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為”字的成語「人自為政」

        2022年08月09日成語大全126

        成語“人自為政”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人自為政
        成語讀音:rén zì wéi zhèng
        成語簡拼:RZWZ
        成語注音:ㄖㄣˊ ㄗˋ ㄨㄟˊ ㄓㄥ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各自為政、各行其是
        成語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傳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聽人自為政者?!北緝热輥碜詆yjslw.com
        成語解釋: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比喻各行其是。
        成語用法:人自為政作謂語、定語;形容互相都不配合。
        成語造句:現在京滬木刻運動,仍然銷沉,而且頗散漫,幾有人自為政之概。魯迅《書信集·致李樺》

        成語“人自為政”的擴展資料

        1. 如今為政的潮汕人有哪些
        剛好我們單位不少廣東潮汕人,有業務需要,我們也經常去那里出差,所以對潮汕地方還是比較了解。潮汕文化,很在意家庭,不少客家人,客家人是保留中國傳統最好的群體,所以,潮汕家庭原來都是男人在外面拼,女人在家里持家,也是男人在家絕對威的地方。當然,現在變化了,已經沒有以前那么大男人主義了,尤其城市變化多些,80.90后女孩更是追求自己的幸福,有自己的人生對話,獨立自主,很多女孩已經不會做飯啦,說起家庭的事情,她們會說\\“我才不會那么做,太委屈自己啦”!這些就是變化,你大概理解了吧?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2. 人白為政的意思是什么啊
        目錄人自為政  詞 目 人自為政 發 音 rén zì wéi zhèng 釋 義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比喻各行其是。 出 處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傳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聽人自為政者。” 示 例 現在京滬木刻運動,仍然銷沉,而且頗散漫,幾有~之概?!雉斞浮稌偶ぶ吕顦濉繁緝热輥碜詆yjslw.com
        3. 文言文翻譯:子廉為政
        率子廉,本是南岳衡山下的一個農夫。他愚鈍淳樸遇事從不退讓,大家叫他“率?!?。晚年投奔南岳觀成為一名道士。南岳觀西南方向七里處,有一座紫虛閣,那是原來的魏夫人壇。南岳觀的其他道士都認為紫虛閣荒蕪冷寂,沒有人愿意去居住,只有率子廉樂意到那里去居?。ǔ蔀樽咸撻w的住持),只是有些莊重沉靜罷了。沒有人看見他做過什么事。但他非常喜歡喝酒,經常恃酒狂醉,倒臥在山谷樹林之間,即使是大風大雨來了也沒有知覺,老虎豺狼從他身旁經過,也沒有傷害過他。原禮部侍郎王祐出任長沙太守,奉皇帝旨意前往南岳禱祀,尋訪魏夫人壇。率子廉正好大醉站不起來,(當王祐叫他時),他(睜了睜那雙醉熏熏的眼睛)直盯著王祐說:“鄉野道士喜歡喝酒,難得遇到美酒,一旦遇到了就會喝醉,還望明公原諒我?!蓖醯v覺得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道士,竟用車載著他一同回到官府。住了一個多月,王祐感到率子廉非常寂寞又沒有什么話說,于是又把他送回了山中,臨走時,王祐對率子廉說:“大師才高八斗,深藏不露,老朽不敢妄作揣度,應當用詩來奉贈您?!辈痪猛醯v就忘了這件事。一天,(因讀書疲倦而)昏昏欲睡時,王祐夢見率子廉前來索取詩作,才寫了兩首絕句,把它書寫在木板上,安放在紫虛閣中。道士們感到很驚訝,說:“‘率?!瘧{什么能得到這些?”(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六月十六日,率子廉突然派人到南岳觀對那里的道士說:“我要外出到別處去,紫虛閣不能無人主持,一定要馬上選派接替我的人。”自從率子廉得到王祐的詩后,道士們逐漸感到率子廉不同一般人。聽到這種情況,道士們吃驚地問:“這樣的大熱天,‘率?!侥睦锶ツ兀俊奔泵s到紫虛閣,只見率子廉已經死了。道士們才更加感到驚奇,說:“難道‘率牛’竟然知道自己的死期嗎?”道士們把他葬在衡山腳下。不久,南臺寺有一個叫做守澄的僧人,從京城回來,在南薰門外遇見率子廉,只見他神情清新脫俗。守澄問他什么原因使他重返俗世?率子廉笑著說:“我只是到外面隨便走走而已?!辈⒁爻螏б环庑沤o山里的道士,守澄回到寺中,才知道率子廉已經死了。察看那封信的時間,恰好是率子廉死的那天。掘開他的墳墓,則只有拄杖和鞋子罷了。東坡居士說:“士人的內心都有所藏的本領,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不會輕易地顯露,何況是修行極高的人呢?修行極高的人固然不易得到,能察知修行極高的人的人難道就容易得到嗎!王祐如果不是得了道,也不能察知率牛與眾不異之處?!蔽以泴戇^《三槐堂記》,意思是說王公不僅僅福祉布及子孫,也許他本身就是得道之人。等到見到他與率子謙相見的故事,就更加確信是這樣了。王祐的詩我找不到整篇了,我把找到的寫下來送給他的曾孫王鞏,讓他在家集中尋找并補齊它,又將它刻在石碑上安放到紫虛閣上。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4. 怎樣理解儒家的為政在人思想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暗轮巍睆娬{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7]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道德規范,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社會成員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所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和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仁和禮的關系是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禮就不會被社會成員普遍認可,就會遭到反對;不講禮只講仁,社會成員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不可分的。社會發展會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禮的一些具體內容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予以改變和調整,這種改變和調整是仁的體現。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鬃痈缓笫雷鸱Q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圣誕”定為“教師節”。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自明清時代,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于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選擇,儒家思想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寶庫。保存和解釋儒家思想文獻,增進人們對它的理解是我們作為對儒家感興趣的學者的一個重要任務。不管你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如何,了解這個極其豐富多彩的傳統一定會使得你的生活更加豐富。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5. 怎樣理解儒家為政在人思想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暗轮巍睆娬{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7]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道德規范,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社會成員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所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和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仁和禮的關系是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禮就不會被社會成員普遍認可,就會遭到反對;不講禮只講仁,社會成員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不可分的。社會發展會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禮的一些具體內容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予以改變和調整,這種改變和調整是仁的體現。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稱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圣誕”定為“教師節”。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自明清時代,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于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選擇,儒家思想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寶庫。保存和解釋儒家思想文獻,增進人們對它的理解是我們作為對儒家感興趣的學者的一個重要任務。不管你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如何,了解這個極其豐富多彩的傳統一定會使得你的生活更加豐富。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6. 文言文中為政者是什么意思
        為政釋義:治理國家;執掌國政?!对姟ば⊙拧す澞仙健?“不自為政,卒勞百姓?!薄蹲髠鳌ば辍?“於是 晉侯 侈, 趙宣子 為政,驟諫而不入,故不競於 楚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商調曲一》:“ 有熊 為政,訪道於 容成 。” 宋 蘇軾 《朝辭赴定州論事狀》:“陛下為政九年,除執政臺諫外,未嘗與羣臣接,然天下不以為非者,以謂垂簾之際,不得不爾也。” 清 姚鼐 《<左傳補注>序》:“ 魏獻子 合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夸?!敝笀陶摺!秲x禮·大射》:“﹝司射﹞自阼階前曰:‘為政請射?!?鄭玄 注:“為政謂司馬也。司馬,政官,主射禮。”.處理政事。 唐 宋之問 《送許州宋司馬赴任》詩:“當聞力為政,遙慰我心愁?!?唐 岑參 《冬宵家會餞李郎司兵赴同州》詩:“應須力為政,聊慰此相思。”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7.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笔裁匆馑?/b>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边@句話最早出自孔子,字面意思是: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8. 文言文中為政者是什么意思
        為政釋義:治理國家;執掌國政。《詩·小雅·節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薄蹲髠鳌ば辍?“於是 晉侯 侈, 趙宣子 為政,驟諫而不入,故不競於 楚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商調曲一》:“ 有熊 為政,訪道於 容成 ?!?宋 蘇軾 《朝辭赴定州論事狀》:“陛下為政九年,除執政臺諫外,未嘗與羣臣接,然天下不以為非者,以謂垂簾之際,不得不爾也。” 清 姚鼐 《<左傳補注>序》:“ 魏獻子 合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夸?!敝笀陶摺!秲x禮·大射》:“﹝司射﹞自阼階前曰:‘為政請射。’” 鄭玄 注:“為政謂司馬也。司馬,政官,主射禮?!?處理政事。 唐 宋之問 《送許州宋司馬赴任》詩:“當聞力為政,遙慰我心愁。” 唐 岑參 《冬宵家會餞李郎司兵赴同州》詩:“應須力為政,聊慰此相思?!北緝热輥碜詆yjslw.com
        9. 怎樣理解儒家為政在人思想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暗轮巍睆娬{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7]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道德規范,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社會成員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所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和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仁和禮的關系是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禮就不會被社會成員普遍認可,就會遭到反對;不講禮只講仁,社會成員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不可分的。社會發展會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禮的一些具體內容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予以改變和調整,這種改變和調整是仁的體現??鬃娱T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鬃痈缓笫雷鸱Q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圣誕”定為“教師節”。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自明清時代,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于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選擇,儒家思想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寶庫。保存和解釋儒家思想文獻,增進人們對它的理解是我們作為對儒家感興趣的學者的一個重要任務。不管你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如何,了解這個極其豐富多彩的傳統一定會使得你的生活更加豐富。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0. 《論語·為政》原文及解釋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狈g: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 孔子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原文】 2·2 子曰:“詩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無邪(3)?!?  【注釋】   (1)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后者較妥。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評析】 孔子時代,可供學生閱讀的書還不是很多,《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鬃訉Α对娊洝酚猩钊胙芯?,所以他用“思無邪”來概括它?!墩撜Z》中解釋《詩經》的話,都是按照“思無邪”這個原則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鬃诱J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于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釋】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評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鬃拥牡赖滦摒B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   (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于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鬃拥牡茏?,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焙髞矸t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狈t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梢?,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鬃诱f:“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于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àng。   【譯文】 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本文采用后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鬃铀岢男?,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與回(1)言,終日不違(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1)回:姓顏名回,字子淵,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2)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3)退而省其私:考察顏回私下里與其他學生討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并不蠢?!?  【評析】 這一章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滿意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提相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應當有所發揮。所以,他認為不思考問題,不提不同意見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評析】 本文主要講如何了解別人的問題??鬃诱J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了解觀察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就沒有什么可以隱埋得了的。   【原文】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注釋】   (1)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評析】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釋】   (1)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評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原文】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鬃诱f:“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評析】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先做后說。只有先做后說,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結。   (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評析】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原文】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注釋】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險。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評析】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異端(2),斯(3)害也已(4)。”   【注釋】   (1)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2)異端:不同于自己學說、學派的其他學說、學派。   (3)斯:代詞,這。   (4)也已:這里用作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攻擊不同于自己學說的其他學說,這是有害的。”   【原文】 2·17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評析】 本章里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原文】 2·18 子張(1)學干祿(2),子曰:“多聞闕(3)疑(4),慎言其余,則寡尤(5);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學生。   (2)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   (3)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4)疑:懷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了?!?  【評析】 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是對上一章“知之為知之”的進一步解說。   【原文】 2·19 哀公(1)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2):“舉直錯諸枉(3),則 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謚號,魯國國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對曰:《論語》中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 (3)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評析】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會被選用??鬃拥倪@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時是一大進步。“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貴的價值。   【原文】 2·20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謚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勢的人。   (2)以:連接詞,與“而”同。   (3)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臨:對待。   (5)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采用后者。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干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評析】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鬃又鲝垺岸Y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1)或:有人。不定代詞。   (2)奚:疑問詞,相當于“為什么”。   (3)《書》:指《尚書》。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什么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堰@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兩方面的思想主張。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評析】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鬃诱J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在后面的《子張》、《陽貨》、《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 子張問:“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禮,所損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1)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   (2)因:因:沿用、繼承。   (3)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化、變動之義。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后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范等有繼承、沿,也有改革、變通。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頑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時代,他也不反對所有的改革。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為前提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3)不為,無勇也?!?  【注釋】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泛指鬼神。   (2)諂:音chǎn ,諂媚、阿諛。   (3)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范。《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坝隆?,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11. 《論語·為政》原文及解釋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狈g: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 孔子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原文】 2·2 子曰:“詩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無邪(3)。”   【注釋】   (1)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后者較妥。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評析】 孔子時代,可供學生閱讀的書還不是很多,《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對《詩經》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無邪”來概括它?!墩撜Z》中解釋《詩經》的話,都是按照“思無邪”這個原則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于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釋】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評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   (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于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弊釉唬骸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焙髞矸t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狈t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梢姡⒉皇强辗旱?、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鬃诱f:“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于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àng。   【譯文】 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本文采用后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與回(1)言,終日不違(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注釋】   (1)回:姓顏名回,字子淵,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2)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3)退而省其私:考察顏回私下里與其他學生討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并不蠢?!?  【評析】 這一章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滿意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提相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應當有所發揮。所以,他認為不思考問題,不提不同意見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評析】 本文主要講如何了解別人的問題??鬃诱J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了解觀察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就沒有什么可以隱埋得了的。   【原文】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注釋】   (1)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評析】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釋】   (1)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評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原文】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評析】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先做后說。只有先做后說,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結。   (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評析】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原文】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注釋】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險。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評析】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異端(2),斯(3)害也已(4)。”   【注釋】   (1)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2)異端:不同于自己學說、學派的其他學說、學派。   (3)斯:代詞,這。   (4)也已:這里用作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攻擊不同于自己學說的其他學說,這是有害的?!?  【原文】 2·17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 ?  【評析】 本章里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睂τ谖幕R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原文】 2·18 子張(1)學干祿(2),子曰:“多聞闕(3)疑(4),慎言其余,則寡尤(5);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學生。   (2)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   (3)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4)疑:懷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鬃诱f:“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了。”   【評析】 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是對上一章“知之為知之”的進一步解說。   【原文】 2·19 哀公(1)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2):“舉直錯諸枉(3),則 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1)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謚號,魯國國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對曰:《論語》中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 (3)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評析】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會被選用??鬃拥倪@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時是一大進步?!叭稳宋ㄙt”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貴的價值。   【原文】 2·20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謚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勢的人。   (2)以:連接詞,與“而”同。   (3)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臨:對待。   (5)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采用后者。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干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評析】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鬃又鲝垺岸Y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谟姓?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1)或:有人。不定代詞。   (2)奚:疑問詞,相當于“為什么”。   (3)《書》:指《尚書》。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什么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堰@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兩方面的思想主張。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評析】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鬃诱J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在后面的《子張》、《陽貨》、《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 子張問:“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禮,所損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1)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   (2)因:因:沿用、繼承。   (3)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化、變動之義。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后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范等有繼承、沿,也有改革、變通。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頑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時代,他也不反對所有的改革。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為前提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3)不為,無勇也?!?  【注釋】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泛指鬼神。   (2)諂:音chǎn ,諂媚、阿諛。   (3)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范。《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坝隆?,就是果敢,勇敢??鬃影选坝隆弊鳛閷嵭小叭省钡臈l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6538.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