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以德報德」相關的成語故事

        2022年08月07日成語故事186

        “以德報德”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人問孔子用恩德去酬報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說:“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報他,那么對我有恩德的人該如何酬報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開導他,對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報答他?!?br>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這句話的來歷和意義是什么?
          最近國學興起,帶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之情,我再讀《論語》。然而卻發現,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我們似乎誤解了孔子。  “以德報怨”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句話,通常將它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準則:孔子教導我們,別人欺負你了,要用愛心去感化他,用胸懷去包容他。這樣的道德情操真的很偉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以德報怨”,恐怕沒有人能做到。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耙缘聢笤埂钡脑涑鲎浴墩撜Z·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梢?,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斷章取義地曲解。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一向以謙虛和堅忍著稱。關于如何報怨的問題,東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經里就提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點。而在東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哲學理念,面對困苦的態度是逆來順受。根據佛經中的記載,大鷹要吃釋迦牟尼的肉,他便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種堅忍已經超越西方人能夠承受的范圍。而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點,是以人為本的,更能讓人接受。  孔子這句話為什么會被曲解?根源還是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希望民眾成為“以德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統治?;实蹥埍?,要“以德報怨”,地主剝削,也要“以德報怨”,八國聯軍打到北京,還是要“以德報怨”,要想盡一切辦法彰顯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這種堅忍和迂腐與佛家的處事態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S著孔子學院在全球范圍內的設立,孔子的形象也越來越高大。如今人們對待孔子的態度,也更加正確和人性化,對于圣人之言,我們應該撥開迷霧,認真感悟。摘自gyjslw.com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翻譯1
        這句話的意思是:
        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br>出處:《論語·憲問篇》
        所謂以直報怨,就是在對待那些對自己不好的人時,以直道而行。分析他們為什么對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問題,就去修正自己的行為,而如果是對方的問題,也沒有必要委屈自己討好別人,事情該怎樣處理就怎樣處理就行了。
        擴展資料:
        孔子所提倡的“以直報怨”,是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正確面對那些對自己不滿或有抱怨的人。既不能冤冤相報,也不能姑息養奸。《禮記·檀弓上》記載了一段孔子和弟子子夏的對話。
        子夏問孔子:“心里懷著殺害父母的深仇大恨,該怎么辦?”孔子說:“要時刻記著這仇,磨煉自己的心智,睡在草苫上,頭枕著盾牌,不去朝廷做官,與仇人不共戴天。在市集或朝堂之上遇到他,不必回家取兵器,要立即與之決斗?!?br>子夏又問:“那么心里懷著殺兄弟的仇要怎么辦?”孔子回答:“不和仇人待在同一個國家中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仇人所在的國家,遇到仇人也不決斗?!弊酉挠謫枺骸澳敲磻阎鴼⑻眯值艿某鹨趺崔k?”孔子回答道:“不帶頭為死者報仇,如果死者家人去報仇的話,就拿起兵器跟在后面?!?br>在這里,孔子講的就是“以直報怨”,如果對方冒犯自己,對自己造成嚴重損害,那么就不能一味忍讓,忍讓會讓對方覺得我們好欺負,會變本加厲地欺負自己。摘自gyjslw.com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不贊成以怨報怨。不贊成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一種報復去面對別人的不道德,那么這個社會將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和諧,當今的和諧,還有子孫后代的和諧。 孔子也不贊成以德報怨。他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對不講是非標準、已經有負于你的人和事,這是一種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費。孔子的治國方略,提倡“德主刑輔”。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能只講道德,沒有刑罰。以德治國、治家、治人,以講究禮儀為主,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標準,教化人民,互敬互愛、無欺無詐,達到高雅、高尚、和諧。對少數為非作歹,頑固不化的人,對道德不屑一顧的人,就不要一味講究寬容,要輔以刑罰??鬃又v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一味姑息忍讓,不是完美的處世之道??鬃犹岢蕫郏⒉徽J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摘自gyjslw.com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句話如何解釋?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對自己惡劣的人,對那些待你好的人們又該用什么回報呢?矯正那些對你惡劣的人的態度,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錯誤,讓事情回歸常理的范圍(即可),那對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報他們了。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憲問》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弊釉唬骸暗乐畬⑿幸才c,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話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笨鬃诱f:“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么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并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尸于市?!笨鬃诱f:“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樣呢?”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論語·憲問》為古代文學作品。憲問篇出自《論語》,共計44章。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論語·憲問篇共計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后,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于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日重??鬃臃Q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后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后孔子被升為小司空。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尸三日,魯國大治。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歲。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鬃臃浅J2痪敏攪e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摘自gyjslw.com
        以以德報德感想作文600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br>--《論語》
        當受助者們在叢飛的捐助下過上正常的生活時,回望病危的叢飛,他們是否感到一絲焦急與不安?他們是否曾考慮過對于叢飛的愛心,何以為報?
        先哲孔子早已為我們找到了完美的答案--以德報德。
        我們生活在一個光怪陸離的社會,一個科技水平、生活水平都比先秦高得多的環境里,我們不能放棄先哲留給我們的真善美。以德報德不僅是兩千年前的準則,也應當是我們當代人的道德底線。
        我不想一味地抱怨世風日下,也不會口口聲聲訴說社會陰暗。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次內心的拷問,心靈呼喚感恩與報答,社會需要良知與正義。這些,你做到了嗎?
        我曾讀過一個故事。
        一個山間的夜晚,一位禪師正坐在自己的小屋外打坐修禪。這時,從黑暗中竄出一個人影,他偷偷地溜進了禪師的小屋。清貧的禪師室內竟無一物可拿,不一會兒,那人就失望地出來了。正當他走到門口,竟看見禪師對著他,像是在等他。沒等他開口,禪師就把自己的外衣脫下,披在他身上,說:’山里風大,穿上這衣服下山吧?!侨藷o地自容,披上衣服匆匆走了。禪師目送著,自言自語道:’愿我能送他一輪明月?!诙烨宄浚U師在門口發現了昨晚那件衣服整整齊齊地放著。禪師欣慰地笑了:’我真的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是一個關于德的故事,是一個善舉救贖一顆心靈的故事。這一輪明月,不就是我們的心靈守望的美德與良知嗎?
        也許你曾經受過別人的幫助,感受過關愛的溫暖,也許你也曾有過’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經歷,也許你看到了社會的黑暗,也許我們大家一樣都在盼著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的到來。那就請不要忘記感恩于人,那就讓我們大家都以德報德,甚至以德報怨。
        以德報德,是生命與生命間高境界的交流。以德報德,是對愛心最好的慰藉。以德報德,是偉大的情懷。以德報德,更是對美好社會的深情呼喚摘自gyjslw.com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這句話的來歷和意義是什么?
          最近國學興起,帶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之情,我再讀《論語》。然而卻發現,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我們似乎誤解了孔子?!  耙缘聢笤埂笔俏覀冏钍煜さ囊痪湓挘ǔ⑺斫鉃闉槿颂幨赖臏蕜t:孔子教導我們,別人欺負你了,要用愛心去感化他,用胸懷去包容他。這樣的道德情操真的很偉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以德報怨”,恐怕沒有人能做到。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報怨”的原句出自《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墒乾F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可見,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斷章取義地曲解。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一向以謙虛和堅忍著稱。關于如何報怨的問題,東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經里就提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點。而在東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哲學理念,面對困苦的態度是逆來順受。根據佛經中的記載,大鷹要吃釋迦牟尼的肉,他便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種堅忍已經超越西方人能夠承受的范圍。而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點,是以人為本的,更能讓人接受?! 】鬃舆@句話為什么會被曲解?根源還是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希望民眾成為“以德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統治?;实蹥埍?,要“以德報怨”,地主剝削,也要“以德報怨”,八國聯軍打到北京,還是要“以德報怨”,要想盡一切辦法彰顯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這種堅忍和迂腐與佛家的處事態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隨著孔子學院在全球范圍內的設立,孔子的形象也越來越高大。如今人們對待孔子的態度,也更加正確和人性化,對于圣人之言,我們應該撥開迷霧,認真感悟。摘自gyjslw.com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抱怨。請問這句古文什么意思,尤其最后一句
        用恩德來報答怨恨,那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感激、恩德來報答恩德。摘自gyjslw.com
        什么以什么德
        儉以養德;以德報德。儉以養德,出于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币缘聢蟮聞t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為:有人問:“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如何?”孔子說:“那用什么報答別人對你的好呢?應以正直回應對別人的仇恨,用恩惠報答恩惠?!闭詆yjslw.com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抱怨。請問這句古文什么意思,尤其最后一句
        用恩德來報答怨恨,那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感激、恩德來報答恩德。摘自gyjslw.com
        以以德報德感想作文600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br>--《論語》
        當受助者們在叢飛的捐助下過上正常的生活時,回望病危的叢飛,他們是否感到一絲焦急與不安?他們是否曾考慮過對于叢飛的愛心,何以為報?
        先哲孔子早已為我們找到了完美的答案--以德報德。
        我們生活在一個光怪陸離的社會,一個科技水平、生活水平都比先秦高得多的環境里,我們不能放棄先哲留給我們的真善美。以德報德不僅是兩千年前的準則,也應當是我們當代人的道德底線。
        我不想一味地抱怨世風日下,也不會口口聲聲訴說社會陰暗。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次內心的拷問,心靈呼喚感恩與報答,社會需要良知與正義。這些,你做到了嗎?
        我曾讀過一個故事。
        一個山間的夜晚,一位禪師正坐在自己的小屋外打坐修禪。這時,從黑暗中竄出一個人影,他偷偷地溜進了禪師的小屋。清貧的禪師室內竟無一物可拿,不一會兒,那人就失望地出來了。正當他走到門口,竟看見禪師對著他,像是在等他。沒等他開口,禪師就把自己的外衣脫下,披在他身上,說:’山里風大,穿上這衣服下山吧。’那人無地自容,披上衣服匆匆走了。禪師目送著,自言自語道:’愿我能送他一輪明月?!诙烨宄?,禪師在門口發現了昨晚那件衣服整整齊齊地放著。禪師欣慰地笑了:’我真的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是一個關于德的故事,是一個善舉救贖一顆心靈的故事。這一輪明月,不就是我們的心靈守望的美德與良知嗎?
        也許你曾經受過別人的幫助,感受過關愛的溫暖,也許你也曾有過’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經歷,也許你看到了社會的黑暗,也許我們大家一樣都在盼著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的到來。那就請不要忘記感恩于人,那就讓我們大家都以德報德,甚至以德報怨。
        以德報德,是生命與生命間高境界的交流。以德報德,是對愛心最好的慰藉。以德報德,是偉大的情懷。以德報德,更是對美好社會的深情呼喚摘自gyjslw.com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句話如何解釋?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對自己惡劣的人,對那些待你好的人們又該用什么回報呢?矯正那些對你惡劣的人的態度,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錯誤,讓事情回歸常理的范圍(即可),那對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報他們了。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憲問》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弊釉唬骸暗乐畬⑿幸才c,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話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笨鬃诱f:“沒有人了解我??!”子貢說:“怎么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并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尸于市?!笨鬃诱f:“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樣呢?”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論語·憲問》為古代文學作品。憲問篇出自《論語》,共計44章。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論語·憲問篇共計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后,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于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日重??鬃臃Q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后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后孔子被升為小司空。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尸三日,魯國大治。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歲。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鬃优c季氏出現不和??鬃臃浅J?。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摘自gyjslw.com
        以德報德什么意思
        以德報德,yǐ dé bào dé,德:恩惠。用恩惠報答恩惠。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知恩圖報,有恩報恩。摘自gyjslw.com
        如何理解以德報德
        別人對你施以恩惠,你應當也以一顆感激的心情去報答人家的恩惠。不應是以德報怨,那是小人。再高尚的就是以怨報德了摘自gyjslw.com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是什么意思?
        意思:”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墒乾F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
        1、以德報怨:yǐ dé bào yuàn
        【翻譯】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2、 何以報德:hé yǐ bào dé?
        【翻譯】德:恩惠。用什么來回報恩德。
        擴展資料
        【出自】: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br>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墒乾F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梢?,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斷章取義地曲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自gyjslw.com

        成語“以德報德”擴展:

        成語用法:以德報德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知恩圖報。
        成語讀音:yǐ dé bào yu
        成語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闭詆yjslw.com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反義詞:恩將仇報
        成語解釋:德:恩惠。用恩惠報答恩惠。
        造句:九公才說恐女兒國將舅兄留下,日后倘有此事,我們就去救你出來,也算“以德報德”了。(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九回)
        成語注音:一ˇ ㄉㄜˊ ㄅㄠˋ ˙ㄩ
        成語簡拼:YDBY
        繁體成語:以惪報惪
        近義詞:知恩圖報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2818.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