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遁世()()”「遁世無悶」
成語“遁世無悶”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遯丗無悶成語讀音:dùn shì wú mèn
成語簡拼:DSWM
成語注音:ㄉㄨㄣˋ ㄕˋ ㄨˊ ㄇㄣ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遁俗無悶、遁逸無悶
成語出處:《易·乾》:“不成乎名,遁世無悶?!笨追f達疏:“謂逃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謂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成語用法:遁世無悶作賓語、定語;用于人處世。
成語造句: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進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處。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
成語“遁世無悶”的擴展資料
1. 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什么意思意思是“君子獨立特行不拘常規,不畏懼困難重重,相信自己;即使是命運不濟,沒能發揮自己的才華,也能夠歸而修養自己內心高潔的品行,又怎么會苦悶呢”。出自西周姬昌的《周易》。
原文: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譯文:大澤淹沒樹木,象征“大為過甚”;君子因此(處身“大過”之時)能夠獨自屹立,毫不畏懼;毅然逃世,無所苦悶?!熬右元毩⒉粦?,遁世無悶。”這是說君子通過觀察大過卦象,悟知應當以大丈夫能伸能屈的精神處世,才能“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擴展資料: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后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周易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 怎么翻譯
意思:這就是所說的避世而內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心無煩悶。
出自:《書幽芳亭記》宋代·黃庭堅
節選:蘭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翻譯:蘭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長在深山和貧瘠的叢林里,不因為沒有人知道就不發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后,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所說的避世而內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心無煩悶。蘭花雖然含著香味形狀美好,但平時與蕭支沒有什么兩樣。一陣清風吹來,他的香氣芬芳,遠近皆知,這就是所說的藏善以待時機施展自己。
擴展資料: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當周敦頤的《愛蓮說》。該文以蓮喻人,贊揚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黃庭堅的《書幽芳亭記》,堪稱與《愛蓮說》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選入中學教材,廣為人知;而黃庭堅本人以詩名世,他的散文創作被掩蓋了。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詩人、書法家,“蘇門四學士”之首。黃庭堅詩、書、文均有極高造詣,與蘇軾并稱“蘇黃”。他的一生風波跌宕,飽受磨難。在北宋黨爭中,他舊黨,屢遭貶謫。但無論處于何種艱難的境地,他都以氣節自勵。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實際行為,達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國古代歷來有“芳草美人”的傳統。這是典型的類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種動植物來類比人的品行。周敦頤建立起了蓮與君子之間的牢固類比關系,黃庭堅此文則建立起蘭與君子之間的牢固類比關系。
黃庭堅對蘭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氣節的大環境下提出來的。周敦頤《愛蓮說》就說:“蓮,花之君子者也?!秉S庭堅也說:“蘭似君子。”此文寫于他貶居戎州之時。戎州有山名蘭山,上有野生蘭花。他將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為“幽芳亭”。
在北宋黨爭中,黃庭堅蘇軾黨,屢遭新黨打擊。但是,他并無怨恨詈罵之詞。蘇軾稱贊他:“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游,非獨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雖如軾之放浪自棄,與世闊疏者,亦莫得而友也?!保ā洞瘘S魯直書》)評價高得不能再高了。
黃庭堅將居處先后命名為“任運堂”、“槁木庵”,表現了他隨緣任運的人生態度。他為人“內剛外和”,有如蘭花,含蓄,不張揚,內蘊深厚,講求氣節。
他的詩也反復吟詠了蘭花的高潔品質,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次韻答和甫盧泉水三首》、《次韻答黃與迪》等詩。他還親手書寫了唐韓伯庸的《幽蘭賦》,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行書佳作。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龍德而隱,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世俗改變不了他的節操,他也不追逐功名,從世間隱退不會感到悶悶不樂,不被世俗承認也不苦悶.能愉快的實現抱負時,便入世行道,感到憂慮時,便出世隱遁.信念堅定,從不動搖,這樣君子的所為便是潛龍的德行。這句話出自孔子,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主旨是講君子不隨世界變遷而變遷,不求功名顯赫于世,潛隱于世,人不知也不苦悶,世道喜歡自己的主張就推行它,不然就隱伏起來,道德堅定不隨波逐流,這就是潛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1946 年,胡適在北大演講,說:為什么我要你們獨立,而不說自由呢?自由是對外面的束縛而言,不受外
學生黨啊,首先題目用意在要求學生在“自由”與“獨立”之間辯證思考,其實言之有理即可,你可以強調自由其實更重要(反面立意,有極大風險),更好的是肯定“獨立的人格”,至于什么是獨立,自己在材料基礎上解釋一下,然后寫個大致意思是“胡適之說的對!”的議論文就好啦。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易經注解
⒈天道剛健,運行不已。君子觀此卦象,從而以天為法,自強不息。大地的形勢平鋪舒展,順承天道。君子觀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來承擔重大的責任。
⒉那些偉大的人,與天地的德性相合了,同太陽月亮一樣光明,同四時春夏秋冬的程序一樣分明,同鬼神一樣變化不測。
⒊《易經》的道理,到了行不通的時候,就應當改變,改變了就能行得通,行得通就能維持長久。
⒋一陰一陽的運行變化稱之為道,人從天道變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賦予人的這種善得到完成和顯現。成之,是說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過人性來實現的。
⒌仁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觸陰陽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⒍確立了陰陽的天道,確立了柔剛的地道,確立了仁義的人道。
⒎君子努力學習以積累自己的知識,經常向師友發問以辯說疑難,用寬厚的態度處世,用仁愛的胸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⒏處于最上的位置,也不覺得有什么可驕傲的,在下位也沒有什么憂慮。
⒐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
⒑結發夫妻吵鬧著要離婚,說明丈夫不能以家規要求妻子,自己也沒有給妻子做出表率,所以妻子不守婦道。
⒒君子應以節儉為德,避開危難,不可貪求榮華富貴。
⒓唯有君子的作為,才能溝通天下的意志,促成世界大同。
⒔君子應當永無休止地教導人民,廣泛而又寬容的保護人民。
⒕民眾有信任、順從我之心,不必再問,大為吉利,民眾之所以信任、順從我,是因為我有德。
⒖同13。
⒗君子以敬畏的態度恪守道德信念來矯正思想,以仁義道德為原則來規范外在的行為。
⒘積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孫,而作惡多端的家族必然會禍延后代。
⒙大地充滿文采,不失柔順的正道?;蛟S從事大事業,雖不會成功,但能自始至終。
⒚坤卦的性質極為柔順,但當它變動時卻很剛?。焕へ缘男螒B極為安靜,但它的品德卻很方正。
⒛君子應當止惡揚善,順從天時,完善君子的使命。
問題太多, 答不完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