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包含“名”字的成語「名過其實」

        2022年08月07日成語大全120

        成語“名過其實”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名過其實
        成語讀音:míng guò qí shí
        成語簡拼:MGQS
        成語注音:ㄇ一ㄥˊ ㄍㄨㄛˋ ㄑ一ˊ ㄕ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名不副實
        反義詞:名副其實
        成語出處: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一卷:“祿過其功者削,名過其實者損?!闭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名聲超過實際才能。
        成語用法:名過其實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造句:宋·劉炎《邇言》:“曰:漢祖實副其名,唐宗名過其實?!?br>英文翻譯:be something more in name than in reality

        成語“名過其實”的擴展資料

        1. 火影忍者中誰名過其實,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強大?
        我覺得火影忍者中名過其實,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強大的首先就是自來也,自來也被人們稱為是傳說中的三忍之一,并且差一點就成為火影,而自來也一直都是在外面做收集情報的工作,作為一個情報工作者,最大的能力應該就適應變了,而自來也也是少數不多的幾個能夠使用仙人模式的忍者之一,從這些設定來看,子來應該是十分強大的,
        但是最后竟然為了一點不值錢的情報付出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有點太過牽強,有點名過其實的感覺,畢竟佩恩在鳴人開啟仙人模式之后基本上就是一拳一個。
        其次就是團藏,團藏是火影暗部的首領,被傳得神乎其神,基本上所有的人只要對他有絲毫的不敬,就會死于非命,但是團藏最后竟然死在了佐助的手上,團藏身上那么多的寫輪眼然人看到之后就會感到不適,可是對團藏的實力確實沒有太多的提高。
        最后團藏敗在佐助手上,確實有點讓人出乎意料,畢竟團藏被傳得那么強大。
        最后就是三代火影,三代火影被人們稱之為是最強的火影,也就是說實力應該在初代之上才對,而且三代火影被人們稱之為是忍術教授,可以說是什么忍術都有研究。但是在面對著自己的弟子大蛇丸的時候,竟然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讓人有點搞不懂了,
        就算是大蛇丸會穢土轉生將初代和二代復活,也應該是也是在自己鞥能夠應對的范圍之內的,最后竟然只讓大蛇丸付出了兩條手臂的代價犧牲了自己。真的是有點讓人汗顏。
        在火影忍者動漫中,有很多強大的忍者,而有很多忍者更是被傳說的神乎其神,各種稱號,頭銜都頂在頭上,但是其實有些角色并沒有傳言中的那么強力,感覺真的是有點名過其實,以上為個人觀點。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三國演義中最名不副實的是誰
        名過其實第一名:關羽  關羽,三國名將,蜀國前將軍,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攻襄樊,荊州被孫奪取,關羽被孫擒殺。關羽以忠心、守義、勇猛、武藝高強傳名于世,在民間,關羽的故事中被附會上了三結義,斬華雄,戰呂布,走單騎,單刀會,淹七軍等等傳說。在朝廷,關羽也受到歷代王朝的褒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神,成為和孔夫子齊名的武圣人,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廟祀無垠??稍跉v史著作中,我們看到了關羽下邳降曹的不忠,臨陣討婦的不義,罵使拒婚的不智,敗軍授首的不武?! ∶^其實第二名:諸葛亮  諸葛亮,蜀國丞相,劉備集團最重要的謀士,對劉備集團來說,諸葛亮最重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先三分鼎立,后一統天下的戰略和實施的步驟,在當時,這一戰略對于走投無路,前途渺茫的劉備來說,無異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成功的道路,在黑暗中彷徨的劉備終于看到了希望。建安十二年,曹操南征,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聯劉抗曹,獲得了赤壁大捷,擊退曹操,劉備占有荊州,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塊根據地。建安二十二年,劉備獲得益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規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自劉備章武三年病逝后,諸葛亮得以獨斷國政十二年,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于是外聯東吳,內修法度,科教嚴明,賞罰必信,內平南越,外伐曹魏,五出祁山,用兵不戢,最后于建興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諸葛亮國士無雙,功勛卓著,名聲顯赫,至于劉備之上。正是在這顯赫的功名之上,諸葛亮在民間的傳說便有了想象的廣闊空間,于是諸葛亮便被當成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事實上的第一主角,不僅奇謀妙計令人瞠目結舌,甚至搞出了什么縮地法這類神妖鬼怪的把戲。事實上,諸葛亮的才能,主要在行政管理和外交上,在這一點上,他自比管仲并非虛言,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于戰略方面,這由《隆中對》可見一斑,但若兩軍對壘,決勝沙場,諸葛亮便智計不足了,自比樂毅實有自夸之嫌。戴著“智圣”的高帽,擁有獨斷的威,五出祁山卻喪師辱國,寸土未得,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名過其實第三名:趙云  趙云,白馬銀槍,當陽長坂坡為保護甘夫人和劉禪,在曹操千軍萬馬中七進七出,槍挑劍砍,殺曹軍名將五十四員,砍旗兩面,奪槊三條,名震天下。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對趙云在當陽戰役中的描述。在《三國志》中,對趙云在當陽戰役中的記述則是“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彪m然肯定了趙云的功勞,可和演義一比,便有天壤之別。趙云就是在這樣的演義之下,樹立起了英俊,威武,忠誠,勇敢,謙遜,仁愛的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完美的英雄。歷史上的趙云,忠誠,勇敢,嚴肅,厚重,謹慎,是道德品格十分高尚的軍人,而且趙云很有政治頭腦,孫荊州殺關羽,劉備東征伐吳,當其盛怒之下,諸葛亮尚且禁言,趙云卻能犯顏直諫,赤膽忠心之外,體現了趙云清醒的政治覺悟。但也正是這樣的特點,用以保身則可,用以建功則不足,趙云一生,自在桂陽太守任上犯了嚴重錯誤后,就再也沒有得到重用。究其原因,首先是趙云上不能結交豪雄,劉備入益州,當時有人議論,想要把成都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云就堅決反對,予以公開駁斥,雖說“先主即從之?!钡w云肯定得罪了一大批荊州集團的利人物。其次,趙云中亦不善厚蓄壯士,赤壁戰后,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進占桂陽,原桂陽太守趙范投降,想要將守寡的嫂子嫁給趙云,趙云因為“范迫降耳,心不可測?!薄肮剔o不許?!边@種謹慎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導致了趙范逃走的嚴重后果。趙范的逃走,肯定影響了桂陽原官吏和軍士的大量逃亡,不是好事,《三國志趙云傳》中便只說“遷為牙門將軍”。不過劉備入益州時,趙云不僅被留在了荊州,而且被降職成了留營司馬,這個處分也夠重的吧。第三,趙云下不知撫慰士卒,諸葛亮一出祁山,趙云領疑兵出箕谷,被曹真擊敗,但斂眾固守,兵將軍資略無丟棄,甚至還有余絹,諸葛亮要趙云賞賜將士,被趙云回絕:“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比绱藨B度,三軍誰肯用命?! ∶^其實第四名:張昭  第一次聽到張昭之名,就和這樣一句遺言聯系在一起:“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睆堈阎?,亦由此顯耀于天下,不過在史書之中,此言并不見記載,倒是記載了孫策這樣一句遺言:“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張昭本彭城人,避亂江南,初為孫策長史,“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庇谑钦衙躏@于四方。孫策亡,張昭受顧命之托,“率群僚立而輔之。”“然后眾心知所歸?!薄懊砍稣?,留昭鎮守,領幕府事。”“常在左右,為謀謨臣?!钡凇度龂緩堈褌鳌分?,我們沒有看到一位謀士張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位諫臣。張昭:“容貌矜嚴,有威風,……舉邦憚之?!薄罢衙砍姡o氣壯歷,義形于色,”張昭立朝,多有勸諫,少有建樹,有顧命之勛,無謀劃之功。孫初為會稽太守,就不用眾望所歸的張昭,“此公性剛?!倍妙櫽簽樨┫?。孫稱帝,張昭來祝賀,還沒發言,孫就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薄罢汛髴M,伏地流汗?!庇谑牵罢岩岳喜?,上還官位及所統領?!睆堈呀瓥|重臣,受顧命之托,本當盡忠輔政,不意臨難茍且,勸迎曹,一失也;諫勸不用,閉門拒主,二失也;荷國重任,不建謀劃,三失也。有此三失,而負大名,得無愧乎?名過其實第四名:張昭?! ∶^其實第五名:姜維  姜維本天水人,建興六年降蜀,歷任倉曹掾、奉義將軍,中監軍、征西將軍,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死后,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后又任涼州刺史、鎮西大將軍,衛將軍,錄尚書事,十九年為大將軍。諸葛亮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睍r人亦謂姜維“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薄笆窆俳蕴煜掠⒖?,無出維右?!弊灾T葛亮死后,姜維九伐中原,各有勝負,景耀六年,魏鐘會、鄧艾率眾攻蜀,鄧艾從陰平景谷道奇成都,在綿竹擊破諸葛瞻,劉禪投降,姜維奉旨降于鐘會。姜維不甘失敗,挑撥鐘會反魏,意圖復國,失敗而死。自姜維歸蜀,深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后,姜維政事錄尚書事,當丞相之任,兵事統諸軍,當大將軍之職,位高重。但內迫于黃皓,外制于鄧艾,九伐中原,勞師無功。正既難成,行險求勝,竟廢除魏延利用地利,重兵堅守一線,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有效的防御策略,意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立不世功業,但魏軍一旦進入漢中,鄧艾就得到機會,從陰平道突破劍閣防線,于是主降國破,維之罪也。姜維受諸葛厚望,掌國家重,負當世大名,本當持重謀國,保國治民。但其為人,好立功名,自負才武,常欲建不世功業。昔在魏時,就“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闭茋?,又興師伐魏,國力虛耗。更改弦易章,希圖一時之僥幸,終于國破主辱,身死族滅。
        名不如實第六名:荀彧
        世人知有諸葛亮,不知有荀彧,豈不冤哉!荀彧,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謀士。荀彧少時,就被譽為“王佐才也”,29歲為曹操司馬,興平元年,曹操攻徐州,張邈陳宮叛亂,荀彧臨危不亂,保全三城等待曹操回軍,向曹操提出了先兗后徐,在保有兗州的基礎上再攻徐州的建議,終于擊退呂布,使曹操得到了穩固的根據地?!俺>又谐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建安元年,又向曹操提出了“奉主上以從民望,扶弘義以致英俊”的建議,曹操遂奉迎天子都許,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優勢。在當時,曹操東有呂布,南有張繡,北有袁紹,荀彧分析了天下形勢,認為能夠與曹操爭天下的只有袁紹,袁紹雖強,但曹操在度、謀、武、德四個方面勝過袁紹,必能擊敗袁紹。又進一步指出,應該先擊敗呂布才能和袁紹爭勝。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操糧盡欲退,荀彧以為“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逼浜笤S攸來降,曹操奇烏巢,大敗袁紹。建安六年,曹操想先攻劉表,荀彧勸曹操乘勝追擊,擊敗袁紹,首先平定北方,又勸曹操廢除了建置九州的想法,建安八年,曹操終于平定了北方,兵鋒直指荊州,荀彧又建議“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辈懿僖烙嫵霰?,迫使劉表之子劉琮舉州投降。觀荀彧智計,都是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戰略,決定勝負的關鍵方向,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提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計謀,二十年間,就協助曹操擊敗群雄,平定北方,建立了統一天下的根本,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謀士,而其功績不著于史籍,名聲不顯于四海,故事不傳于街巷,反不如一諸葛,其可怪也歟?
        名不如實第七名:陸遜
        在《三國志》中,陸遜獨列一傳,人臣中得此殊榮者,唯諸葛與陸遜二人,蓋二人之功,非其他人可比。建安二十四年,陸遜協助呂蒙,韜隱驕敵,白衣渡江,奪取荊州,擒殺關羽。黃武元年,劉備舉國攻吳,陸遜以大都督,假節,領兵拒之。其部或是孫策舊將,或是公室貴戚,不肯聽命于一晚輩書生,陸遜案劍明法,計略百出,終于火燒連營七百里,取得夷陵大捷。劉備死傷數萬,軍資盡凈,羞憤而死。黃武七年,魏國大司馬曹休南犯,陸遜為大都督領兵迎戰,兩軍在石亭決戰,陸遜親領中部,三道俱進,大敗曹休,魏軍死傷數萬,曹休病死。這兩戰,是陸遜一生最為輝煌的表演,劉備當代梟雄,曹休一世名將,陸遜素非行伍中人,卻能戰而破之,于是孫假陸遜黃鉞,用御蓋為陸遜遮擋太陽,親自為陸遜執鞭策馬,百官屈膝相見,一時榮耀莫比??v觀三國史,出將入相者只有諸葛陸遜數人而已,諸葛街亭敗績,陸遜疆場揚名,夷陵之役,挽危難于一時,是與官渡赤壁齊名的三大決戰,何況再敗曹休,揚威敵國。陸遜之功,不在諸葛之下。但只聽世人演說諸葛六出祁山,武功遠勝于諸葛的陸遜反而無名于后世,實在可惜。
        名不如實第八名:周瑜  周瑜之功,盡在赤壁一役。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全軍約二十五萬眾,兵臨城下,江東震恐,眾人皆曰當降。周瑜力排眾議,為孫分析曹操必敗的原因,堅定了孫聯劉抗曹的決心。赤壁對壘,周瑜用部將黃蓋火攻之計,火燒赤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北軍大壞,曹公退走?!背啾谥畱饹Q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決定了天下七十二年的分分合合,真有一戰定乾坤之功。但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只看到諸葛舌戰群儒,看不到周瑜決策抗曹;只看到諸葛裝神弄鬼,看不到周瑜火燒赤壁;只看到諸葛捉曹放曹,看不到周瑜以弱勝強。那個“有姿貌”,“性度恢廓”,“精意于音樂”的周郎被“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有折兵”糟蹋得形象全無了?! ∶蝗鐚嵉诰琶簭堖|  我們一說到三國武將,就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可這不過是個人的武力排名,若真說到三國名將,張遼當為第一。張遼武力過人,且有一支于自己的隊伍,建安三年,曹操擒殺呂布,張遼降曹,拜中郎將,爵關內侯,此后二十五年,張遼成為曹操集團戰功最為顯赫的將軍,降昌豯,攻袁尚袁譚,收破緣山遼東諸賊,討陳蘭梅成,守衛合肥,威震江東。凡大小數十戰,沒有敗績,武功赫赫,為曹軍諸將之冠。這其中有兩戰堪稱經典,一是建安十二年,曹操懸軍北征烏丸,袁尚袁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等數萬騎逆戰,兩軍相遇,曹軍輜重在后,大部分戰士沒有披甲,曹操左右的人都感到害怕,只有張遼斗志高昂,勸曹操出戰,于是曹操令張遼為先鋒,將自己的軍旗交給張遼,張遼領軍奮擊,大破匈奴騎軍,斬蹋頓,投降的敵人達二十余萬,逃跑的僅數千人馬。為北征烏丸,取得消滅袁尚袁熙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二是合肥保衛戰,建安十三年,孫領軍十萬向合肥進攻,張遼與樂進,李典領兵七千守衛合肥,眾寡不敵,援兵難至,眾將疑心,張遼以為須“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于是連夜招募敢死隊800人,第二天,張遼披甲陷陣,殺吳軍數十人,斬二將,直沖到孫面前,孫大驚,躲到一個土堆上防守,張遼呵斥孫下來作戰,孫不敢應戰,后來見張遼人不多,將張遼重重包圍,張遼率數十人沖出包圍,見其他人沒有出來,又沖進包圍圈,救出其余的人,雙方激戰了一個上午,吳軍無人可敵張遼的神武,斗志全失,圍攻合肥僅十多天,就不得不撤軍,張遼乘機突擊,孫毫無防備,靠著凌統甘寧等人的拼死保護,騎馬越過斷橋才得以全身而退。合肥一戰,張遼在赤壁失敗之后,以少擊眾,吳人奪氣,不敢北窺,確立了曹軍第一名將的地位。這一戰的影響是如此巨大,即便在十多年后,張遼病重,孫仍告誡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綜觀三國武將,能令一國之主忌憚如此者,張遼之外,又有何人?  名不如實第十名:法正  法正,劉備集團中的主要謀士,陳壽認為“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可以和程昱郭嘉相并列。赤壁之戰后,劉備雖然在荊州暫時穩住了陣腳,但北面要面對強大的曹軍,東面孫也不斷的討要荊州,形勢并不樂觀。這時候,劉璋派法正為使者,請劉備入川抗擊張魯。法正一見劉備,便獻計奪取益州。建安十六年,劉備入川,十九年,劉璋降,劉備領益州牧。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建議劉備乘曹操東歸,漢中空虛之機奪取漢中。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發起漢中戰役。經兩年艱苦的戰斗,在定軍山大敗曹軍,陣斬夏侯淵,又逼退曹操的反攻,取得了漢中大捷的重大勝利。漢中大捷是劉備集團取得的唯一的一次戰略性勝利,它為蜀國贏得了一條具有戰略意義的屏障,正如法正所說:“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室雍、涼,廣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計?!睗h中大捷,法正作為戰役的策劃者和主要謀士,功勛最著。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法正病死。法正死后,劉備集團在軍事上再無建樹,劉備敗于夷陵,諸葛敗于街亭。后人一說劉備集團的謀士,就是諸葛龐統,無人提及法正,《三國演義》中留守成都的諸葛亮也跑到漢中來指手畫腳了,法正一世功名就這樣被諸葛竊取,沉冤不知何時得雪。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什么其實的成語
        名過其實、言過其實、文過其實、談過其實、名副其實等。
        1、名過其實
        【解釋】: 名聲超過實際才能。
        【出自】: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故祿過其功者削,名過其實者損?!?br>【譯文】: 所以俸祿超過功勞的削減,名聲超過了實際的損害。
        2、言過其實
        【解釋】:實:實際。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后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br>【譯文】: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3、文過其實
        【解釋】:文辭浮夸,不切實際。
        【出自】:宋·范曄《后漢書·馮衍傳下》:“顯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過其實,遂廢于家?!?br>【譯文】: 顯宗即位,又有很多短衍因文章超過實際,于是廢黜在家。
        4、談過其實
        【解釋】:猶言言過其實。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后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出自】:唐·盧照鄰《五悲·悲今日》:’嘗謂談過其實,辨而非真。’
        【譯文】: 曾經對談過事實,辯論而不是真。
        5、名副其實
        【解釋】: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
        【出自】:漢·曹操《與王修書》:“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符,過人甚遠?!?br>【譯文】: 您修身養性,水流聲本州,忠誠能成績,為后世美談,名實相符,超過別人很遠。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出自哪里﹖
        出自《寄歐陽舍人書》
        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寫給其師歐陽修的一封感謝信,因為歐陽修曾為作者祖父作墓志銘。文章圍繞墓志銘的功用和寫作展開論述,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
        作品原文
        寄歐陽舍人書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并。夫銘①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②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③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作品譯文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讀誦,真是感愧交并。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么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積極建立功業;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的人,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見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當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作品鑒賞曾鞏十分仰慕歐陽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與唐代的韓愈相提并論,從二十歲起就與歐陽修建立了親密的過從關系。公元1046年(宋仁宗慶歷六年)夏,曾鞏寫信請歐陽修為已故的祖父曾致堯作一篇墓碑銘。當年,歐陽修寫好《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曾鞏即寫此信致謝。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慶歷七年),作者29歲。
        這是一篇獨具特色的感謝信,它沒有平常的客套,也沒有空泛的溢美之辭。而是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文章結構謹嚴,起承轉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寫這封信的緣起與觀誦墓碑后的總的感受。接著敘及撰寫暮志銘的意義。先提出論點“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然后比較銘、史之異同。先言其異,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銘、史對比展開文章,深刻地闡述了銘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談今銘“二弊”,首先是不實;其次是“傳者蓋少”。
        第三段,強調立言者的素質是糾除今弊的根本條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須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總的提出這個論點,然后再分說,“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總說: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二三段為“轉”,最后兩段為“合”,從立言者之論,歸結至于歐陽修身上,盛譽歐陽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賢,深謝歐陽修賜銘之恩。與文章開頭呼應。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曾鞏是最重視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讀者可以看到曾鞏文章的這一特點,結構十分謹嚴,內容環環相扣,起承轉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稱得上曾鞏文章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5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
        北宋文學家。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南豐(今江西)人。少有文名,為歐陽修所賞識。曾與王安石交游。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官至中書舍人。散文平易舒緩,長于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亦能詩。有《元豐類稿》。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015.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