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成語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誰說的啊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在趙普生前及整個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籠。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謝世之后,首先是一個叫林駧(dòng)(具體生卒年未詳)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勛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余業?!?br>趙普所學的書籍,除了《論語》之外,沒有別的了。在這段話下面,有個小注,寫著這樣的話:“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與這個典故有關的另一位人物是,與林駧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羅大經(約1196-1252年)。在其所撰《鶴林玉露》中有這樣的記載:“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w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
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边@個記載說明《論語》在當時“為兒童之書”,當過私塾先生的趙普自然熟悉。
羅大經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記載的話,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還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并且說明了具體時間,是“趙普再相”后,聽到人們說趙普所讀的書就只有《論語》,于是宋太宗就此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并說出上面的話。
擴展資料: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并沒有可信的史實和相關史料來佐證。
至于這一說法為何廣為流傳,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宋代繼承并大興儒學,出現了一大批頗負盛名的儒者。比如程頤,程灝,及至朱熹。
宋代的程朱理學,對儒家思想的傳播影響巨大,尤其是南宋朱熹的《四書集注》,更是宋代以后科舉考試的教材。由此,在儒家學派的精心杜撰和極力宣揚下,“半部《論語》治天下”被炮制出來并不脛而走,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次,《論語》作為儒家經典,無論是在維護皇至上,講求尊卑貴賤,調整社會關系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于遵從禮教,維護倫理,約束行為等方面,也都顯得極為重要;再次,趙普貴為宰相,位高重,但讀書不多。所能炫耀,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僅是一部《論語》而已。<來自gyjslw.com
上聯:半部論語治天下,下聯( )
半部論語治天下整本孟子論禮仁
來自gyjslw.com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孟子》得世間
來自gyjslw.com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學問家。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才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震聾發聵的名言傳世。
趙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鄉村教師。公元956年,為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后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仗。由于得到了趙普的幫助,趙匡胤大獲全勝,為他日后的帝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從此以后,趙普便被視作心腹,如影隨形地追隨趙匡胤建功立業。宋朝建立后,趙普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趙普被任命為宰相,晉封為韓王。
趙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這在宋代并不多見。按理說,趙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頗受倚重的開國元勛,只須照章辦事即可功德圓滿、善始善終,可是,趙普的仕途卻一波三折,并不順利。概言之,趙普的后半生是:因橫跋扈而受制約、因貪圖錢財而受猜忌、因不學無術而受輕蔑、因結黨徇私而遭罷黜。就其秉性來說,來自大臣的不滿,來自皇帝的約束、猜忌,甚至是罷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對他的輕視。而“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為相時的一句牢騷不平之語。
宋初君臣認為,鑒于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鎮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制。而要避免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為了培養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學,教養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相形之下,趙普的學力已明顯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傳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太祖曾多次向趙普問及前朝制度,他都無以對答。最使趙普難堪的一件事發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經過是:“乾德建元,太祖謂古所未有,韓王(趙普)稱譽,盧(多遜)曰:‘王衍在蜀,曾有此號?!娲篌@,以筆涂韓王面曰:‘爾怎得及他!’韓王經宿不敢洗”。這段話出自趙紹祖《讀書偶記》,《宋史》卷三《太祖本紀》也記載此事,卻多有不同,言太祖還說了一句話:作相須讀書人。分明是說,你趙普并不是一個讀書人,而不是讀書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來,趙普后來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來自gyjslw.com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成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解釋】: 舊時用用趙普的政績來宣傳、鼓勵模仿者學習儒家思想“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謝世之后,首先是一個叫林駧(dòng)(具體生卒年未詳)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勛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余業?!壁w普所學的書籍,除了《論語》之外,沒有別的了。在這段話下面,有個小注,寫著這樣的話:“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與這個典故有關的另一位人物是,與林駧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羅大經(約1196-1252年)。在其所撰《鶴林玉露》中有這樣的記載:“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w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边@個記載說明《論語》在當時“為兒童之書”,當過私塾先生的趙普自然熟悉。羅大經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記載的話,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還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并且說明了具體時間,是“趙普再相”后,聽到人們說趙普所讀的書就只有《論語》,于是宋太宗就此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并說出上面的話。但是,羅大經并沒有直接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將羅大經話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的,則始自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高文秀(具體生卒年未詳)。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雜劇曲文中的第三折,有這樣一句話:“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但是,《好酒遇上皇》寫的并非趙普的事跡,而且作為雜劇曲文,本不該作為討論歷史問題的依據,然而“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不但成為羅大經上述話語的衍生品,與趙普聯系在一起,而且借助雜劇這一大眾化的文藝形式,硬是廣泛流傳開來,以至于使得當今迷信《論語》的人們,競相對此津津樂道。
來自gyjslw.com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指半部論語所含的智慧和道理就可以治理天下了,目的是希望君王(以及其他學者們)多讀論語這部書,讀懂讀書參透其中的道義,目的是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在趙普生前及整個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籠。在朱熹將《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稱作《四書》并 列入儒家經典,大肆宣傳儒學之際,也未見有相關記載。此說出籠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說真正流傳開來,則是在元代。
來自gyjslw.com
成語“半部論語治天下”擴展: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成語讀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近義詞:半部論語
成語字數:七字成語
成語用法:半部論語治天下作賓語、定語;強調學習儒學的重要。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出處:典出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來自gyjslw.com
成語簡拼:BBLYZTX
造句: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成語注音:ㄅㄢˋ ㄅㄨˋ ㄌㄨㄣˊ ㄩˇ ㄓˋ ㄊ一ㄢ ㄒ一ㄚˋ
成語解釋: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