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拔旗易幟」形容什么意思
“拔旗易幟”的成語故事:
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沖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指什么易什么成語
沒有這樣的成語。
指開頭成語:
指佞觸邪、
指破迷團、
指李推張、
指親托故、
指古摘今、
指囷相贈、
指揮若定、
指腹為親、
指心戀母、
指通豫南、
指顧之間、
指日可下、
指掌可取、
指南攻北、
指水盟松、
指日高升、
指一說十、
指東話西、
指東打西、
指皂為白、
指空話空、
指事類情、
指手畫腳、
指鹿為馬、
指日可待、
指桑罵槐、
指名道姓、
指腹為婚、
指山說磨、
指天射魚、
指山賣嶺、
指天說地、
指敵忘身、
指麾可定、
指點江山、
指日成功、
指雁為羹、
指雞罵狗、
指天畫地、
指天為誓、
指山賣磨、
指天誓心、
指天誓日、
指不勝屈、
指東罵西、
指瑕造隙、
指樹為姓、
指顧從容、
指矢天日、
指方畫圓、
指顧之際、
指手劃腳
第三字為易的成語 :
顯而易見、
輕而易舉、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單則易折,眾則難摧、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改姓易代、
強得易貧、
悲歌易水、
拔趙易漢、
賢賢易色、
器小易盈、
馮唐易老、
拔幟易幟、
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單則易折、
眾擎易舉、
平易易知、
以羊易牛、
改操易節、
明白易曉、
臨敵易將、
淺薄易見、
撫梁易柱、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峣峣易缺、
三寫易字、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淺顯易懂、
以亂易暴、
以暴易亂、
出陳易新、
改名易姓、
深耕易耨、
以暴易暴、
鼴鼠易盈、
移風易俗、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通功易事、
變俗易教、
變心易慮、
陰陽易位、
拔旗易幟、
渴者易飲、
改容易貌、
變色易容、
交能易作、
平原易野、
難進易退、
通俗易懂、
冰山易倒、
彩云易散、
革圖易慮、
官不易方、
東西易面、
流光易逝、
革心易行、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井陘之戰中韓信做了什么動搖了趙軍的軍心?
發生于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的井陘之戰,是韓信的杰作之一。當時楚漢兩軍主力相持于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一帶,韓信奉命率部分兵力北上,開辟新的戰場。井陘之戰前,韓信先是木罌渡黃河,采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一舉擊破魏軍,俘魏王豹,接著又破代國,生擒代相夏說于閼與(今山西和順西)。然而,盡管韓信連連獲勝,但新編組成的軍隊經過訓練后卻被劉邦調往了滎陽主戰場,因此韓信北上攻趙時,兵力依舊是原來的幾萬人馬??墒沁@時的趙國卻組織了20萬大軍,由將軍陳馀率領,屯駐于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準備與漢軍決戰。趙國有個謀士叫李左車,他向陳馀建議說,井陘地勢險要,道路難行,漢軍的輜重肯定留在后面,因此主力應該堅壁不出,而由他自己率三萬人馬切斷漢軍的補給線,這樣不出十天,漢軍便會潰敗。但是將軍陳馀卻是一個十分迂腐的人,他自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又說漢軍名曰數萬,其實不過幾千兵馬,只有力戰勝之,才能震懾諸侯,故而對李左車的建議置之不理。韓信在進軍途中得知這一消息后,心中大喜,立即下令全軍急速前進。兩軍對壘,韓信先是派兩千輕騎從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附近,然后自率主力,列背水陣向趙軍挑戰。陳馀看到韓信布陣情況后,武斷地認為韓信徒有虛名,根本就不會用兵,因此起了輕敵之心。作戰開始,漢軍佯敗退卻,丟棄了不少旗鼓。陳馀見狀,以為大勝在即,于是空壁傾營而出,欲一舉殲滅漢軍,生擒韓信。漢軍至河邊已無退路,乃拼死反擊。這時,預先埋伏好的二千漢軍立即沖人趙軍的大營,“拔趙旗,立漢赤幟”。趙軍將士久戰不勝,驀然回首之際,發現自己的大營內一片紅色,樹的全是漢軍的旗幟,頓時人心大亂,四散而逃,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漢軍乘勢夾擊,殺陳馀,俘趙王歇,大獲全勝。關于井陘之戰韓信取勝的原因,后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列背水陣,“置之死地而后生”,從而極大地激發出了全軍將士拼死求生的本能。對此韓信事后向諸將解釋時也是這樣說的。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另一條重要的原因則不怎么為人注意了,那便是韓信派人拔旗易幟,嚴重動搖了趙軍的軍心,從而達到了出奇制勝的目的。否則,即使漢軍將士再勇敢,要通過力戰打敗數倍于己的敵人,也是十分困難的。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韓信將兵為何可以多多益善?他以何方式管理龐大的部隊?
井陘之戰 暴秦初亡,諸侯紛爭,豪杰并起,天下大亂,華夏大地狼煙滾滾,戰火連綿不斷,各路諸侯勢力此長彼消,逐漸演化成劉邦與項羽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爭霸戰,史稱楚漢戰爭。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搖擺不定的各國諸侯,趁勢紛紛背漢就楚。劉邦被迫退守滎陽,一時陷入窘境,處境十分艱難。為了擺脫不利局面,劉邦采取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漢書·韓信傳》) 的建議,決定對楚實施戰略包圍。劉邦繼續堅守滎陽正面戰場;彭越在項羽大軍的必經之路,開展南線右翼敵后游擊戰;韓信則率軍北上,開辟中原北線左翼外圍新戰場,消滅黃河以北各路諸侯后,迂回敵后,包、夾擊項羽軍團。 肩負北上重任的韓信,果然不辱使命,一路凱歌,捷報頻傳。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八月,韓信北上的第一仗——攻魏之戰打響,韓信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攻虛之計,先將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對面的臨晉,作正面渡河佯攻之勢,暗地卻以木罌作臨時渡河之器,從上游夏陽渡河,奇安邑,突然出現在魏軍背后,大破魏軍,擒獲魏王豹。平定魏國,改魏國為河東郡。 北上第一役,旗開得勝。兵貴神速,九月,韓信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乘勝揮兵東攻閼與,又一舉擊敗代軍,殺代國主將相國夏說,趙國的傳統友好鄰邦——代國,被韓信攻克,斬斷趙國一臂! 韓信連續征服魏、代兩國,一時漢軍全線軍心大振,楚漢戰爭的局勢出現向劉邦方面逆轉的端倪。如果韓信再接再厲,乘勝攻下趙國,項羽集團就會被置于危險境地。 二 然而,就在韓信一路過關斬將,攻城拔寨,節節逼近趙國的西大門——井陘關之際,劉邦的滎陽主戰場卻遭到項羽一波又一波的凌厲圍剿。劉邦寄以厚望的英布軍,連連告急,兵力吃緊。劉邦無奈,只得緊急抽調韓信攻趙的大部分精兵,投入滎陽主戰場,僅為韓信留下不到三萬新招的士兵。 歷史上素以“韓信用兵,多多益善”而著稱的韓信,此時面對以逸待勞的二十萬趙軍,頓感兵微將寡,捉襟見肘。作為北線漢軍統帥,韓信對這三萬新兵的軍事素質和戰斗力憂心忡忡,用“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來描述倒是很恰如其分。正如韓信后來親口所言,指揮這些新兵,簡直就是“驅市人而戰之”。一旦戰斗打響,士兵如何有效地組織指揮,軍心如何及時地穩定安撫,士氣如何充分地激發鼓動,都成為韓信不得不思索的棘手難題。 何況韓信即將要面對的趙國,也在厲兵秣馬,積極備戰。此時的趙國雖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趙武靈王時期的東方霸主,但也是秦滅亡后的天下諸侯大國,是繼楚之后六國中第一個復國的諸侯,昔日陳勝王為天下領袖時,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復國。章邯就是因為破趙不成,反而使項羽成名。趙國實力遠遠超過魏、代兩國,其將帥也絕非魏、代之國的平庸之輩。趙王歇和主帥陳余短時間就緊急動員了二十萬大軍,集結井陘口,深溝壁壘,嚴陣以待,等韓信來犯。 趙軍主帥成安君陳余,有賢人之稱,縱橫家之譽,曾為陳勝、吳廣麾下大將,趙王武臣時的趙國大將軍,擊敗過趙國叛將李良。與張耳曾經珠聯璧合,橫掃河北燕趙諸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尤其是陳余軍中的謀略家李左車,趙國長老派軍團將領,智勇雙全,長期鎮守井陘關,對井陘關的軍事地理了如指掌,有豐富的軍團實戰及關隘防御經驗,是戰國名將武安君李牧之后,號稱廣武君,用兵如神,大有李牧遺風。 再者,漢軍中線戰場此時剛剛受挫,天時不利;韓信勞師遠征趙國本土,人和難有,必然面臨孤軍作戰、人緣失和、后勤補給困難等諸多不利局面。 尤其是橫亙在韓信大軍面前的這道太行天險——井陘關,牢牢控制在趙軍之手。對韓信而言,趙軍的地利之便,就是漢軍的天險雄關。 巍巍太行山脈,從南到北綿延起伏八百里,橫亙于河北大地的西部邊緣,崇山峻嶺綿延不絕,險不可攀,構成了趙國西部的天然軍事屏障。八百里太行僅有八處斷開叫做“陘”的谷地,可以東西相通,稱為太行八陘。這“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形)”的井陘,位于今天的石家莊以西約四十公里處,是太行北部的重要軍事關隘。《述征記》把井陘列為“太行八陘”之五;《呂氏春秋 ·有始覽》把井陘列“天下九塞”之六。 井陘不僅是溝通燕趙晉秦的交通要塞,更是軍事地理上的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生死攸關”,成為歷代軍事名家們排兵布陣、雌雄對決的斷魂谷、生死關、名利場。秦將王翦當年過關滅趙;后來的北魏拓跋圭闖關驅中山;唐朝郭子儀、李光弼,破關圍常山,攻博陵。清末的庚子之役、民初的晉奉之戰,抗戰時的八路軍百團大戰,都在井陘關的深谷峭壁上,留下過槍眼彈痕。 “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太史公司馬遷在記載這次戰役時,形象地為我們描述了兩千多年前井陘古道的崎嶇和險惡。此時的大將軍韓信和他的區區三萬新兵,要跨越的正是這有二十萬趙軍扼守的井陘天險。 雖然代國的覆滅,解除了韓信來自北面的側翼牽制和威脅,但鄔城還在趙國別將戚將軍手中控制。如果韓信貿然東進,必然受到鄔城方面戚將軍的側翼夾擊。 無論從整個楚漢戰爭的全局考慮,還是從韓信自身面臨的危機出發,對于這次攻關之戰,韓信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速戰速決。不戰則已,一戰必須全勝,擊潰趙國主力,站穩腳跟,使其無法再對漢軍構成威脅。持久戰和消耗戰是漢軍長途奔的大忌。否則,如果項羽擊敗英布,抽出兵力,同趙國合擊,韓信就會陷入兩面夾擊的危險境地。后來的戰局發展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韓信在平定趙國之后不久,果然遭到項羽的奇兵渡河偷。 天時、地利、人和,漢軍能勝算幾分?利弊得失衡,韓信該如何量裁?大戰在即,此役該如何運籌?井陘關前的韓信,眉頭緊鎖,勒馬望關沉思。 然而,韓信不愧為韓信,在這天塹雄關面前,在咄咄逼人的趙軍面前,韓信沒有讓四面楚歌、屢敗屢戰的劉邦失望,更沒有讓月下苦苦追趕挽留他的蕭何丟臉。劉邦不枉為他設壇拜將,韓信也無浪得“漢初三杰”之虛名。 命運多桀的韓信明白,自己既非出身名門望族,也非來自名將官宦世家,而從小就父母雙亡,一介布衣,家徒四壁,潦倒浪蕩。只有建功立業才能功成名就。韓信不能忘記,早年曾被亭長之妻慢待,受過漂母的嗟來之食,忍受過屠夫的胯下之辱。這曾經恥辱的一幕幕,一直是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激勵他發憤讀書,熟演兵法,立志安邦定國,一展鴻鵠之志。 然而,自韓信杖劍從軍以來,一直名不經傳,先做項羽的郎中,后又當劉邦的連敖(糧庫的小官),還差點兒被劉邦的下治罪殺掉。劫后逃生,也僅被滕公夏侯嬰推薦為漢軍中的一名治粟都尉。懷才不遇,抱負難展,郁郁寡歡的他,后來甚至加入了逃兵的行列。后人感慨蕭何的慧眼識珠,月下窮追不舍,苦苦挽留,向劉邦力薦,設壇拜將,才使韓信有了今天于自己來之不易的一席用武之地。 初拜大將軍的韓信,就鋒芒畢露,與劉邦當面縱論楚漢優劣利弊,縱橫捭闔天下大勢,力陳東征方略以定天下。高屋建瓴,令劉邦茅塞頓開,頓感相見恨晚。隨后率軍出師漢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大敗章邯,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爭得了關中八百里秦川沃野。第二年,再引兵出函谷關,兵鋒直逼楚都彭城…… 韓信一路走得并不輕松。此次北伐,開辟北線新戰場,又該是他馬銜環,刀出鞘,箭上弦,建功立業,展現英雄本色的大好時機。困難于懦夫,不于百折不撓的布衣英雄韓信。 只有運籌于帷幄之中,才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兵馬未動,戰斗的風云已在韓信的腦海中滾滾翻騰,作戰的藍圖畫卷開始在他的胸中徐徐展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知己的韓信,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劉邦于此次大戰前門派給他的常山王張耳;要想知彼,韓信想到的還應該是張耳。雖然司馬遷對此次大戰的情報間諜戰和張耳的活動,著墨甚微;雖然后人一提起這次千古絕響的大戰,就大肆贊嘆韓信背水列陣的神奇無限,但我們還是能夠從韓信知己知彼的透徹程度上,推斷出張耳在這次大戰中別人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因為,對于趙國的山川地理,一草一木,張耳爛熟于心;對趙軍將帥的脾氣秉性、用兵特點,尤其對趙軍主帥陳余的了解,張耳更是了如指掌。同時張耳與趙國、趙軍上層人物有著很深的私人交情和廣泛的人緣,刺探趙軍軍事機密,更是非張耳莫。 張耳自陳勝揭竿而起后不久,就與陳余共同追隨陳勝部將武臣,轉戰河北,一直盤踞趙國多年,且位高重,先后輔佐武臣、趙歇兩任趙王。張耳與陳余既是同事,又是同鄉,都是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而且兩家交往甚密,早年陳余之父,同張耳共事,后來張耳之子,又在陳余手下謀職,二人早在大梁時就已是刎頸之交。 二人共事,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珠聯璧合,曾同時任陳勝的張楚政左右校尉,共同策劃并支持武臣脫離陳勝,于邯鄲復國自立為趙王,張耳時任右丞相,陳余時任大將軍。張耳的智謀、陳余的用兵,二人組合配合默契,在河北勢如破竹,無人能擋,平定了河北各派勢力。后來又共同攜手,平息趙將李良叛亂,迎立趙歇為趙王,把趙國都城從邯鄲遷至信都(今邢臺東北)。就連太史公寫《史記》時,也無法把他倆分開,只好把他們倆同時寫進了那篇叫《張耳陳余列傳》中。 更有資料顯示,張耳在趙國時,光在趙國軍隊中就有數百個最要好的朋友,常常獨自與他們于河上澤中打魚狩獵,交往甚密,私人關系非同一般。 巨鹿大戰之后,二人相互猜忌怨恨,反目為仇,勢不兩立。陳余聯合齊王田榮,擊敗張耳。張耳于是投靠漢王劉邦。陳余收復趙地,重又迎立趙歇為趙王。 曾經是刎頸之交的二人,此時又各為其主,聚首井陘關口,兵戎相見。國恨私仇,雙方都恨不得立即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這由友而仇,由愛而恨的置換,不僅令后人扼腕感嘆,更是天助韓信消滅陳余,征服趙國。 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測,正是由于張耳這種特殊的身份和關系,韓信才能夠很快得知,李左車建議的深溝高壘、堅壁不出、后方迂回、奪其輜重、斷其糧道、伺機決戰的奇謀良策,被陳余以“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為由而拒絕的趙軍最高軍事機密。韓信很可能也正是基于張耳的情報和策劃,才得出趙軍傾巢出動、老營無人留守的判斷,從而才敢大膽采取背水列陣,引趙軍決戰于平野,派小股騎兵偷趙軍營壘、拔旗易幟的作戰部署。甚至我們還大膽推測,張耳有策反趙軍部分將領、與韓信的兩千偷騎兵里應外合的可能,否則,在趙軍二十萬對三萬的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并不愚蠢的陳余怎么會傾巢出動,后營無人把守,連兩千小股兵力都抵擋不住呢?看看后來的孫可望投清后,李定國頓陷窘境,就可見張耳作用的一斑了。 所以,韓信與陳余在兩軍尚未交手之前,由于張耳的存在,勝利的天平已經向漢軍傾斜了大半。 而對于趙軍而言,廣武君李左車的先防后攻之計,可謂天衣無縫,老道毒辣,正好擊中漢軍的軟肋。他敏銳而準確地判斷,漢軍“去國遠斗”,勢必“其鋒不可當”;千里運糧、后勤補給必然困難。向陳余力主深溝高壘,堅壁不出,以奇兵迂回漢軍背后,奪其輜重,斷其糧道,置漢軍于“前不得斗,退不得還”的困境,然后伺機決戰,趙軍必能獲勝,否則,他們二人必被韓信所擒。這其實與韓信后來實施的背水列陣、拔旗易幟的作戰方案,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嘆的是,李左車的主帥是有大儒之稱、文人出身的古董派軍人陳余,有愛面子,講排場,崇尚按部就班正面攻擊的弱點。在兵不厭詐的殘酷戰爭面前,簡直又一個宋襄公再世,擺出一副泱泱君子之態,而且兼有一股政治家義正詞嚴的凜然正氣,把自己看作是抵抗侵略的仁義之師,堅持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何況韓信的來犯之敵,在他看來,經千里奔,早已疲憊之極;雖號稱數萬,其實也不過區區數千烏合之眾。兵法有云:“十則圍之,倍則戰”,憑借自己二十萬浩蕩大軍,對這小股來犯之敵,就避而不擊。如果再遇到強敵入侵,又該如何是好?豈不令天下諸侯蔑視恥笑。此先例一開,以后勢必人人都敢來欺負趙國! 陳余的弱點此時極度放大、膨脹,驕兵輕敵,在他看來今天的韓信,就是他手里一個很好捏的軟柿子,根本沒有把鉆過別人褲襠的韓信放在眼里。自覺有信心、有能力,不僅要把這場不成比例的仗打贏,而且還要贏得堂堂正正,名正言順,漂亮出彩! 不知這是君子的悲哀,還是對戰爭和兵家的詛咒?戰爭就是如此殘酷無情,毫無仁義可言,以至于后世真正的君子和儒者,漸漸成了珍稀動物。作為兵家的李左車,也只有仰天空嘆的份兒了!而同樣作為兵家的韓信,探到這一情報后,肯定如同陳余看到他背水列陣時一樣,竊竊地曬笑了。雙方都在曬笑對方,可誰能笑到最后? 昔日,宋襄公在泓水大戰中遇到了楚成王;法羅在古羅馬的坎尼碰上了漢尼拔;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的十月里,儒者陳余與他不屑一顧的詐謀奇計家——韓信,在井陘關狹路相逢,一場精彩而殘酷的惡戰,不可避免地一觸即發。 早已成竹在胸的韓信,并未直奔井陘關攻營拔寨,而是先派大將曹參一舉攻下鄔城,斬殺趙國守城別將戚將軍,掃除漢軍東進井陘的左翼威脅。然后率大軍距井陘關口三十里安營扎寨,全軍休整。 夜半時分,井陘關前的群山峽谷寂靜如常,而漢軍大營中一片肅穆,韓信開始了他運籌已久的調兵遣將,派兵布陣。 韓信下達的第一道將令是,派輕騎二千,每人持一面漢軍紅旗,趁夜色迅速從小路繞到抱犢山(今獲鹿西北)隱蔽,窺視趙軍,只待趙軍傾巢出動與漢軍交戰之際,立即沖入趙營,搶占壁壘,撥掉趙幟,遍插漢軍紅旗。 韓信的第二道將令是,“今日破趙會食!” 打完仗請大家會大餐,似乎是一道依例行事的戰前動員令。當時在場的漢軍將士們沒有幾個人當真,大家更擔心自己還能否再吃上下頓的家常便飯。更令諸將大惑不解的是韓信的第三道將令,派一萬先頭部隊,背靠綿蔓河、井陘水列陣迎敵,自斷退路,與趙軍決一死戰。兵書明明寫著,布陣原則“右背山陵,左對水澤”,韓信卻反其道而行之,令他們背水列陣,豈不自絕后路!更沒人敢想今天的大餐了。但軍令如山,茫茫夜色中的韓信各路大軍,悄無聲息地到達各指定位置,枕戈待旦。而陳余和他的趙軍,此時正在其大營高壘內的溫柔鄉里,做著他們的黃粱美夢。 晨曦微露,韓信、張耳頂盔貫甲,率漢軍剩余將士,旗幡招展,旌旗飄揚,眾將躍馬挺槍,浩浩蕩蕩直撲趙軍大營而來。而此時的陳余不慌不忙,依然一副儒者風度,看到漢軍竟然背水列陣,漢大將軍的帥旗和儀仗迎風獵獵,韓信、張耳竟然親自來戰。陳余心中不禁掠過陣陣竊喜,曬笑韓信不懂兵法布陣,自斷后路,自投羅網;仇敵張耳,手下敗將,不自量力,自己找上門來送死。此時不戰,更待何時。立即命令趙軍全體出擊,徹底消滅韓信來犯之軍。陳余哪里知道,他的此舉正中了韓信的誘敵出營之計,自動放棄了深溝壁壘的地利優勢。 頃刻間,井陘關的峽谷中戰鼓雷動,號角齊鳴,旌旗遮天蔽日,戰馬啾啾嘶鳴,刀槍劍戟鏗鏘撞擊,士兵廝打喊殺,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回蕩在悠悠的井陘峽谷,滔滔的綿蔓河畔。 似乎正如陳余所料,漢軍果然不堪一擊,雙方交戰不到一個時辰,漢軍一個個丟盔棄甲,紛紛潰退,軍旗戰鼓丟棄遍野。韓信和張耳也被亂軍裹挾,落荒而逃。陳余大喜過望,消滅韓信,擒拿仇人張耳的時機就在眼前。他令旗狂舞,親自指揮并率領趙軍傾巢追擊,企圖一舉全殲漢軍于綿蔓河東岸。 韓信也在竊喜,果然不出他所料,陳余被他的佯敗之計所惑,被傾巢誘進了他蓄謀已久的背水大陣之中。這下陳余和他的趙軍,算是徹底領教了韓信背水陣的奧妙和厲害。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科學合理的布陣,對戰爭的勝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排兵布陣是每一位古代將領的軍事必修課。此次井陘之戰,使韓信的背水陣一舉千古留名,完美真實地體現了韓信尋乎異常的布陣功底和軍事學養。歷代軍事家們無不拍案稱奇言妙,以至于后來的競相模仿者不計其數,但真正能達到韓信今天井陘之戰奇效的,卻聊聊無幾,有的甚至戰敗身死,聲名倒地,為后世徒留笑柄。背水陣的奧妙不僅在于韓信知己知彼的出***報間諜工作,還體現在韓信對井陘關軍事地理超乎常人的神奇利用。 這是我們在探討背水一戰時永遠也無法繞過的命題。井陘關口有兩條河流——綿蔓河與井陘水,一條南北流向,一條東西流向,在井陘關前近似直角交匯,在這兩河之間自然形成一片狀如半島的平坦地帶,其正面正好朝向趙軍營壘所在的東南方向。 趙軍深溝壁壘,居高臨下,山高谷深,易守難攻,如果把趙軍引至兩河之間的半島平坦地帶交戰,趙軍就會完全喪失地利上的絕對優勢,這是韓信夢寐以求的理想戰場所在地。所以韓信才大張旗鼓地暴露主帥身份,誘敵重兵下山;又佯敗后撤,遍丟旌旗戰鼓,再誘敵深入至半島地帶決戰。趙軍一步步地鉆進了韓信為其設下的陷阱——背水陣。 其實,韓信故意在半島地帶背水列陣,還有其更為深刻的用意。他不僅僅是對趙軍示蠢,誘敵深入。更重要的是,把他所率領的如驅“市人”的新兵,置之于死地,使這些沒有作戰經驗、戰斗力不強的新兵,無路可退,無處可逃,只有死戰方可活命。“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這是戰后韓信親口所言,他把王侯之間爭霸天下的戰爭,簡化為極其簡單的士兵保命哲學。這就是殘酷的戰爭現實,但解決了韓信對新兵指揮的所有難題,也成就了韓信永世的名將之名。 同時,由于這兩條河流的存在,無形中就消除了韓信可能來自側翼和后方的威脅。這樣,本來兵力就不足的漢軍,就可以把原用于側后翼警戒的兵力,全部部署在正面攻防上。從數量來看,漢軍的絕對數量并未增加,但是能夠直接投入作戰的兵力,卻因此相對地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漢軍由此得以抽調出兩千決定戰局的迂回騎兵。 戰端未開,單在地形利用和排兵布陣上,陳余已連輸韓信兩招。戰局就這樣在韓信神奇莫測的巧妙地理優勢變換中,雙方的戰斗力就已經進行了潛移默化的相互轉化,勝利的天平再次向韓信傾斜。 當陳余傾巢出動追韓信和張耳之后不久,就漸漸地、真實地嘗到了韓信背水之陣和背水之兵的真正厲害。除了背水之兵個個誓死拼命,人人頑強死戰,堅不可摧的戰斗力之外,陳余幾倍于韓信的二十萬大軍,在韓信預設的半島狹窄戰場上,自己首先陷入了相互擁擠的混亂局面。由于雙方能夠直接接觸的戰線寬度非常有限,使得真正直接投入戰斗進攻的趙軍,就同漢軍正面的防守兵力旗鼓相當了。后面剩余的絕大多數趙軍,也只有吶喊助威的工作可做了。這就使得陳余從兵書學到的“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完全失效,處于絕對優勢兵力的趙軍,由于兩條河流的限制,根本無法形成對漢軍的實際包圍圈。 這又是韓信背水陣的又一大驚人奧妙,韓信將戰場的地利優勢發揮到了極至,使得原本眾寡懸殊的兩軍,在“漢軍防線”這一實際交戰地域上,雙方兵力達到了相對的平衡。 這時陳余一舉殲滅漢軍的激情和沖動,漸漸被眼前久攻不下的混戰僵局淹沒了。主帥尚且如此,何況一線浴血奮戰、疲憊不堪的趙軍將士了!處于絕對優勢的趙軍,士氣頓時大大受挫。此時的陳余,也許想到了李左車堅壁不出、后方迂回作戰的好處,決定收兵回營,再圖破敵良策。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傾巢出動后,他空虛無備的大本營,就立即被韓信預先埋設在抱犢山上的兩千輕騎兵,偷占領了。當他回馬遙望曾經于他的趙軍老營時,已是遍插漢軍紅旗,迎風林立,獵獵飄舞,遮天蔽日。他根本無法判斷其中有多少漢軍,頓時熱血膨脹,兩眼發黑,勒馬僵立,久久無語。 而他的士兵們比他反應更快,立即意識到自己已處于漢軍的兩面夾擊包圍之中。前方不能突破背水陣,后方老巢又被端掉,戰勝漢軍已成泡影,大勢已去。頓時趙軍軍心大亂,四散奔逃。同樣可以看出,趙軍的士兵素質并不比韓信的新兵強多少,也不是什么久經沙場的精兵強將。當陳余回過神來,再來控制調度他的軍隊時,為時已完,無論如何斬殺逃亡士兵,也毫無效果。兵敗如山倒,無奈他的二十萬大軍全面崩潰。陳余自己也不得不自顧逃命而去。 http://blog.hexun.com/lwh888/default.aspx 六 這使我們在盛贊背水陣頑強抵抗力的同時,也驚嘆于拔旗易幟的奇巧妙。奇正用兵,交相輝映,正是韓信用兵的一大顯著特色。 如果沒有輕騎兵迂回偷、拔旗易幟的成功,整個戰役的最終結局仍然不會改變。趙軍完全可以依仗數量上的兵力優勢,逐次投入戰斗,最后也會把漢軍消耗殆盡。退一步,趙軍還可以退守老營,采取李左車之計,至少還可以堅壁不出,把韓信大軍拖住,直至拖垮。同樣,如果沒有背水陣的誓死頑強抵抗,拔旗易幟的迂回騎兵,也僅僅是起到小股騷擾作用。如果主力部隊都被殲滅,還能指望這區區兩千騎兵和他們的紅旗,扭轉乾坤不成! 背水陣的堅守和輕騎兵的迂回,可以說是韓信取得井陘大捷缺一不可的雙拳。雙拳互動,雙管齊下,珠聯璧合,打得陳余呆如木雞,顯示出韓信這套組合拳出神入化、勢不可擋的無限威力。當陳余落荒而逃時,韓信徹底地曬笑了。這時輪著他傾巢出動了。背水陣全線反擊,輕騎兵沖下壁壘,韓信一舉徹底擊潰趙軍的時刻到了。 也許一些頭腦反應快的漢軍將士,此時已明白了韓信下達的第二道軍令——“今日破趙會食!”原來并非大將軍的虛言,而是早已勝券在握。漢軍軍心大振,士氣高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乘勝追擊,勢如破竹??蓢@陳余的二十萬大軍,在漢軍的兩面凌厲夾擊下,如江河決堤,潰不成軍,一敗涂地。 可嘆的是,一直恨不得殺掉張耳的陳余,最后被張耳的同僚張蒼追殺于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河畔,曾經的刎頸之交終成刎頸;本不該遭此敗績的李左車,被綁在了陳余的戰車上,空懷一腔智慧,厄運難逃,最終被韓信懸賞千金活捉;一百多年來祖祖輩輩世趙國王位的趙歇,親眼目睹了趙國最后覆滅的一幕后,被漢軍生擒于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趙國從此劃入漢王劉邦的圖。 更令我們感慨的是,這背水一戰,并非是韓信的首創和獨門絕技,而應該是前不久巨鹿之戰時破釜沉舟的項羽。按韓信的行蹤推斷,那時他應該在項羽軍中任郎中,親身參加過巨鹿之戰!想必破釜沉舟的妙處,韓信深有體會,所以在井陘之戰中及時拿來活學活用,足見其用心與高明;而另一個同樣也親身經歷巨鹿之戰的陳余,對此卻麻木不仁,沒有任何的絲毫警覺,反而恥笑韓信不會用兵,不屑一顧。二人軍事素養的天壤之別,由此可見一斑。陳余如此不知長進,焉有不敗之理! 韓信自己把勝利的原因僅僅總結為: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這無疑是此戰取勝的一個關鍵,但是遠遠不是全部,真正的關鍵之處,其實就是大家常掛在嘴邊上的那句經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并把它與出奇制勝的戰術,巧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張馳有度,準確把握好戰斗進行的節拍,韓信就譜寫好了這曲鏗鏘輝煌的勝利交響樂章。 背水之陣不在于有多神秘,而在于韓信充分掌握敵我情報、明察用兵地理,對癥下藥!拔旗易幟不在于奇兵與正兵配合得如何默契和“哲學”,而在于韓信有端掉敵軍大營的十足把握!井陘之勝還在于不但一方有個“漢尼拔”——韓信,而另一方還有了一個“法羅”——陳余。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韓信如何背水列陣,拔旗易幟的?
平定魏國之后,韓信又率領2萬漢軍東征趙國。趙王歇與將軍陳余聞訊后立即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今河北獲鹿西)據險設防,嚴陣以待。井陘口乃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地形險要,易守雅致,它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東兩必由之途。很明顯,當時的形勢對韓信非常不利。韓信率軍在踞井陘口30里處安營扎寨,經過分析運籌,韓信作出如此部署:派輕騎2000人,每人帶一面漢旗,于深夜繞至趙營附近山間埋伏待機,第二天,趙軍傾巢出動時,乘機沖進趙營,拔趙旗樹漢旗;再派1萬兵力于凌晨進至綿蔓河東岸,背水列陣,伺機破敵;自己率部分兵力大張旗鼓,陣前向趙軍挑戰。第二天拂曉,韓信傳令三軍:今天破趙后會食(會餐)。將士們聽后,都不敢相信,但又只得齊聲應令。天明之后,韓信親率部分漢軍,擊響戰鼓,向井陘口發起攻擊,趙軍立即出兵迎戰。打了一陣后,韓信佯裝抵擋不住,命將士丟旗棄鼓,紛紛向綿蔓河退去。趙軍哪肯輕易放過,一見韓信軍隊后撤,即刻傾巢出動,追殺過來。這時,綿蔓河岸的漢軍,背靠河水,后退無路,只有拼死向前,因而個個以一當十,拼力死戰;同時,深夜埋伏在趙營附近的2000名漢軍見趙軍傾巢出動,迅速沖進趙軍營中,拔掉趙旗,換上漢旗。趙軍久戰不勝,正準備收兵回營,忽見營中插滿漢旗,以為漢軍已攻占趙營,頓時軍心大亂。韓信乘勢反擊,全殲趙軍,陳余被殺,趙王被擒。戰后,有人問韓信為什么要背水列陣,韓信回答:兵法上說不能背水列陣,但也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這一戰敵眾我寡,只有背水列陣,自絕后路,才會人人奮戰,死里求生。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最后一字是幟?有哪些
1、獨樹一幟
dú shù yī zhì
【解釋】樹:立;幟:旗幟。單獨樹起一面旗幟。比喻獨特新奇,自成一家。
2、獨豎一幟
dú shù yī zhì
【解釋】單獨樹起一面旗幟。比喻獨特新奇,自成一家。同“獨樹一幟”。
3、拔幟易幟
bá zhì yì zhì
【解釋】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占有。
4、別樹一幟
bié shù yī zhì
【解釋】樹:立;幟:旗幟。比喻另創一家或另創局面。
5、拔幟樹幟
bá zhì shù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6、自樹一幟
zì shù yī zhì
【解釋】比喻單獨建立一種風格、體制、派別或力量等。
7、拔旗易幟
bá qí yì zhì
【解釋】旗:旗幟;易:換。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拔旗易幟能用幾次
拔旗易幟的使用次數 無外乎跟你所擁有的多少成正比。 你擁有的拔旗易幟越多,那么就代表你使用拔旗易幟的次數就越多。 以上純P話 不限量的使用 希望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烽火戰國 為什么我是中立國怎么轉國籍
樓主 你好你可以去市場購買一個道具“拔旗易幟”可以轉換國籍的這道具不貴的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有什么幟的成語
幟的成語 :獨樹一幟、拔幟易幟、拔趙幟立赤幟、拔趙幟易漢幟、旗幟鮮明、拔旗易幟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張良、韓信、蕭何對于劉邦來說,誰更重要?
對于劉邦來說,作為“漢初三杰”,韓信、蕭何、張良誰更重要,似乎不用比較,因為缺一不可,少一不行,沒有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劉邦都不可能統一天下。
張良原是韓國貴族,秦始皇滅了韓國后,張良立志反秦,曾在博浪沙冒天下之大不韙,刺殺秦始皇。秦末天下大亂,張良也聚集一伙人反秦,后來投奔了劉邦。劉邦西征攻秦,取宛城、收峣關、招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這一路節節勝利,時時處處可見張良的智謀在戰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他最厲害、讓劉邦受益最大的計謀,就是“約法三章”,這讓劉邦不僅在諸侯中站穩了腳跟,而且贏得了民心;還有,在項羽要攻打劉邦之際,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張良不顧自己的安危,為劉邦出謀劃策,最終使劉邦在鴻門宴安全脫險。后來,渡陳倉、定三秦、反攻楚國,最終,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厥功甚偉。
在楚河漢界的疆場上,他一身傳奇;在北伐東進的征途中,他戰功無數。修棧道、渡陳倉、背水一戰、拔旗易幟、沈沙決水、傳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是韓信用智慧、用神勇、用鮮血創造出來的,他率領千軍萬馬,破魏、平代、伐趙、降燕、定齊,最后全殲楚軍,打敗項羽,為漢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所以,劉邦才由衷感嘆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打仗打的是后勤,這是誰也懂得的尋常道理。劉邦還定三秦大戰中,蕭何留守漢中,主持后方事務,鎮守地方,征收賦稅,為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給養,確保了后援充足。楚漢戰爭最艱難的幾年,蕭何坐鎮櫟陽,建宗廟、立社稷、修宮室、治縣邑,治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隨著戰線不斷拉長拓寬,后援需求越來越大,蕭何在后方想方設法,努力使前線的糧草得到及時供應,兵源及時補充,給漢軍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保障,功不可沒。這就是蕭何的厲害之處,也是我最佩服的。韓信再厲害不是也有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說明蕭何更厲害,要不然,也不會做丞相了。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拔旗易幟”擴展: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成語讀音:bá qí yì zhì
近義詞:拔幟易幟
英文翻譯:to replace somebody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簡拼:BQYZ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解釋:旗:旗幟;易:換。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成語用法:拔旗易幟作謂語;指取代。
成語注音:ㄅㄚˊ ㄑ一ˊ 一ˋ ㄓˋ
造句:我已經無能為力了,趁早拔旗易幟,讓別人干吧
繁體成語:拔旗易幟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闭怨娉烧Z:gyjslw.com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