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的成語「求同存異」
成語“求同存異”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裘同存異成語讀音:qiú tóng cún yì
成語簡拼:QTCY
成語注音:ㄑ一ㄡˊ ㄊㄨㄥˊ ㄘㄨㄣˊ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大同小異
反義詞:求全責備
讀音糾正:異,不能讀作“yí”。
錯字糾正:異,不能寫作“棄”。
成語出處:《人民日報》1965.3.23:“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眮碜詆yjslw.com
成語解釋:尋求彼此的共同處;保留彼此的分歧處。
成語用法:求同存異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造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求同存異吧。
英文翻譯:seek common ground on major issues while leaving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俄文翻譯:искáть óбщее при наличии расхождéний
日文翻譯:共通點 (きょうつうてん)を見つけ出し,相違點 (そういてん)を保留 (ほりゅう)する
其他翻譯:<德>das Gemeinsame suchen und dabei Unterschiede bestehen lassen
成語“求同存異”的擴展資料
1. 萬隆會議中的求同存異方針同指的是什么同是指共同反對殖民主義正確和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發展經濟異是指各國間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來自gyjslw.com
2. 萬隆會議中求同存異的意義
和平共處 求同存異 萬隆會議精神是發展中國家試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擺脫西方主宰國際社會命運的精神。亞非會議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發起和召開的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沒有當時主要世界大國參加的會議。會議的參加國除日本外,都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因此也可以說是第一次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會議。二戰結束后,世界上出現了民族獨立解放的高潮,長期處于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主義控制下的廣大亞非國家,先后通過革命、戰爭、起義和抗爭等不同的方式,沖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壟斷和控制的世界體系,走上了建立新興的民族國家的道路。獨立后,這些具有共同的命運、面臨共同任務的國家,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需要相互交流經驗,相互探討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道路,彼此產生一種共識,這就是要加強亞非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的團結和互助。萬隆會議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召開的。由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緬甸和斯里蘭卡(舊稱錫蘭)五國發起的、有29個亞非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討論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對亞非國家有共同利害關系的問題,發表了會議公報,向國際社會響亮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它證明,盡管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不如西方發達國家,但團結起來的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的發展中國家,是可以成為國際社會中一支強大的力量的,可以沖破歷來由大國、西方國家主宰國際事務的局面,開辟發展中國家建立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國際環境的新形式。萬隆會議精神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異的精神。雖然參加會議的都是亞非國家,但這些國家在其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在這些國家中,既有中國、老撾、越南民主共和國等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印尼、印度這樣的基本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既有緬甸這樣的佛教影響很深的國家,也有伊斯蘭教影響很深的印尼等國。這些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國家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當然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在會議中也有過爭吵,有過斗爭。但是,會議的參加國卻能本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尋找共同利益為主,以亞非國家的團結為重,顧全大局,最后達成了會議的10個基本共識。這種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國家試圖再次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于國際社會的背景下,在西方傳播的所謂不同文明必然導致重大沖突甚至導致戰爭的思想的背景下,與現在某些大國借口民主自由把另外一些國家宣布為暴政國家而無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做法相比,顯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寬容和遠見。 求同存異”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來自gyjslw.com
3. 求同存異什么意思
【解釋】: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臼纠浚涸谶@個問題上,我們還是求同存異吧。【近義詞】:大同小異【反義詞】:求全責備【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來自gyjslw.com
4. 求同存異是什么意思
比方咱倆人要求同存異,通俗的說就是咱倆在交往中要將共同語言多多挖掘,多多發展,而將不同的想法暫時擱置,放一邊不談不爭究竟誰對誰錯。來自gyjslw.com
5. 求同存異什么意思
成語“求同存異”中的“求”字是尋求的意思,“存”字是保存、保留的意思。該成語的意思是尋求共同之處,保留不同意見。講的是不因個別分歧而影響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有時“求同存異”也說成“求大同,存小異”。 現在將“求同存異”的意思理解成這樣:尋求共同之處,保存有差別的地方,不再強調大同小異。則“求同存異”是一種學習和思維方法?!窘忉尅浚呵螅簩で螅淮妫罕A?;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臼纠浚涸谶@個問題上,我們還是求同存異吧?!菊Z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來自gyjslw.com
6. 求同存異
差不多就是 大方向相同,小方向不同也可以帶過 馬一浮先生提出用六藝之學統攝一切先進之文明,這里的統攝,不是統一、獨尊的意思,而是用六藝的方法涵納吸收所有文明的精髓,這是一種博大的氣象,是海納百川、厚德載物。這是哲學上的一和多的關系,“多”強調的是多樣性、多元化,但多元化沒有“一來”統攝,就會出現亂,就象生態鏈一樣。生態鏈強調的是物種的多樣性,但這些多樣性不是任其無序發展,它需要一種動態平衡,實現物種共存,才能達到和諧共處。而儒家思想就是使各種文明達到一種合諧共處的思想資源,因為儒家強調的是“合而不同,求同存異”,是一種和合思想。當然理應為人類各種文明的和諧共處做出貢獻。這是生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責任。今天,世界許多戰爭的背后,無不是意識形態之爭、宗教之爭、文化之爭,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一就是熱愛和平,這種熱愛,不單是一種感情,更是一種智慧,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學習之。孔子在讀到易經“瞪卦”時贊道:“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不過三先生認為“任何經典都有其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顯露出不完善之處”。這樣的表述不夠嚴密,我不贊同。任何經典的產生都是完成性的,只是對它理解在不同的時代不斷更新。就如資本論只有一部,古蘭經只有一部,圣經只有一部,而對它們的理解卻汗牛充棟。 不過三先生對孔子、魯迅態度,令我痛心??鬃?、魯迅在我心中永遠是民族魂,他們肉體雖死,但精神永在。 我的結論:尊重多元化,謙虛地博采眾覽,理解古人、同情古人、繼承古人,堅立唯一之信仰,建立全面之人格。來自gyjslw.com
7. 萬隆會議中求同存異含義是什么?
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務,即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發展自己的任務. “異”指的是 國家制度 、 政治制度 的差異. 希望來自gyjslw.com
8. 什么叫“求同存異”?由誰提出的?
求同存異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點。求同是讓彼此間更加的親近、友善,存異是讓彼此間更加的寬容、尊重。
最早是在儒家經典《禮記·樂記》中出現:“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br>因為存在共同性,所以能夠增加之間的親切感,接受相異性,是一種道德的寬容,以及相互間的尊重。但是只強調共同性,會讓之間的關系變得恣意隨便;只在意相異性,就會讓關系變得疏遠。所以,在社會文化中的“求同存異”是最為中庸的處世態度。
后來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求同存異,指在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下放下偏見 ,追求共同利益。
擴展資料
1995年4月,第一次亞非會議在萬隆舉行。
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針對會議上出現的所謂“共產主義威脅”、“新殖民主義”、“顛覆活動”等不和諧音符,他決定把原定的發言稿作為書面稿印發給與會者,自己則利用午間的短暫休會時間起草了一份補充發言稿,并于當天下午做了關于求同存異思想的著名發言。
他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經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找共同基礎,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br>他接著說:“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同時,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我們并不要求個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我們還應在共同的基礎上來相互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
周恩來的這個講話集中體現了他的求同存異思想。這一思想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共鳴,終于使會議達成了一致見解,形成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亦稱萬隆精神)。
這是繼日內瓦會議之后,周恩來對新中國外交政策和風格的又一次成功的展示,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求同存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試論周恩來的求同存異外交思想來自gyjslw.com
9. 周恩來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對會議其了什么作用
周恩來是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而所謂求同存異是中國外交政策之一,即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求同存異”是周恩來處理復雜關系、解決復雜矛盾一以貫之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模式,是周恩來辯證思維方式的實踐范例。 萬隆會議精神是發展中國家試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擺脫西方主宰國際社會命運的精神。亞非會議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發起和召開的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沒有當時主要世界大國參加的會議。會議的參加國除日本外,都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因此也可以說是第一次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會議。二戰結束后,世界上出現了民族獨立解放的高潮,長期處于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主義控制下的廣大亞非國家,先后通過革命、戰爭、起義和抗爭等不同的方式,沖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壟斷和控制的世界體系,走上了建立新興的民族國家的道路。獨立后,這些具有共同的命運、面臨共同任務的國家,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需要相互交流經驗,相互探討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道路,彼此產生一種共識,這就是要加強亞非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的團結和互助。萬隆會議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召開的。由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緬甸和斯里蘭卡(舊稱錫蘭)五國發起的、有29個亞非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討論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對亞非國家有共同利害關系的問題,發表了會議公報,向國際社會響亮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它證明,盡管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不如西方發達國家,但團結起來的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的發展中國家,是可以成為國際社會中一支強大的力量的,可以沖破歷來由大國、西方國家主宰國際事務的局面,開辟發展中國家建立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國際環境的新形式。萬隆會議精神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異的精神。雖然參加會議的都是亞非國家,但這些國家在其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在這些國家中,既有中國、老撾、越南民主共和國等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印尼、印度這樣的基本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既有緬甸這樣的佛教影響很深的國家,也有伊斯蘭教影響很深的印尼等國。這些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國家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當然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在會議中也有過爭吵,有過斗爭。但是,會議的參加國卻能本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尋找共同利益為主,以亞非國家的團結為重,顧全大局,最后達成了會議的10個基本共識。這種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國家試圖再次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于國際社會的背景下,在西方傳播的所謂不同文明必然導致重大沖突甚至導致戰爭的思想的背景下,與現在某些大國借口民主自由把另外一些國家宣布為暴政國家而無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做法相比,顯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寬容和遠見。 而求同存異”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來自gyjslw.com
10. 求同存異的積極意義
1求同存異可以最大限度的廣交朋友。2是世界和平的基礎。3無論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還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或者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均具有指導意義。來自gyjslw.com
11. 求同存異的意思
求同存異的意思是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求同存異 [ qiú tóng cún yì ]
釋義: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尋找共同點,不同點各自保留。為處理雙方關系的一種原則和方法。
出處:《人民日報》1965.3.23:“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大同小異
反義詞:求全責備
擴展資料:
筆順
1、大同小異 [ dà tóng xiǎo yì ]
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出處:戰國莊子《莊子·天下》:“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br>白話譯文:戰國莊子《莊子·天下》:“大同和小同相差異,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br>2、求全責備 [ qiú quán zé bèi ]
對人對事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責備:要求完備。
出處: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論語·微子》:“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br>白話譯文: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論語·微子》:“君子不疏遠他的親,不讓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眮碜詆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