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的成語「不教之教」
成語“不教之教”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bù jiào zhī jiào成語簡拼:BJZJ
成語注音:ㄅㄨˋ ㄐ一ㄠˋ ㄓ ㄐ一ㄠ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呂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無言之詔。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進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進行的熏陶。
成語用法:不教之教作賓語;指自然的教育。
成語造句: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雖身居高位,卻保持著樸素的傳統,這對我們是不教之教。
成語“不教之教”的擴展資料
1.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處原文,注釋和翻譯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釋:
1、惡已:惡、丑。已,通“矣”。
2、斯:這。
3、相:互相。
4、傾:充實、補充、依存。
5、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6、圣人處無為之事:圣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范人物。處,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干事。
7、作:興起、發生、創造。
譯文: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善之所以為善,因此,從比較上也產生相對的惡與不善的概念。于此同理,有與無,難與易,長短,高下,音聲,前與后等等,兩極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擴展資料:
賞析:
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幻想著有所謂“圣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公益成語:gyjslw.com
2. 不教之教的近義詞
不教之教(bù jiào zhī jiào):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進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進行的薰陶。出自 《呂氏春秋·君守》。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圣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從事于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惡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后’相互照應——這些’名’相反而相成。
遷延不居而不獨立自足。因此,圣人從事于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坦蕩迎候萬物的涌現與流變而不抵觸畏避,生養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事業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會消逝。
擴展資料: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解析:
老子所說的“圣人”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名奪利。然而,老子所講的圣人,所為所不為既不是說人性善,也不說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
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占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么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使人們不貪欲。使人無知無欲也并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利。
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圣人的無為而治。老子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圣人的有為和亂為造成的。
使本來純潔的社會,因為人的所”為“反面造成了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老子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什么意思?
意思是: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擴展資料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經公益成語:gyjslw.com
5. 怎么理解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
孩子從母體里呱呱落地,都是純正無邪的,就好像一張白紙,繪上什么,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繪上最新最美的圖案,他長大后,就會是美輪美奐的;若在上面漫不經心地胡亂涂抹,他長大以后,就會是劣跡斑斑的。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呢?關鍵就是教育。
古人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來自于“家教”和“師教”兩個方面,所以,他們認為教育失敗的原因也是兩方面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泵鞔鷮W者陸思儀說:“教子工夫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若不能齊家,則其子從孩提以來,愛憎顰笑,必有不能一軌于正者矣,雖有良師,化誨亦難?!币馑际钦f: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師也是無能為力的。清代學者張伯行也說:“教小兒不但是出就外傅謂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指出門就讀于老師?!巴飧怠保汗糯虒W業的師傅,這里是泛指老師。“家教”和“師教” 二者結合起來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皟扔匈t父兄,外有賢師友,子弟猶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br>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長輩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早期教育幾乎全都應該是家長的責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礎的教育,常被叫做“扎根教育”。沒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學校教育再優秀,一生也難有大成,因為他沒有良好的根基。這好比已經被涂抹了許多印跡的紙,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畫出美麗的畫兒,無疑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边@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名言,這種家風、門風,是其家庭氛圍發生積極影響的結果;如果家庭氛圍發生消極影響的話,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那么,家有敗兒,誰之過?古人認為當然是“養不教,父之過”。這里面的“父”就是單單指父親,那么母親的責任哪里去了?這是因為古代社會以男性為尊,女性讀過書受過教育的很少,只能從事喂養孩子的事務,而教育孩子的職責大多落在父親身上?,F在應該摒棄古人這種男尊女卑和父思想的糟粕,將這里的“父”理解為“父輩的家長”,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父母”?!梆B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的現實含義應該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過錯。
現代父母教子之過錯有很多種,最突出的兩種便是:其一,過分地溺愛孩子?,F在看來,很多孩子之所以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無規無矩的學習生活,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從小的溺愛。其二,不重視孩子的道德修養教育。現代父母過分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缺乏對孩子道德修養的教育,所以,很多不應出現的不良習慣不斷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師教”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師教有問題、老師教育的方法不對,那是老師的失職,同樣是大問題。傳統教育中的師,分為“經師”與“人師”兩類。傳道的是“人師”,授業解惑的是“經師”,兩類老師的職責不同,所以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皞鞯馈本褪墙淌谧鋈酥?;“授業解惑”就是傳授見廣識聞的知識,解答疑惑的問題?!皞鞯馈痹谙?“授業解惑”在后,即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學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師是不會授業的,“有余力則學文”,沒有余力寧可不授業,也要先傳道。比較起來“人師”的作用比“經師”還要重要,所以,幾千年來有一句古話是:“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肩負著教育學生做人的責任,老師的責任之大,可以想見。
人們常常感嘆:為什么同一個家庭里出來的孩子,有的優秀,有的卻低劣?為什么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有的卓越,有的卻平庸?其實,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币簿褪钦f,教育不是單方面家長的責任,也不是單方面老師的責任,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哦。公益成語:gyjslw.com
6.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什么意思?
意思是: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擴展資料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經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