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待時而動」的成語故事

        2023年04月18日成語故事123

        “待時而動”的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危害天下,伊闕都尉張承很想率領他的部屬誅殺董卓,他的弟弟張昭勸他不要以卵擊石,去選擇一個英明主子,待時而動。張承覺得有理,就解下官印回到家鄉,與大哥張范一起避居揚州過著淡泊的生活


        君子長期于身,待尺而度 什么意思
        應該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度出自勾踐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君子攜‘鑫’于身,待時而動,伺機而動,方可厚積薄發、】 啥意思?
        是圣人帶著會發光的金子于身上,等待時機而行動,伺候機會的到來而行動,才可以擁有豐厚的資源、薄薄的發展前景!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君子藏氣余身,待時而動什么意思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或超群的技藝,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藏:不外露,內斂。器:才能,技藝。待時:等到必要的時刻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英雄殺里勾賤說的一句、君子長乞余生待之而動、求準切字語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出自《周易》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如呂尚遇周文王,就是如此。這話也提醒我們,在默默無聞的時候,要加強自身修養,等到機會來時,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麻煩,謝謝!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待時而動什么意思
        【拼音】:dài shí ér dòng【釋義】:時:時機。等待時機然后行動?!境鎏帯浚骸吨芤住は缔o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例句】:昭王深自韜晦,養兵恤民,~。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如何看待“管樂”之才待時而動?
        提起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詩句),人們一直把他看做智慧的化身,人們景仰和崇敬他。諸葛亮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影響,這和歷代統治階級對他的推崇,小說戲劇對他的描繪和渲染是分不開的。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和小說戲劇中塑造的諸葛亮并不完全相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樣一位人物呢?
        諸葛亮(18~234),字孔明,瑯琊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在一個門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其父諸葛珪曾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和當時的豪強貴族袁術、劉表等都有往來。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諸葛瑾,弟弟諸葛均,此外還有兩位姐姐。由于父親很早去世,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諸葛玄過活。
        諸葛亮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大起義爆發,繼之而來的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壯大起來的豪強地主武裝之間為爭奪地盤的廝殺、混戰?,樼鹂び谛熘荩呛缽妭冃哪恐械囊粔K肥肉,陶謙、呂布、曹操都曾先后占據和搶奪過這塊地方。徐州戰亂不止,使諸葛玄一家再難安身下去。為了逃避戰亂,諸葛玄帶領家人,離開家鄉,先投奔袁術,后又投奔荊州劉表,最后在襄陽住了下來。
        諸葛亮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帶著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草房,開始過著他20年后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一面耕種,一面讀書的隱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過就是10年。這10年,諸葛亮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歡讀《申子》和《韓非子》等法家著作,諸葛亮深為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人物治世用世的理論所折服,他知道,在這動亂的時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國的經驗、法術是最切合、最實用的。廣泛地閱讀,刻苦地鉆研學習,使他獲得了豐富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等方面的知識。
        這10年,也是諸葛亮拜師、交友、增長見識、學問的過程,那時候,荊州地區相對戰亂較少,中原地區的學者名士紛紛避亂至此地。比諸葛亮年長的,有大名士龐德公、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沔南名士黃承彥(即后來諸葛亮的岳父)等,他們都成了諸葛亮的忘年之交。這些人思慮精密,學識淵博,見解卓絕,諸葛亮虛心向他們請教,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由于司馬徽的介紹,諸葛亮又拜了一位稱“鄧公”的汝南靈山隱士鄧玖為師。鄧玖熟諳韜略,深通兵法,在諸葛亮“奉事唯謹”的精神和行為的感動下,鄧玖傳授了他三部兵書,這對諸葛亮日后輔佐劉備帶軍打仗,無疑起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在交往的朋友當中,也有一些青年學者,其中有日后也成為劉備重要謀士的龐德公的侄兒龐統,潁川的徐庶、石廣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評論天下大事,抒發自己的抱負。在讀書、學習,廣交朋友之余,諸葛亮也未忘懷當時政治形勢。隆中的10年,政治風云變幻無常,此時曹操官渡一戰,打敗袁紹而統一北方;孫繼父兄基業坐領江東,和當時曹操稱霸中原;坐鎮荊州的劉表是一個務虛名、尚空談,不足與謀大事的人,為豪強所吞并只是遲早的事……群雄紛爭的結果,必然會出現鼎立的局面。由于諸葛亮注意研究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應對的策略方針,當和朋友談論起現實社會形勢時,他洞若觀火、了如指掌,卓有識見,因之被司馬徽稱為“識時務”的“俊杰”。
        立志向學,因志而成學,學以致用,是諸葛亮所一貫恪守的治學思想。那么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從下面兩個例子可以窺見他的理想和抱負。
        據《魏略》記載,有一天諸葛亮和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位好友一起交談,諸葛亮從容地對他們說:“諸位要是做官的話,是可以做到郡守、刺史的職位的?!比朔磫栔T葛亮又如何,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這“笑而不言”,就已經表明了諸葛亮胸有大志。
        又據《三國志》本傳載,諸葛亮在高臥隆中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他認為當世既無像管仲那樣的賢相,也沒有像樂毅那樣的名將。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曾經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強大的諸侯國。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他扶持弱燕,統率強兵,一舉拿下齊國70金城,使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以管、樂自比,有以一身兼將相自許的意思。他身處亂世,決心像管仲、樂毅一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要干出一番驚人的功業,他志在掃除群雄,結束分裂。
        治亂世必以才智,盡其才智又必依明主才能取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從”,說的就是要謹慎選擇可以輔佐的“明主”的意思。那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又是什么樣的人呢?在未遇到劉備之前,我們可以說在諸葛亮此時的思想中還沒有明確具體對象,但如果聯系他周圍朋友對當時軍閥評價的言論以及日后的《隆中對》、《論光武》等文章來看,諸葛亮對選擇“明主”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諸葛亮從小就受封建正統觀念的熏陶,在隆中十年間系統地學習經史子集,食君祿、報君恩的忠君報國思想更在頭腦中根深蒂固。當時最有勢力的軍閥是北方的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影響很大,但在正統的觀點看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卻令人所不齒。龐統曾經跟諸葛亮談起曹操,認為他雖是一個治世的能臣,卻又是一個亂世的奸雄。像曹操這樣的人,諸葛亮會認為他是“明主”而去投靠他、輔佐他,是不可能的。而實際上,在下文將要談到的《隆中對》中,諸葛亮也是把消滅曹氏集團作為目標確定下來的。劉表此人的行為品質,諸葛亮更是耳聞目睹,再熟悉不過了。連他的內親黃承彥老先生都不愿出來幫助他,諸葛亮當然不會認為他是“明主”。
        東吳的孫呢?雖是位“招延俊服,聘求名士”的有作為的人物,但卻野心勃勃想“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也是一位志存篡逆的野心家。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赴江東輔佐他,而諸葛亮并沒有尾隨著到江東,應該說,孫在諸葛亮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位能夠為之赴湯蹈火的“明主”。
        至于盤踞川蜀。以“阇弱”著稱的益州牧劉璋,更不值一提。
        從諸葛亮撰的《論光武》一文中,我們更可以窺測到諸葛亮擇主的準則。光武帝劉秀是東漢中興之主。諸葛亮在文章中,對劉秀的“策慮深遠”的作用極為欣賞,對光武君臣“謀會議同”,中興漢室的事業極為向往。南陽郡是當年劉秀中興的發祥地,歷史能否重演呢?當今世界能否再出現如光武那樣的“圣君”“明主”呢?這個問題只有等劉備出現在諸葛亮面前才能明白。
        總而言之,隆中十年,是諸葛亮學習、增長才干的十年,也是他“待時”、“待主”的時期。這個未出茅廬的青年,正如龐德公送給他的雅號“臥龍”那樣,一旦風云際會,就能騰云駕霧,大顯身手,一展抱負了。
        這個時機終于到來,“劉皇叔”劉備于漢建安十二年(207)親自前來隆中,拜訪請教諸葛亮。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出自——戰國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 。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br>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出自——西周姬昌《周易·系辭下》。
        原文:《周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br>譯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擴展資料: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里的“訥”是忍而少言,“敏”是機敏、積極,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后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另有解釋說意思是:“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干練勤奮?!?br>總之是告誡人們要少說話多做事,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應遵循的準則。常言道:“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讓我們說話,而是告訴我們說話一定要謹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慎辭哉。”意思是說,古書上曾記載:言論是用來表達志節的,文法修辭是用來表達言論的。假如不發言論,誰又能知道他的志節呢?假如言論沒有文辭的修飾輔助,又怎么可能久遠流傳呢?可見言辭必須謹慎。
        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出生的毛澤東的兩個女兒取名李敏和李訥。其中“敏”與“訥”就是出于《論語·里仁》中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睆慕o女兒起的名字中,可以體會出毛澤東是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要做多干實事、少說空話的人。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隱于心,藏于身,動于形,在于靈 是什么意思
        第一個,所謂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進而,小隱隱于市,大隱隱于心;這句應該是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出自《周易》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不到處炫耀;動于行,所謂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應該是讓你敢想敢做,別光說不練;最后一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想必是告訴你人生在于靈悟,用心靈感悟人生。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有什么動的詞語
        怦然心動、
        人頭攢動、
        蠢蠢欲動、
        巋然不動、
        食指大動、
        風吹草動、
        靈機一動、
        按兵不動、
        輕舉妄動、
        聞風而動、
        紋絲不動、
        傾巢出動、
        原封不動、
        萬頭攢動、
        相時而動、
        靜極思動、
        相機而動、
        雷打不動、
        天搖地動、
        歡聲雷動、
        一舉一動、
        待時而動、
        順時而動、
        紋風不動、
        文風不動、
        龍蛇飛動、
        眾喣山動、
        文絲不動、
        山搖地動、
        寂然不動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出自哪里?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語出《周易·系辭》;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語出《論語·泰伯》。
        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語出《周易·系辭》
        解釋:君子蘊藏著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時機的來臨。
        原文: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譯文:
        《易經》解卦上六的爻辭說:“王公出獵,登在高墻上瞄射鷹隼,一箭命中,象征著無往不利?!笨鬃诱f:“隼是鷹鳥,弓矢是打獵的利器,能執弓而射中禽獸的是人。
        君子蘊藏著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時機的來臨,而有所動,還有什么不利的呢?君子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同理,有所行動時,決無閉結與障礙,精準無比,出外必有收獲。這就是平常已經蘊蓄結成了弘大的才器,然后再有所行動,是以出而有獲,無事不成?!?br>2、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語出《論語·泰伯》
        解釋: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br>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守衛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擴展資料:
        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語出《周易·系辭》。系辭,一般上是指《易傳·系辭》或《周易·系辭》。亦稱《系辭傳》,分為上、下兩部分。相傳孔子作了7篇闡發和總結《周易》的論述,即通常說的《易傳》。
        《系辭》是這7種論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辭》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應當經過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說《系辭》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
        2、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語出《論語·泰伯》?!墩撜Z·泰伯》: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等。
        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鬃釉诮虒W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賞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系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泰伯篇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求解簽文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解曰:蘊懷異用 待時而動 人事從容 物阜財豐
        蘊懷異用 待時而動 人事從容 物阜財豐含義:蘊含著與眾不同的能量,只待時日發揮,為人處事要從容自在,以后的生活會非常順利,財源豐富!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藏器待時是什么意思
        藏器待時cáng qì dài shí器:用具,引伸為才能。比喻懷才以等待施展的時機。 又作’藏器俟時’。出處《周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待時而動”擴展: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解釋: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謎語:預備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英文翻譯:bide one's time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注音:ㄉㄞˋ ㄕˊ ㄦˊ ㄉㄨㄥˋ
        反義詞:輕舉妄動
        近義詞:相機而行、待時而舉
        繁體成語:待時而動
        成語用法:待時而動偏正式;作謂語;指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造句:昭王深自韜晦,養兵恤民,待時而動。(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
        成語出處:《周易 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簡拼:DSED
        成語讀音:dài shí ér dòng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9637.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