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成語“()才君()”「賢才君子」

        2022年08月07日成語大全126

        成語“賢才君子”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賢才君子
        成語讀音:xián cái jūn zǐ
        成語簡拼:XCJZ
        成語注音:ㄒ一ㄢˊ ㄘㄞˊ ㄐㄨㄣ ㄗ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賢人君子
        成語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愿從其游而為之死?!北緝热輥碜詆yjslw.com
        成語解釋:指有才有德的人
        成語用法:賢才君子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有才有德的人。
        英文翻譯:virtuous and talent person

        成語“賢才君子”的擴展資料

        1. 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不只是君子,還可以說是賢才。如果是在文章中的意思那就又不一樣了:如果沒有景濂,差點兒錯責了敢于講話提意見的人。 宋濂性格誠實謹慎,在宮中做官很久,不曾攻擊過他人的失誤 。所住的居室,署名“溫樹”。若客人有問起宮中事的話題,宋濂就指指居室的署名給人看看,以示不想談。 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么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实坌χf:“確實如此,你不欺騙我?!被实坶g或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品行好的大臣說說?;实蹎査颍五セ卮鸬溃骸昂玫拇蟪己臀医慌笥?,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了解他們?!? 主事茹太素寫了一萬多字的奏章獻給皇上?;实酆苌鷼?,詢問朝廷大臣們,有的大臣指出茹太素的奏章說:“這對皇上是大不敬,這是對皇上的誹謗,不合法?!被实蹎査五?,宋濂答道:“他向皇上盡忠而已。皇上剛要廣開言路,怎可重責?”后來皇帝閱覽了茹太素的萬言書,發現確有值得的地方?;实劬驼偌w朝臣責備他們,并叫著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差點兒錯責了敢于講話提意見的人?!北緝热輥碜詆yjslw.com
        2. 唐太宗是如何任用賢才的?
        為政之要,惟有得人。
        看重實際的表現
        唐太宗經常和大臣們討論用人問題。他曾對魏征說:“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古代昆蟲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魏征也說過“嚴天下未定則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保ā锻ㄨb》卷194)這也就是唐太宗用人的標準。他從執政以來,就千方百計搜羅人才。聽說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有才,便親自召見,問以治國之道,張玄素對答如流,太宗點頭稱贊,就提拔他當了侍御史。
        另一方面,太宗注意從官員的實際表現中考察發掘人才。例如,貞觀八年,太宗修洛陽宮,當時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上疏犯顏直諫,太宗認為此人忠直可嘉,立即提拔為監察御史(中央管監察各級官員的下級官職)。貞觀十四年冬十月,唐太宗到東都附近狩獵,縣丞劉仁軌不以為然,他說:“今秋大稔,民收獲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獵事,治道葺橋,動費一二萬功,實妨農事?!碧诼犃撕苁芨袆樱⒓赐V勾颢C,并提升劉仁軌為新安縣令。貞觀二十年,當時缺少一名刑部侍郎,太宗先叫宰相提出人選,有幾個人被推薦上來,太宗審查后都不滿意。后來他想到李道裕合適,因為這個人有見識,能堅持原則,并敢于向不良傾向作斗爭。過去處分張亮時,他曾堅決反對朝廷的判決,認為“(張亮)反形未具,罪不當死?!碧铺谝虼颂岚卫畹涝樾滩渴汤?。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唐太宗用人的另一個特點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他以“四海為家”,從各方面網羅賢才,魏征跟從過李密和竇建德,以后又充當李建成的謀士,曾策劃消滅秦王。玄武門政變以后,唐太宗卻毅然任用他為諫議大夫,以后又提升為尚書右丞。李建成的其他部下如王硅、薛萬徹以及一些農民起義領袖,如程咬金、秦瓊等,也都被太宗任用,并取得高官顯職。
        對待少數民族里的人才,太宗也委以要職,如史大奈、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契苾何力等,都當了將軍。
        唐太宗不僅重視京官,而且重視外職。他認為都督刺史是親民之官,更須任用賢才,他把全國各州刺史的姓名都寫在屏風上,隨時記下他們的善惡事跡,以備賞罰。貞觀八年,還派遣李靖等13人為黜陟大使,到全國各地巡查,對有功的官員予以升遷,對貪污失職的官員加以懲罰。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3. 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的解釋
        如果沒有景濂,差點兒錯責了敢于講話提意見的人。宋濂性格誠實謹慎,在宮中做官很久,不曾攻擊過他人的失誤 。所住的居室,署名“溫樹”。若客人有問起宮中事的話題,宋濂就指指居室的署名給人看看,以示不想談。 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么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实坌χf:“確實如此,你不欺騙我?!被实坶g或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品行好的大臣說說?;实蹎査颍五セ卮鸬溃骸昂玫拇蟪己臀医慌笥?,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了解他們?!?主事茹太素寫了一萬多字的奏章獻給皇上?;实酆苌鷼?,詢問朝廷大臣們,有的大臣指出茹太素的奏章說:“這對皇上是大不敬,這是對皇上的誹謗,不合法?!被实蹎査五ィ五ゴ鸬溃骸八蚧噬媳M忠而已?;噬蟿傄獜V開言路,怎可重責?”后來皇帝閱覽了茹太素的萬言書,發現確有值得的地方。皇帝就召集全體朝臣責備他們,并叫著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差點兒錯責了敢于講話提意見的人?!北緝热輥碜詆yjslw.com
        4. 孔子曾經把人分為五類:愚人 士人 君子 圣人 賢人
        當然適應。這是按照人的性情天分和處事高低劃分的。比如,士人需要經常被點撥教育才能行于正道,才能有所進步。而圣人君子更具慧根,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源泉,并能惠及大眾。至于愚人,可能是冥頑不化者,或者是走上奸惡道路的人。以下答案為摘錄:一、圣人:在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中,孔子說的“所謂圣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于云霓,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圣人矣?!痹谶@里的圣人指的是能深刻了解了宇宙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變化的客觀規律,并能非常熟練地根據瞬息萬變的實際情況,判斷是非,決定取舍,且具有人類博大意識,又能為人類謀幸福的杰出的人物。比如孔子說:“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禮記·禮運》)。又比如弟子問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他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論語·雍也》)”,便是對圣人的具體說明。亦即莊子所謂“天為宗,以德為本”的大人物。 二、賢人與善人;在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中“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身;躬為匹夫而愿寶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敝劣凇吧迫恕敝傅氖悄鼙局逝c道的原則,消除殘暴禍害人民的并能為社會發展帶來進步的人物??鬃诱f:“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論語·子路》)。他慨嘆說:“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論語·述而》)。意即,上述這樣有能力的圣人我不能見到了,能看到堅持行仁道政治的人也可以。所以無論是賢人或善人,則都是真正能做到全心全意服務于社會與人民大眾的人。也就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成人:即一般所謂完人。但這一名詞,孔予以前就已有了。例如晉文公返國當政以后行賞時即說過:“耽我以道,說我以仁,暴浣戒行,昭明我名,使我有成人等,吾以為上賞”??鬃铀^成人大致也是這個概念?!白勇穯枴扇恕笨鬃哟穑骸叭舨匚渲僦?,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為成人,矣?!彼又f,“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謂‘成人’矣”(《論語·憲問》)??梢钥闯?,孔予所謂“成人”有古今兩種:前者是第一流的,后者是第二流的。 四、士??鬃铀f的士,主要有三類人:一是指政治人才。是指能學習、積累仁道知識,傳播仁道思想,并有介入現實政治能力和能為仁道獻身的知識分子。他所說的:“士志于道”,亦即作為士,應當立志學仁道,傳仁道,行仁道,為仁道而獻身。作為公式來說,他所要的士,猶之乎理在的政治干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事業獻身的英雄模范人物。只不過奮斗的出發點不完全相同而已??鬃涌锨械刂赋觯骸肮胖畬W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盀槿恕笔侨实谋憩F,也是孔子要培養的士的一個最大的特征??鬃诱f:“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還強調“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于議也”(《論語·里仁》)。意思是士應該立志于行仁道,如果以吃的不好,穿的不好為羞恥,那就不能同他談論行仁道了,他也就不配稱士了。用現在的話說,孔子要求于士的,亦即能夠艱苦樸素,克己奉公。這也是與古代的士的大不同之點。由此也可看出,孔子所說的士,也是從古代歷史演變而來的。二是孔子的士不同于古代的士。從《左傳》、《禮記》等典籍考證,士在古典社會,是居于庶民之上、大夫之下的靠做官食祿的有智有勇的一個階層。所謂“有士民,有工民,有商民,有農民”。工、商,農三民都“庶民”,亦即奴隸身份的勞動者,而士民則是自由身份的知識分子。這種人無所謂國家,民族觀念,誰能給予官、祿,即為誰效命,即古語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因此,到春秋時期,士階層不少的人便離開本國,效命異國了,也有些厭倦亂世而穩居在野的,即所謂“辟世之士”(《論語·微子》)。孔于為了進行政治活動,看到了士階層的這支力量,并耍運用這種力量,亦即運用士的智、勇,把士培養為行仁道的革新政治人才。例如:他答子貢問為仁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芍鬃邮前咽靠醋鲂腥实赖墓ぞ叨鴪F結的??鬃咏忉屨f:“唯十合一為士”,“學者由博返約,故云唯十合一”?!案怠笔遣W,“約”是集中,即集中所學應用到仁的這是最高原則上。傳,曰:只“通今辨古,然不謂之士”。據此,可以說:所謂的“士”必須具有堅決行“仁”道的思想、氣概、勇敢和一定學識、能力的知識分子,即是孔子所說的士的概念。與此同時這些所謂的“士”,已不是古典社會所謂“自由人’身份的士,而是在人格上,認識上有仁德修養,在生活上有志致身、并獻身于仁道事業的政治家。所以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說明了士應有的思想和行為表現?!昂搿笔菤饬恳搿耙恪笔且袌詮姷囊懔Γ亍笔钦f實現仁道政治是重大的任務,“死而后已”,是說致身、獻身子仁道,“不亦遠乎”,是說準備長遠干下去、干一輩子,不能把時間估計得近和短了。三是孔子的士的形象。以上所說的是孔子培養士的最高標準。但孔子培養的士的形象還包括在家孝敬父母,在社會上尊敬長者,遵守社會公德與公共秩序,即所說的“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對于別人是“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這些表現也是士應該兼而有之的。也正因為如此,孔子之后的社會之中才會有“志士”、“義士”、“戰士”等等。 五、君子與小人。從古代典籍上看,孔子提到“君子,”、“小人.”的地方很多,有的是從社會地位、身份說的,“君子”是指統治階級,小人是指勞動人民,如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這是延用傳統的名詞??鬃幼约航o“君子”、“小人”所下的定義,在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中“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謂君子矣?!?。當然,在孔子看來的小人與他認為的君子正好相反,這是以有無仁者的道德情操為標準來區分,茲就其可取之處闡述于后。其實在中國古代社會‘君子’、‘小人’為身份上的對待語。君子指貴族,有‘少主人’的意味小人蓋謂人中之低微者。其后意義全變,兩語區別,不以階級的身份為標準,而以道德的品格為標準。所說“其后”沒有具體指出什么時代以后。從孔子論說“看子”、“小人”和所作的定義看,至少從孔子時代起就以道德品格為標準來區別“君子”、“小人”了??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君子“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君子固窮,小人窮斯亂矣”(《論語·衛靈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說明,道德品質是區別“君子”“小人”的標準,也說明了孔子所說的“君子叫小人”的概念。這樣的概念,兩千年來在我國一直是區別人們道德品質好壞的標準,而且直至現代還被廣大群眾用作秫呼好人和壞人的代名詞。為了使做君子的人一生保持自己的情操,孔子還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他告誡的少年“戒色”,是合乎生理衛生知識的。他告誡的壯年“戒斗”,主要原因,是出于維護社會秩序,不使自己與別人的身體遭受損害,也防止發生耐別人造成傷亡,自己陷于法綱,看來也有其道理。他告減的老年’戒得”,主要是保持晚節的問題;但就有道德情操的“君子”來說,是會不“貪得”的,不僅老年,青、壯年也是如此。就進入老年時學做“君子”的人來說,“戒得”當然需要,因為一般說來,人的生理衰老、血氣衰弱,思想多易趨于保守,顧慮隨之要多,對財物便可能產生貪的欲望。但是,貪與不貪財物,從根本上說,是階級意識問題,而不決定于人的生理變化。在這個問題上孔子沒有具體說明。不過,即便如此,也有一定實際意義??鬃拥倪@三條戒律,可以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對青少年、壯年、老年人都還是應當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與借鑒作用的。 在當時的孔子看來,一個人修養成為有道德情操的君子,對人對事就可以做得臺情合理,“內省不疚”??鬃又赋觯骸熬拥勒咛m,一一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說的是有道德情操修養的君子,對事應有的表現,說具體,也就是不論在多么危難、多么艱險、多么嚴峻的問題和事態面前,都能表現態度沉著,毫不憂愁、惶惑和畏懼,并且卓有信心和決心認真對付它,克服它,戰勝它。這個仁、知、勇的修養,都是修己的內在功夫,都是君子所必具的主觀條件。如果是沒有道德情操的小人,當然就恰恰相反,這是不言而喻的??鬃拥木?,作為對有力地位的人來說,要求更高??鬃哟稹白勇穯柧印睍r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意即,修養自己“執事敬”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修養自己安定中層社會人們生活的本領’修養自己安定廣大老百姓生活的本領。這都是孔子修己內在功夫的社會實踐,也是有力地位的“君子”對社會的廣泛的最高責任。它與孔子的“仁、知、勇”相表里,是“仁,知、勇”內在修養功夫的必然表現??鬃雨P于對君子這對范疇的概念,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區別人們有無道德情操的標準。對后世的影響是極為廣泛和深遠的。 總之,從孔子關于“圣人”、“賢人”“善人”、“成人”、“士”、“君子”和“小人”的這些標準來看,中國目前的社會恰恰缺失的是這樣一種標準,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說在近幾十年中看到的往往是貴階層中無恥劃界的面孔,官場之上偽君子在盛行,商場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成員少了真誠的禮信……。在今天之中國社會上,人們除去金錢之外,還有沒有一點點最真的東西,當我們而對孔子的時候,難道不該反思反思嗎?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5. 《易經》中所說的通妖 通妖的人有什么特點呢?古老的《易經》中,有圣人 君子 賢人 士人 妖 魔 之說嗎
          末法時世,邪魔外道,不勝其多。此韓魔子,不問彼之如何修持,只一五教大同四字,即可知其底里。外道皆仗幻術以欺世欺人,一班有眼無珠者,見其神通廣大,遂以身命皈依。若真知道理之人,當遠之不暇,尚欣羨而懷疑欲皈依乎。此即楞嚴經,想陰十魔之流類。
          鄉愚以能見神見鬼為希奇,而不知其為彼之邪術以惑人也。汝于彼魔子,尚欲問其前生,則汝已被彼吸動。黃冠云者,亦魔妄說耳。汝既由黃冠中來,何以從初即不喜彼修煉之事。汝須知妖魔鬼怪,都有神通。(是妖通,非真神通。)
          愚人見其有神通,遂謂是菩薩,則入彼魔羂網中矣。既是真有神通,何以從之學者,發如此之狂。而況彼之所說,與所立之名詞,通非佛法中所有者。彼謂彼是真佛法,乃一切外道公共之騙人根據,說此話,即可知其是魔.
          佛所說法門無量,法法皆真,善知識,隨己所知所得者提倡,只云逗機與否。若曰,我之法真,別的通皆非真,其人不問而知其為魔。汝實心中無主,幸彼等現出敗相,尚心疑不決。使彼學者不出敗相,汝能不拜彼為師,而欲得彼之神通妙道乎。某師既學圓融,令人吃肉打佛,便為圓融。即令人吃己肉打己,亦是魔力發現,況彼殺了也不肯說此(吃己肉,打己。)話乎。
          須知傳揚佛法之人,必須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見志公,濟顛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濟顛并未膺宏揚佛法之職,不過遇境逢緣,特為指示佛法之不思議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職者,萬萬不可學也。而且彼吃了死的,會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連原樣的一片一塊也吐不出,好妄學,而且以教人乎。
          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類。況彼魔子是魔王眷,完全不是佛法乎。今之此種,到處皆是,而無目之人,如蠅逐臭,樂不可支,亦只可隨他去了。何以故,彼之勢盛人眾,倘按實說,不有明禍,必有暗禍,勸人亦只可勸其可勸者耳。彼已喪心病狂,勸之必致反噬。
          汝若看過楞嚴經中想陰十魔,(五陰魔境,唯想陰,最多后世魔子所行之事。)則此魔子所現景象,豈有動心懷疑之事乎。然汝亦有魔之氣分,此氣分不去,后來亦會發生魔事。
          一為自是,汝為人司書啟,寫的字,許多無學問的人都不認得,是尚是利人利物之人之心行乎。使我不說破,則畢生如此,不知要誤多少事。即不誤事,令人費盡心思的猜度,自己折福也否。馮夢華,一老探花,曾做過安徽巡撫,后來門辦賑。所寫之字,平常人,認不到一半。一年與我寫來,我即說彼之過。后與我寫,則用楷體,問及與人,猶是照舊。其人頗厚道,而兒子孫子通死完,過繼的孫子也死。彼八十四歲方死,死時重孫始三四歲。一生要以字顯高尚,猶是多年辦賑,到底只落得一家有五六個寡婦,只有一個三四歲之重孫,可不哀哉。二則我慢貢高,汝前為汝兄求皈依之信,末后署名,只云謹啟。夫求皈依,是什么下作不堪之事,不宜施其恭敬,而作此種反不如行人問路之禮貌乎。行人問路,尚復拱手請教。汝代求皈依,只一謹啟,一如問路不拱手,但曰請教耳。則其視皈依之事,及與所皈依之人,乃一文也不值了。
          今以魔子事問,又是謹啟。我若不說破,汝畢生便墮在我慢貢高中,尚不知其非,久而久之,以致著魔。汝有禮貌,于我何加,汝無禮貌,于我何損。但以汝既以我為師,豈忍不治汝病,而負我之職分乎,故為此說。若認做我求恭敬,呵責汝,則其著魔也,當不在久。此信勿令別人看,免得魔徒造口業
          們知道魔的神通有多大么?魔跟天帝打杖的時候,天帝是打不過他的,(天帝在佛教稱‘帝釋’,在外道叫‘玉皇大帝’。)帝釋打不過,就用法器去修法,一修法,魔軍就敗了。魔軍敗了之后,他領著八萬四千魔軍,(能夠藏身在一根藕絲里頭,藕絲多細呀!)就在一根藕絲里頭藏下了。這是魔的神通。如果靠神通來弘法,那魔也可以說,‘我就是佛,我有種種神通顯給你看……’我們是要慈悲,魔是不慈悲的,有的只是嗔恨。我們要覺悟,要大智慧,要明心見性。魔如果能明心見性,他就不是魔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在咱們禪宗二十八祖里頭,其中有一個祖師先前就是魔。他在祖師前開悟了,于是成為接法的一代祖師。他也由魔變成佛了。這個力量是無限大的,不是說弘法都要說神通。那帝釋還打不過魔嗎,還要靠佛的法寶。天的力量還戰勝不過阿修羅王。
          至于說到‘通’,有各種的通。頭一個是‘妖通’。就是不正確的‘通’。由于他修的是邪定,他就得到邪通,我們稱之為‘妖通’。
          ‘修羅’分:畜修羅、鬼修羅、人修羅、天修羅……‘六道’中有‘修羅道’,但有的把‘修羅道’取消了,分在其他道里頭了,稱為‘五趣’。比如《無量壽經》稱為‘五趣’。‘天修羅’最高了,最低是‘畜修羅’。所謂的‘仙’之流,實際上就是‘畜修羅’。有些鬼、鬼神也是‘鬼修羅’,都于‘修羅道’。他們的確是很有神通,凡外道都有這種經驗。所以練道家功很怕你開鬼脈、開鬼眼,這個是壞事。一旦開了,你就可以見鬼了,可以往鬼道中隨便去了,有鬼的通了!你要到哪就到哪兒,種種的,這是一種可怕的不好的現象
          另外一種是‘術通’。就是靠法術而顯通。比如他能畫個符,或者憑其他方法能解決問題。但他本人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人沒有什么覺悟,只是他有點法術,稱為 ‘術通’。這是不究竟的。像‘祝由科’就是‘術通’。
          所謂‘神通’,阿羅漢從初果起都有通。禪定之中也可以發現一部分通。二果勝于初果。一個阿羅漢就可以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以內的事情。這個宇宙大的不得了,能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但是他不能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事情。所以阿羅漢不聞他方佛名子,另外一個佛土、另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他就不知道了、他就不究竟了。地上菩薩就高了,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這就于‘神通’。
          現在出現的這些奇異功能,不能稱為‘神通’。相比之下那就太渺小了!所以這些特異功能都稱為‘圣末邊事’,而我們真正修的是‘慈悲和智慧’、‘悲智雙運’,這才是我們的根本!所以在這個‘神通’之上就是‘道通’。
          我們這個‘無住生心’就是道通。心中無所住而生其心,明明朗朗,一念不生。無量恒河沙的妙用,才為‘道通’。這個才真正的高哇!那么有人會問:佛的神通呢?那就要比剛才說過的阿羅漢神通、菩薩的神通要高得多了。不僅僅是如此,佛獨特的稱為‘佛神通’的,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呀!能讓你、直指你,讓你自己能見到自己的本性,能成佛。所以,佛的大事因緣也就是:開示佛的知見,讓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神通也就是這個,佛的神通也就是如此。
          我們對于當今出現的種種奇異功能,過去大家沒有聽到過這么多,忽然聽到很多,便有些個驚訝。其實這也很自然。如果把他道破了,那也就是這么一回事罷了。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6. 清曾國藩勉君子應立志全文及翻譯
        曾文正公家書之“勉君子應立志”十月二十一接九弟在長沙所發信,內途中日記六頁,外藥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馀無日不憂慮,誠恐道路變故多端,難以臆揣。及讀來書,果不出吾所料。千辛萬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鄭伴之不足恃,馀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馀實不勝感激。在長沙時,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為祖母買皮襖,極好極好,可以補吾之過矣。 觀四弟來信甚詳,其發奮自勵之志,溢於行間。然必欲找舘外出,此何意也?不過謂家塾離家太近,容易耽擱,不如出外較清靜耳。然出外從師,則無甚耽擱;若出外教書,其耽擱更甚於家塾矣。且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所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靜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數奇,馀亦深以為然。然屈于小試輒發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後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知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試,自稱數奇,馀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 蓋人不讀書則以,亦即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于《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奴做官何以異哉?然則既自名為讀書人,則《大學》之綱領,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條目有八,自我觀之,其致功之處,則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誠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窮其理也。如事親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已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屍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 吾友吳竹如格物工夫頗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則誠意工夫極嚴,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于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蓋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動,必即時克治,而著之于書。故所讀之書,句句皆切身之要藥。玆將艮峰先生日課三頁付歸,與諸弟看。馀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于冊,以便觸目克治,亦寫楷書。馮樹堂與馀同日記起,亦有日課冊。樹堂極為虛心,愛我如兄,敬我如師,將來必有所成。馀向來有無恒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蓋名師益友,重重夾持,能進不能退也。本欲馀日課冊付諸弟閱,因今日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回去,故不及。十一月有白折差,準幾頁付回也。 馀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令人對之肅然。吳竹如、竇蘭泉之精義,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吳子序、邵蕙西之談經,深思明辨。何子貞之談字,其精妙處,無一不合,其談詩尤最符契。子貞深喜吾詩,故吾自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玆二頁,付回諸弟閱。馮樹堂、陳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鏡海先生,吾雖未償執贄請業,而心已師之矣。 吾每作書與諸弟,不覺其言之長,想諸弟或厭煩難看矣。然諸弟茍有長信與我,我實樂之,如獲至寶。人固各有性情也。 馀自十月初一起記日課,念念欲改過自新。思從前與小珊有隙,實是一朝之忿,不進人情,即欲登門謝罪。恰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是夜即至小珊家久談。十三日與岱云合夥,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前隙盡釋矣。 金竺虔報滿用知縣,現住小珊家,喉痛月馀,現已全好。李筆峰在湯家如故。易蓮舫要出門就舘,現亦甚用功,亦學倭艮峰者也。同鄉李石梧已升山西巡撫。兩大將軍皆鎖拿解京治罪,擬斬監候。英夷之事,業已和撫。去銀二千一百萬兩,又各處讓他碼頭五處?,F在英夷已全退矣。兩江總督牛鋻,亦鎖解刑部治罪。 進事大略如此。容再續書。兄國藩手具 十月二十六日 注釋彭山屺:湖南衡陽人,曾國藩好友,湘軍幕僚,曾任水師糧臺主管。數奇Ji:命運不好。古代占卜以偶為吉,奇為兇。?;侯B固不服從教化。蠻夷猾夏:外族侵擾中國?!暗墼唬焊尢?,蠻夷猾夏,寇賊犴宄,……”——尚書舜典否Pi閉:閉塞不通?!叭绱松隙鞑坏孟戮?,下情不得上通,上下否閉,萬事乖失?!惫蹋涸?,原來。蒞:管理、統治。條目有八:《大學》精要“三綱八目”。三綱: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鞍四俊背蔀槟纤魏罄韺W家的基本綱領。物:動詞,意為觀察。“物土方,議遠邇。”立齊坐尸:出自《禮記曲禮》“若夫坐如尸,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饼R,通“齋”。立如齊,站姿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坐尸,古時祭祀時,臣下或晚輩坐于堂上象征死者神靈,代替死者接受祭祀。坐如尸,坐姿要像坐尸于堂般的端正。下學上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學習平凡普通的知識,從而領悟高深的深層次道理。吳竹如:吳廷棟(1793-1873),字彥甫,安徽霍山人,儒學家,死后詔褒其廉靜自持,賜恤如例。倭艮峰:倭仁(1804-1871),字艮峰,蒙古正紅旗人,晚清理學家,死后贈太保,謚文端,著《倭文端公遺書》。馮樹堂:馮作槐,字樹堂,解元,湘軍幕僚。鏡海先生:唐鑒(1778-1861),字鏡海,號翕澤,湖南善化人,義理學派巨擎,謚確慎公。瑟:莊重嚴謹僩xian:勇敢威武,胸襟開闊的樣子。竇蘭泉:竇垿(1804-1865),字于坫,號蘭泉,主攻經濟治世之學,云南人。邵蕙西:邵懿辰(1810-1862),字歐垣,號蕙西,浙江仁和(杭州)人,經學家,文宗“桐城派”。何子貞: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湖南道州人,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擅長草書。汲汲: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汲汲于富貴”遑:閑暇。贄:初次拜見尊長所送禮物?!百椧姟薄ⅰ百椌础睖遥夯蛑笢i(1800-1844),字海秋,生于湖南益陽,為人剛直,痛恨名利、諂媚之徒。易蓮舫:或為曾國藩好友何蓮舫。何械(1816-1872),字廉訪、蓮舫,進士,性情豪放,詩有奇氣,頗得曾國藩器重。業已:業以。已經。牛鑒:牛鑒(1785-1858),字鏡堂,號雪樵,甘肅武威人,任河南巡撫時,整頓吏治,抗洪治河,政績卓著;任兩江總督時,參與簽訂《南京條約》,落下千古罵名。 勉勵:做君子須先立志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從長沙發出來的信件,里面有六頁途中寫的日記,外用草藥一包。二十二日收到九月初二寄出來的家信,很高心也很寬慰。 自從九弟離開北京后,我沒有一天不擔心的,實在是擔心路上變故多端,情況難以預料。等到看了來信,果然不出我所料。千辛萬苦,總算到家了。實在是幸運!姓鄭的路途陪伴靠不住,我早就想到了。郁滋堂這么好,我實在是太感謝了。在長沙的時候,沒說起過彭山屺,為什么?又給祖母買了皮襖,太好太好了,可以彌補我的過錯了。 看四弟的來信寫的很詳細,信里充滿了發奮自勵的志向。然而一定要出去找學館,這是什么意思呢?不過是說家塾離家太近,容易又妨礙,不如到外面去比較清靜。然而到外面去讀書,則沒什么妨礙;如果出去教書,妨礙其實比家里更多。如果能發奮自立,在家塾也能讀書,即便在清曠的郊野,熱鬧的地方都能讀書,砍柴喂豬,也都可讀書;如果不能發奮自立,不但家塾不適宜讀書,在清靜的鄉野、神仙的清靜之所也讀不成書。何必挑地方?何必挑時候?但自問是不是真的立下了志向? 六弟老是抱怨自己命不好,我也是深表同情。然而小小的科舉不順就發牢騷,我私下里也鄙視他沒什么志氣,而且抱負也不大。君子立下的志向,有視百姓為同胞、慷慨相助的胸襟,有自身修德宣揚王道的功業,這樣才不辜負父母生養,不愧是立于天地間的完美君子。所以君子的憂慮是,擔心自己學不好舜帝學不好周公,擔心自己品德不夠高尚,學業不夠精進。因此擔憂沒有教育開化的百姓頑固不服從教化,擔憂外族侵擾中國,擔憂小人得志閉塞賢良人才的晉升,擔憂老百姓抱怨自己得不到關懷,所謂悲天憫人,這就是君子的憂慮。而自己個人的委屈,家中老小的饑飽,世俗的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原本就沒時間想這些。六弟科舉不順就自以為命不好,我私下里鄙視他沒什么大抱負。 人不讀書則已,既然讀了書且自命為讀書人的,就應按《大學》的要求去做?!洞髮W》的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這都是讀書人份內應做的事情。如果讀了書不能聯系自身,說這三件事與我有什么相干,那么讀書又有何用呢?就算能寫好文章好詩詞,自命博學儒雅,也只能算是個識字的養豬人!這種人豈能稱之為是明理有用的人?朝廷開科取士,也以為讀書人能代圣賢發表言論,一定可以懂得圣賢的道理,做符合圣賢之道的事情,如此才能當官管理百姓,整飭自身而表率下。如果把明德、新民當作分外事,就算能寫好文章好詩詞,而對于修己治人的道理根本茫然無知的話,朝廷用這種人作官,跟用喂豬人做官又有什么分別呢?所以既然自命為讀書人,那么《大學》的綱領,都是自己非常重要的行為準則。其中條目有八項,在我看來,其中最為要緊的地方,就只有二條而已:格物、誠意。 格物,就是獲求知識的過程;誠意,就是身體力行的事情。什么是物?即是所謂的事物的來龍去脈。身體、心態、意念、知識、家庭、國家、天下事都是物。天地萬物都是物,日用常行的事都是物。所謂格,即是觀察并探究事物的原理。比如對父母盡孝要定期探望,這是物;探究之所謂要定期探望的道理,就是格物。追隨兄長并輔佐他,也是物;探究之所以要追隨兄長的道理,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探究自己的存心之理(心靈修養),就要勤奮學習不斷檢查反省自己的道德涵養來提升心靈修養,就是格物。我的身體,也是物;研究敬身之理(體態儀容),就要注意學習立如齊坐如尸來規范儀態,這就是格物。每天所讀的書,每句話都是物;貼合自己的考究,努力鉆研其中奧妙就是格物。這些就是獲求知識的過程。所謂誠意,就是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身體力行,這就是認真踏實的態度。懂一條道理便以此行事,便是身體力行的事情。格物與誠意并進,就能通過學習從而領悟高深的道理。 我的朋友吳竹如格物功夫挺深的,一事一物,都要窮究他的道理。倭艮峰先生(倭仁,字艮峰,蒙古正紅旗人)則誠意功夫極嚴,每天都有日記,像一天之中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有記載。用正楷書寫,三個月就合訂一本。自乙未年(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起,至今已有三十本。律己“慎獨”之嚴格,只要非分的念頭稍微一動,必然能馬上克制糾正,并記錄下來。所以讀他的日記,句句都是關乎自身的必不可少的良藥?,F在將倭艮峰先生的日記三篇寄回來,給弟弟們讀讀。我從十月初一起也學習倭艮峰先生,每天的一念一事,都寫日記記下來,以便看過后能克制糾正,也用楷書寫。馮樹堂和我同一天開始記錄,也有日記本。馮樹堂非常虛心,像對兄長似的愛我,像對師長似的敬我,將來肯定有出息。我一直以來都有堅持不下去的毛病,從現在寫日記開始,就能堅持終身有恒心了。在名師益友們幫助鞭策下,只能進步不能退步了。本來想我的日記給弟弟們讀,因為今天鏡海先生來了,要將本子帶回去,故來不及寫。十一月有郵差來,一定幾頁帶回去。 我的益友,比如倭艮峰冷靜威嚴,令人肅然起敬。吳竹如、竇蘭泉的盡善盡美,一言一事,必要做得最好。吳子序、邵蕙西的經學,深思明辨。何子貞談書法,其精妙之處,與我無一不合,他談詩我尤其愛聽。子貞很喜歡我的詩,故而我自十月以來已作詩十八首。現上兩頁,寄回來給弟弟們讀。馮樹堂、陳岱云立下志向,全心全意去追求,亦是良友。鏡海先生,我雖然從沒拜其為師,然而心里早已師從了。 我每次寫信給弟弟們,不知不覺就寫了很多,猜想弟弟們或許厭煩看不下去了。然而弟弟們如果有一封長信給我,我實在是很開心,如獲至寶。大家各有各的性情罷了。 我自從十月初一起寫日記,總是想改過自新。想到以前跟鄭小珊有點矛盾,實在是一時來氣,不近人情,就想親自登門道歉。正好初九鄭小珊來拜壽,當天夜里我就到鄭小珊家里談了很久。十三日跟陳岱云一起,請鄭小珊吃了頓飯。從此歡笑如初,盡釋前嫌了。 金竺虔去任知縣,先住在鄭小珊家里,喉嚨痛了一個多月,現在都好了。李筆峰還住在湯鵬家里。易蓮舫要出門就館了,現在也非常用功,也把倭艮峰作為了學習榜樣。同鄉李石梧已經升任陜西巡撫。兩大將軍都抓到北京來治罪,擬了斬監候。英國蠻夷的事情,已經談和了。賠了兩千一百萬兩白銀,又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F在英國蠻夷都退兵了。兩江總督牛鑒,也壓到刑部治罪了。 近來的事情大體上就是這樣。以后再寫信聯系。兄曾國藩手書 十月二十六日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7. 歷史上君主與賢才的典故
        唐太宗與封德彝的典故。古文: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翻譯: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8. 帶“君子”的成語有哪些?
        君子之交、正人君子、君子固窮、二三君子、賢才君子。
        1、君子之交【jūn zǐ zhī jiāo】
        釋義:賢者之間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例句:《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2、正人君子【zhèng rén jūn zǐ】
        釋義:舊時指品行端正的人?,F多作諷刺的用法,指假裝正經的人。
        例句:《舊唐書·崔胤傳》:“胤所悅者阘茸下輩,所惡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懼,朝不保夕?!?br>3、君子固窮【?jūn zǐ gù qióng】
        釋義:君子:有教養、有德行的人;固窮:安守貧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
        例句:《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br>4、二三君子【èr sān jūn zǐ】
        釋義:二三君子,成語,指猶二三子。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薄稘h書·楚元王傳》:“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
        例句:六十老翁無所取,~不相遺。 唐·包佶《戲題諸判官廳壁》詩
        5、賢才君子【xián cái jūn zǐ】
        釋義:指有才有德的人。
        例句: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愿從其游而為之死?!北緝热輥碜詆yjslw.com
        9. 古代有名的賢才君子
        柳下惠。。正人君子典故《孟子》稱他“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孟子贊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惫适婪Q“和圣”。柳下惠熱愛父母之邦,為士師三次被罷免,從無怨言。齊伐魯(前634年),魯僖公派展喜向柳下惠請教,如何措辭。柳下惠面授機宜。展喜見到齊侯后說:“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齺碛嫳滓刂?,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豈其貪壤地而棄先王之命?其何以鎮撫諸侯?恃此以不恐。”(《國語’魯語上》)齊兵于是退了。有一次,爰居鳥落在了魯東門上,臧文仲讓國人祭祀它。柳下惠說:“越矣,臧孫之為政也!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焙髞砉缙溲裕I洗箫L暴,冬暖異常,臧文仲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盾髯印舐浴菲d:柳下惠夜宿郭門,見一女子全身淋濕,無處投宿。柳下惠怕她受冷,便敞開衣襟裹女在懷,二人坐了一夜,沒有發生任何非禮行為。其余的有孔子。屈原。文天祥等等。戰國四公子中國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一般是國家君王的后代),時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0. 荀子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边@句話表達的意思是 A.要善于寬恕
        A 試題分析:荀子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人要善于寬恕和同情別人,即體諒和寬容他人。A選項觀點正確,且符合題意。B、C、D選項不符合題意。所以正確答案是A。考點:本題考查寬容他人的相關知識。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1. 帶賢的四字成語
        帶賢的四字成語

        嫉賢妒能、
        禮賢下士、
        賢妻良母、
        求賢若渴、
        三期賢佞、
        立賢無方、
        賢賢易色、
        所寶惟賢、
        十室容賢、
        傲賢慢士、
        圣君賢相、
        內助之賢、
        賢才君子、
        求賢用士、
        愛賢念舊、
        褒賢遏惡、
        識才尊賢、
        賢良方正、
        規賢矩圣、
        推賢下士、
        廣開賢路、
        進賢黜奸、
        進讒害賢、
        禮士親賢、
        兩賢相厄、
        尊賢愛才、
        妒能害賢、
        進賢屏惡、
        推賢任人、
        尊賢愛物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1960.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