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帶“甲”字的成語「按兵束甲」

        2025年07月27日成語大全9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按兵束甲”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摁和按的區別、關于<赤壁之戰>中"愿將軍量力而處之!"的翻譯問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面”如何解釋?、文言虛詞"而"的用法、舌戰群儒原文和譯文、虛詞“者”的用法、虛詞的用法按兵束甲是什么意思?看圖猜成語按的成語古文中的 按 是什么意思?文言文虛詞(而,夫,蓋.乎.其.是.所.為.焉.耶.也.以.矣.與.哉.則.者.之)的含義和求文言文虛詞全解??什么叫按兵不動按兵束甲拼音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按兵束甲”的詞條資料
        2:摁和按的區別
        3:關于<赤壁之戰>中"愿將軍量力而處之!"的翻譯問題
        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面”如何解釋?
        5: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6:舌戰群儒原文和譯文
        7:虛詞“者”的用法
        8:虛詞的用法

        9:按兵束甲是什么意思?

        10:看圖猜成語按的成語

        11:古文中的 按 是什么意思?

        12:文言文虛詞(而,夫,蓋.乎.其.是.所.為.焉.耶.也.以.矣.與.哉.則.者.之)的含義和

        13:求文言文虛詞全解??

        14:什么叫按兵不動

        15:按兵束甲拼音

        成語“按兵束甲”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àn bīng shù jiǎ
        成語簡拼:ABSJ
        成語注音:ㄢˋ ㄅ一ㄥ ㄕㄨˋ ㄐ一ㄚ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出處:《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公益成語:www.5dyx.cn
        成語解釋: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

        成語“按兵束甲”的擴展資料

        1. 摁和按的區別
        ①意思不同
        摁是一個漢字,意思是(用手)按。
        按的基本字義:用手或手指壓、止住、依照、考查、研求等意思。
        ②用力部位不同
        摁強調用手指,按強調用手掌。
        ③用力大小不同
        摁是用手指頭來摁,按是用手掌按,摁比按要用力一些。
        例句:
        媽媽先把白菜一片片洗干凈,又一片片摞起來,左手按住菜,右手拿起刀,一刀一刀地切著,把白菜切成一個個的小方塊,剩下的菜葉放在旁邊。
        她始終保持著單膝跪地的姿勢,不論摁住她的人用了多大的力氣,都不能讓她換成一種卑微討饒的模樣。
        擴展資料
        按的詳細釋義
        ①使用手指頭壓:~電鈴。~脈。
        ②止住,擱下:~兵不動。這件事先~下,以后再說。
        ③依照:~勞分配?!罩贫绒k事。
        ④考查,研求:(也寫作’案’)對文章或事物加以說明、評論或考核、考證:~語。編者~。有~可查。
        ⑤(編者、作者等)在正文之外所加的說明或論斷:~語。編者~。
        ⑥[按摩]一種醫術。按捺、撫摸或揉壓人體的一定部位,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健身,防病治病。
        按組詞有按照、按摩、按時、按鍵、按揭、按語、按金、按期、按例、按理、按說、按脈、總按、按扣、按蚊、巡按、按鈕、覆按、按序、按下、按次、按法、推按、按部、按察、按章。
        按四字組詞有按圖索驥、按部就班、按兵不動、按捺不住、八府巡按、按勞取酬、按轡徐行、按兵束甲、按甲寢兵、按圖索籍、按納不下、按部就隊、按甲不動、明珠按劍、按甲不出、按堵如故、不按君臣、按行自抑、按勞分配、按需分配、運動按摩。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2. 關于<赤壁之戰>中愿將軍量力而處之!的翻譯問題
        因為前面有一個逗號?古文是沒有標點的而且如果是處理劉備,與后句’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沒有聯系,整段無法成為整體個人感覺應該這樣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3.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面”如何解釋?
        “按”應該是“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的意思,和“按兵不動”的“按”意思相同。1、解釋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指解除武裝,停戰言降。2、出自《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www.5dyx.cn
        4. 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而連詞,用來連接詞、短語和分句,可表示多種關系。如:①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而且,又”等。如: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過秦論》蟹六跪而二螯。 《勸學》②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等,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妒娚接洝穼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③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然而”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秳駥W》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④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等。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⑤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勸學》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⑥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并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蹲砦掏び洝发弑硎疽蚬P系,可譯為“因而”“所以”等。如: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館記》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褒禪山記》⑧表示目的關系,可譯為“是為了”。如: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栋⒎繉m賦》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而欓T宴》代詞。代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你們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你們”。如:某所,而母立于茲?!俄椉管幹尽范虤w,自與汝復算耳!《促織》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余知而無罪也?!蹲髠鳌ふ压辍窂鸵籼撛~,用法如下: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聞道有先后,術業有攻,如是而已。 《師說》②“而后”用在句末,相當于“才”“這才”。如: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冻鰩煴怼发邸岸鴽r”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如: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鐘山記》④“既而”時間副詞,相當于“不久,一會兒”。如: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 《五人墓碑記》◆何疑問代詞,用法如下:①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搭配語氣助詞“哉”“也”等。相當于“為什么”“什么原因”。如:仍更被驅遣,何言復還來?!犊兹笘|南飛(并序)》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岳陽樓記》②作賓語,主要指處所和事物,相當于“哪里”“什么”。注意賓語前置現象。如:子何恃而往? 《為學》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③ 作定語, 可譯為“ 什么”“哪”。如: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段辶壬鷤鳌菲溟g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副詞,用法如下:①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夫子何哂由也。《論語·侍坐章》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如: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傳序》婦啼一何苦! 《石壕吏》開國何茫然! 《蜀道難》復音虛詞,用法如下:①“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什么樣”。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何”介詞賓語提前,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如: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何以哉? 《曹劌論戰》內容來自www.5dyx.cn
        5. 舌戰群儒原文和譯文
        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里面的。那個是白話文,跟現代文差不多的,還需要譯文嗎?
        原文:
        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闭言唬骸敖剟⒃ブ萑櫹壬诓輳]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于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云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于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區求教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騭也??酌髟唬骸安阶由揭蕴K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酌鞔鹪唬骸安懿倌藵h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后。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酌餍υ唬骸肮窃g座間懷桔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酸也??酌髟唬骸皩ふ抡洌乐逡?,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峻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陽程德樞也??酌鞔鹪唬骸叭逵芯有∪酥畡e。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6. 虛詞“者”的用法
        一、【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2、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鴻門宴》)
        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國也》)
        7、表示因果關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可譯成“以”“以此”。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攻,如是而已(《師說》)
        【而后】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ā妒娚接洝罚?br>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罚?br>【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后來”。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用于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么”。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ā冻啾谥畱稹罚?br>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罚?br>(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用于疑問句末,要求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勺g為“嗎”“呢”“呀”。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br>2.表示反問語氣,用于疑問句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不要求對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譯為“嗎”“么”“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3.表揣測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嗎”。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呢”“吧”,有時不譯。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5.表示停頓預語氣,一般不譯或譯為“呢”。。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ā稓w去來兮辭》)
        ②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
        6、用于形容詞尾詞尾,譯為“……的樣子”“……地”或不譯。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到”。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⒉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對象,可譯為“在”“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3、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②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公西華侍坐》)
        4、表示對象,可譯為“向”。
        ①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丑上》)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承接。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于是”等
        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2.表轉折。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表遞進。譯為“甚至”“乃至”“而”“又”??杀硎緦κ挛锓秶囊环N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正是”等。
        ①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二)用作代詞。
        1、用做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2.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管傳序》)
        【無乃】表猜測,可譯為“恐怕……”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刺謬乎。(《報任安書》)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游褒禪山記》)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用于前后兩分句間,后句比前句更進一步,可譯為“況且”“而且”“再說”。例: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雖然”“即使”“但是”“不過”。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ā读H藺相如列傳》)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4、表并列關系:⑴陳述一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可譯為“并且”“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且使遽告于鄭。(《崤之戰》)
        ⑵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狀態同時具有,可譯為“又…又…”。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⑶連接動詞,可譯為“一邊…一邊”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②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七、【若】
        (一)動詞,表示比擬、比較。一般譯為“像”“好像”“如”“正如”“及得上”“比得上”。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二)用作代詞。
        1、表人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四)介詞,表另提一事,可譯為“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二)用作代詞
        1、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短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合,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2、所+介詞+動詞,表示處所,工具,方法,原因,對象等。常見有“…的地方”“…的方法”“…的原因”“用來…的”。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察今》)
        3、為+所+動詞“為…所”被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三)用作名詞,表處所。
        ①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所謂】所說的。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2.所在之處,處所。
        九、【為】
        (一)動詞。
        1、表動作、行為。有“做”“作為”“充當”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動作,行為的結果??勺g為“變成”“成為”
        3、表心理??勺g為“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表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2、介紹原因或目的??勺g為“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
        3、表代替。譯為“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紹涉及的對象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澳亍薄?br>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用于人稱代詞。相當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副詞,表反問。相當于“安”,譯為“哪里”“怎么”“什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助詞,表示各種語氣。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或不譯。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3、用于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十一、【也】
        (一)助詞。
        1、表示判斷語氣,一般譯為“是”“就是”。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把……作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保ā而欓T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十三、【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十四、【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br>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7. 虛詞的用法
        一、【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2、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鴻門宴》)
        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國也》)
        7、表示因果關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可譯成“以”“以此”。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攻,如是而已(《師說》)
        【而后】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ā垛叶〗馀!罚?br>【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后來”。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用于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么”。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ā冻啾谥畱稹罚?br>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br>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用于疑問句末,要求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勺g為“嗎”“呢”“呀”。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br>2.表示反問語氣,用于疑問句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不要求對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勺g為“嗎”“么”“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3.表揣測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嗎”。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呢”“吧”,有時不譯。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5.表示停頓預語氣,一般不譯或譯為“呢”。。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
        6、用于形容詞尾詞尾,譯為“……的樣子”“……地”或不譯。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到”。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⒉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對象,可譯為“在”“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3、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②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公西華侍坐》)
        4、表示對象,可譯為“向”。
        ①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丑上》)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承接。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于是”等
        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2.表轉折。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表遞進。譯為“甚至”“乃至”“而”“又”??杀硎緦κ挛锓秶囊环N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正是”等。
        ①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二)用作代詞。
        1、用做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2.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管傳序》)
        【無乃】表猜測,可譯為“恐怕……”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刺謬乎。(《報任安書》)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游褒禪山記》)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用于前后兩分句間,后句比前句更進一步,可譯為“況且”“而且”“再說”。例: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雖然”“即使”“但是”“不過”。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ā读H藺相如列傳》)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4、表并列關系:⑴陳述一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可譯為“并且”“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且使遽告于鄭。(《崤之戰》)
        ⑵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狀態同時具有,可譯為“又…又…”。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⑶連接動詞,可譯為“一邊…一邊”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②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七、【若】
        (一)動詞,表示比擬、比較。一般譯為“像”“好像”“如”“正如”“及得上”“比得上”。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二)用作代詞。
        1、表人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四)介詞,表另提一事,可譯為“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二)用作代詞
        1、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短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合,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2、所+介詞+動詞,表示處所,工具,方法,原因,對象等。常見有“…的地方”“…的方法”“…的原因”“用來…的”。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察今》)
        3、為+所+動詞“為…所”被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三)用作名詞,表處所。
        ①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保ā俄椉管幹尽罚?br>【所謂】所說的。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2.所在之處,處所。
        九、【為】
        (一)動詞。
        1、表動作、行為。有“做”“作為”“充當”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動作,行為的結果??勺g為“變成”“成為”
        3、表心理。可譯為“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表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2、介紹原因或目的??勺g為“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
        3、表代替。譯為“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紹涉及的對象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澳亍?。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用于人稱代詞。相當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副詞,表反問。相當于“安”,譯為“哪里”“怎么”“什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助詞,表示各種語氣。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或不譯。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3、用于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十一、【也】
        (一)助詞。
        1、表示判斷語氣,一般譯為“是”“就是”。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把……作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保ā而欓T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十三、【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十四、【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br>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8. 按兵束甲是什么意思?
        解釋:案:通“按”,手撫;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停止戰事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9. 看圖猜成語按的成語
        按的成語 :
        按圖索驥、
        按部就班、
        按兵不動、
        按甲不動、
        按強助弱、
        八府巡按、
        按納不下、
        按部就隊、
        按行自抑、
        不按君臣、
        按圖索籍、
        按捺不住、
        按甲寢兵、
        牛不喝水強按頭、
        挨家按戶、
        按堵如故、
        按兵束甲、
        明珠按劍、
        按轡徐行、
        按捺不下、
        按下葫蘆浮起瓢、
        按勞取酬、
        按甲不出內容來自www.5dyx.cn
        10. 古文中的 按 是什么意思?
        (1) (形聲。從手,安聲。本義:用手向下壓或摁)
        (2) 同本義 [press down]
        按,下也。謂手抑物使下。——《說文》
        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
        項王按劍而跽曰?!妒酚洝ろ椨鸨居洝?br>緹騎按劍而前?!獜堜摺段迦四贡洝?br>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巍ど蚶ā秹粝P談·活板》
        (3) 又如:按電鈕;按鈴;按手印
        (4) 控制;抑止 [control;restrain]
        以按徂旅。——《詩·大雅·皇矣》
        按強助弱。——《管子·霸言》
        趙簡子按兵而不動。——《呂氏春秋·召類》
        何不按兵束甲?!顿Y治通鑒》
        若街亭有兵把守,即當按兵不行?!度龂萘x》
        (5) 又如:按下此事不提;按不住心頭怒火
        (6) 考察,考驗 [examine]
        按誅五人?!鳌堜摺段迦四贡洝?br>影胡公按部?!睹魇贰ずH饌鳌?br>(7) 又如:按殺(查實處死);按討(查驗究治)
        (8) 打 [strike]
        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显稀稏|京夢華錄序》
        (9) 又如:按曲(擊節唱曲);按鍵;按拍(打拍子);按板(拍擊板眼);按鼓;按絲竹;按樂;按風琴
        (10) 按摩,用手在人身上推、捏、揉 [massage]
        其治導引按蹻?!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br>按金駒,立長溝,枇杷落盡茱萸秋?!甑馈稊M古樂府》
        (11) 又如:按蹺(撫摩導引)
        (12) 巡視 [perambulate]
        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舊塞?!妒酚洝ばl將軍驃騎列傳》
        (13) 又如:按察(巡行視察);巡按(官名);按察司(官名。提刑按察使司的簡稱。明、清時一省的司法和檢察機關);按臨(按察考核;巡行到達)
        (14) 通“安”。安置;安定 [emplace;resettle;arrange for]
        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稘h書·高帝紀》
        按撫柔氐三千余落,撥徙以實關中。——《三國志·郭淮傳》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11. 文言文虛詞(而,夫,蓋.乎.其.是.所.為.焉.耶.也.以.矣.與.哉.則.者.之)的含義和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4.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径鴽r】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罚ê酰罕龋?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ㄆ洌嚎梢?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6.【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4.并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7.【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9.【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保ā而欓T宴》) 13.【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14.【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5.被。 ①君幸于趙王?!读H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15.【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3.對付。 ①龐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16.【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瘎t與斗卮酒。(《鴻門宴》)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勺g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肴之戰》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①《論語》六則。 2。準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17.【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2.用在數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18.【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2. 求文言文虛詞全解??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罚?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盀椤彼M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勺g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筛鶕坝凇钡牟煌梅?,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纱?、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所 1.用作助詞。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八弊纸Y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焉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于“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這里,在那里。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來寫作“歟”來自www.5dyx.cn
        13. 什么叫按兵不動
        按兵不動是指面臨威脅不動用實力攻擊對方,而是采取冷靜的方式應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4. 按兵束甲拼音
        成語名稱 按兵束甲 漢語拼音 àn bīng shù jiǎ 成語釋義 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指解除武裝,停戰言降。 成語出處 《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使用例句 無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08840.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