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讀思”的成語「熟讀深思」
成語“熟讀深思”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熟讀深思成語讀音:shú dú shēn sī
成語簡拼:SDSS
成語注音:ㄕㄨˊ ㄉㄨˊ ㄕㄣ ㄙ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熟讀精思
成語出處:宋·蘇軾《送安犉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眱热輥碜詆yjslw.com
成語解釋:反復地閱讀,認真地思考。
成語用法:熟讀深思作主語、謂語、賓語;用于文章等。
成語造句:朱自清《論百讀不厭》:“‘舊書’指的是經典,所以要‘熟讀深思’?!?br>
成語“熟讀深思”的擴展資料
1.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詩的全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蘇軾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游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
神宗熙寧三年(1070),二十八歲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參加了鄉試,其結果是“失解西歸”。這首雖是宋朝蘇東坡贈給安敦的詩,但內容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原詩旨在勸慰、鼓勵安敦莫以中舉為念,而要去追求知識本身的價值;先賢的典籍中蘊藏著的無窮學問,“熟讀深思”自能領悟。失解:參加貢舉考試未中。內容來自gyjslw.com
2.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钡囊馑际鞘裁??
古人所著的書不要滿足于反復地讀,熟讀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會領會其中的意思。內容來自gyjslw.com
3. 批注蘇軾的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古人所著的書不要滿足于反復地讀,熟讀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會領會其中的意思 神宗熙寧三年(1070),二十八歲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參加了鄉試,其結果是“失解西歸”。這首雖是宋朝蘇東坡贈給安敦的詩,但內容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原詩旨在勸慰、鼓勵安敦莫以中舉為念,而要去追求知識本身的價值;先賢的典籍中蘊藏著的無窮學問,“熟讀深思”自能領悟。失解:參加貢舉考試未中。蘇軾這兩句詩語氣委婉,勸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讀書,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讀深思”,自然會理解經典的奧妙,他日定能科場得意。后來由此演化出成語“百讀不厭”。蘇軾的詩本是強調讀書的方法,而成語卻著重于所讀的書或作品本身的價值了?!芭f書”指的是經典,所以要“熟讀深思”。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所謂“意自見”、“子自知”,著重自然而然,這是不能著急的。這詩句原是安慰和勉勵那考試失敗的安敦秀才的話,勸他回家再去安心讀書,說“舊書”不嫌多讀,越讀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經典值得“百回讀”,但是這里著重的還在那讀書的人。簡化成“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卻就著重在讀的書或作品了。這成語常跟另一成語“愛不釋手”配合著,在讀的時候“愛不釋手”,讀過了以后“百讀不厭”。這是一種贊詞和評語,傳統上確乎是一個評價的標準。當然,“百讀”只是“重讀”、“多讀”、“屢讀”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著一遍地讀下去。前兩句歷來被看作是讀書治學的重要門徑。這里面實際包含著兩種讀書方法:一種是熟讀,一種是深思。熟讀,就是反復閱讀。蘇軾告誡安惇:對經典著作應當“不厭百回讀”。反復誦讀,久而久之,爛熟于心,自然能夠融會貫通。即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這種方法在中國古代是被格外強調的。這種方法雖然忽視了思考的過程,有些機械,但卻強調了對話言的感悟,重點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書中的道理,便會終生難忘。因此,熟讀的過程實際就是感悟的過程。東漢末年董遇,對《老子》和《左傳》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請教,他卻不肯教,而是說:一定要先讀上一百遍,書讀百遍,其意自明。當然,“百回讀”只是強調多讀,并非一定要讀一百遍。閱讀的次數和對內容的理解應當是成正比的。北宋哲學家程顥云:“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睘g覽過的書,雖然也有印象,但總是不牢固,容易遺忘,要用時它也不來,而熟讀成誦的書,則變為自己的東西,召之即來,運用自如,在思考問題時,也容易聯想,左右逢源。熟讀還必須與深思結合起來??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韓愈在《勸學解》中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闭J真思考,是讀書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讀出書中的妙處,就如吃飯時只顧狼吞虎咽一樣,雖然填飽了肚子,卻不知其中滋味?!赌淆R書陸澄傳》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陸澄當時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曰:‘陸公,書櫥也?!焙髞恚藗儗⒅恢x書而不會靈活運用的人戲稱為“書櫥”。讀書不僅是獲得知識,而且應學以致用。而要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永遠離不開思考的過程。伯樂的兒子按圖索驥,結果找到的千里馬竟是一只癩蛤蟆。之所以鬧出這樣的笑話,主要是因為伯樂的兒子只知機械地照搬書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端桶捕匦悴攀Ы馕鳉w》 蘇軾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游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 神宗熙寧三年(1070),二十八歲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參加了鄉試,其結果是“失解西歸”。這首雖是宋朝蘇東坡贈給安敦的詩,但內容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原詩旨在勸慰、鼓勵安敦莫以中舉為念,而要去追求知識本身的價值;先賢的典籍中蘊藏著的無窮學問,“熟讀深思”自能領悟。失解:參加貢舉考試未中?!鞍僮x不厭”這個成語就出在這里。“舊書”指的是經典,所以要“熟讀深思”?!度龂尽の褐尽ね趺C傳》注: 人有從(董遇)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意自見。 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所謂“意自見”、“子自知”,著重自然而然,這是不能著急的。這詩句原是安慰和勉勵那考試失敗的安敦秀才的話,勸他回家再去安心讀書,說“舊書”不嫌多讀,越讀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經典值得“百回讀”,但是這里著重的還在那讀書的人。簡化成“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卻就著重在讀的書或作品了。這成語常跟另一成語“愛不釋手”配合著,在讀的時候“愛不釋手”,讀過了以后“百讀不厭”。這是一種贊詞和評語,傳統上確乎是一個評價的標準。當然,“百讀”只是“重讀”、“多讀”、“屢讀”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著一遍地讀下去。內容來自gyjslw.com
4. 歐陽中石書法中有一句,舊書那厭讀,全句怎么念?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宋 · 蘇軾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朅來東游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裰\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內容來自gyjslw.com
5. 熟讀深思子自知前一句是啥
“熟讀深思子自知”前一句是“舊書不厭百回讀”,這兩句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意思是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
蘇軾這兩句詩原是安慰和勉勵那考試失敗的安敦秀才的話,勸他回家再去安心讀書,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讀深思”,自然會理解經典的奧妙,他日定能科場得意。
固然經典值得“百回讀”,但是這里著重的還在那讀書的人。簡化成“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卻就著重在讀的書或作品了。
原文: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朅來東游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
譯文:
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將來做官恐怕是免不了,如果今日只閑散游息,不再讀書上進,將來名宦也將追求不到。為了一心讀書,連親友都不太來往了。寫作的時候很心,連院子里的花草都沒空去看一下。我為什么想做官而出川東來呢?只是拋開所學,和兒童嬉戲這般做事不認真。
狂妄錯誤的謀劃卻不被,到現在只有頭上的白發如期而來。家鄉自己手植的松柏已經長大了,想走不能走,一再拖延,何時能回去。如果每件事早知道是命中注定的,那我十年來的浪跡求官行為不是極度無知?,F在我和你說千萬別去計較一時的得失,在這臨別時和你說這些又讓我感慨長嘆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二十八歲的安惇,以秀才的身份參加了鄉試,其結果是參加貢舉考試未中。
蘇軾寫這首詩給他,旨在勸慰、鼓勵安惇,希望他不要過分在意考試的成敗,而應當回家安心讀書,要去追求知識本身的價值,先賢的典籍中蘊藏著的無窮學問,“熟讀深思”自能領悟。
這首雖是宋朝蘇東坡贈給安惇的詩,但內容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慷慨悲涼的送別詩。本詩即在外放地所作遠大的濟世理想與殘酷的現實人生之間的巨大矛盾使蘇軾產生了滿腹的悲憤和牢騷,于是便借送別失解西歸的安惇之機傾瀉了出來。
詩歌開頭四句為寬慰安惇之語?!芭f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勸其多讀“舊書”,熟讀深思之后自然能明白許多有關人生進退的道理,這里化用了三國董遇之語。因此今日的失解雖然已經無可追悔、無可補救了,但是只要堅韌不拔,銳意進取,他年功成名就仍然是有可能、有希望的。
這是蘇軾對安俘的寬慰,意在勉勵遭受失解打擊的安惇振作起來,再謀進步,而不要一服不振、自攀自棄。這種寬慰既切合了特定的對象和特定的情景,同時又流出了作者本人在命運的無情播弄中的曠達灑脫之情。
開頭兩句從上下文的關系上來看是有特定的所指的,“子自知”實際上具有領起下一聯的作用但是,如果找們將它從該文境中剝離開來,可以發現它是具有普遏性的哲理意義的。即讀書時不能搜艷獵奇、無所用心,而須一邊閱讀一邊思索。
這徉,才能取得對其內容的理解然后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反復地閱讀、反復地思索,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這樣,在多次的重復閱讀和重復思索之后就會深刻地領悟到書的內涵,便對這種內涵作出自己的補充、發揮和創造。
身處逆境中的作者雖然發出了“他年名宦恐不免”的曠達豪邁之語,但是他自然不會忘記自己“今日棲遲”的窘境。理想與現實的懸隔壓迫著他、折磨著他,使他產生了沉深的苦悶與巨大的心靈創痛。這種巨大的痛苦促使他不再故作豪爽,故作瀟灑,而是將自己辛酸的血淚如數地拋灑出來。
于是詩歌轉入對其坎坷遭遇的傾訴之中,向安惇秀才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式的心靈歌哭?!拔椅艏揖訑噙€往,著書不暇窺園葵”是說自己在家居出仕之前斷絕了與他人的來往,聚精會神,閉門著書。“不暇窺園葵”用董仲舒之事,借指心致志、心無旁騖。
蘇軾閉門謝客、發憤著書、本為研求學理,以期學有所成;但是,為了實現其濟世的宏愿,他毅然拋棄舊學,離家東游,以求仕進,哪知從此卻陷入“從兒嬉”的尷尬境地。
“從兒嬉”一語是蘇軾對這個庸俗的社會和這群庸俗的世人的抨擊和控訴,其中蘊含了這位具有曠世奇才的大詩人的多少辛酸、多少淚水。在這個兒嬉般的社會環境里,作者高超的志向、遠大的理想既無從施展,也無從實現,它們都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個個虛幻的泡影而迅速地破滅了。理想沒有預期實現,而兩鬢的白霜卻如期降臨了。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一聯用鮮明的對比展示了理想未遂、年歲已老的人生悲哀,這是英雄暮年的嘆息,雖悲卻壯,雖哀亦雄。蘇軾出仕以后的歲月,都是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度過的。歲月無情催人老,他深感這種嚴峻的政治斗爭空耗了自己的青春、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于是不由得萌生了歸家的念頭:“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他從自己兩鬢飛霜中看到了歲月流逝的迅疾,于是便想到當年自己在故鄉的山頭上親手栽種的松柏現在已經長得很粗大了吧。時間飛逝樹木已拱,而自己歸卻不知何時才能歸家。這里作者深深流露出了因理想破滅所造成的失落感和由政怡斗爭所帶來的疲憊感。
在這樣復雜的情結中,他終于發出了“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的沉痛的懺悔和呼告。表達了作者對命運的無奈和浪費“十年”生命的悔恨:要是早知萬事皆有命那我就不會在外徒勞奔波而會在家閉門讀書了。
作者用現身說法的手段通過對自己坎坷際遇的回顧確證了仕進人生的虛枉和淡泊人生的價值。這里固然有與安惇秀才之間的痛苦的心靈感應,但也因此起到了勸慰的作用。
讀書著書不僅是求知、創造的方祛,同時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在無道如兒嬉的社會中,如何堅守節操、實現自我的價值,蘇軾以其血淚和生命為代價換來的人生體驗,無疑是會給人們以人生觀方面的哲理啟示的。
最后,作者又以“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暖咨”兩句從形式上回到了“送別”話題中。雖然從白己的切身體驗中,蘇軾在情感上是傾向于淡泊明志的佛老人生觀的,但是在理性上他又是一直服膺儒家的入世學說的這種入生觀方面的矛盾在上文中已有表現。
這種矛盾是蘇軾雜揉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結果,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作者的思想深處。這就使他無從比較起以書為業的淡泊人生和汲汲干進的仕途人生的得失,因而在與失意之人臨別之際,他只能發出充滿帳惘、困惑和迷茫的長長的嘆息。內容來自gyjslw.com
6.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钡囊馑际鞘裁矗?/b>
一本好的書經得起千百遍的閱讀,讀書,不止只是簡簡單單的看過,當你讀多了,自然明白這本書值得你深思的地方在何處。大概意思是這樣,我說得長了點。這句詩句想體現的正是論語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眱热輥碜詆yjslw.com
7. 好書不厭百回讀 熟讀深思子自知的作者是誰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游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內容來自gyjslw.com
8. 有的同學讀書只知道大意不熟讀深思我要用宋代蘇軾的詩句勸勸他是什么
你好,我覺得這句詩應該是蘇軾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中的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生活愉快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