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成語「國之四維」
成語“國之四維”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guó zhī sì wéi成語簡拼:GZSW
成語注音:ㄍㄨㄛˊ ㄓ ㄙˋ ㄨㄟ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牧民》:“國之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四維:指禮義廉恥。指治國的綱紀
成語用法:國之四維作主語、賓語;指治國的綱紀。
成語“國之四維”的擴展資料
1. 翻譯 歐陽修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泵献釉唬骸叭瞬豢梢詿o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庇衷唬骸皭u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彼匀徽?,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釙r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编岛?!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于世者,能無愧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于廉恥者?!秴亲印吩唬骸胺仓茋诬?,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倍珜ξ渫酰骸皩⒂腥齽?,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為暴于百姓者哉!”《后漢書》:張奐為安定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懷?!ひ越瘃R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于貪求者哉?吾于遼東之事有感。 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一本作“廉恥將”。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佖為武靈節度使,先是,土蕃欲成烏蘭橋,每于河壖先貯材木,皆為節帥遣人潛載之,委于河流,終莫能成。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后并役成橋,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為患,由佖之黷貨也。故貪夫為帥而邊城晚開。得此意者,郢書燕說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什么意思
簡單的說,禮儀是一個社會的根本制度,廉恥是一個人的根本原則.禮儀廉恥是維持國家的四個基本要素,如果這四個要素不能貫徹執行,則國家很容易滅亡.=======這句話是管仲給齊恒公建議的第一句話.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國之四維是什么意思
釋義:意思是指治國的綱紀準則。
讀音:guó zhī sì wéi。
出處原文:《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玻部善鹨?,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br>原文釋義: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只有滅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
擴展資料: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治國的綱紀。
成語繁體:國之四維。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國之四維是指什么
“四維”說出自《管子》。 《管子》非常重視禮義倫理在治國安民中的作用,在開篇《牧民》中開宗明義,提出了著名的“四維”說。其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仲把禮、義、廉、恥四種道德看作治國的四個綱,故名四維(維,原指系物的大繩)。他把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強調“飾四維”、“張四維”,強調禮義的強制作用。同時對禮的一些方面有所突破,諸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尊尊”、“刑不可知”等,以達“禮以導民”,任用賢能,及以法令作為人們言行之準則。官子在齊設立“三國五鄙制”,將齊人分成士、農、工、商四民,使四民分居定業。 齊桓公因用管子之謀,通過改革立法使邦國日漸強盛,并成為春秋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四維”說,對后世影響深遠。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誰...
這句話是春秋時期齊國管仲說的。翻譯:禮、義、廉、恥是維系國家的四項道德準則,如果它們不能被推行,國家極易滅亡。
“四維”說出自《管子》一書?!豆茏印つ撩瘛に木S》稱:“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薄豆茏印つ撩瘛灐分赋觯骸八木S不張,國乃滅亡?!?br>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歸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睆垼赫归_,推行。意思是,禮、義、廉、恥是維系國家的四項道德準則,如果它們不能被推行,國家極易滅亡。
擴展資料:
四維: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眹木S,缺了一維,國家就會傾側;缺了兩維,國家就會危殆;缺了三維,國家就會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br>1、“禮”指上下有節;有禮,就不會超越節度。
2、“義”指合宜恰當的行事標準;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
3、“廉”指廉潔方正;有廉,就不會掩飾惡行。
4、“恥”指知恥之心;有恥,就不會同流合污。
因此,治國用此四維,就可以使君位安定、民無巧詐、行為端正、邪事不生,于是國可守而民可治。
參考資料來源: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品讀國有四維,禮義廉恥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彰,國乃滅亡”出自
“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出自《管子·牧民》右國頌:“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薄八木S不彰,國乃滅亡”出自《史記·管仲列傳》。原文: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治國就是治吏,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出于毛澤東哪篇...
這是毛澤東和他的一個親談話時說的。
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和他的一個親談話時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br>把官吏管理好了,官場風氣正了,官員的表率作用才會增強,老百姓才會一呼百應,國家才能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否則,官員欺上瞞下,貪污受賄,營私舞弊,胡作非為,其結果只能是下了政令卻不服從,民怨國衰,綱紀廢弛,政令不行。這就是“治國就是治吏”的基本道理。
擴展資料:
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舉重若輕,因勢利導,提綱挈領,一把就抓住了“治吏”這個治國理政的關鍵,從而收到“綱舉目張”的奇效,使我們的黨和國家,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有效地預防和遏制了腐敗。
那時雖然還比較貧窮,社會物質財富相對匱乏,但官員一般都能做到奉公廉潔、兩袖清風,進而影響和帶動民風,以致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種純潔的黨風和社會風氣,現在提起來,仍讓人贊嘆不已。
毛澤東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睔v史經驗告訴我們,治國的核心在于治吏,治國就是治吏,治吏務必從嚴。
一個吏治清明的社會,才會一呼百應、天下歸心、安定有序、民富國強。而力濫用、吏治腐敗,必然導致“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國運衰微,民生多艱。在新世紀、新階段,必須從嚴治吏,鐵腕反腐。
各級領導干部要嚴于律己,為人表率,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律官嚴于律民,律己嚴于律人,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國家就會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有感毛澤東“治國就是治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治吏要聽毛主席的一句話!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真正...
這是兩千七百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廉恥是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不恥,則無所不為。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范;“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如圖所示:國之四維是什么意思???
國之四維:指治國的綱紀準則。國之四維包括,禮、義、廉、恥。出 處:《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誰說的
是管仲說的。中國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治國之“四綱”,即禮、義、廉、恥。語見《管子·牧民》。在他看來,禮指上下有節;有禮,人們就不會僭越等級限度。義指以法進仕;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廉指明察善惡;有廉,就不會掩飾惡行。恥是羞惡知恥;有恥,就不會順從邪妄。管仲認為,治國用此四綱,就可使“上安位”、“民無巧詐”、“行自全”、“邪事不生”,于是國可守民可治。所以,“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后又提出“倉稟實而知禮節”之根本問題后來的封建統治者和持儒家倫理思想的人,也曾提倡禮、義,主張廉、恥,卻沒有將其并列而作為治國之綱。蔣介石曾以“立國救民”之名,竭力推行“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并賦予它以“規規矩矩”、“合乎國家的紀律”等所謂“新義”,作為其“新生活運動”的“標的”和“中心”。【今譯】治理國家有四種綱領:禮、義、廉、恥。失去一種國家就會產生動搖,失去兩種國家就會發生危險,失去三種國家就會被顛覆,四種全部失去國家就滅亡了。動搖了可以扶正,危險了可以拯救,顛覆了還可以恢復起來,滅亡了就再也沒有什么舉措可以拯救了。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