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順之年_拼音_意思_解釋_近義詞_反義詞
成語“耳順之年”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ér shùn zhī nián成語簡拼:ESZN
成語注音:ㄦˊ ㄕㄨㄣˋ ㄓ ㄋ一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花甲之年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gyjslw.com
成語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成語用法:耳順之年作賓語;指60歲。
成語造句:至乎耳順之年,履折沖之位,號至將軍。東漢·班固《漢書·蕭望之傳》
英文翻譯:sixty years old
成語“耳順之年”的擴展資料
1. 耳順之年是多大年紀。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另附;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gyjslw.com
2. 耳順之年又叫什么
耳順是六十歲的代稱。是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是聽得進逆耳之言,詈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于心。 六十歲也可稱“花甲”、“杖鄉”(還鄉之年);六十歲以上已可稱“耆年”。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六十而耳順’。”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于自己在6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杖者:《論語·鄉黨》:“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杖者,老人也?!薄抖Y記·王制》:“六十杖於鄉?!敝^六十歲可拄杖行于鄉里。 南朝 梁 沈約 《讓仆射表》:“養老杖鄉,抑推前典。”后作為六十歲的代稱。 南朝 梁 沈約 《讓仆射表》:“養老杖鄉,抑推前典?!焙笞鳛榱畾q的代稱。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餉杖》詩:“勞君尚齒意,矜此杖鄉辰。”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三:“(陳長生)《聞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還山已是杖鄉人?!?杖鄉代指六旬老人。 唐玄宗 《千秋節宴》詩:“月銜花綬鏡,露綴彩絲囊。處處祠四祖,年年宴杖鄉。”耆龍,耆,耆叟,。古稱六十歲曰耆。亦泛指壽考。 耆,老也。——《說文》六十曰耆。——《禮記·曲禮》 耆老皆朝于庠。——《禮記·王制》 日本稱還本卦(本卦還り),古代以干支紀年,60年后又回到了出生時的干支。還有還暦,華甲,下壽,杖突等。
gyjslw.com
3. 耳順之年是指多少歲?
耳順之年指六十歲,也為花甲之年。
意思: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通常還有一種意思是指,到了六十這個年紀,是聽得進逆耳之言的,指人生修行所能達到的一種高度。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有所成;四十歲遇到事就不會迷惑;五十歲時懂得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能順著心意去做事,而不會超越世間的規矩。
擴展資料:
古時對年齡的稱謂
赤子:不滿周歲的孩子。
黃口,孺子:指孩童。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
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束發——男子十五。
及笄「jī」——女子十五歲。
破瓜、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
弱冠、初冠——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耳順之年gyjslw.com
4. 耳順之年指的是多少歲?
耳順之年指六十歲,也為花甲之年。
意思: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通常還有一種意思是指,到了六十這個年紀,是聽得進逆耳之言的,指人生修行所能達到的一種高度。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有所成;四十歲遇到事就不會迷惑;五十歲時懂得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能順著心意去做事,而不會超越世間的規矩。
擴展資料:
有的學者很看重自己所學,堅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聽到他人的言論,既不能善與人同,又不能擇其善而揚之,更不能見其錯誤而隱蔽之就會逆耳違心,聽不進去。
而圣人所持的道理,是普遍性的規則,要一以貫之,無論什么話都能聽進去,隱惡揚善,曉暢通貫,這就是耳順。焦循這樣解釋,自然與鄭玄所說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耳順之年gyjslw.com
5. 請教;耳順之年,雋永分別是什么意思
就是人到了60歲左右,好友都相繼離世了!
0歲被成為花甲、耳順之年。
古代年齡的稱謂 :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年幼:總角
兒童:垂髫
女孩子7歲:齠年
女孩子12歲:金釵之年
女孩子13歲:豆寇年華
女孩子15歲:及笈之年
女孩子16歲:碧玉年華
女孩子20歲:桃李年華
女孩子24歲:花信年華
女子出嫁:摽梅之年
男孩子8歲:齠年
男孩子15歲:束發(成童)
男子20歲:弱冠
30歲:而立之年
40歲: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
60歲:花甲、耳順之年
70歲:古稀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100歲:期頤gyjslw.com
6. 耳順之年指什么?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耳順之年是一個成語,讀音是ěr shùn zhī nián,形容人到了六十歲的年齡。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解釋: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于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到七十歲,可以從心到身自由運作,而又不越出應有的規矩。”
擴展資料
七十歲也稱“杖國之年”,是說七十歲老人可以拄杖行走、出入于都邑國府,但其中多指曾經有仕宦經歷的退休官員。八十又稱“杖朝之年”,即拄著拐杖出入朝堂,在皇帝面前招搖而過,這是何等的尊榮?一百歲為期頤之年。
八九十歲的老人算是進入“耄耋之年”。而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繪畫、剪紙作品就叫《貓蝶圖》,應該是給八九十歲的高壽老人祝壽用的,取的就是“貓蝶”與“耄耋”諧音。還有貓蝶與牡丹組合的圖案,寓意“耄耋富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耳順之年gyjslw.com
7. 耳順之年是多少歲?
耳順之年指60歲。拓展資料:1. 【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示例】:至乎~,履折沖之位,號至將軍。 ◎東漢·班固《漢書·蕭望之傳》【近義詞】:花甲之年【語法】:偏正式,作賓語。2.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3. 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
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