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厚”的成語「溫柔敦厚」
成語“溫柔敦厚”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wēn róu dūn hòu成語簡拼:WRDH
成語注音:ㄨㄣ ㄖㄡˊ ㄉㄨㄣ ㄏㄡ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溫文爾雅、溫情脈脈
反義詞:尖酸刻薄、出言不遜
讀音糾正:敦,不能讀作“chūn”。
錯字糾正:敦,不能寫作“淳”。
成語出處:西漢 戴圣《禮記 經解》:“入其國,其教不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闭怨娉烧Z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溫柔:溫和柔順;敦:誠懇。
成語用法:溫柔敦厚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造句:依孔子的見解,詩的靈魂是要“溫柔敦厚”的。(聞一多《詩人的橫蠻》)
英文翻譯:gentle and kind
成語“溫柔敦厚”的擴展資料
1. 溫柔如水的是不是成語“溫柔如水”不是來成語,含自“溫柔”的成語只有2個:
1、溫柔敦厚
wēn róu dūn hòu
【解釋】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
【出處】《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br>【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2、溫柔體貼
wēn róu tǐ tiē
【解釋】溫順關懷體貼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20回:“人才將心事說出,蔣玉菡也深為嘆息敬服,不敢勉強,并越發溫柔體貼,弄得個人真無死所了?!?br>【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用于女性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形容人很溫柔的成語
溫情脈脈:形容懷著溫柔的情感,很想表露的樣子.溫柔敦厚:指溫和而有寬容.柔情蜜意:溫柔的情感,親密的情意.多指男女之間的纏綿情愫.溫良恭儉讓:形容人所具有的美德、溫和、善良、恭謹、儉約、謙讓.溫文爾雅:指態度溫和,舉止文雅.輕言細語:形容說話聲音輕柔,語氣溫和.柔能克剛:多指用溫和手段服人的處世之道.柔心弱骨:形容性情柔和.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比喻溫柔的詞語
關于溫柔的詞語 ·秀曼 ·柔情 ·軟款 ·柔閑 ·柔澹 ·軟香巢 ·軟溫溫 ·肉里刺 ·柔情俠骨 ·柔嫕 ·柔愨 ·柔厚 ·柔順 ·柔服 ·柔娥 ·柔淑 ·柔情密意 ·柔惡 ·柔善 ·柔溫 ·柔麗 ·柔靜 ·猗狔 ·旖旎鄉 ·溫柔鄉 ·溫柔境 ·溫情密意 ·宛媚 ·溫柔 ·溫情 ·穩重 ·溫柔敦厚 ·甜軟 ·甜言軟語 ·詩教 ·綺膩 ·敦厚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形容描寫溫柔的成語
甜言軟語 甜蜜溫柔的話。 溫柔敦厚 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 柔情密意 謂溫柔親密的情意。 柔情蜜意 溫柔甜蜜的情意。 柔情俠骨 溫柔的情態,俠義的性格。 溫情密意 謂情意溫柔親密。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中國傳統文化的溫柔敦厚、中庸、克制中和的性格特征和西方文化的理性思維、邏輯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一個偉大的書籍:國際公寓市中心火災,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的生活。猶太人趕緊搬出他的安全法語先掏出他的情人,美國人民,伸出他的妻子,中國第一回了他的母親。反映了一個事實的東西有關:不同的國家有其自己的文化是不同的,從其他民族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觀,道德觀的規模和情感的履行。
文化是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在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和相應的創建到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的總和,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看得見,摸得著,也被稱為硬文化,精神和文化的軟文,軟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硬西方文化的差異一目了然,但在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還需要進一步調查的,辯證的分析,在軟西方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于 - 這是作為文化軟在文化的深層結構的差異。
基礎教育的不同認知風格的東方和西方國家有一種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不同的方式和生產活動的發展水平,反映的思想和西方
理解的方式和風格上有顯著的差異。西方民族在由中國東方民族的思維,直觀的集成的基本特征,在西方的理解,深刻地影響了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路徑發展方式的主要特點為代表的邏輯分析的思維方式。
西方理性主義,投機性的,中國再體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來源,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坐標系原點,主客體關系,事情如何變化。雖然他們觀察和練習簡單的儀器是缺乏邏輯的連貫性,合理的方式是不系統的,但這種直接觀察的人總是充滿著西方思想的理性思維,抽象的投機特征的顏色為東方民族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通過各方面的直覺和經驗中國古代的科學和哲學,他們的眼睛內溪偉,各種經驗現象釀酒經驗,突然通過提出的概念。不同的理解這些概念和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推理,是難以言傳,只懂得感的中醫醫療知識和氣功的理解,如果只向內件書法作品,欣賞中國畫,理解,的魅力,領略了跌宕起伏的
西方詳細分析了中國的整體綜合
行列優于西方文化,東方文化結構的整體全面的反射結構分析的詳細信息。 :突出的氏族整體的西方國家,第一個名字,然后父親的名字,然后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姓種姓,資歷,其次是名稱,是族姓突出的另一個例子:在時間,地點的書面陳述順序,中國用于打開秩序的年,月,日,從最大到最小的省,市,縣門牌號碼從整體到個人降水量西方人和中國人民的順序突出,地址,相反,突出的個人關系的整體合成。可見,在中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意識結構。從整體綜合的概念出發顯眼的地方,這個整體概念在遠征的事情,通常會忽略的細節和成分分析,通常由模糊大局的對象。
2,西方不同的重點和持久的關系,與自然
的都危民教授說:“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對象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基于對現實生活的發達,政治倫理的西方文化更多的關注是很自然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重點是在古希臘,由此衍生的核心問題上,理性和技術理念,無論是中國儒家思想儒家孔子,道教,佛教的人生哲學。儒家尋求道教的生活和佛教尋求啟蒙的睡眠。認為是正宗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看到,學習如何成為人類,而澄清的倫理關系,君臣,父子集人,修身養性的目的,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 - 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純科學研究和所有的興趣自然的科學已經成為大多數人不屑的選擇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堂”,擬人化的自然,追求它自己的持久在本質上是人的精神消融,國家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共呼吸進入中國文化深深扎根在地球上,中國文化從一開始,重農,“四民之中的殘疾即農業”,“食品“,為什么在這里。道教生命懷舊和尋求安慰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杰作。
所在的西方古代科學上的探索性質,因此在西方早已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的一些名垂千古的業科學家們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西方文化的天堂是對立面的斗爭,在中國的文化和自然的態度,應該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反對,作為敵對勢力的本質。荷馬史詩純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運動的風暴中,自然和增長數字。西方人也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是道德,但有競爭力的,因此法律規定的“生存期優勝劣汰“。</不同
西方的價值觀?和西方價值觀的不同表現生活的追求嗎?在各級社會生活和對生活的追求。
</首先,生命的價值在西方的傾向
儒家思想對中國人民的價值觀提供支持的封建制制度,逐漸轉變為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在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這輩子為2000年?中國的文化,信仰和生命的價值是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在社會中,他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的思想力量在世界上的制社會參與的一切,讓人類最偉大的方式來實現政治上的野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的規則,這些統一的影響,生命的價值數以百萬計的中國文人的生活的平庸,大多數人并不想吸引買家自然科學的科學被困在萌芽狀態。智慧集中的政治謀,以創造世界的獨特的和不可預知的物質和固體超強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模式,導致中國的獨特的歷史現象:一個官員失敗,發現時的圣人;服務的國家之一必須不撤退如果做隱士,或詩歌,喝心滿意足的風暴,所以修道以來,世界感到厭倦,不妨佛西方文化的興起,道教,佛教,貪婪,生命的價值是多樣化的,政治也是實現生命的價值,做生意也被認為是很有價值的。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不是律師,醫生
二,西家的個人標準和中國標準
西方現代主義在神學背景,原罪的概念深深植根于西方,西方人的道德點的負責人,為自己的個人奮斗贖罪的神,這樣出來的一個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上帝否定時,當西方社會原子的概念:個人是原子的,不依賴于任何人的存在,任何人的個人利,應當侵略,相信在個人的標準,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標準的思想影響生活的各個方面,家庭之間界限清晰,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晚餐每一筆付款,也有很大的尊重孩子到孩子的房間第一個問題要問:“可我來的”重視孩子從他們的父母獨立生活的斗爭感到自豪和高興,以談論有關個人利益和看到的。,一個家庭為基礎的家庭在眼里的中國人是宇宙的生命,是一個生活的港灣最高凝結力的房子是“流浪”,強調“父母在不久的巡回賽?!遍L幼有序的家庭關系,這種關系丈夫和妻子之間,它的點的安全,履行自己的義務,“綸”!孟子曰:“圣人是”人“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倫核心”絕對服從“的年輕的服裝妻子為丈夫回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孝“,”百善孝為先,“孝”的國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孝順,家庭和孝順孝順原來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于過分強調結束的精髓,成為一個過度的家庭觀念,以個人自由的發展,而忽視了“保護自然和人類的欲望,”個人組負責的生活目的。
第三,西方講功利化,老齡化,中國強調的倫理,道德<BR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沉重的功利性和有效善于計算的經濟賬。例如:在一個大公司,每人節省了幾秒鐘,加起來是節省時間的幾個人可以少雇用了幾名工作人員,以減少支出的數額另一個例子:一個人在辦公室,輸出,或一個圓珠筆尖筆,寫他們向內更多的成本,如何把國家的最有效的。
由于中國文化長期的封建農業社會,自然的科學的發展重點禮義規范高于一切,“義”,“利”之爭偏差的結果值,提倡人們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了滿足一定的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禮義規范,重義輕利“的高風亮節和品德高尚的。此外,在“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草的,只算政治帳。不是經濟賬,外國只考慮政治影響,無論經濟效率。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形容一個人溫柔的詞語
表示溫柔的詞語
【溫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作謂語、定語;指人態度溫和。
【柔枝嫩葉】:róu zhī nèn yè,柔軟嬌嫩的枝葉。比喻溫柔美貌的妙齡女子。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溫柔鄉】:wēn róu xiāng,比喻女色迷人之所。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溫柔體貼】:wēn róu tǐ tiē,溫順關懷體貼。作謂語、定語;多用于女性。
【山溫水軟】:shān wēn shuǐ ruǎn,溫:溫柔;軟:柔軟。山溫柔,水柔軟。形容景色幽雅。
【柔情似水】:róu qíng sì shuǐ,柔:溫柔。溫柔的情感象水一樣。形容男女之間情思纏綿不斷。作謂語、定語、狀語;多用于女性。
【能剛能柔】:néng gāng néng róu,剛:剛強;柔:溫和。指可以溫和也可以強硬。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性格。
【能柔能剛】:néng róu néng gāng,柔:溫和;剛:剛強。指可以溫和也可以強硬。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性格。
【陰柔害物】:yīn róu hài wù,陰:暗地里;柔:溫柔;害物:殘害萬物。外表上一團和氣,內心里陰險狠毒。
【柔中有剛】:róu zhōng yǒu gāng,形容人的性格溫柔中帶有剛強。作謂語、定語;形容人的性格。
【柔枝嫩條】:róu zhī nèn tiáo,柔嫩的枝條。比喻溫柔美貌的妙齡女子。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軟玉溫香】:ruǎn yù wēn xiāng,軟:柔和;溫:溫和;玉、香:女子的代稱。舊小說形容女子的身體。作賓語、定語;形容女子的肌膚細膩芳香。
【軟香溫玉】:ruǎn xiāng wēn yù,軟:柔和;溫:溫和;玉、香:女子的代稱。舊小說形容女子的身體。作賓語、定語;形容女子的肌膚細膩芳香。
【溫情蜜意】:wēn qíng mì yì,指情意溫柔親密。同“溫情密意”。作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柔情密意】:róu qíng mì yì,指溫柔親密的情意。作主語、賓語;用于男女關系。
【柔情蜜意】:róu qíng mì yì,溫柔甜蜜的情意。作主語、賓語;用于男女關系。
【溫情密意】:wēn qíng mì yì,指情意溫柔親密。作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似水柔情】:sì shuǐ róu qíng,柔:溫柔。溫柔的情感象水一樣。形容男女之間情思纏綿不斷。
【溫香軟玉】:wēn xiāng ruǎn yù,溫:溫和;軟:柔和;香、玉:女子的代稱。舊小說形容女子的身體。
【玉軟香溫】:yù ruǎn xiāng wēn,軟:柔和;香、玉:女子的代稱;溫:溫和。舊小說形容女子的身體。
【柔媚嬌俏】:róu mèi jiāo qiào,溫柔和順,嫵媚俏麗。作謂語、定語;多用于女性。
【柔情俠骨】:róu qíng xiá gǔ,溫柔的情態,俠義的性格。作賓語、定語;用于人的性格。
【溫情脈脈】:wēn qíng mò mò,脈脈: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形容飽含溫和的感情,很想表露出來的樣子。作定語、狀語;帶諷刺意味。
【軟玉嬌香】:ruǎn yù jiāo xiāng,軟:柔和;玉、香:女子的代稱。形容年輕女子身體潔白柔軟,散發著溫馨的青春氣息。作賓語、定語;形容女子的肌膚細膩芳香。
【柔風甘雨】:róu fēng gān yǔ,柔:溫和。和煦的春風和及時的春雨。泛指和風細雨。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天氣。
【溫潤而澤】:wēn rùn ér zé,比喻人的態度、言語溫和柔順。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
【言笑晏晏】:yán xiào yàn yàn,說說笑笑,和柔溫順。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敦詩說禮】:dūn shī shuō lǐ,敦:敦厚。詩:《詩經》。誠懇地學《詩》,大力講《禮》。舊時統治階級表示要按照《詩經》溫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禮的規定辦事。作謂語、定語;指注重精神等。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論語》中所謂的“溫柔敦厚”是怎么解釋的?
1.興于詩
孔子之時,詩在知識階層一次次的引詩、歌詩、賦詩中,不斷地重塑著自己的威和經典地位。詩作為禮樂文化中的舉足輕重者,乃是“貴族交往活動顯示修養、身份和傳達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xv]。也可以說,詩在當時已經成了禮儀文化共同體內的一種言說方式和生存方式,小至人與人之間的賦詩應對,大至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辭令,都離不開對《詩》的非現成化的隨機運用。
“賦詩言志”、“詩以合意”[xvi],“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xvii],表明了當時“六經注我”的用詩風氣。這種風氣使得用詩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和詩的本意有相當大的出入。這就要求,一方面,交往活動的參與者必須學詩,不學詩則無以開口,孔子講“不學詩,無以言”[xviii]就是對此而言;另一方面,學《詩》也不能止于學而知之,而是要學而能化、學而能用。于是,這種學既表現在“對《詩經》數百篇的詩句極為熟悉,不僅可以自己信口拈出,而且能迅速了解對方所賦詩句的出處和含義”,又表現為“對‘斷章取義’的稱引藝術有高度的把握,能夠根據各種復雜的情境用賦詩來應對變化和表達意愿”。[xix]
《論語》中共有兩處孔子結合具體篇章與弟子討論《詩經》的記載,我們且來看看這兩場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ā栋速罚?br>“始可與言《詩》已矣”表明學詩、言詩必須要能夠“告諸往而知來者”,也就是說在學詩上要能夠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而針對學詩上的學而不化、化而不通等現象,孔子就批評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對;雖多,亦奚以為。”[xx] 除此之外,孔子所強調的言詩要“告諸往而知來者”,更表明了他對詩的詮釋有著明顯的德化指向,這在上面的兩場對話中都可以得到說明[xxi],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才對子貢、子夏這些學子大為賞識。這也可以說是孔子的斷章取義、“六經注我”吧。而也只有在孔子的這種解釋原則下,我們才能恰如其分地切入對“興”的理解和領會。
關于“興于詩”之“興”,朱子的解釋是“興,起也”[xxii]。上面第二個例子中孔子所說“起予者商也”之“起”也可以說就是興的意思,雖然此處朱子的解釋只是“起,猶發也”。但是在解釋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之“興”時,孔安國只是注解為“引類譬喻”,而朱熹則解釋為“感發志意”。因此,興就是起、發或者是啟發之意。我們在前面已經指出,孔子所說的學詩不僅僅要我們能告往知來,更要能從詩中領會到德化意味。而詩之興也能在如上的兩個方面啟發(起發)我們,它不僅止于讓我們學會譬喻、產生聯想,更重要的乃是詩“可以通過具體的譬喻和生動的聯想,來感發和振奮我們的心志情意,使我們從感性的‘美’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善’的意識。這正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階段”[xxiii]。而孔安國的解釋顯然忽略了孔子的這個最終的德化或倫理指向。
詩的德化指向在孔子之時已是共識,比如“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xxiv]。孔子更是看重詩教,《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其中的《詩》就是指孔子在《論語》中一再提起的“詩三百篇”??鬃用鞔_地將詩教與成就君子結合起來,“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xxv] 詩教在于使人侵潤于詩中,并最終成為文質彬彬、溫柔敦厚的君子。而詩之所以能有德化之功,乃是因為在孔子看來“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xxvi]。無邪,就是純正,無過無不及,也正因為詩(思)無邪,才能起人、興人。當然,這里面有個孔子刪詩、整詩的前提[xxvii],不過孔子對詩的整刪本身就是一個對《詩》的倫理化的解釋過程。
2.立于禮
在《論語》中,與“立于禮”相同的表述還有“不學禮,無以立”[xxviii]、“不知禮,無以立也”[xxix]。這些足以表明學禮、知禮的重要性,但問題是:禮之立人,要在什么樣的意義上理解才是恰當的。
直觀孔子的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耳邊回蕩著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我們的疑問隨之而來:孔子的言傳身教不正是想把人塑造成一個揖讓進退的禮器嗎?《論語·鄉黨篇》中所描繪的那個孔子難道不是一個機械的、呆板的形象嗎?即使我們承認這一篇的描繪是生動的,但那難道不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嗎?“以禮殺人”、壓抑人性、束縛自由,“禮”總是這樣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我們誤解著,即使我們生來就在禮樂世界之中生存著,我們也可以最輕而易舉地從所謂的“禮儀之邦”之傳統中讀出“吃人”二字。
但必須指出的是,這里的工作并非是“禮”贊,而是想努力地朝向現象本身、亦即孔子所倡導的是怎樣的禮。從其弟子“子絕四”的記述以及《論語》文本記載的很多事例來看,孔子并不是固執之人。比如在對待禮的問題上,孔子并不固守原來的禮而注意到了禮的損益原則[xxx]。孔子之時,禮經歷著損益,禮的危機使得“在春秋后期,‘禮’與‘儀’的分辨越來越重要”[xxxi]。禮與儀也就是《禮記》中提到的“禮之本”(禮義)和“禮之文”(禮儀)。與禮儀相比,孔子更為看重禮的精神[xxxii]: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保ā蹲雍逼罚?br>從孔子“吾從眾”與“吾從下”的對比可以看出,禮首先并不意味著麻冕或玉帛,所以孔子認為禮儀上的某些損益是可行的,但是這種損益應該有理有節,如果我們忽視禮的精神,或不能領會到本真的仁愛,那么我們所在乎的也將只是禮在形式上的變化,而禮則會由此墮入形式化。據此,孔子明確指出了若是“人而不仁”,禮樂也就無從談起,就像我們在前面講的,如果為孝不敬,那么這種僅僅意味著能養形式上的禮就是不合禮的。在這里,似乎有點仁為禮樂奠基的意思,不過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這場對話: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篇》)
盡管孔子在此的“克己復禮為仁”只是重復“古志”[xxxiii],但是從其下面的解釋來看,孔子是相當認可這句話的。問題是如果說仁為禮樂奠基,那么何來“克己復禮為仁”?因為后者似乎又表明了禮樂為仁奠基的意思。
其實,孔子在此使用的乃是一種類似于海德格爾的解釋學循環的方法。我們在前面的工作已經凸現出仁奠基于本真的生存現象,是對人與人之間本真生存關—系的本真領悟。禮不是別的,禮就是在這種本真領會基礎上的一種倫理建構,并進一步體現為禮儀與禮義的結合,只是禮儀具有相對的靈活性和變化性。因此,本真的禮就“是人與人之間動態關系的具體的人性化形式”[xxxiv],而也只能在這種動態關系中,仁愛這種情感才能生發出來?!抖Y記》有言:“禮義之經也,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盵xxxv] 又說“禮者,理也。”[xxxvi] 講的就是這個“理”。所以,“克己復禮為仁”并不意味著禮樂為仁奠基,而是說只有返回到非禮勿為的本真生存現象中,我們才能很好地領會仁,并由此踏上行仁的道路。否者,一味沉淪于無禮的行為之中就難以上路,因此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盵xxxvii]
如果我們不是簡單地把禮視為一個框架,而是充分地認識到本真生存之禮的“人情”味,那么我們就會明白禮樂恰恰構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等,“依‘禮’而行就是完全向他人開放;因為禮儀是公共的、共享的和透明的;不依‘禮’而行則是隱蔽的、曖昧的和邪惡的,或純粹是橫的壓迫”[xxxviii]。
禮畢竟有著一套禮儀規范,在這種規范下的活動難道不是一種束縛嗎?芬格萊特曾舉過一個相當恰當地比喻:
一個確實盡力學習禮的人,最終都能夠富于想象力地以適應環境的方式,嫻熟地將各種形式融合或重新融合起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是以一種精審而非盲從的方式,顯得自然而優雅——富有創造性地。因此,嫻熟于禮的個體都類似于音樂表演的大師,盡管總體上遵從預先定好的樂譜曲調,但是,他卻以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家的、積極主動的方式來詮釋著這首樂曲。(《孔子:即凡而圣》,第108頁)
比如我們演奏《春江花月夜》,當然是要依照它的樂譜來演奏,可是一個好的演奏家卻能將之詮釋的淋漓盡致,而聽眾也會沉醉其中,余音繞梁,以致“三月不知肉味”。樂譜只是對生手才構成限制,而對于高手來說,樂譜不僅不構成他的限制,反而恰恰是成就他的機緣和舞臺。
學習禮儀也是同樣的道理,最初或許只是蹩腳的人云亦云或亦步亦趨,甚至只是一種“限制”,而一旦我們領會到那本真的仁愛并嫻熟于禮樂的世界之中時,我們才能真正的“立”起來,而我們的生活也才由此充分展現出它的豐富性來,“當種種禮儀行為被視為構成一天日常事物的諸多圓滿的事件時,這些禮儀行為就是多種多樣和多姿多彩的”[xxxix]。
3.成于樂
孔子有很好的音樂素養,既能演奏,如鼓琴、擊磬、鼓瑟,[xl] 又能歌詠,“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xli];更為重要的是,孔子的正樂、樂教還體現著他自己獨特的樂感、樂論。
在《論語》中,《韶》與“鄭聲”是孔子樹立的兩個“典型”,而對二者所持態度之強烈反差凸現著孔子樂的取向?!叭硕蝗剩鐦泛巍?,孔子認為人若不仁,樂則不樂。因此,孔子強調樂不僅要“盡美”,還要“盡善”。由此,孔子對于盡善盡美的《韶》很是看重[xlii],并能沉醉其中以致“三月不知肉味”[xliii]。孔子還認為樂應該體現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正平和,而其“樂正”就是正淫樂以歸于“雅樂”,正所謂:“樂者,通倫理者也?!枪氏韧踔贫Y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xliv] 為什么孔子不止一次地指斥“鄭聲”?[xlv] 就是因為“鄭聲淫”而“亂雅樂”,[xlvi] 所以孔子才深以為“惡”,并主張“放鄭聲”。
在學樂方面,孔子可謂言傳身教: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庇虚g,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病!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艘病!庇虚g,(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br>從“習其曲”、“習其數”,到“得其志”、“得其為人”,孔子生動地詮釋著一個好學的學子形象。這個例子還表明,只有“得其為人”,才算是真正的學有所“成”。這是“成于樂”的第一層意思。而且這里的“成于樂”之樂(音“岳”)還不是一種完結,毋寧說此時的“成”恰恰意味著一種嶄新的開始,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樂(音“洛”)起來,或者說是以之為樂。
所以,我們還要充分注意到樂(音“岳”)與樂(音“洛”)在古代乃是相通的,正如《禮記·樂記》所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鼻盀闃罚ㄒ簟霸馈保?,后為樂(音“洛”),皆是人情之展現。不過,孔子強調“樂”(音“洛”)要懂得節制,所謂“樂也者,節也”[xlvii]。否則,“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xlviii]。驕樂(音“洛”)指“侈肆而不知節”,宴樂(音“洛”)指“淫溺而狎小人”,[xlix]皆不符合孔子“樂而不淫”、“樂節禮樂”的原則。
能否“節樂”(音“洛”)關鍵還是一個能仁與否的問題,比如孔子就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就像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樣[l],也惟有仁者能好樂(音“岳”)、能好樂(音“洛”)。這就表明樂乃是奠基于仁之上的,“孔顏樂處”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成于樂,既意味著成于樂(音“岳”),又意味著成于樂(“洛”)。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溫柔敦厚的意思
什么意思是溫柔敦厚的。性格溫和,寬以待他人,成熟穩重,不易發火,對人有一種親近感。待人厚道,心地善良,寬以待人,為人和善。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溫柔敦厚什么意思
德藝雙馨:形容一個人的德行和藝術(技藝)都具有良好的聲譽。一般指從事藝術的人。溫柔敦厚: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溫柔敦厚而寓涵固執是什么意思?
就是,溫柔,老實,又有內涵。還有點固執的意思。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