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比喻“相得甚歡”的成語故事

        2022年08月07日成語故事131

        “相得甚歡”的成語故事:

        五代后唐時期,河南太守張全義勤勞節儉,善于領導軍隊安撫百姓,經常鼓勵農民發展生產,軍糧充足,與另一守將李罕之相得甚歡。李罕之貪污成性,經常向張全義要錢要糧,李罕之忍無可忍,最后出兵消滅了李罕之全軍


        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的文言文翻譯
        你好,解析如下: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希望對你有幫助!給個吧,謝謝你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是什么意思?
        原文: 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程顥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顥于洛,時蓋年四十矣.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也. ===============程門立雪①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②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③。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④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⑤矣?!彼哪甓椝?,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⑥,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 〔注釋〕①選自《宋史·楊時傳》。②(zhǔ):撰寫。 ③進士第: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后為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進士第,既考取進士,又叫進士及第。④翕(xī)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講聚集。⑤南:方位詞做動詞用,意思是向南。⑥瞑(míng)坐:閉著眼睛坐著。 〔譯文〕 楊時字叫中立,是劍南將樂地方的人。小的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年稍大一點既潛心學習經史,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吾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后,在臥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后,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本文贊揚了楊時尊師重道的品質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 出自 那首詞
        程門立雪①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②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③。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④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⑤矣?!彼哪甓椝?,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⑥,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 〔注釋〕①選自《宋史·楊時傳》。②(zhǔ):撰寫。 ③進士第: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后為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進士第,既考取進士,又叫進士及第。④翕(xī)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講聚集。⑤南:方位詞做動詞用,意思是向南。⑥瞑(míng)坐:閉著眼睛坐著。 〔譯文〕 楊時字叫中立,是劍南將樂地方的人。小的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年稍大一點既潛心學習經史,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吾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后,在臥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后,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相得甚歡的得是什么意思?
        得釋義:[dé]:1.獲取,接受:~到?!??!??!眨╧òng)?!??!??!珴P摹?。 2.適合:~勁?!敚╠àng)?!??!w。 3.滿意:~意。揚揚自~。 4.完成,實現:飯~了?!??!荆ǘ嘀笣M足名利的欲望)。 5.可以,許可:不~隨地吐痰。 6.口語詞(a.表禁止,如“~了,別說了”;b.表同意,如“~,就這么辦”)。 [děi]:1.必須,須要:可~注意。 2.極舒服,極適意:這時要能洗上涼水澡,就~了。 [de]:1.用在動詞后表可能:要不~。拿~起來。 2.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的連接補語,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快。香~很。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相得的四個字成語
        相得的四個字成語 :相得益彰、相得甚歡、意氣相得、相得恨晚、情趣相得、相得無間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知與誰同”是什么意思
        “知與誰同”的意思是“可惜不知那時將和誰相從”。
        這句話出自宋朝歐陽修 的《浪淘沙·把酒祝東風》,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就比較好懂,他的部分原文是:“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上髂昊ǜ?,知與誰同?”
        這句話的譯文是:“歡聚和離散都是這樣匆促,心中的遺恨卻無盡無窮。今年的花紅勝過去年,明年的花兒將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時將和誰相從?”
        這首詞結尾兩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以今年花勝去年,預期“明年花更好”,映襯明年朋友聚散之難卜,不知與誰一道重來洛城游芳,更進一層地深化了這種人生聚散無常之感。
        然而,在人生聚散無常的傷感之外,所幸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良辰美景總能多少慰藉詞人悵惘失落的情懷,減輕了心頭的傷痛。故而詞人并無劇痛深哀,只是一種淡淡傷感而已。
        擴展資料: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創作背景:此詞為春日與友人在洛陽城東舊地同游有感而作。據詞意,在寫作此詞的前一年春,友人亦曾同作者在洛城東同游。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歐陽修至洛陽西京留守錢惟演幕做推官,與同僚尹洙和河南縣(治所就在洛陽)主簿梅堯臣等詩文唱和。
        相得甚歡,這年秋后,梅堯臣調河陽(治所在今河南孟縣南)主簿。次年(明道元年,1032年)春,曾再至洛陽,寫有《再至洛中寒食》和《依韻和歐陽永叔同游近郊》等詩。歐陽修在西京留守幕前后共三年,其間僅明道元年(1032年)春在洛陽,此詞當即此年所作。詞中同游之人或即梅堯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浪淘沙·把酒祝東風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誰知道郭沫若這句話的出處?
        出于《甲申三百年祭》
        全文如下:
        甲申輪到它的第五個周期,今年是明朝滅亡的第三百周年紀念了。
        明朝的滅亡認真說并不好就規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禎死
        難之后,還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慶的永歷,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歷帝為清吏所殺,還經歷了一十八年。臺灣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里面。但在一般史家的習慣上是把甲申年認為是明亡之年的,這倒也是無可無不可的事情。因為要限于明室來說吧,事實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國來說吧,就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六十年間一直都沒有亡,抗清的民族
        解放斗爭一直都是沒有停止過的。
        然而甲申年總不失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規模宏大而經歷長久的農民革
        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制的王統治崩潰了,而由于種種的錯誤卻不幸換來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淚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這無論怎樣說也是值得我們回味的事。
        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責罵的。
        崇禎帝可要算是一個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極詔》里
        面也說:’ 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①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不用說也就是’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的雅化了。其實崇禎這位皇帝倒是很有問題的。他仿佛是很想有為,然而他的辦法始終是沿走著錯誤的路徑。他在初即位的時候,曾經發揮了他的’ 當機獨斷’ ,除去了魏忠賢與客氏,是他最有光輝的時期。但一轉眼間依賴宦官,對于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歲月,但只看見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
        弄得大家都手足無所措。對于老百姓呢?雖然屢次在下《罪己詔》,申說愛民,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睹魇贰放u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 (《流賊傳》)。這個論斷確是一點也不苛刻的。
        自然崇禎的運氣也實在太壞,承萬歷、天啟之后做了皇帝,內部已腐敗不堪,
        東北的邊患又已經養成,而在這上面更加以年年歲歲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災、蝗災。
        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馬懋才《備陳大饑疏》,把當時陜西的災情敘述得甚為詳細,就是現在讀起來,都覺得有點令人不寒而栗:’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
        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
        掠無遺矣?!?br>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于其中。有號泣者,
        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后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
        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后面目
        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
        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余,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
        幾許矣?!兴臼诠α钪畤?,不得不嚴為催科。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
        此處逃之于彼,彼處復逃之于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
        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饑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
        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饑荒則檔次之?!?(見《明季北略》卷五)
        這的確是很有歷史價值的文獻,很扼要地說明了明末的所謂’ 流寇’ 的起源,
        同隸延安府籍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先后起來了的。
        饑荒誠然是嚴重,但也并不是沒有方法救濟。饑荒之極,流而為盜,可知在
        一方面有不甘餓死、鋌而走險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餓死、足有誨盜的物
        資積蓄著。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損有余以補不足,盡可以用人力
        來和天災抗衡,然而卻是’ 有司束于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這一句話已經
        足夠說明:無論是饑荒或盜賊,事實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
        這層在崇禎帝自己也很明白,十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
        又說得多么的痛切呀:’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為身謀,居官
        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
        議繕修,(輒)乘機自潤?;蛘儋I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虿钆蓜t賣富殊
        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樸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撫按
        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鄉宦滅棄防
        維,肆侵凌于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
        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明李北略》卷十三)
        這雖不是崇禎帝自己的手筆,但總是經過他認可后的文章,而且只有在他的
        名義下才敢于有這樣的文章。文章的確是很好的。但對于當時政治的腐敗認識得
        既已如此明了,為什么不加以徹底的改革呢?要說是沒有人想出辦法來吧,其實
        就在這下《罪己詔》的前一年(崇禎九年),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項相當合
        理的辦法,然而卻遭了大學士們的反對,便寢而不行了?!睹骷颈甭浴肪硎d
        有《錢士升論李琎搜括之議》,便是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國,
        請搜括臣宰助餉。
        大學士錢士升擬下之法司,不聽。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進,實繁有徒。
        而李琎者乃倡為縉紳豪右報名輸官,欲行手實籍沒之法②。此皆衰世亂政,而敢
        陳于圣人之前,小人無忌憚一至于此!且所惡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
        亦貧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而籍沒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③,
        漢武帝所不行于卜式④者也。此議一倡,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大
        亂自此始矣?!?已而溫體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擬。
        上仍切責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譽,放之已足,毋庸汲汲?!?這位
        李琎,在《明亡述略》作為李璉,言’ 李璉者,江南武生也,上書請令江南富家
        報名助餉’ ,大學士錢士升加以駁斥。這位武生其實倒是很有政治的頭腦,可惜
        他所上的’ 書’ 全文不可見,照錢士升的駁議看來,明顯地他恨’ 富者兼并小民
        ’ ,而’ 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這見解倒是十分正確的,但當時一般的士大夫都
        左袒錢士升。錢受’ 切責’ 反而博得同情,如御史詹爾選為他抗辯,認為’ 輔臣
        不過偶因一事代天下請命’.他所代的’ 天下’ 豈不只是富家的天下,所請的’ 命
        ’ 豈不只是富者的命嗎?已經亡了國了,而撰述《明李北略》與《明亡還略》的
        人,依然也還是同情錢士升的。但也幸而有他們這一片同情,連帶著使李武生的
        言論還能有這少許的保存,直到現在。
        ’ 搜括臣宰’ 的目的,在李武生的原書,或者不僅限于’ 助餉’ 吧。因為既
        言到兵與荒,則除足兵之外尚須救荒。災民得救,兵食有著,’ 寇亂’ 決不會蔓
        延。結合明朝全力以對付外患,清朝入主的慘劇也決不會出現了。然而大學士駁
        斥,大皇帝擱置,小武生僅落得保全首領而已。看崇禎’ 切責士升’ ,淺識者或
        許會以為他很有志于李武生的進言,但其實做皇帝的也不過采取的另一種’
        要譽’ 方式,’ 放之已足’ 而已。
        崇禎帝,公平地評判起來,實在是一位十分’ 汲汲’ 的’ 要譽’ 家。他是
        最愛下《罪己詔》的,也時時愛鬧減膳、撤樂的玩藝。但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
        候,卻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 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
        (十?)兩,鐫有永樂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始揖烤共焕⑹亲畲蟮母?br>家,這樣大的積余,如能為天下富家先,施發出來助賑、助餉,盡可以少下兩次
        《罪己詔》,少減兩次御膳,少撤兩次天樂,也不至于鬧出悲劇來了。然而畢竟
        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庫出錢困難,不容情的天災卻又好象有意開玩笑的
        一樣,執拗地和要譽者調皮。
        所謂’ 流寇’ ,是以旱災為近因而發生的,在崇禎元二年間便已蹶起了。到
        李自成和張獻忠執牛耳的時代,已經有了十年的歷史?!?流寇’ 都是鋌而走險的
        饑民,這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烏合之眾,在初,當然抵不過官兵,就在奸淫擄掠、
        焚燒殘殺的一點上比起當時的官兵來更是大有愧色的。十六年,當李、張已經勢
        成燎原的時候,崇禎帝不時召對群臣,馬世奇的《廷對》最有意思:’ 今闖、獻
        并負滔天之逆,而治獻易,治闖難。蓋獻,人之所畏;闖,人之所附。非附闖也,
        苦兵也。一苦于楊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城壘。再苦于宋一鶴之兵,而人不得
        有其室家。三苦于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賊知
        人心之所苦,特借’ 剿兵安民’ 為辭。一時愚民被欺,望風投降。而賊又為散財
        賑貧,發粟賑饑,以結其志。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其實賊何能破各州縣,
        各州縣自甘心從賊耳。故目前勝著,須從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須從督撫鎮將
        約束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北略》卷十九)
        這也實在是一篇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明史。馬世奇傳》竟把它的要點刪
        削了。當時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當時的民間卻是在望寇’ 剿兵’.在這剿的比
        賽上,起初寇是剿不過兵的,然而有一點占了絕對的優勢,便是寇比兵多,事實
        上也就是民比兵多。在十年的經過當中,殺了不少的寇,但卻增加了無數的寇。
        寇在比剿中也漸漸受到了訓練,無論是在戰略上或政略上。官家在征比搜括,寇
        家在散財發粟,戰斗力也漸漸優劣易位了。到了十六年再來喊’ 收拾人心’ ,其
        實已經遲了,而遲到了這時,卻依然沒有從事’ 收拾’.李自成的為人,在本質上
        和張獻忠不大相同,就是官書的《明史》都稱贊他’ 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
        下共甘苦’.看他的很能收攬民心,禮賢下士,而又能敢作敢為的那一貫作風,和
        劉邦、朱元璋輩起于草澤的英雄們比較起來,很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氣概。自然,
        也是艱難玉成了他。他在初發難的十幾年間,只是高迎樣部下的一支別動隊而已。
        時勝時敗,連企圖自殺都有過好幾次。特別在崇禎十一二年間是他最危厄的時候。
        直到十三年,在他才來了一個轉機,從此一帆風順,便使他陷北京,覆明室,幾
        乎完成了他的大順朝的統治。
        這一個轉機也是由于大災荒所促成的。
        自成在十一年大敗于梓潼之后,僅偕十八騎潰圍而出,潛伏于商洛山中。在
        這時張獻忠已投降于熊文燦的麾下。待到第二年張獻忠回復舊態,自成趕到谷城
        (湖北西北境)去投奔他,險些兒遭了張的暗算,弄得一個人騎著騾子逃脫了。
        接著自成又被官兵圍困在巴西魚腹諸山中,逼得幾乎上吊。但他依然從重圍中輕
        騎逃出,經過鄖縣、均縣等地方,逃入了河南。
        這已經是十三年的事。在這時河南繼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的蝗旱之后,又
        來一次蝗旱,鬧到’ 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并起’ (《烈皇小識》)。但你要
        說真的沒有米谷嗎?假使是那樣,那就沒有’ 土寇’ 了?!?土寇’ 之所以并起,
        是因為沒有金錢去掉換高貴的米谷,而又不甘心餓死,便只得用生命去掉換而已。
        ——’ 斛谷萬錢,饑民從自成者數萬’ (《明史。李自成傳》),就這樣李自成
        便又死灰復燃了。
        這兒是李自成勢力上的一個轉機,而在作風上也來了一個劃時期的改變。十
        三年后的李自成與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與其他’ 流寇’ 首領們也大有懸異。上
        引馬世奇的《廷對》,是絕好的證明。勢力的轉變固由于多數饑民之參加,而作
        風的轉變在各種史籍上是認為由于一位’ 杞縣舉人李信’ 的參加。
        這個人在《李自成傳》和其他的文獻差不多都是以同情的態度被敘述著的,
        想來不必一定是因為他是讀書人吧。同樣的讀書人跟著自成的很不少,然而卻沒
        有受到同樣的同情。我現在且把《李自成傳》上所附見的李信入伙的事跡摘錄在
        下邊。
        ’ 杞縣舉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嘗出粟賑饑民,民德之。日:
        ’ 李公子活我’.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信逃歸。官以為賊,囚獄中。
        紅娘子來救,饑民應之,共出信。
        盧氏舉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軍,為主謀。
        潛歸,事泄,坐斬;已,得末減。
        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巖。金星又薦卜者宋獻策,長三尺余。
        上讖記云:’ 十八子主神器’ ,自成大悅。
        巖因說曰;’ 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從之,屠戮為
        減。又散所掠財物賑饑民,民受餉者不辨巖、自成也。雜呼曰:’ 李公子活我’.
        巖復造謠詞曰:’ 迎闖王,不納糧’ ,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眾?!?這節
        文字敘述在十三年與十四年之間,在《明史》的纂述者大約認為李、牛、宋之歸
        自成是同在十三年?!睹魍鍪雎浴返淖髡咭餐艘娊?,此書或許即為《明史》所
        本。
        ’ 當是時(十三年)河南大旱,其饑民多從自成。舉人李信、牛金星皆歸焉。
        金星薦卜者宋獻策陳圖讖言’ 十八子當主神器’.李信因說自成曰:’ 取天下以人
        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大悅,為更名曰巖,甚信任之?!?然而牛、
        宋的歸自成其實是在十四年四月,《烈皇小識》和《明季北略》,敘述得較為詳
        細?!读一市∽R》是這樣敘述著的:’ (十四年)四月,……自成屯盧氏。盧氏
        舉人牛金星迎降。又薦卜者宋獻策,獻策長不滿三尺。見自成,首陳留讖云:’
        十八孩兒兌上坐,當從陜西起兵以得天下’ ⑤。
        自成大喜,奉為軍師?!?《明季北略》敘述得更詳細,卷十七《牛宋降自成
        》條下云:’ 辛巳(十四年)四月,河南盧氏縣貢生牛金星,向有罪,當戍邊。
        李巖薦其有計略,金星遂歸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或云:’ 金星天啟
        丁卯舉人,與巖同年,故薦之’.金星引故知劉宗敏為將軍,又薦術士宋獻策。
        獻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數。初見自成,袖出一數進曰:’ 十八孩兒當主
        神器’.自成大喜,拜軍師。獻策面狹而長,身不滿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
        入以杖自扶。軍中呼為宋孩兒。一云浙人,精于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
        自成信之如神。余如拔貢顧君恩等亦歸自成,賊之羽翼益眾矣?!?牛、宋歸自成
        之年月與《烈皇小識》所述同,宋出牛薦,牛出李薦,則李之入伙自當在宋之前。
        惟關于李巖入伙,《北略》敘在崇禎十年,未免為時過早。
        ’ 李巖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七年丁卯孝廉,有文武才。
        弟牟,庠土。父某,進士。世稱巖為’ 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義。
        時頻年旱饑,邑令宋某催科不息,百姓苦之。巖進白,切宋暫休征比,設法
        賑給。宋令曰:’ 楊閣部(按指兵部楊嗣昌)飛檄雨下,若不征比,將何以應?
        至于賑濟饑民,本縣錢糧匾乏,止有分派富戶耳’.巖退,捐米二百余石。無賴于
        聞之,遂糾眾數十人嘩于富室,引李公子為例。不從,輒焚掠。有力者白宋令出
        示禁戢。宋方不悅巖,即發牒傳諭:’ 速速解散,各圖生理,不許借名求賑,恃
        眾要挾。如違,即系亂民,嚴拿究罪?!?饑民擊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曰:’
        吾輩終須餓死,不如共掠?!?宋令急邀巖議。巖曰:’ 速諭暫免征催,并勸富寶
        出米,減價官糶,則猶可及止也’.宋從之。眾曰:’ 吾等姑去,如無米,當再至
        耳?!?宋聞之而懼,謂若發粟市恩,以致眾叛,倘異日復至,其奈之何?遂申報
        按察司云:’ 舉人李巖謀為不軌,私散家財,買眾心以圖大舉。打差辱官,不容
        比較??肿搪麥蕡D,禍生不測,乞申撫按,以戢奸宄,以靖地方?!?按察司據縣
        申文撫按,即批宋密拿李巖監禁,毋得輕縱。宋遂拘李巖下獄。
        百姓共怒曰:’ 為我而累李公子,忍乎?’ 群赴縣殺宋,劫巖出獄。重犯具
        釋,倉庫一空。巖謂眾曰:’ 汝等救我,誠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
        歸李闖王,可以免禍而致富貴?!?眾從之。巖遣弟牟率家先行,隨一炬而去。
        城中止余衙役數十人及居民二三百而已。
        巖走自成,即勸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自成深然之。巖復
        薦同年牛金星,歸者甚眾,自成兵勢益強。巖遣黨偽為商賈,廣布流言,稱自成
        仁義之帥,不殺不掠,又不納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風思降矣。
        予幼時聞賊信急,咸云:’ 李公子亂’ ,而不知有李自成。及自成入京,世
        猶疑即李公子,而不知李公子為李巖也。故詳志之?!?這是卷十三《李巖歸自成
        》條下所述,凡第十三卷所述均崇禎十年事,在作者的計六奇自以李巖之歸自成
        是在這一年了。但既有’ 頻年旱饑’ ,與十年情事不相合。宋令所稱’ 楊閣部飛
        檄雨下’ 亦當在楊嗣昌于十二年十月’ 督師討賊’ 以后。至其卷二十三《李巖作
        勸賑歌》條下云:’ 李巖勸縣令出諭停征;崇禎八年七月初四日事。又作《勸賑
        歌》,各家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嚙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
        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根木葉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炊煙絕,
        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蓱z殘喘存呼吸,魂魄先
        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饑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
        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莨侵亟痰迷偕?,好生一念感天地。天
        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勛大,德厚流光裕子孫’’看這開首
        一句’ 年來蝗旱苦頻仍’ ,便已經充分地表現了作品的年代。河南蝗旱始于十年,
        接著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并發。八年以前,河南并無蝗旱的記載。因
        此所謂’ 崇禎八年’ 斷然是錯誤,據我揣想,大約是’ 庚辰年’ 的蠢蝕壞字,由
        者以意補成的吧。勸宋令勸賑既在庚辰年七月初四,入獄自在其后,被紅娘子
        和饑民的劫救,更進而與自成合伙,自當得在十月左右了。同書卷十六《李自成
        敗而復振》條下云:’ 庚辰(十三年)……十二月自成攻永寧陷之。殺萬安王朱
        〔钅輕〕(應為朱采〔钅輕〕),連破四十八寨,遂陷宜陽,眾至數十萬。李巖
        為之謀主。賊每剽掠所獲,散濟饑民,故所至咸附之,勢益盛’.在十三年底,李
        巖在做自成的謀主,這倒是可能的事。
        李巖無疑早就是同情于’ 流寇’ 的人,我們單從這《勸賑歌》里面便可以看
        出他的思想傾向。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說到’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 ,而卻沒有說到當時的’ 寇賊’ 怎樣怎樣。他這歌是拿去’ 各家勸勉’ 的。受
        了罵的那些官府豪家的虎豹豺狼,一定是忍受不了。宋令要申報他’ 圖謀不軌’ ,
        一定也是曾經把這歌拿去做了供狀的。
        紅娘子的一段插話最為動人,但可惜除《明史》以外目前尚無考見。最近得
        見一種《剿闖小史》,是乾隆年間的本,不久將由說文社印行⑥。那是一種演
        義式的小說,共十卷,一開始便寫《李公子民變聚眾》,最后是寫到《吳平西孤
        忠受封拜》為止的。作者對于李巖也頗表同情,所敘事跡和《明季北略》相近,
        有些地方據我看來還是《北略》了它?!缎∈贰繁鞠蛋薰傩≌f,不一定全據
        事實,但如紅娘子的故事是極好的小說材料,而《小史》中也沒有提到?!睹魇?br>》自必確有根據,可惜目前書少,無從查考出別的資料。
        其次乾隆年間董恒巖所寫的《芝龕記》,以秦良玉和沈云英為主人翁的院本,
        其中的第四十出《私奔》也處理著李、牛奔自成的故事。這位作者卻未免太忍心
        了,竟把李巖作為丑角,紅娘子作為彩旦,李巖的’ 出粟賑饑’ ,被解釋為’ 勉
        作散財之舉,聊博好義之名’.正史所不敢加以誣蔑的事,由私家的曲筆,歪解得
        不成名器了。且作者所據也只是《李自成傳》,把牛、李入伙寫在一起。又寫牛
        金星攜女同逃,此女后為李自成妻,更是完全胡謅。牛金星歸自成時,有他兒子
        生員牛詮同行,倒是事實,可見作者是連《甲申傳信錄》都沒有參考過的。
        至《北略》所言自成以女妻金星,亦不可信。蓋自成當時年僅三十四歲,應
        該比金星還要年青,以女妻牛詮,倒有可能。
        李巖本人雖然有’ 好施尚義’ 的性格,但他并不甘心造反,倒也是同樣明了
        的事實。你看,紅娘子那樣愛他,’ 強委身焉’ 了,而他終竟脫逃了,不是他在
        初還不肯甘心放下他舉人公子的身分的證據嗎?他在指斥官吏,責罵豪家,要求
        縣令暫停征比,開倉賑饑,比起上述的江南武生李琎上書搜括助餉的主張要溫和
        得多。崇禎御宇已經十三年了,天天都說在勵精圖治,而征比勒索仍然加在小民
        身上,竟有那樣糊涂的縣令,那樣糊涂的巡按,袒庇豪家,把一位認真在’ 公忠
        體國’ 的好人和無數殘喘僅存的饑民都逼成了’ 匪賊’.這還不夠說明崇禎究竟是
        怎樣勵精圖治的嗎?這不過是整個明末社會的一個局部的反映而已。明朝統治之
        當得顛覆,崇禎帝實在不能說毫無責任。
        但李巖終竟被逼上了梁山。有了他的入伙,明末的農民革命運動才走上了正
        軌。這兒是有歷史的必然性。因為既有大批饑餓農民參加了,作風自然不能不改
        變,但也有點所謂云龍風虎的作用在里面,是不能否認的。當時的’ 流寇’ 領袖
        并不只自成一人,李巖不投奔張獻忠、羅汝才之流,而卻歸服自成,倒不一定如
        《剿闖小史》托辭于李巖所說的’ 今闖王強盛,現在本省鄰府’ 的原故?!侗甭?br>》卷二十三敘有一段《李巖歸自成》時的對話,雖然有點象舊戲中的科白,想亦
        不盡子虛。
        ’ 巖初見自成,自成禮之。
        巖曰:’ 久欽帳下宏猷,巖恨謁見之晚?!?自成曰:’ 草莽無知,自慚菲德,
        乃承不遠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巖曰:’ 將軍恩德在人,莫不欣然鼓
        舞。是以謹率眾數千,愿效前驅?!?自成曰:’ 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
        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遂相得甚歡?!?二李相見,寫得大有英雄識英
        雄,惺惺惜惺惺之概。雖然在辭句間一定不免加了些粉飾,而兩人都有知人之明,
        在巖要算是明珠并非暗投,在自成卻真乃如魚得水,倒也并非違背事實。在李巖
        入伙之后,接著便有牛金星、宋獻策、劉宗敏、顧君恩等的參加,這幾位都是闖
        王部下的要角。從此設官分治,守土不流,氣象便迥然不同了。全部策劃自不會
        都出于李巖,但,李巖總不失為一個觸媒,一個引線,一個黃金臺上的郭隗吧。
        《北略》卷二十三記《李巖勸自成假行仁義》,比《明史》及其他更為詳細。
        ’ 自成既定偽官,即令谷大成、祖有光等率眾十萬攻取河南。
        李巖進日:’ 欲圖大事,必先尊賢禮士,除暴恤民。今雖朝廷失政,然先世
        恩澤在民已久,近緣歲饑賦重,官貪吏猾,是以百姓如陷湯火,所在思亂。我等
        欲收民心,須托仁義。揚言大兵到處,開門納降者秋毫無犯。在任好官,仍前任
        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斬首。一應錢糧,比原額只征一半,則百姓自樂歸矣。
        ’ 自成悉從之。
        巖密遣黨作商賈,四出傳言:’ 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又編口號使小
        兒歌曰:’ 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又云:’ 朝
        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時比年
        饑旱,官府復嚴刑厚斂。一聞童謠,咸望李公子至矣?!涓妇咨袝玻?br>人呼巖為’ 李公子’.’ 巡撫尚書李精白,其名見《明史。崔呈秀傳》,乃崇禎初
        年所定逆案中’ 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者’ 一百二十九人中之
        一。他和客、魏’ 交結’ 的詳細情形不明。明末門戶之見甚深,而崇禎自己也就
        是自立門戶的好手。除去客、魏和他們的心腹爪牙固然是應該的,但政治不從根
        本上去澄清,一定要羅致內外臣工數百人而盡納諸’ 逆’ 中,而自己卻仍然倚仗
        近侍,分明是不合道理的事。而李巖在《芝龕記》中即因父’ 逆案’ 乃更蒙曲
        筆,這誅戮可謂罪及九族了。
        李巖既與自成合伙,可注意的是;他雖然是舉人,而所任的卻是武職。他被
        任為’ 制將軍’.史家說他’ 有文武才’ ,倒似乎確是事實。他究竟立過些什么軍
        功,打過些什么得意的硬戰,史籍上沒有記載。但他對于宣傳工作做得特別高妙,
        把軍事與人民打成了一片,卻是有筆共書的。自十三年以后至自成入北京,三四
        年間雖然也有過幾次大戰,如圍開封、破潼關幾役,但大抵都是’ 所至風靡’.可
        知李巖的收攬民意,瓦解官兵的宣傳,千真萬確地是收了很大的效果。
        不過另外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注意,便是李巖在牛金星加入了以后似乎已不被
        十分重視。牛本李巖所薦引,被拜為’ 大佑閣大學士’ ,官居丞相之職,金星所
        薦引的宋獻策被倚為’ 開國大軍師’ ,又所薦引的劉宗敏任一品的將軍,而李
        巖的制將軍,只是二品。(此品秩系據《北略》,《甲申傳信錄》則謂’ 二品為
        副將軍,三品為制將軍,四品為果毅將軍’ 云云。)看這待遇顯然是有親有疏
        的。
        關于劉宗敏的來歷有種種說法,據上引《北略》認為是牛金星的’ 故知’ ,
        他的加入是由牛金星的引薦,并以為山西人(見卷二十三《宋獻策及眾賊歸自成
        》條下)?!都咨陚餍配洝穭t謂’ 攻荊楚,得偽將劉宗敏’ (見《疆場裹革李闖
        糾眾》條下)。而《明史。李自成傳》卻以為:’ 劉宗敏者藍田鍛工也’ ,其歸
        附在牛、李之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相什么什么得成語有哪些
        相得益彰 [xiāng dé yì zhāng]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相行: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褒義出 處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若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獲稷、契、皋陶、伊尹、呂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彰?!崩?句1. 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張的手風琴的伴奏~,更富有藝術感染力。近反義詞近義詞相輔相成 珠聯璧合 相反相成反義詞勢不兩立 欲蓋彌彰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相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語
        相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語 :
        相提并論、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相敬如賓、相親相愛、相見恨晚、相濡以沫、相貌堂堂、
        相差無幾、相持不下、相得益彰、相安無事、相依為命、相形見絀、相煎何急、相驚伯有、
        相背而行、相鼠之刺、相女配夫、相恃為命、相門相種、相時度力、相得甚歡、相逐心生、
        相如題柱、相見無日、相夫教子、相待而成、相視無言、相呴相濟
        擴展資料
        1、相提并論
        【解釋】:相提:相對照;并:齊。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示例】:二者相提并論,則陳張兩公之捐軀殉難,均有所迫而然也。?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一視同仁、同日而語、混為一談
        【反義詞】此一時,彼一時、不足齒數、厚此薄彼
        2、相得益彰
        【解釋】:相得: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示例】:由于它的內容太卓越了,樸拙的形式并不造成不良影響;相反的,卻使它們相得益彰。 秦牧《茅臺·花雕瓶子》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
        【近義詞】相輔相成、珠聯璧合
        【反義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3、相敬如賓
        【解釋】: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對待賓客一樣。
        【示例】: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甘共苦,相敬如賓。 明·李昌祺《剪燈余話·鸞鸞傳》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舉案齊眉、齊眉舉案、相親相愛、相待如賓、互敬互愛
        【反義詞】敬而遠之、分釵破鏡、絕情反目、琴瑟不調、反目成仇
        4、相依為命
        【解釋】:互相依靠著過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
        【示例】:死而復生的只有這些雜亂的敗草。永逝不返的卻是我們相依為命的慈母。 郭沫若《棠棣之花》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用于人或事物
        【近義詞】患難與共、相須為命、生死與共
        5、相形見絀
        【解釋】:形:對照;絀:不夠,不足。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
        【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他一個部曹,戴了個水晶頂子去當會辦,比著那紅藍色的頂子,未免相形見絀?!?br>【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用于人或事
        【近義詞】不可企及、等而下之、小巫見大巫、黯然失色、相形失色
        【反義詞】相得益彰、略勝一籌、鶴立雞群、鶴在雞群、出人頭地、略高一籌、無可比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是禮見顥于穎唱,相得甚歡什么意思
        原句為: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楊時以拜見老師的禮節在穎昌(現河南許昌)與程顥見面,交往時情投意合,非常愉快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的翻譯
        翻譯: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原文: 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程顥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顥于洛,時蓋年四十矣.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也. ===============程門立雪①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②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③。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④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⑤矣?!彼哪甓椝?,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⑥,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 〔注釋〕①選自《宋史·楊時傳》。②(zhǔ):撰寫。 ③進士第: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后為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進士第,既考取進士,又叫進士及第。④翕(xī)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講聚集。⑤南:方位詞做動詞用,意思是向南。⑥瞑(míng)坐:閉著眼睛坐著。 〔譯文〕 楊時字叫中立,是劍南將樂地方的人。小的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年稍大一點既潛心學習經史,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吾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后,在臥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后,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本文贊揚了楊時尊師重道的品質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甚至的甚的成語
        甚而至于【拼音】shèn ér zhì yú?【解釋】用以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進一層達到某種程度?!境鎏帯?明?劉基?《春秋明經·楚人伐鄭公子遂會晉人》:“由是而侵 陳 ,遂侵 宋 ……甚而至于 辰陵 之盟、于 邲 之戰,首足遂倒懸焉?!薄秲号⑿蹅鳌返谌兀骸翱v使才如大海,也會令名不終,否則浪得虛名,畢竟才無足取,甚而至于弄得身敗名隳的都有?!?魯迅 《且介亭雜文·臉譜臆測》:“這么一來,各類人物的臉譜,就不能不夸大化、漫畫化,甚而至于到得后來,弄得希奇古怪,和實際離得很遠,好象象征手法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相得甚歡”擴展:

        成語簡拼:XDSH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造句:逾歲,擇吉迎女歸,夫妻相得甚歡。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江城》
        成語用法:相得甚歡作謂語、定語;指人際交往。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解釋:得:投合。形容雙方相處融洽,非??鞓?。
        成語結構:補充式成語
        近義詞:情投意合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讀音:xiāng dé shèn huān
        成語注音:ㄒ一ㄤ ㄉㄜˊ ㄕㄣˋ ㄏㄨㄢ
        成語出處:《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歡?!眱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繁體成語:相得甚歡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634.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