霜的老翁了。
舜的對手是四兇:驩兜、共工、鯀、三苗以及堯的兒子丹朱。舜首先將驩兜、共工、鯀、三苗這四個部落的首領除去,然后將這四個部落趕往四方的邊遠地區。與丹朱的斗爭似乎要艱苦得多,經歷的時間也長得多,在這一場斗爭中,舜采取了進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應付裕如的政治才華。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后,因為丹朱作為炎黃大部族的正統代表,勢力仍很強大,威脅極大。舜便作出姿態,表示愿讓位給丹朱,最后因身邊的諸侯與百姓反對,只好作罷。他便封丹朱于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為虞國的賓國。為了籠絡人心,舜精心組織了他的利機構。成員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龍、益為東夷族,其余全黃帝族。充分展現了舜的博大胸懷,從心理上淡化了東夷與炎黃部落族系之爭,有力地分化了對手。舜與丹朱的搏斗過程中,丹朱曾一度占了上風,逼迫舜退避。在舜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并首先除掉四兇之患后,才逐漸擊敗丹朱的勢力,并迫使丹朱成為虞氏部落聯盟的部。到此時,舜已八十一歲。
舜建都于蒲板,今為山西永濟縣東三十里虞鄉。蒲坂城內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附近又有歷山、媯水,把地名從濮州菏澤一帶移植過來。
他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國內安定,一片升平景象。后來,在去南方巡狩時,崩于蒼梧(湖南寧遠縣南)之野,葬于九嶷山下。娥皇沒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為他沒有治國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
大禹繼位后,封舜的兒子商均于虞(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人稱有虞氏,因舜做子時,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鄉 (山西永濟縣境),其首領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國(今山東肥城縣南),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陳,也即古陳鋒氏部落居住過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東南)附近。
由于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斗爭中失敗,導致以商均為首的有虞氏部落紛紛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于梁國虞城縣,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則大舉向南、北、東方遷徙,另外還有許多部落則與夏族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主干。
夏朝至商朝期間,隨著虞舜子孫的遷徙退避,他們的蹤跡也逐漸埋沒于史記典籍之中。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于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豐氏部落開始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陽縣)。顓頊國有“陳州之山”(《山海經·大荒南經》),這“陳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聲雖大,其實不過是一座高不過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為凸立在茫茫無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宛丘,經過數千年黃河與淮河的泛濫淤積,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現今殘存的宛丘,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個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陳國,并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后,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今陳胡分媯滿的墓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
陳國的國都就是我們現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于典籍記載,但這個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陳風》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致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蓖鹎饢|門應是城內一處風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游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臺?!跋鄠鞣擞诓趟谬敚籍嫲素灾??!背俏鞅比镌S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約五頃有余,俗稱人主廟。墓周產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然,這里有一些建 筑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臺存在,且為陳國君民游樂之地。如在這里登高望遠,二十里內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墻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于極盛時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并受封于陳后,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土位于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史上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周朝封建制度規定:四海之內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同時規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優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于農作物生長,是物產豐饒的富庶之區。因此,陳國靠著天時、地利發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后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共傳Z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于是便有了陳姓。
二、出于陳國公族后裔。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據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氵+民+日)公次子溫之后陳璉。
三、少數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于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滿族。
哈尼族陳氏 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筑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 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于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畬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四、他姓該姓冒姓
曹姓改為陳姓: 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陳姓后裔中有一個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后,幾經陵谷變遷,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于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干事陳茂,他本來是河東猗姓人,卻冒姓陳氏,并受封為伯爵。
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相當于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改為其他姓: 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臺。
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
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后裔帛(白)永貴人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后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
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后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劉矯的后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五、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是以船為家。那么,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
關于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家子,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后成為長江中下游一帶勢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決戰,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家族系統的稱號,仍然姓陳。
介紹文件
陳姓遷徙史
陳姓遷徙史
先秦至晉代遷徙
陳國滅亡后,陳閔公的長子劍,為避亡國之禍,改名為衍,稱陳衍,逃到陽武戶牖(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娶談氏為妻,生二子,長子叫陳璉,次子叫陳雞,都在齊國做官,其后裔有西漢名相陳平;陳閔公的二兒子全溫,避禍逃到晉國(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陳孟璉,任固始(今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孫陳引奇為信都別駕,有德政,無子,于是以東漢時潁川陳宴為嗣,陳宴裔孫陳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陳達信于南朝宋時遷往壽州固始縣,以繼承固始陳氏基業。
在陳姓的早期遷徙中,還有一支是因避難而移居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作為屯長,奉命領著被征發的人去屯戍漁陽(北京市密云縣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依照法律,失期者當斬首。陳勝和吳廣被迫鋌而走險,殺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義,天下群起響應,聲勢迅速壯大。進入陳縣吟河南淮陽)時被部下推舉為王,國號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他派兵四處攻城克池,占領了很多地方。后來秦軍反撲,進逼張楚都城陳縣,陳勝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渦陽縣東南)時,被車夫莊賈殺死。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碭山西南麓。劉邦建立漢朝后,曾撥30戶為陳勝守墓,每年祭祀。陳勝墓歷經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圍松柏蒼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題“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頻仍,各界人士紛紛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遷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陳氏。陳氏與林、黃、鄭、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進入福建者,此即《閩書》中所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br>隋唐五代遷徙
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閩南少數民族發生動亂,攻城克池,斬將搴旗,把地方政沖得七零八落,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討伐,陳政招架不住,只得據城固守。高宗見不能取勝,加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固始58姓軍校前去增援。不料陳敏、陳敷不適應瘴癘之鄉的惡劣氣候,先后染疾死去。一時軍中無主,亂作一團,陳敏之母魏氏(據說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適在軍中,便挺身而出,統率軍隊,駐扎在福建云霄縣。陳政于儀鳳二年(677年)死于軍中, 由他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
當時元光正是Z0歲的青年,他博覽群書,通曉文韜武略,指揮軍事,得心應手。經過9年苦戰,終于平息戰亂。為了開發閩南這片沃土,他奏請朝廷設立漳州郡,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元光不憚辛勞,親自經營擘(b6)畫,選賢任能,開墾荒田,招徠流亡,興修水利,勸課農桑,設置學校,使南大地上無烽火干戈之擾,百姓安居樂業,被人稱為樂土,陳元光后來就長眠在這里。他祖孫四代一直擔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歷時一個世紀之久,使這塊荒涼偏僻之地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陳元光的后裔也在這里繁衍生息,成為當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饒平、澄海等地,當地人稱元光為“北廟”始祖,并尊稱為開漳圣王,這個稱呼是名副其實的。
陳元光的子孫稱“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當地百姓為了表達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許多地方建有陳圣王廟,福建有一百多座,臺灣有53座,南洋諸島也有20多座。閩南的幾座“開漳圣王廟”,如燕翼宮、威惠廟等,其規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亞于內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觀。
唐朝中期,潁川陳宴后裔陳忠之子陳邕,為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玄宗時率家由京兆萬年 (今陜西長安)遷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的裔孫陳洪進,福建仙游人,在閩主王廷政手下任統軍使,以才勇聞,屢立戰功。延政死后,陳洪進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紹镃送去做見面禮。南唐后主李煜大為高興,封陳洪進為泉南等州觀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滅,陳洪進自知無力與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見宋太宗,主動獻出漳、泉二州,封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陳洪進的兩個兒子文福、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孫興旺,后在閩南發展成為望族,以先祖陳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稱“太傅派”陳氏,并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隋朝大業二年(616年),一個叫陳邁的人領兵鎮守莆田,后來歸唐,出任開莆縣令,此為陳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岳飛有一篇非常有名的上疏,大致是要收復失地,迎還徽欽二圣的,誰知道全文?
《五岳祠盟記》: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發從軍,歷二百余戰,雖未能遠入夷荒,洗蕩巢穴,亦且快國仇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興宜興。建康之戰,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厲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圣,歸京闕,取故地,上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為什么說福建那邊的人才是正宗的中原人?
西晉后期,中原內亂頻仍,各界人士紛紛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遷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陳氏。陳氏與林、黃、鄭、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進入福建者,此即《閩書》中所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br>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黃姓的來歷
黃姓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蠃氏。
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后代。那麼,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麼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后代,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后。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后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后,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臺灣,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臺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歷史來源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后,其后建立黃國,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4、起源于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據《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中國姓氏起源》所載,黃氏起源于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為黃國遺民的后裔。另《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逼鋵崳酥S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后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得姓始祖
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后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后被封于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并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黃姓遷徙史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后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后,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縣東南一帶),后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
亡國后,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后代黃歇事楚頃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后來,黃歇改封于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于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為官晉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后來的莆田黃氏、侯官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宮隨其人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臺灣《紫云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守恭者,于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69年)隨陳政、陳元光人閩,墾荒致富,其子孫蕃昌興旺,成為閩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門黃氏,多為這支隨陳淵入閩的黃姓后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亂居于建陽之東。
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垅?!痹偃琰S振龍,“九世祖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后遷至中丞?!睋稳撕五!饵S公(永存)墓志銘》記載,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黃惟淡,也是唐末從光州固始人徙昭開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黃氏人閩的一個重要“源頭”或途徑。
據《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體》載,括州松陽郡四姓之首為黃氏,婺州東陽郡五姓有黃氏,濮州濮陽郡六姓有黃氏;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為黃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為黃氏,處州縉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黃氏。隋唐時期,黃姓由一而二,開始主宗分流,分為兩大支:金華黃氏和邵武黃氏。
還有一支與浙江金華和福建邵武兩派黃氏都有著淵源關系且也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黃氏宗族——江西盱江黃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是古代的一個小驛站。盱江黃氏,興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黃氏是江夏黃香曾孫黃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黃孟僂。
黃孟僂,字德崇,一字廣成。他是江夏黃香的第十六代孫。生于唐高宗儀風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陸 (今湖北武昌一帶)。唐玄宗天寶丙戌年(746年),黃孟僂以70歲的高齡中進士,官任西臺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臨汝府。在巡視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黃孟僂的子孫為了守護祖先墳陵,沒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來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他們將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陸,故后世凡以“安陸”為郡名的黃姓,都共宗黃孟僯為始祖。
盱江黃氏發展到第四代也即黃孟僂的曾孫輩黃省諭兄弟三人時,各有功名,家族大昌。這時,宗族也開始分枝。
黃翰長子黃省諭,字保仁,唐憲宗年間(806—820年)進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吳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數派。黃衰、黃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黃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黃表的后裔,極為興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為后世官溪黃氏和撫州、金溪等派黃氏的共同始祖。黃表長子黃琬,后遷居福建邵武,成為福建邵武黃氏的一支。次子黃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縣)楓林鄉大柘村。據《湖南黃氏世譜》記載,僅黃琰這一盱江分支,就裂變出今天的烏石、火源、常豐、桂田、新田、新莊、田步、東鄉、牛頭嶺、五里岡、五鳳、寶峰、貴溪、安仁、團山、峽山、巖背、路口、藍田、瑞州、饒山、砂源、沂陽等不同黃氏支派。
黃翰的次子黃省和,字保義,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縣令,后升節度使,封萬戶侯。生子黃榮。五代時期,為避戰亂,這支家族便從盱江遷居至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構成金華黃氏的一支。
黃翰第三子黃省居,字保信。唐憲宗期間(806—819年)官任淮南轉運判官。生2子:寶、賈。長子黃寶,初任仆射之職,后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余江縣),成為今日江西安仁黃氏始祖。次子黃賈,也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黃賈生3子:老大黃實,與妻張氏攜三個兒子黃伯、黃住、黃任一起遷往福建邵武靈槎故城開基立業,是盱江黃氏入閩的又一個重要分支。老二黃陳,其后裔遷居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縣)。老三黃陵,徙江西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宋代還有尚書左仆射黃潛善,他有9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居梅州者為多,后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后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干,便招他為婿。后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于浦陽。以后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
浦陽黃氏自黃苾開始,祖孫3代8人均為官入仕,并出了3個進士,從而奠定了黃氏家業。但從第四代起,各支大多開始衰落。傳至黃門侍郎(官名)黃汝知一代,浦陽黃氏又家業復興,聲威重振。
婺州(金華郡)浦陽黃氏主宗傳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黃香的第二十六代黃洪、黃浩兄弟二人時,正值唐末五代之際。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個兒子。其中黃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黃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陽黃氏第十八代的這兄弟8人,后來分居各地:黃苾由浦陽遷郯縣(今浙江嵊縣)雙井,黃瑕一支遷江西豐城洗江,黃琰、黃璞同遷江西弋陽,黃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黃圯遷居江西洪州分寧(今修水),黃琬一支徙居建寧浦城(今福建浦城),黃珍的兩個兒子黃蘭、黃苣則分別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黃姓:這支黃氏,最初是由江夏北遷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然后再折而向東,于隋唐之時再遷居于福建邵武。
黃峭山,為海內外黃姓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其名,其事,雖不見于經傳史志,但在黃氏族人中、在黃氏家乘中,他事跡獨特,名望尊顯,流傳久遠,幾乎無人不曉。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于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苧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苧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后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優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吳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鄭氏。這三位夫人各生7子。這21個兒子,個個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孫興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后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后數千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余稱,一并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余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并于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黃氏 (邵武分支)
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
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后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④ 嘉應客家黃氏 (寧化客家黃氏分支)
嘉應客家黃氏的開基始祖名叫黃僚。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黃僚,亦作黃遼,字?;?,號良臣,南宋(一說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黃化的裔孫。是南宋時期進士,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1165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任職期滿后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愛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黃僚移居嘉應后,家族興旺,成為當地望族。其子孫廣布于粵、閩、贛三省各地。在嘉應州城的黃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黃僚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黃氏許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黃膺派也很著名。
黃膺,據多種文獻資料所述,他是唐中葉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為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膺的后裔,非常顯貴,北宋時出了著名的尚書右丞黃履和大書法家黃伯思,因此,家族名揚天下。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臺灣的黃姓: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臺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臺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后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臺。爾后,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臺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
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饑民數萬人人臺,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于史籍記載的最早遷臺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臺灣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后,黃姓之人臺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臺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后世臺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
據《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瑯、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臺灣。
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臺灣。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臺灣。此后,該族子孫多有徙居臺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于雍正時游學臺灣邦寮浪橋,后來就落籍臺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臺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臺灣。
臺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臺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臺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
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后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這些越人黃姓后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于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于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后,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余眾、戰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柬埔寨)地區。從此,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余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余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
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文萊)。他到達婆羅后,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為文萊華人的領袖。后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萊,子孫世代留居于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文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文萊國王。自此以后,文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后,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文萊國王已傳20余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歷史上文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
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公元19世紀,由于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于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
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后,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
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于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興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家族名人
黃歇 游學博聞,楚考烈王以之為相,封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園之妹,知其有孕,納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園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門刺殺之。
黃初平(黃大仙)黃初平,晉朝丹溪人。十五歲時他去放羊,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石室中,收他為徒。一學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黃初起一直都在尋找他,經過這么多年都沒找到他。后來在街市上看到一個道士在占卜,黃初起就問他弟弟在那里?道士說:「金華山有一個放羊的小孩,姓黃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聽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華山尋找。兄弟相見后悲喜交集,哥哥問弟弟道:「羊在那里 ?」黃初平指著白色的石頭說:「就在那兒」,并喊:「羊起來」於是白石頭都站起來變成山羊,有數萬頭。初起驚訝不已,便跟初平學道。他們倆個都成仙了。黃初平別號「赤松子」。
浙江金華有黃初平的赤松觀,香港的黃大仙祠,就是浙江金華的「分廟」,黃大仙即是黃初平,極受崇拜。
黃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為政寬和。嘗從經學家夏庚勝治尚書。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謚定。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并擅行、草書。著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詞等。
黃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干符五年王仙芝敗死于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黃道婆 元朝時擅于紡織技術的女工藝家。曾隨崖州黎族學習紡織技術,學成后返鄉從事紡織工作,促成棉紡織業的進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細布聞名于四方。紡織業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稱為黃婆。
郡望堂號
1、郡望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云夢)。
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后。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之后。治所在魚復(今四川省奉節東)。
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
晉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br>東陽郡:治所在長山(今浙江省金華)。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隴西渭水東岸)。
西 郡:為酒泉黃衍之后。在今甘肅省永昌一帶。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