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的成語故事
“馬革裹尸”的成語故事: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場。馬革裹尸的故事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尸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擴展資料:
1、馬革裹尸的近義詞:
以身殉國
解釋:以:用。身:生命。殉: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了效忠國家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出處:葛亮《將苑.將志》:“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br>2、馬革裹尸的反義詞:
臨陣脫逃
解釋:指臨到作戰時逃跑,也比喻人事到臨頭卻退縮逃避。
出處: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br>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革裹尸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馬革裹尸 【讀音】:mǎ gé guǒ shī 【詞義】:革即馬皮。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 多指軍人戰死于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 驹~性】:褒義詞?! 境鎏帯浚骸逗鬂h書·馬援傳》?!澳袃阂斔烙谶呉?,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薄 驹炀洹浚鹤鳛檐娙藨斢旭R革裹尸,為國捐軀的氣節。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尸”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的意思
馬革裹尸通俗的意思是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引申的意思是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形容視死如歸的決心。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 ?
擴展資料:
成語由來的歷史故事: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么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夸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
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于功,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就行了(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后,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馬革裹尸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是出于誰的典故?
出自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勇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陜西興平 )人。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后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后,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為國奉獻。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的氣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擴展資料: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么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夸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
賞過于功,我怎么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
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尸,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于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的意思?
馬革裹尸:用馬皮把尸體包起來。指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馬革裹尸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釋義:現在匈奴、烏桓還在侵擾北部邊境,想請求攻擊的。男兒應當死在邊野,以戰場馬革裹尸還葬罷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兒女侍奉呢?
典故:
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東漢名將馬援,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來。
在東漢時期,北邊的少數民族經常進犯邊境,燒殺搶奪,無惡不作,邊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時候,馬援跟著光武帝南征北戰,戰果無數。東漢建立之初,邊境發生動亂,馬援直接請旨出擊,大破進犯的敵軍,劉秀也因此將他封為伏波將軍。時光易逝,英雄遲暮。
在馬援62歲的時候,北方的匈奴又來進犯,滿朝文武議論紛紛,但是沒人有能力擔此重任,將匈奴驅逐出境。這種時候,馬援怎么能坐視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皇帝不能忍心62歲的馬援再替自己去守衛江山,但是馬援還是堅持到底,“老臣的筋骨還硬朗著,男子漢就應該為國戰死在疆場之上,死后馬革裹尸還,怎么能安心享受兒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現在有這樣的機會,老臣怎么能畏畏縮縮?”
皇帝無奈,只得答應。后來,馬援在軍中病逝,為祖國奉獻自己最后的精力。身為馬革裹尸的主人公,馬援老當益壯、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擴展資料
1、“馬革裹尸”釋義:
指用馬的皮革把尸體包起來。多指軍人戰死于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
2、“馬革裹尸”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3、近義詞:
以身殉國:為了效忠國家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志》:“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
釋義:見利不貪,看到美不過分,為了效忠國家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只有這一個想法而已。
4、反義詞:
臨陣脫逃:指臨到作戰時逃跑,也比喻人事到臨頭卻退縮逃避。
出處:明·徐光啟《疏辯》:“在法,初逃者從重捆打,再逃則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什么意思
成語:馬革裹尸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1]解釋:馬革即馬皮。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 多指軍人戰死于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褒義詞。近義詞:馬革尸還、赴湯蹈火、決一死戰、背水一戰、戰死沙場、 捐軀疆場。反義詞:臨陣脫逃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于哪?
“馬革裹尸”比喻愿意死在戰場上,拿馬革來包裹尸首,表達了一種愛國的忠誠,豪邁的志氣。此典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女子手中邪!’”馬援,字文淵,東漢茂陵(今陜西)人。有一次他去攻打隗囂,凱旋而歸,他的老朋友們都去慰勞他,并向他道賀。光武帝也給了他豐厚的賞賜。馬援覺得他的功勞太微薄,賞賜卻太厚了。伏波將軍路博德開辟南越,建立了七個郡,只有幾百戶的封地,而自己的功勞根本沒有他的功勞大,卻得了一縣的俸祿,他深感功勞之微薄,受不起這樣厚的賞賜,所以他一直想替國家再立些功勞。恰巧此時匈奴劫掠扶風,于是馬援向光武帝請求出征。出發前,馬援異??犊卣f:“大丈夫當戰死疆場,用馬革裹著尸體回來,怎么能躺在床上,被困在兒女手中呢!”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馬革裹尸’一詞,最早見于《后漢書·馬援列傳》。原文的意思是:大丈夫應當戰死沙場,用馬的皮革包裹尸首,還葬故鄉。
馬援是后漢時期的一個重要將領。他生在前漢末年,12歲時父母雙亡。哥哥馬況讓他學詩,學了好幾年,也沒有什么起色,馬援便要求到邊疆去放馬。哥哥怕弟弟灰心,就鼓勵他說:’汝大才,當晚成。’意思是你的才能很大,可能成熟得晚些。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大器晚成’。
馬援果然應驗了哥哥的話--’大器晚成’。王莽末年,他被任命為新城大尹,就是漢中的太守。王莽敗后,隗囂拜他為綏德將軍,后來,馬援與隗囂反目成仇。劉秀大軍西征時,馬援受到重用。劉秀讓馬援與群臣共商討伐隗囂之計。馬援順手將一袋米倒在席上,按地形堆成山川河谷,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沙盤模型。當時,劉秀高興地大叫,敵軍全在我眼中了!隨后,劉秀大軍便進占第一(今寧夏固原縣),隗囂軍大敗。建武九年,馬援被拜為太中大夫,建武十一年拜為隴西太守,是劉秀帳下有名的常勝將軍。
光武帝劉秀基本統一中國后,為了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極力避免戰爭。
建武二十年,馬援班師回京后,劉秀賞賜給他一輛兵車,職務僅安排在九卿之后,封為新息侯。許多朋友都前來祝賀,其中有一個人叫孟冀,他跟馬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言談中不免有些溢美之詞。誰知馬援卻說:’男子漢就是應該在戰場上逞雄,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醉臥床上,纏綿于兒女之情!’言辭之間表明了自己立志戰死疆場的雄心壯志。孟冀敬佩地連連稱道,說:’將軍真是壯烈之士,男子漢就應當如此!’
雖然馬援在花甲之年請戰出征,為國盡忠,最后病逝軍中,但他的’馬革裹尸’的精神卻一直為人傳頌,在歷朝歷代的將士中影響深遠。
毛主席也曾在大悲大痛的時候,引用過這個典故。抗美援朝期間,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在敵機的一次空中光榮犧牲,金日成希望能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安葬在朝鮮。毛岸英烈士的遺體是留在朝鮮還是運回國內,當時毛主席沒有立即答復,等到第二天早上,秘書發現主席的桌子上有兩句詩,寫的是: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主席的批示就在詩中。毛岸英烈土被安葬在了朝鮮的國土上。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馬革裹尸”擴展:
成語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日文翻譯:軍馬の皮(かわ)で死體をくるむ。戦場(せんじょう)の露(つゆ)と消(き)える
成語用法:馬革裹尸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解釋:革:皮;皮革;裹:包。用馬皮將尸體包起來。形容英雄戰死殺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
反義詞:臨陣脫逃
錯字糾正:裹,不能寫作“里”。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簡拼:MGGS
讀音糾正:革,不能讀作“ɡě”。
成語讀音:mǎ gé guǒ shī
英文翻譯:die on the battlefield
造句:作為軍人,應以馬革裹尸為榮。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俄文翻譯:сложить голову на поле брани
成語注音: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近義詞:赴湯蹈火、決一死戰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