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利”結尾的成語「賣國求利」

        2025年05月21日成語大全10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賣國求利”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賣國求榮近義詞、有多少抗日將領為國捐軀,有多少漢奸敗類賣國求榮、舉出一些賣國求榮的例子、賣國求榮是什么意思 賣國求榮的歷史人物指的是誰、賣國求榮是不是貶義詞、"賣國求榮"出自?、說說漢奸,賣國賊,開國功臣評價李鴻章是否賣國,是否是忠臣袁崇煥都干過什么賣國的事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賣國求利”的詞條資料
        2:賣國求榮近義詞
        3:有多少抗日將領為國捐軀,有多少漢奸敗類賣國求榮
        4:舉出一些賣國求榮的例子
        5:賣國求榮是什么意思 賣國求榮的歷史人物指的是誰
        6:賣國求榮是不是貶義詞
        7:"賣國求榮"出自?
        8:說說漢奸,賣國賊,開國功臣

        9:評價李鴻章是否賣國,是否是忠臣

        10:袁崇煥都干過什么賣國的事

        成語“賣國求利”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賣國裘利
        成語讀音:mài guó qiú lì
        成語簡拼:MGQL
        成語注音:ㄇㄞˋ ㄍㄨㄛˊ ㄑ一ㄡˊ ㄌ一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賣國求榮、求榮賣國
        成語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朱溫三事》:“蘇循及其子楷,自謂有功于梁,當不擢用。全忠薄其為人,以其為唐鴟梟,賣國求利,勒循致仕,斥楷歸田里。”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成語解釋:見“賣國求榮”。
        成語用法:賣國求利作謂語、定語;指人謀求個人的名利。

        成語“賣國求利”的擴展資料

        1. 賣國求榮近義詞
        賣國求榮近義詞:媚外求榮。 媚外求榮 【拼音】:mèi wài qiú róng 【解釋】:媚:諂媚。奉承外國人以謀求個人利益。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表過不提?!?【近義詞】:賣國求榮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自私摘自www.5dyx.cn
        2. 有多少抗日將領為國捐軀,有多少漢奸敗類賣國求榮
        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數不勝數,我們永遠向他們致敬。
        舉例
        張自忠 陸軍二級上將,5戰區右翼兵團指揮兼33集團軍司令。行伍出身。
        山東臨清唐園村人 ,1891年生,字藎忱。 1940.5.16 棗宜會戰中犧牲于湖北南瓜店。
        2.李家鈺 陸軍二級上將,36集團軍司令。南京軍官預備學校,四川陸軍軍官學堂3期 四川蒲江人,1890年生,字其相。 1944.5.21 豫湘桂會戰中犧牲于陜西陜縣秦家坡。
        3.郝夢齡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9軍軍長。保定6期
        山東無棣人 ,1898年生。 1937.10.16 忻口戰役中犧牲于山西忻口南懷化。
        4.陳安寶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9軍軍長。湖北陸軍預備學堂,保定3期
        浙江黃巖橫街鄉馬院村人,1891年生,字善夫。 1939.5.6南昌會戰犧牲于江西南昌去龍里張豐路。
        5.唐惟源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3軍軍長。云南講武堂
        云南江川人,1884年生,字佛川。1941.5.12中條山會戰自戕于山西縣山山頂。
        抗戰時期,一些躲在陰暗角落里的民族敗類沉渣泛起,為了私利,賣國求榮,在侵華日軍的誘迫和扶植下,或明目張膽,或半推半就,或另立山頭,先后在東北、華北、南京、華中、內蒙等地建立起一個個漢奸偽政,為其日本主子在軍事上侵略、政治上統治、經濟上掠奪、思想上欺騙中國人充當罪惡幫兇。盡管那些漢奸偽政都是短命的,最終都遭到了歷史和人民的唾棄,但它們卻在存續期間犯下了幫助日寇實現“以華制華”的圖謀和漢奸賣國等不可饒恕的罪行,被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偽滿洲國:抗戰期間出現的第一個偽政?!熬乓话恕笔伦兒?,日本關東軍宣稱要在東北“建立一個由日本國支持、領土包括東北及蒙古、以宣統皇帝為元首的中國政”。從1932年9月開始,在日本關東軍策動下,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及東蒙地區先后宣布脫離國民政府,并建立了偽政。隨后,在日本關東軍的威逼利誘下,東北三省各縣市的偽政紛紛出籠。1931 年底,日軍將清代廢帝溥儀帶到長春,加緊籌備建立偽滿洲國步伐。1932年3月1日,日本關東軍發表“宣言”,宣布偽滿洲國成立。3月9日,溥儀“就職”典禮和升“國旗”儀式舉行。偽滿洲國“定都”于長春,樹年號為“大同”,以新五色旗為“國旗”,由溥儀出任“執政”,鄭孝胥任“國務總理”,趙欣伯任“立法院院長”,于沖漢任“監察察院院長”,張景惠任“參議院議長”。1934年3月,偽滿洲國改稱為“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改為“康德”。
        偽滿洲國成立后,溥儀就同日本簽訂了賣國條約--《日滿議定書》,甘當被日本人玩弄的傀儡。在隨后的13 年時間里,偽滿漢奸協助日寇在中國東北瘋狂搜刮戰爭資源,并大肆進行殖民教育,給東北人民帶來深重苦難。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發布《停戰詔書》,日本關東軍投降,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曇花一現的日本幫兇。侵華日軍武裝侵占中國東北后,又立即把侵略矛頭指向華北地區。1935年10 月,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南次郎把土肥原派到華北,“積極建立滿洲所希望的親日親滿政”。土肥原決定讓掌控冀東軍政大的殷汝耕首先脫離南京政府,進而實現 “華北自治”。11 月23 日夜,殷汝耕和一批漢奸在天津日租界的一家旅館中聚會,策劃“冀東獨立”,土肥原等一伙日本特務也參加了會議。11月24日晨,殷汝耕由天津返回通州,晚上就召開會議,宣布實行“自治”。11 月25日,“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宣告成立,殷汝耕擔任“委員長”?!白灾螀^域”除原冀東22縣外,還包括延慶、龍關、赤城3縣。12月25日,殷汝耕在日本支持縱容之下,公然宣布將“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改組為“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自任“政務長官”。
        冀東偽政成立后,全面奉行親日賣國政策:在軍事上,與日本建立攻守同盟;在政治上,大聘日本人作顧問;在經濟上,大肆出賣國家經濟主。它盡管打著“自治”的旗號,實際上是日本徹頭徹尾的傀儡。1938 年2 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被其吞并。
        偽蒙古軍政府:大元帝國的迷夢。東蒙三盟加入了偽滿洲國后,日軍關東軍得隴望蜀,繼續向西蒙地區滲透。德王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開始邁出背叛祖國的第一步。德王生于1902年,6歲繼承王位,10歲晉升和碩親王,22 歲升任錫盟副盟長。1929 年,德王被南京政府委任為察哈爾省政府委員。關東軍十分看好德王,多次上門游說拉攏。“九一八”事變后,錫盟盟長索王在德王和關東軍內外壓力下稱病去職。德王代之,由此掌握了盟務大。
        出任盟長后,德王復辟大元帝國的野心畢露。此時,關東軍為了染指西蒙,頻頻向德王示好。而南京政府為了防止西蒙偽化,也不得不派人前去安撫。德王左右逢源于關東軍和國民政府之間。1933年3月,日本關東軍西侵熱河,4 月再占察東多倫。德王決計乘勢破釜沉舟,加快“獨立”步伐。7月,德王召集西蒙各旗王公召開第一次“自治會議”,聯袂向南京政府發出請求“自治”通電;8 月,再電南京政府,宣布西蒙準備成立“自治政府”,局勢驟然緊張。蔣介石擔心德王投向日本,決定退讓一步,成立直行政院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由于其他王公大多年邁多病,蒙政會大一開始就落在德王之手。蒙政會成立不久后,德王感到非但“獨立建國”愿望沒有實現,其活動還要受國民政府,甚至是察哈爾、綏遠兩省的制約,心存上當受騙之意。加上關東軍加緊策動工作,向其提供了大量槍彈和經費。于是,他決定鋌而走險,徹底走親日路線,開始頻頻與關東軍接觸,商討建立“蒙古國”事宜。為了防止西蒙全部被德王裹脅而去,國民政府于1936 年1 月25 日,明令將蒙政會一分為二,另行組織綏境蒙政會,將德王所轄一部分改稱察境蒙政會。
        1936年2月10日,德王在王府大蒙古舉行“蒙古軍總司令部”成立典禮,并以成吉思汗 30世子孫名義宣讀誓詞,表示“誓愿繼承成吉思汗偉大精神,收復蒙古固有疆土,完成民族復興大業”。日本關東軍參謀長西尾到會表示祝賀,強調“日蒙攜手,親密合作”。5月初,德王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正式成立“蒙古軍政府”。隨后,日本關東軍與德王商定,武力西犯綏遠,結果被傅作義所部一舉摧毀關東軍特務機關,并重創德王偽蒙軍。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傅作義奉命向德化進攻,德王倉皇逃回蘇尼特旗王府,再度掛起察境蒙政會招牌,以此為緩兵之計,偽蒙古軍政府遂告一段落。
        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群奸同流合污。1937年8月27日,日本關東軍攜偽蒙軍攻占張家口。張家口商會于品卿投敵,組織“張家口治安維持會”。9月4日,在日本關東軍操縱下,以“張家口維持會”為基礎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侵華日軍占領大同后,召集當地漢奸成立“晉北自治政府”。
        1939年5月,諾門坎事件爆發后,侵華日軍北進計劃被蘇軍挫敗,日本軍部深感北方防務軟弱,指示駐蒙軍加快“蒙疆防共地帶”建設,促成各偽政合并統一。在日本關東軍應允將察南、晉北偽政降為地方政后,德王于8 月29 日召開“第4 次蒙古大會”,通過了政合并方案。同年9 月1 日,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成立,德王擔任“主席”,于品卿、夏恭為“副主席”。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成立后,德王會同侵華日軍,采取嚴格的經濟統制政策,開發產業、壟斷金融、控制交通,對“蒙疆”經濟資源和人民財產進行了野蠻劫掠。1945 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蘇蒙聯軍迅即占領德王府。德王等人逃遁,由日本人一手扶植的偽蒙小王朝頃刻之間土崩瓦解。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傀儡政。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后,侵華日軍為打擊國民黨政府的抗戰意志,指令親日分子、原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王克敏組成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發表宣言,以五色旗為“國旗”,以卿云歌為“國歌”,“定都”北平,并將北平改為北京,轄河北、山東、山西、河南4 個“省公署”和北平、天津2 個“市政府”。1938 年2 月,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也并入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日軍為把華北建成“以戰養戰”的戰爭資源基地,對華北資源進行了空前野蠻、貪婪的掠奪,不計其數的煤、鐵、鹽、棉及糧食被日軍戰爭機器吞噬。日寇還在華北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大肆宣揚所謂“王道思想”,以泯滅我民族抗戰精神。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投降后,華北群奸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或攜家眷細軟外逃,或托關系尋找新靠山。歷時8年之久的華北偽政曲終人散。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北洋遺老通敵。 1938年1月初,日軍占領華中大部地區后,決定在華中建立親日政。華中日軍特務機關長原田熊吉看上了唐紹儀,多次前往上海游說讓其出面“組閣”,但不久唐被刺身亡,只好另覓名流。后來,原田熊吉選中了曾在北洋政府任職的梁鴻志,認為他是“進行新政機構建設的最合適人選”。
        1938年3 月28 日,“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在南京成立,梁鴻志任“行政院長”,溫宗堯任“立法院長”,陳群任“內政部長”,下轄蘇、浙、皖3個“省政府”和南京、上海2個“特別市政府”。華中偽政府成立后,梁鴻志一伙對主子的意圖心領神會,在他們登臺的兩年時間里,以“維新政府”的名義組建漢奸軍隊,訂立賣國條約,出賣華中資源,劫掠人民財產,發行偽鈔,控制金融,犯下了累累罪行。1940年3月,汪偽國民政府成立后,該偽政被吞并。
        偽國民政府:汪精衛叛國求榮。1938年7月,日本對蔣介石的誘降工作失敗后,決定撇開蔣介石,誘降汪精衛,于是日汪勾結愈加密切。11月中旬,雙方代表在上海重光堂簽訂密約,并擬定汪精衛從重慶出逃。12 月18日,汪精衛、周佛海等人秘密逃離重慶,后經昆明到達越南河內。12 月29 日,汪精衛在香港向蔣介石等人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艷電”,明確表示了其賣國立場,希望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與日和談。
        汪精衛的賣國投敵立刻遭到了全國各黨派人士的強烈聲討,一致要求通緝和嚴懲賣國賊。1939年元旦,蔣介石召集國民黨中央執行、監察委員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決定永遠開除汪精衛黨籍,并撤銷其一切職務,同時要求搶在汪離開河內到南京籌組偽政府之前將其殺掉。軍統局局長戴笠奉蔣介石之命,偕大批軍統特務立即飛往河內,準備刺殺汪精衛。但因情報失誤,軍統在河內的刺殺行動失敗。刺殺事件發生后,日本政府決定派人前往河內,將汪精衛轉移到安全的地方。3月25 日晚,汪精衛一行登上了租借的法國貨輪“芳 福林哈芬”號,后轉移到了日本貨輪“北光丸”上,于5月6日抵達上海。同月,汪精衛赴東京,與日本首相平沼騏一郎會談,乞求建立偽中央政府。1939年底,汪精衛和日本秘密簽訂《日華新關系調整要綱》,以出賣國家領土主為代價,換取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
        1940年3 月30 日,汪精衛將北平、南京的傀儡政合于一體,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自任“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院長”。汪在“就職”典禮上稱:“全國以內只有此唯一的合法中央政府?!北M管表面上華北、華中偽政宣告解散,但由于得到華北日軍的支持,華北偽政更名為“華北政務委員會”后,實際上自成一體,根本不認同汪偽中央。汪偽政建立后,一方面,實行與日本所謂“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原則,瘋狂劫掠淪陷區經濟資源,協作“大東亞圣戰”;另一方面,積極在敵占區建立各級偽地方政,組建偽軍,以“和平反共建國”為口號,破壞抗戰,配合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清鄉”和“掃蕩”,殘酷殺害淪陷區人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陳公博主持召開了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最后一次會議。會議決定解散偽國民政府,將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改為“南京臨時政務委員會”,“軍事委員會”改為“治安委員會”,會后發表了《國民政府解散宣言》。至此,汪精衛傀儡政正式宣告滅亡。摘自www.5dyx.cn
        3. 舉出一些賣國求榮的例子
        比如:石敬塘(這人不僅活著害人死了一樣害人),汪精衛(不用解釋,大漢奸一個),秦檜(這家伙太出名了岳飛就是死在他手下的)慈禧太后(這個人想山寨武則天成個政治家,結果成了陰謀家,而且陰了大半個中國),漢奸太多了,數不勝數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4. 賣國求榮是什么意思 賣國求榮的歷史人物指的是誰
        政治手段 秦檜的一種手法是背后撥弄是非,造謠離間,出賣同他共事的大臣。紹興七年(1137年),張浚要求離開右相的職位。宋高宗趙構問他:“誰可代替你呢?”張浚不說。趙構又問:“秦檜怎么樣?”張浚說:“與他共事,才知他不光明磊落。’趙構說:“那就用趙鼎。”趙鼎接替了張浚的宰相職務。后來張浚受到迫害,要把他安置在嶺南,趙鼎就約同事解救,與大臣張守面奏趙構,每人都千官萬語為張浚求情,唯獨秦檜一言不發,原來趙鼎、張浚很合得來,張浚先任宰相,竭力引薦趙鼎。他們曾討論過人才問題.張浚激動地談秦檜“善良”。趙鼎說:“此人得志,我們就無所措手足了,”張浚不以為然,所以也引薦過秦檜.后來知他不光明正大,就不再推崇他了.秦檜因此懷恨張浚,用挑撥手法告趙鼎說:“皇上想召用你,而張浚拖延扣留。這就激怒趙鼎去排擠張浚。秦檜在樞密院只聽趙鼎的指使,而趙鼎素來就討厭秦檜,經他這一撥弄,趙鼎反而對他深信不疑,最后他們都被秦檜所排擠。趙鼎與張浚晚年在福州相遇,談及此事,才知都被秦檜出賣了。 秦檜的第二種手法是言語不多,卻很毒,甚至以一語害人.正如《宋史》中所說,秦檜陰險如懸崖陷阱,深危莫測.群臣討論政事,還沒有據理力辯,他用一兩句話就否定了.李光曾與秦檜爭論,發育稍微觸犯了秦檜,秦檜就不說話了.等李光說完,秦檜慢慢地說:“李光沒有作大臣的禮法。”趙構聽后,對李光十分生氣。所以史書上指出秦檜凡陷害忠良,一般是用這種術。 秦檜的第三種手法是一意孤行,排除異己,必欲置反對者于死地而后快.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書,愿斬秦檜以謝天下。頃刻受到秦檜打擊,把他貶往昭州(今廣西乎樂)“編管”(宋代官吏,因罪除去名籍貶謫州郡,編入該地戶籍,并由當地官吏管束)。他因小妻臨產,想稍晚幾天再走,結果秦檜派人叫他戴上刑具,押送昭州.秦檜還覺得對胡銓處理過輕,不足以“貶一警百”,使反對議和的人從此俯首貼耳,箝口不官,因而迫使趙構發了一道詔令,說胡銓上疏是放肆稱兇,倡導犯上之風,告誡朝廷內外,不得效法。大臣陳剛中支持胡銓上書,秦檜大怒,把他弄到贛州安遠縣。安遠縣地處邊遠山區,條件極差,瘴氣很盛,當地諺語說:“龍南、安遠,一去不轉。”意思說,到安遠是一去不復返了,必然死在那里。陳剛中果然死在安遠.邵隆在商州(今陜西商縣)十年,披荊斬棘地進行治理,招回流散人手,發展生產,多次打敗金兵。正值“紹興和議”簽訂,把商州割與金國,邵隆很不滿意.后來任命他主管金州(今陜西安康),他曾出兵金統治區.秦檜懷恨,就調他去主管敘州(今四川宜賓市),但仍不解恨,就暗中派人用毒酒殺害了他。故將解潛罷官閑居,因不同意和議,被流放南安(今江西大余)而死。大臣白鍔說秦檜辦事荒謬反常,被刺配萬安軍(今廣東海南島萬寧)??梢赃@樣說,翻開《宋史·秦檜傳》,幾乎是滿篇記載著秦檜血淋淋的害人帳。 秦檜的第四種手法是屢興大獄,株連無辜,迫害與他稍有些微異意的人.秦檜晚年更為兇殘.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又興起王庶二子(王之奇、王之荀)、葉三省、楊煒、袁敏求四大獄。誣陷他們有“誹滂罪”。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趙令衿看秦檜的《家廟記》,口念“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結果被告。有人又告趙鼎的兒子趙汾同趙令衿飲宴后厚贈禮物,“必有奸謀’,就送趙令衿入獄。秦檜在他的“一德格天閣,,里寫上趙鼎,李光,胡銓的姓名,“必欲殺之而后快。”此時趙鼎已死,恨不能處置,就想捕殺他的兒子趙汾,秦檜尤恨張浚,將他編管水州(今湖南零陵),指使其死黨張柄坐鎮潭州(今湖南長沙),與郡丞汪召錫共同監視.秦檜甚至要趙汾捏造事實,誣陷自己與張浚、李光、胡寅“謀大逆”,這次株連賢士五十三人.興起這個大獄之時,秦檜已是奄奄一息之日了。 秦檜還搞文字獄.太學生張伯麟在壁上題詞:“夫差,你忘記越王殺害你的父親嗎?”結果被打幾十大板刺配吉陽軍(今廣東海南島南部)。沈長卿曾與李光反對議和,又與芮燁同寫一首《牡丹詩》,其中有“寧令漢社稷,變作莽乾坤”的句子,被告后也遭貶謫。 秦檜搞株連無辜,舉不勝舉.岳飛被害時,株連坐牢者六人,審訊岳飛的大理寺丞認為岳飛無罪,均遭貶黜,上書為岳飛喊冤的,被捕殺于獄中。趙鼎被貶謫請后,他的門生弟子,僚都被虛構罪名,加以陷害。 秦檜對反對過他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于細微末節之處持有異意,也絕不放過.聽到趙鼎死訊而嘆息的人也被治罪。有人寫詩送別胡銓,也遭編管.一次,秦檜舉行家宴,叫戲子演戲,一個扮小官戲子的頭發上的大環跌落在地。一戲子問:“這是什么環?’小官說:“二勝環(諧音為‘二圣還’,二圣指宋徽宗,欽宗,均被金俘去)”,戲子說:“你坐太師(無意中涉及秦檜,因他稱秦太師)椅,為什么把‘二勝環’丟在腦后!”意思是說坐上太師椅,就把二圣南還的事置之度外了.頓時人都失色,秦檜大怒。第二天就把戲子都關在牢里,有的還死去。 國之巨蠹,竭民膏血。賣官鬻爵、開門納賄?!氨O司、帥守到闕,例要珍寶,必數萬頃乃得差遣”,“臘月生日,州縣獻香送物為壽,歲數十萬”(《續資治通鑒》)。其積蓄財富足可敵國,“其家富于左藏數倍”,秦檜家的財產比皇帝的還要多幾倍。另外飛揚跋扈,到處霸占田產,秦檜所建的相府園宅在他死后被拿來用作宋高宗退位當太上皇的居所德壽宮,足見其規格之高,現在德壽宮已被考古發掘。秦檜用人,盡用贓官墨吏,要是有贓污不法被舉訟的,“檜復力保之”。其結果是,“贓吏恣橫,百姓愈困。”。在秦檜當國時期,朝廷財政由于秦檜集團的貪瀆,陷入全面窘困,“府庫無旬刀之儲”。如此尤嫌不足,更加以橫征暴斂,秦檜下達指令,“密諭江、浙監司暗增民稅七八”,結果導致“民力重困,饑死者眾?!? 摧毀國防,敗壞軍力。秦檜當國,把南宋之初在與金人的長期抗戰鍛煉出來的良將勁卒盡加殺害和驅逐。由于秦檜的賣官鬻爵,新上任的軍官根本不會治軍,只會撈錢,“為將帥者,不治兵而治財,刻剝之政行,而附摩之恩絕;市井之習成,而訓練之法壞。二十年間,披堅執銳之士,化為行商坐賈者,不知其幾?!保ā断的暌洝肪?89)。這些人整天朝游暮宴、安富尊榮、醉生夢死,南宋初年軍隊的抗敵銳氣,經秦檜主政二十年間,喪失殆盡。跪拜忠魂 南宋時,人們聽到岳飛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聞者流涕。”下至三尺孩童,都對秦檜怨恨.群眾用面粉捏成秦檜形象,放油鍋中煎炸,后來簡化制作過程,只剩得兩條長腿,變成現在油條的樣子。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叫它“油炸檜”。元朝時,人們在秦檜墓前便溺,稱他的墳是“遺臭?!薄R皇状蛴驮娭姓f,“太師墳上土,遺臭遍天涯。’明朝時,有人在岳飛墓前植檜樹,舉刀一劈為二,號稱“分尸檜”;又鑄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卨四人跪像于岳飛墓前。清朝時,某劇場演秦檜害岳飛的戲,演得逼真,觀眾同情岳飛,有人竟跳上戲臺將飾秦檜的演員打倒。 由于人民十分痛恨秦檜,因此就用故事,傳說、神話等多種形式去鞭撻、譏諷他。傳說明朝萬歷年間,京口人鄔某游于杭州,見屠豬者把豬毛去后,豬腹有五字:“秦檜十世身?!边€有一個“鐵鞭打秦檜”的故事:張先生夢入岳廟,岳王以客禮相待,張辭行后,聽到廟后樹林中有哀號聲,上前見一囚犯反吊于樹上,一力士拿鐵鞭狠抽。張問:“什么人?”囚犯說:“我是秦檜,岳王法規定,每天打一百鐵鞭,你與岳王友好,能否請岳王免去今天這百鞭?”張答應了,又去見岳王.岳王已預知來意,不以禮待,且大聲責罵:“你向來與我同事,我被秦檜殺害,你只幸免,今日為什么隱去過去的事,反而為賊哀求。可快走,姑且寬恕你?!睆垈}皇離去,再過樹林下,見執鞭者又增一人,告張曰:“岳王因你為囚犯說情而怒,叫今天再加鞭一百。”張大為驚恐而醒悟。第二天,他臉發熱背出汗,急去岳廟中拜謝,幸而沒有得病。這個夢說得何等地好啊! 秦檜兩次竊踞相位,達十九年之久。他勾結趙構,包藏禍心,首倡與金和議,屈膝投降,誤國害民,敗壞倫理。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無恥之徒受到秦檜擢用。他操縱柄,遍布特務,小有議論,即遭捕殺。暗中偵察皇帝動靜。南宋軍國事務,由他一人獨攬。秦檜死后,趙構說,我不用在膝褲中藏匕首了。趙構甚至說,對秦檜經歷了“初奇檜,繼惡檜,后愛檜,晚復畏檜”的過程。 金國對其走狗秦檜之死,反應則是極為惋惜。秦檜死后,韓侂胄追奪秦檜王爵,改授其“謬丑”稱號,并大舉北伐,不幸戰敗之后被迫與金國簽訂了“嘉定和議”。而在和議之時,金國提出的一個重要條件竟然是宋朝必須把秦檜“謬丑”的稱號去掉。可見金國對秦檜之重視。 今天,在杭州古木森森的岳廟里,高掛著葉劍英元帥手書“心昭天日”的巨匾。大殿里岳飛塑像是紫袍金甲,氣宇軒昂,按劍而坐。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卨的鑄像,袒臂反剪跪在岳飛墓地墻根的鐵柵欄里.這是歷史作出的最公正的判決,民族敗類的可恥結局。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5. 賣國求榮是不是貶義詞
        賣國求榮是貶義詞
        賣國求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mài guó qiú róng,意思是指出賣國家利益謀取個人利益。[1]
        中文名
        賣國求榮
        讀音
        ?mài guó qiú róng
        釋義
        指出賣祖國利益獲取自身榮譽
        出處
        洪邁《容齋隨筆》
        近義詞
        賣主求榮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媚外求榮
        【拼音】:mèi wài qiú róng
        【解釋】:媚:諂媚。奉承外國人以謀求個人利益。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表過不提?!?br>【近義詞】:賣國求榮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自私來自www.5dyx.cn
        6. 賣國求榮出自?
        成語賣國求榮釋義勾結投靠敵人,出賣國家的益,謀求個人的富貴。來源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六:“蘇循及其子楷自謂有功于梁,當不次擢用。全忠薄其為人,以其為唐鴟梟,賣國求利,勒循致仕,斥楷歸田里。”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7. 說說漢奸,賣國賊,開國功臣
        賣國賊這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色彩的貶義詞,李淵算不算賣國賊?身為隋臣,為保全實力向匈奴稱臣。凌煙閣24功臣就更不必說了,簡直就是賣國賊大聚會,幾乎各個都是隋朝官宦出身,幾乎人人都曾任隋朝官職。賣國的行為是事實,但要看賣的是一家之國還是天下之國(這是從后世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講究的是家、國、天下,家是指家族),毀天下而利一家是為賊,毀一家而利天下就不可稱賊。但也別把古人拔得太高,畢竟有他的歷史局限性,君不見亞圣的思想理論在古代從未有過市場,就是今世也是和者甚寡。所以我覺得賣國其實是一種個人道德操守,別管誰對誰錯,也別管逆流順流,不能矢志不渝的背叛者就是賣國。內容來自www.5dyx.cn
        8. 評價李鴻章是否賣國,是否是忠臣
          當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大門的時候,面臨著內憂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視而不見,或者認為外國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槍洋炮當作妖法,對他們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懼;或認為外國利器神妙莫測,無法學習;認為學習西方就是以夷變夏。李鴻章當時中國極少數能夠正確對待西方技術的人之一,他在頑固派的阻撓和謾罵之下,極力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大型兵工廠,第一座煉鋼爐,第一條鐵路,第一個煤礦,第一個紡織廠,第一支近代海軍,第一艘輪船,第一個到西方的留學生等等,洋務派創造了中國近代的許許多多的第一,無疑為中國的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
          李鴻章所主持的洋務運動只是單純地學習西方的科技,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號稱東亞第一,結果呢?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不論洋務運動的結果如何,洋務運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和進步的方向。
          李鴻章創辦了第一個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獲利高達六百多萬兩,但大都歸入他的私囊。李鴻章死后留下四千多萬兩白銀的遺產,致使民間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近代主要的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簽訂的,簽訂《中俄密約》時,還接受了三十萬盧布的賄賂。
          李鴻章簽訂了一些不平等條約,但他只是簽約者,并非決策者,最終還是要由清政府來決定。況且,就算他沒有簽約,也會有其他人來簽。以中國當時的力量,難道別人來簽,會有更好的結果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占據北京,中國處在危難之際,年邁的李鴻章是當時唯一可以同列強周旋的人物。
          《中法新約》的簽訂,中國不敗而敗,李鴻章要負主要責任。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鴻章避戰求和的妥協政策。
          《中法新約》是主要不平等條約中,中國受損害較少的一個條約。中法戰爭,中國在局部戰場取得勝利,李鴻章認識到腐朽的清政府只是個“紙糊的屋子”,他只是個“糊裱匠”,能夠做到趁好就收,是中國最不壞的結果,這個時期,東方的日本對中國侵略野心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日本對中國的威脅比法國更大,如果陷入中法戰爭,日本可能趨虛而入。他對清政府虛弱的本質有著清楚的認識:“一時戰勝,未必歷久不敗,一處戰勝,未必各口皆守”。因此,李鴻章的做法是理智的,因為戰爭長期打下去,腐朽的封建主義是無法戰勝資本主義的。如果戰敗,很可能就是割地賠款,對中國的損害會更大。
          法國雖然軍事力量強大,但光有先進的武器不一定就能取勝。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中國官員都像林則徐那樣抵抗,英國人是無法打到南京的。李鴻章是個典型的封建官僚,他的避戰求和政策,也是想博得慈禧的歡心。甲午戰爭前前,李鴻章明知要添加新艦,但海軍經費被挪用于頤和園的修建和慈禧六十歲生日的準備活動,他不肯為海軍艦只去得罪慈禧太后。戊戌年間,他明知中國需要變法,并對康有為等維新派表示好感,然而,他最終還是站在慈禧太后一邊。來自www.5dyx.cn
        9. 袁崇煥都干過什么賣國的事
        袁崇煥被認為漢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幾件:
        一、犧牲覺華島換來的“勝利”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糧食緊缺陷于困境之時,袁崇煥抗命不遵,執意不將覺華島上的大批糧食、物資、輜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區,而且還將島上軍民滯留在危險的地方不管不顧,自己龜縮于寧遠城內,連事先將覺華島軍民撤入城中的動作都沒有,最終導致了覺華島上數萬軍民被屠殺,糧食、物資、輜重、船只被洗劫、焚毀一空。而實際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諜報,所以他有意放棄覺華島的舉措非常可疑。實質上整個過程中是袁大人“喪軍無算,掩敗為功”。
        二、面對空虛的沈陽拒不策應友軍和盟友
        后金為了打破明朝對其經濟和軍事封鎖圈,攻擊朝鮮之時,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陽空虛的情況下,執意不援救朝鮮,拒絕策應東江鎮,按兵不動實施“觀望養敵”,在朝廷連續兩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僅讓后金使朝鮮向其屈服,還導致了地處“明、金”中間的蒙古部落對明朝失望和寒心,為最終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筆,還讓東江鎮蒙受了損失,失去了朝鮮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斷絕了朝鮮提供的軍械和糧餉,使東江鎮安置流民、出擊后金失去了絕大部分后勤給養,而這些費用將來得由明朝朝廷來承擔,給當時已經很拮據的明朝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且離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讓后金獲得了拓展空間。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態度和造成的惡劣影響是十分可疑的。
        三、離奇緩慢的修城進度
        為了“盡快”將城池修筑完成是袁大人放棄策應友軍和盟友的理由,可他的“進度”卻跟不上他自己說大話的速度。東江鎮和朝鮮遭受攻擊是從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到四月,在此之前袁大人就開始修筑大凌河和右屯衛,又過了兩三個月,當后金來擊袁大人的城池時右屯和大凌河城池竟然還沒有修完……若從后金擊東江鎮和朝鮮算起,都足足有半年有余的時間,若從寧遠之戰之后算,時間可長了得不得了。
        從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圍攻寧遠、焚毀覺華島算起,到來年正月,整整一年時間,期間后金并沒有南侵。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后金曾征討過一次蒙古,之后因為毛文龍鞍山而折回,努爾哈赤于同年八月十一日死,死前還被毛文龍在沈陽周遍和薩爾滸追殺過。努爾哈赤死后后金內部為爭奪汗位而耗了幾個月時間,期間后金沒有精力對外作戰,次年正月(1627年)侵略朝鮮,并沒有對袁大人這邊有什么動作,而且此時袁大人還在和后金“議和”,所以他修城池的時間應該很充分,前后加起來足有一年半之多,但當后金進攻時他卻還沒有修完。
        后金軍先輕取明軍修筑未完的大凌河、右屯衛兩城,在攻寧遠之時候又占領了塔山等地,撤退之時一并毀之。袁崇煥雖然守住了“寧、錦”,但他用“議和”拖延時間爭取修筑的城池幾乎都報廢了,且還犧牲朝鮮和東江鎮。袁崇煥所謂“敵知,則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化為了泡影;袁崇煥所謂:“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倒是成為了現實,而“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成為了一大敗筆,皇太極根本沒有議和的誠意,反倒是先把袁大人的兵給“緩了”,攻打東江、朝鮮后馬上就來擊錦州、寧遠。袁大人離奇緩慢的修城進度使他犧牲了東江鎮和朝鮮換來的時間,也沒有能將城池修筑完成,這跟他之前拒絕策應盟友和友軍聯系起來,不禁讓人懷疑他以修城池而不策應的真實動機。
        四、刻意將明軍引入死地
        袁崇煥因為“寧錦大戰”時不救錦州而遭非議,“暮氣難鼓”而辭,其職務由關內的王之臣接任。此時,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要求放棄了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對設“寧錦防線”。與此同時,明朝前線將領也對守錦州提出異議,駐守該地的總兵尤世祿稱錦州“城池遭雨崩頹,萬不可居”(《三朝遼事實錄》卷17)要求撤往杏山。駐塔山守將認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別所”
        (《三朝遼事實錄》卷17)。兵部侍郎霍維華雖然認為錦城不能輕易放棄,根據眾將的異議他也不能不總結為:“賊至,則堅壁清野以待?!?br>在諸多提出放棄錦州的意見中,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的力度最強硬,用辭也最為嚴厲說:“錦州遐僻奧區,原非扼要之地。當日議修已失策,頃以區區彈丸幾致撓動乾坤半壁,雖幸無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竊意今日錦州止可懸為虛著,慎弗狃為實著,止可設為活局,慎弗泥為死局。”《天啟七年七月實錄》。
        其實眾多的將領和大臣都認為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為錦州的特殊地形。錦州地處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間,由寧遠至錦州時又必須經過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處被制約,那錦州就和后方斷絕聯系了,袁崇煥在“寧錦大戰”時無法有效增援趙率教,洪承疇在“松錦大戰”時救援不了祖大壽都是因為這個地理缺陷。解放戰爭期間蔣委員長的海陸空絕對優勢也在塔山受阻,最終無法增援錦州而吃了敗仗??梢婂\州實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圍困則無法救援,“寧錦大戰”時若非毛帥攻打后金重鎮遼陽,皇太極是不會那么快撤軍的,后來“松錦大戰”中明朝軍隊的失敗將提前上演。所以當時的督臣閻鳴泰在評價“寧錦大戰”時曰:“雖幸無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張“錦州止可懸為虛著,慎弗狃為實著,止可設為活局,慎弗泥為死局”。他的斷言完全預見到了今后兩位將錦州“慎弗狃為實著”最終淪為“死局”之人物的結果,他們分別是袁崇煥、洪承疇~!
        在明朝將領和大臣們經過廣泛而慎重的討論,并認真而深刻的總結實戰教訓以后,錦州守到次年二月終于放棄。應該說此時王之臣放棄錦州而守寧遠,既遵從了閻鳴泰的意見,又回到了孫承宗四年成功守遼的路子上。
        到了崇禎元年三月,明軍已放棄完全錦州、塔山、杏山一帶。該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極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壞了錦州、高橋、杏山三城,并毀掉十三山以東臺站三十一處,《滿文老檔》太宗朝第10冊記錄了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紀》記載:“五月辛未,明人棄錦州。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錦州、杏山、高橋三城,毀十三站以東墩臺二十一?!?br>從后金占領錦州也放棄的舉動來看,為了攻打錦州付出了沉重代價的皇太極其實根本不想要錦州,他攻打錦州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消滅明朝軍隊和劫掠城池里的糧食而已,這足以說明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閻鳴泰的斷言成為了現實。
        “寧錦大戰”之前,袁崇煥為了錦州這個“非扼要之地”空耗國家財力、犧牲戍邊將士,且放棄策應而導致友軍重大損失、盟友向敵人妥協已經是罪大惡極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時卻以“且守且戰,且筑且屯”的“守為正著”則可“五年平遼”之荒謬說辭哄騙崇禎,在明朝軍隊主動放棄錦州回歸正確選擇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錦州大興土木,耗費國家極為有限的財力、物力,用銀子堆砌錦州這個巨坑,最終導致了“松錦大戰”明軍在錦州被圍點打援的全面失敗。袁大人的所作所為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漢奸行為。
        五、有意削弱危險的薊門
        天啟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遷,召城大戰后薊門外的蒙古部落朵顏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過一次努力拉攏朵顏三十六家但失敗了。此時,薊門外就顯得形勢就緊張起來了,于是朝中許多大臣都提出薊門防務緊要,必須切實加強。
        可袁大人卻在此時調動兵力充實關外,絲毫沒有加強薊鎮的意思?!冻绲濋L編》中有這樣的記錄:“關內兵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五員名,關外七萬八千三百四十員名。”但到了十二月,關內關外的兵力“關外官兵七萬一千余員名,關內官兵四萬二百余員名”。所謂“關內”就是薊鎮,所謂“關外”就是遼東鎮,薊、遼設督師就是總領兩鎮。關內兵減少就是抽調了薊鎮兵力一萬多到遼東鎮,遼東鎮的兵沒有增加反而略有減少是因為當時關外已經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關內的精銳來充實,所以沒有形成大量“減額”。這個“汰兵減額”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來的,《崇禎實錄》中有記載:“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華殿,以錦州軍嘩、袁崇煥請餉疏示;閣臣求允發。上責戶部尚書畢自嚴;又曰:‘崇煥前云汰兵減額,今何仍也’?王在晉曰:‘減汰,當自來歲始’。”由《崇禎實錄》的內容可以看出,當時薊鎮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導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調動了兵力,以薊鎮的精銳充實關外寧錦防線。
        事實上若袁大人不大興土木修建錦州,并增加錦州的駐軍,明朝是有時間和財力提高薊鎮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為薊、遼兩鎮的督師不思增加薊鎮的兵力,卻選擇了臨時抽調寧錦的守軍以“增戍關門”的方式“往備順天”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完全是敷衍的態度,當皇太極真的從遵化入塞之時,在山海關的趙率教僅能帶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說明袁大人這種部署的虛偽。
        許多人討論薊鎮是否于袁大人直接統轄的問題,其實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薊鎮薄弱,但兵員和糧餉都優先滿足袁大人的錦州了,想加強薊鎮也沒有辦法,在朝廷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執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導致“厚”錦州而“薄”薊鎮,有了這樣的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許多人都提出薊鎮應該加強。
        但袁大人不是調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險的薊鎮脫離關系,袁大督師上奏崇禎,曰:“若順天等處,則聽督撫為政,臣不敢越俎而議者也?!?br>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負責任最終才導致了薊鎮被突破,應該說袁大人“厚”錦州而“薄”薊鎮的方略是一個非常離譜的敗筆。
        若袁大人不修建眾人都反對而之前剛剛放棄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錦州,明朝沒有任何理由不加強薊鎮的防御,薊鎮的防御也沒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財力和兵力都耗在錦州了,薊門自然空虛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糧資寇
        天啟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遷,召城大戰后朵顏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師薊、遼時已經是崇禎元年(1628年)了,該年崇禎曾作過一次努力拉攏朵顏三十六家,這是崇禎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來失敗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給喀喇沁部開馬市,要用糧食接濟朵顏束不的部,這完全是以糧資寇。
        崇禎在袁大人上奏要開馬市后認為這是以糧資寇,于是連發詔書斥責曰:“據報西夷市買貨物,明是接應東夷,藉寇資盜,豈容聽許?”
        袁大人抗辯提到薊門防御但重點卻是開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開馬市“萬一夷(喀喇沁)為向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蓖瑫r,袁大人還保證他接濟的這些蒙古部落“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但崇禎駁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禎強調:“西夷通奴,譏防緊要。奏內各夷市買布帛于東,明是接應,何以制奴?著該督撫嚴行禁止。”可袁大人還是置若罔聞。后來崇禎勉強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糧形式接濟,不餓死就行了,而且撫賞和剿滅相結合,如果有什么異常直接撲殺掉,而袁大人始終認為他撫賞的蒙古部落“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均以撫賞和接濟。而不幸的是薊門外的喀刺泌部不僅為皇太極入塞帶路,并且為其籌備糧草。
        《明史記事本末補遺》中記載了翰林院編修陳仁錫在寧遠的見聞,其中提到朵顏束不的部派出兩千人的隊伍來寧遠買糧食,其中還有四百滿人諜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內計四百余人,不將弓矢”,這不是為后金買糧食還能干什么?這在當時的遼東已經是世人皆知了,陳仁錫提到當時的士紳“寧遠武進士王振遠、陳國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備,可夜掩而殺之”,可此時的袁大人不顧崇禎的斥責,明目張膽的在寧遠賣糧食給后金,這是多么惡劣的漢奸行徑。談遷的《國榷》也有如下記載:“朵顏三衛及建虜大饑,三衛夷半入于建虜,束不的求督帥開糶于前屯之南臺堡,互市貂參。邊臣俱不可,獨崇煥許之。蓋束不的為建虜積谷,謀犯薊西,雖有諜報,崇煥不為信?!?br>綜上所述,可以說袁大人是頂著崇禎連續兩次駁斥,對所有邊臣的反對置若罔聞,還壓制要求剿滅為后金采辦糧食的諜哨之意見,一意孤行為饑荒中的后金置辦糧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糧資寇,是非常可疑的漢奸行為。
        七、斷絕東江鎮的給養以“配合”后金蠶食明在遼南、遼東的控制區
        袁大人申請將東江鎮的軍餉、糧餉由他來發送,崇禎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東江鎮的給養,但袁大人非但沒有及時撥發給東江鎮,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發一舟一船往東江,不得售一米一魚與東江。與此同時,皇太極發兵猛攻東江鎮,到崇禎二年,東江鎮在遼南、遼東領土幾乎全部喪失,至四月,東江原本在遼東、遼南的數十堡只保有海州、橫山、鎮江、蓋州。
        在斷絕東江鎮的給養以“配合”后金蠶食明在遼南、遼東的控制區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斬毛帥于雙島。當時一共羅列了十二條罪名,其中最后一條名是:“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這簡直顛倒黑白到極點了,就東江鎮現占據的堡和島不說,這個東江鎮原本就是毛帥帶領兩百余個家丁白手起家的,這個“鎮”都是從無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復寸土”?袁大人在崇禎二年三月把糧食用來“資寇”、“養敵”,而轉過臉來卻把整個東江鎮餓得“人皆菜色”,在友軍遭受攻擊之時袁大人采取“觀望”態度,可最后居然還以“觀望養敵”的罪名污蔑東江鎮,袁大人這種“厚”敵人而“薄”友軍、顛倒黑白的漢奸行為顯得十分的詭異和可疑。
        八、擅殺毛帥而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顧之憂
        早在廣寧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練兵的游擊毛文龍就受王化貞、熊廷弼派遣深入敵后,聯絡遼民,以牽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當時他僅率家丁、軍士二百余人,按照許多網友的說法真比李云龍還不如,可后來毛文龍就是用這個班底在敵后策動了聲勢浩大、風起云涌的反抗運動,被后金視作心腹大患,他所創建的東江鎮巍然屹立于敵后,成了牽制后金遠途作戰的一顆釘子,長期制約著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龍攻克櫻桃渦、渦站。
        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龍的部隊攻克滿浦、昌城。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龍部攻克永寧等堡。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龍與后金軍在涼馬佃大戰,雙方都付出了重大傷亡。
        天啟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順毛文龍部被擊潰。
        天啟三年(1623年)毛文龍不斷派人深入后金,進行“煽惑”,致使大批遼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許多貝勒大臣都認為:“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天啟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龍沿鴨綠江秘密北上,進入長白山區,在高嶺、沙松牌大戰中大敗后金,后金僅軍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龍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嶺三場大戰,三戰三勝。
        天啟五年(1625年),海州(遼寧海城)所張屯的漢人秘密聯絡明將毛文龍派兵,擊本屯的滿人(《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8頁),同時在這一年,鎮江、鳳城、岫巖、長島、雙山、平頂山、海州、鞍山、首山、彰義等十余處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裝斗爭。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寧遠時毛文龍擊永寧,后金被迫回師。
        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之戰后努兒哈赤于四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毛文龍隨即進攻鞍山,因后方吃緊努爾哈赤被迫回師。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虛沈陽為代價精銳盡出,以重兵對毛文龍的東江鎮和朝鮮發動了“丁卯之役”,毛文龍奮起反抗在鐵山、瓶山、昌城、鴨綠江取得的“五戰而五勝”,但終因袁大人兩次抗命、拒絕策應、最終敷衍了事而貽誤了沈陽的戰機,致使關寧軍在四個月的時間里未能有效策應朝鮮和東江鎮,導致朝鮮和后金結為“兄弟之盟”,毛帥被朝鮮驅逐而退守皮島。
        天啟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極攻“寧、錦”時毛文龍擊昌城、遼陽,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師。袁大人在“寧錦大戰”以后還特為毛帥請功:“孰知毛文龍徑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八,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奏言;《兩朝從信錄》卷三十一,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上言。)
        毛文龍象一顆釘子死死的牽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遠距離、長時間的在外作戰,后金數次想根除毛文龍都沒有成功,但他卻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讓后金能遠征林丹汗以及繞道千里長期擾關內。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動毛文龍都會率領東江鎮乘勢出擊搗其后方,一旦沒有了東江鎮這個牽制,后金則可長途奔,進行遠距離長期的在外作戰。所以,皇太極在毛帥于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雙島被殺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讓薊門外的蒙古部落馬上趕造船只,準備用其在老哈河轉運糧食隨大軍沿河入塞,這個部署在六月之前還沒有,而這即是將入塞的地點確定為薊門的標志。
        袁大人先削弱薊鎮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錦州使關內兵力空虛,再開馬市為后金南侵準備好糧草,最后殺了毛帥毀了東江鎮解決了后金的后顧之憂,這一系列舉措親手促成了后金首次從薊門入塞,將他自己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徹底的變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馬其諾防線”。而后金不僅于崇禎二年(1629年)繞道蒙古入塞,而后還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繞道蒙古入塞,而這其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毛帥被戮、東江瓦解,這種自毀長城的漢奸行為非常值得懷疑。
        九、薊西防御戰中不可思議的失敗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關得警趙率教馳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對皇太極的舉動絲毫沒有準備,且有故意防空薊門之嫌,所以山海關的兵力并不多,趙率教只帶領了三五千人趕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從寧遠趕到前屯營,得報后金已經在圍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關,此時趙率教戰死于三屯營。十一月初五,袁崇煥率軍入薊,并以周文郁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孫承宗身邊的人,他以第一人稱“余”所寫《遼西入衛紀事》是描述“己巳之變”的一篇紀實,其中有許多第一手資料,通過里面的記錄能印證一些關鍵問題。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時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來的汰兵打開城門,巡撫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鎮接到崇禎圣旨,得調度指揮各鎮援兵之,這個情節也很重要,為薊遼總督劉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為后來的解讀多說劉策不會用兵,才導致薊西失守且還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薊州順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禎,曰:“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明實錄》十一月丙申)其中這個“必不令敵越薊西”是袁大人繼“五年平遼”、“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后又一經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開始部署薊州防御。此時,薊遼總督劉策和各路兵馬匯集薊州。薊遼總督劉策駐地是在密云,昌平總兵尤世威原來是駐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劉策率軍援守薊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薊州兩地之間。但袁大人卻將兵力分散布防于薊西各地,他令劉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許多史料都記載了袁大人這個部署:
        “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背绲澏晔辉乱殉蟆稇炎趯嶄洝?br>“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還守密云?!背绲澏晔辉乱殉蟆冻绲潓嶄洝?br>“令劉策著還鎮,調度諸將,分信防守密云?!薄冻绲濋L編》
        朝野對袁崇煥戰守布置非議甚多,孫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緊守薊州三河一線為要務,否則敵人越薊州三河則可直撲北京。事實證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遠去,薊州防備兵力嚴重不足,連起碼的偵防也做不到,結果皇太極輕易越過薊州直趨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發覺方提兵追趕,被朝庭寄與厚望的薊西防線竟不經一戰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寫的《遼西入衛紀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報奴全軍過石門驛,公令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余,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并不件賊大兵。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
        十四日,乃探奴大隊潛越薊西矣,公即督遼將士西追……”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防御戰是袁大人豪言壯語下開打的,而地形又對袁大人有利。薊州,古幽燕,亦稱漁陽,歷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東北入京之要沖,控中原與壩上之險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畿東鎖鑰”之稱。薊縣西有盤山、南有湖泊、東北方向有九龍山和八仙山,因為這么多天塹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來必經的門戶而故稱薊門,自古設置兵鎮和關城,是北京東北的要沖。可袁大人在這個地方都沒有堵住后金軍,而且是不戰就任其越過,自己第二天才發現,那可真叫“無能”啊,難怪后金韃子喜歡這樣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證“必不令敵越薊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經聚集的兵力,導致后金軍不戰而“潛越薊西”,浪費了這么一個決好的堵截機會,讓后金軍順利的直撲北京而去,這確實十分值得懷疑。
        總結: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眾多的疑似漢奸的作為以后,我們不禁要懷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漢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釋;若袁大人不是漢奸,那他在懷揣一顆“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時還干下了這么多漢奸勾當,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號的蠢材,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實面前,雖然我們有理由懷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漢奸,雖然他要愚蠢到幾乎不可能的地步簡直匪夷所思,但經過客觀冷靜的分析他應該不是漢奸,而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蠢材。
        在剛才我們分析大漢奸劉愛塔的時候,他在那封被錯歸為毛帥與后金通書的信函中:“遂以毛總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殺之。”一語證明了袁大人不是漢奸,否則何苦用奸細去誣告毛帥?所以,在客觀冷靜的思考以后,應該得出袁大人只不過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漢奸的結論。
        這個虛構的“冤案”就是要說明朝是個“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滿清御用文人為此還不惜捏造“反間計”來顯示真有“冤情”,而實際上袁大人的每一條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遲的罪名在《崇禎長編》里記載得很詳細:“諭以袁崇煥付托不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十七,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關以后為后金張羅的一切都包括進去了,但就是沒有“通敵”、“謀叛”等字樣,絲毫沒有提及那個虛構的“反間計”足以說明那個“反間計”是滿清御用文人胡謅的。
        明朝是一個胸襟開闊的帝國,有著遠大的志向和驚人的成就,是中華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滿清御用文人用各種卑劣的手段予以詆毀,以達他們標榜滿清才是天命所歸的目的。
        雖然袁大人不是漢奸,但他那子虛烏有的“冤案”和“光環”卻是別有用心之人用來詆毀中華文明正朔的一塊磚頭,挺袁的人,想想你們到底是在干什么?把這樣一個滿清御用文人用偽史和謊言裝點出來的人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來推崇實質上是對整個民族的褻瀆
        史書上說死于反間計,試問,崇禎有那么白癡嗎?倆太監就辦了袁崇煥?
        袁崇煥什么時候成為民族英雄的,是清朝,清朝歷史誰寫的,是清朝的喉舌。通過把袁崇煥塑造成一個民族英雄反襯出明朝的無能,從而為滿人的統治提供依據。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05614.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