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比喻“盲人捫燭”的成語故事

        2022年08月08日成語故事160

        “盲人捫燭”的成語故事:

        古時一個天生瞎子問人太陽是什么樣的,人家說太陽像銅盤,瞎子回家發現銅盤是可以敲響的,就把敲鐘的聲音誤以為是太陽,人家告訴他太陽不發聲而像蠟燭一樣有熱量,他回家把蠟燭當成了太陽。一天他發現樂器籥跟蠟燭很像,也以為是太陽


        盲人指路是不是成語
        盲人把燭 瞎子手擎燭火照亮。比喻不起任何作用。盲人摸象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盲人瞎馬 盲人騎著瞎馬。比喻盲目行動,后果十分危險。盲人捫燭 比喻只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同“盲翁捫籥”。盲人騎瞎馬 瞎子騎著瞎馬。形容亂闖瞎撞,非常危險。盲人說象 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盲字頭的成語有哪些
        盲人把燭盲人瞎馬盲人指路盲者得鏡盲風暴雨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扣盤捫燭是何意?出自于哪?
        【釋義】指盲人通過敲擊銅盤來體會太陽的形狀,觸摸蠟燭去想象太陽的光芒,比喻認識問題很片面,沒有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質。【出處】宋·蘇軾《日喻說》。古時候,有一個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東西。他了解世界只能靠耳朵聽,靠手去觸摸。有一天,他忽然想知道太陽是什么形狀的,就去問別人。別人告訴他說:“太陽像個圓圓的銅盤。”瞎子聽了,點了點頭,向別人道了謝,就趕緊回家了。他知道家里有銅盤,就讓家里人趕快給他拿來。家里人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就把銅盤拿給他。他接過銅盤,用手摸了摸,輕輕地敲打了兩下,銅盤就發出“當當”的響聲。瞎子高興地說:“現在我知道太陽是什么樣子的了!”過了幾天,遠處有人在敲鐘,瞎子聽到當當的鐘聲,高興地喊叫起來:“我聽到太陽了!”旁邊的人都笑起來,告訴他說:“太陽不會發聲音,你聽到的是敲鐘的聲音?!毕棺右宦牐械胶芤苫螅蛦栴}:“既然太陽沒有聲音,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那人想了想,說:“太陽是會發亮的,跟蠟燭差不多?!毕棺踊氐郊依?,又讓家里人找一支蠟燭給他。他拿著蠟燭反復摸了幾遍,又高興地說:“現在我真的知道太陽是什么樣的了!”又過了幾天,瞎子到鄰居家串門,在桌子上摸到一支像笛子一樣的樂器,他用手摸了幾遍,覺得這東西也是瘦長的,跟蠟燭差不多,以為又是太陽,就高興地說:“我拿到太陽了!”鄰居聽了,笑著告訴他說:“這是用來吹奏的樂器,不是太陽?!毕棺釉脚胶浚匝宰哉Z地說:“太陽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關于盲人的成語有哪些
        關于盲人的成語有哪些 :盲人瞎馬、盲人把燭、盲人捫燭、盲人摸象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帶“盲”的成語有哪些?
        群盲摸象 ?盲人瞎馬 ?晦盲否塞 ?盲瞽之言 ?盲人把燭 冥行盲索 ?以盲辨色 ?盲人摸象 ?盲翁捫籥 ?盲目樂觀 有眼如盲 ?盲者得鏡 ?盲風澀雨 ?盲人捫燭 ?問道于盲 盲眼無珠
        1、群盲摸象[qún máng mō xiàng ]?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2、盲人瞎馬[máng rén xiā mǎ]?
        盲人騎著瞎馬。比喻盲目行動,后果十分危險。
        3、晦盲否塞[huì máng pǐ sè]?
        國政混亂,下情不能上達。
        4、盲瞽之言[máng gǔ zhī yán]?
        沒有分寸的話或見識短淺的話
        5、盲人把燭[máng rén bǎ zhú]?
        瞎子手擎燭火照亮。比喻不起任何作用。
        6、冥行盲索[míng xíng máng suǒ]?
        比喻不明情況而工作。
        7、以盲辨色[yǐ máng biàn sè ]?
        讓盲人去分辨顏色。 比喻缺乏必要條件,事情無法弄清楚。
        8、盲人摸象[máng rén mō xiàng]?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9、盲翁捫籥[máng wēng mén yuè]?
        比喻只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
        10、盲目樂觀[máng mù lè guān]?
        盲:瞎,盲從。指不根據實際情況高興得太早,盲:瞎,盲從。指不根據實際情況高興得太早。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捫文可以組什么詞
        搔捫 盲翁捫籥 盲翁捫鑰 盲人捫燭 拊捫 撫捫 捫足 捫診 捫籥 捫鑰 捫月 捫攖 捫循 捫心自問 捫心無愧 捫心 捫膝 捫天 捫索 捫搎 捫蝨 捫虱而言 捫虱而談 捫虱 捫涉 捫舌 捫摸 捫蘿 捫腹 捫參歷井 捫參 扣槃捫燭 扣槃捫籥 扣盤捫燭 扣盤捫鑰 歷井...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盲人識日
        日喻
        課文說明
        這篇文章是蘇軾送給渤海吳彥律,以指導他“求道”的。文章講道理深入淺出,先從故事講起,引申出所要論證的道理,最后落實到寫作此文的用意所在。
        第一段先講了一個“盲人問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識日”的問題在于只是依據間接的、片面的經驗來認識事物,因此得出違反客觀實際的錯誤結論。
        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出道理,引申出“識日”和“見道”兩者的共同點,指出不能達于道的錯誤在于“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沒有認識到“道”的本質,沒有從事物的本來面目出發,只是主觀臆斷。
        第三段講“求道”的正確方法。同樣是先講一些大家所熟知的道理,再引申到“求道”之事。用孫武的話說明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掌握主動,用積極進取的姿態爭取主動,用子夏的話說明君子勤學,方法得當,則道自至。引用古人這兩句話說明“得道”與“學習”的關系,不去勉強追求得道,只要付出努力,道自己就會到來,語言儉省,說理確切。然后作者用生活中習見的現象講道理,將“南方沒人”和“北方溺者”對比論證,說明環境和實踐的重要性,最后落實到結論“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不通過親身實踐,就不能學會“沒”;同樣,如果單純靠間接經驗“求道”,而不是努力去學“道”,也不能達于道。
        結尾正面鼓勵吳彥律,說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吳彥律注意兩點:一是求學必須要有目的,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正面鼓勵是寓鞭策于嘉獎中,這是一種含蓄的寫法。
        這篇文章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說服力強。
        關于練習
        一、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盲人識日”的寓意是什么?這個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北人學沒”的教訓是什么?
        設計本題的目的是,了解比喻論證在說理文章中的作用。
        1.“盲人識日”說明一個人只靠一鱗半爪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錯誤。
        這個故事意在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并讓讀者從故事中自行悟出下文所要講的道理,它在文章中起了加強生動性和說服力的作用。
        2.這個故事說明不通過親身實踐,就不能學會“沒”;如果單純靠間接經驗求道,而不是努力去學,也不能達于道。
        二、畫出文中的比喻句,說說比喻在本文中的作用。
        設計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比喻在表達上生動簡潔,明白易懂的特點。
        文中的比喻句有:①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②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比喻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能夠使不容易說清楚的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俗易懂。
        三、讀書可以明理,死讀硬套反而會適得其反。這里有學習方法對不對的問題。試按照本文的思路想一想,書要怎么讀才能把其中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智慧。然后與同學交流一下。
        設計本題的目的是,將本文提出的“學”與“道”的關系與現實聯系起來,發掘其現實意義,并用以指導學生的學習。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在學習古代作品時,要善于思考,能夠“古為今用”。
        教學建議
        一、本文文字淺顯,可讓學生熟讀課文,基本理解文章的內容。
        二、這篇短文具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盲人識日”的比喻,十分巧妙地說明了只求一點、不及其余的方法,將會導致何等荒謬的結論;“北人學沒”,又深入淺出地闡發了深入實際生活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或結合學生在思想方法上的問題略加指點,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在思想方法上的問題,漫談體會。
        三、講課時,可以指出蘇軾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他的“道不可求”“莫之求而自至”的觀點,帶有神秘色彩。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有一個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陽(的形狀),就向明眼人詢問。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好像銅盤?!保と耍┣么蜚~盤聽了聽聲音。有一天,盲人聽到鐘響,就以為這是太陽。還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芒好像蠟燭?!保と耍┟嗣灎T,知道了太陽的形狀。有一天,他摸著一個龠,以為這就是太陽。太陽和鐘、龠的差別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這種差別,因為他沒有親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詢問才知道的。
        道比太陽還難以讓人見到,而人們不能達于道和盲人沒有什么區別。從盤到鐘,從鐘到龠,輾轉牽扯下去,難道還有完嗎?所以世上那些談論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見解來解釋它,或者沒有見過而只是猜想它,這都是求道的過失。
        既然這樣,那么道終究也不能求到嗎?我認為:“道可以求得但是不能靠強求獲得?!痹鯓硬欧Q為獲得了呢?孫武說:“善于作戰的人能使敵人接近自己,而不會被敵人牽引過去?!弊酉恼f:“各種手工業者呆在自己的作坊里,就能夠(吸引顧客前來)成就自己的事業;君子勤學,則道自至?!辈蝗ッ銖娮非笏雷约簠s來到了,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得道啊!南方有很多善于潛水的人,天天和水打交道。七歲能夠渡水,十歲能夠浮水,十五歲就能潛水了。潛水者難道是隨隨便便(就能學會潛水)的嗎?必須要有懂得水性才行。每天和水打交道,十五歲就能夠獲得水性;生下來就不知道水,那么即使長到壯年看見船也會畏懼。因此,北方的勇士,向潛水者詢問潛水的方法,按照他的話到河里嘗試,沒有不溺水的。所以,凡是不苦學而一定要求道的人,都像學潛水的北方人一樣。
        過去以詩賦取士,讀書人只重視聲律等雜學,而不重視對道的追求;如今以經術來錄取士子,學者只知空談義理(道),而不注重實學。渤海吳彥律君,是一個有志于學道的人,正要參加進士考試,我寫下《日喻》來勉勵他。
        二、蘇軾《日喻》(吳小如)
        蘇軾的散文有他特殊的風格。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能“以詩為文”。所謂“以詩為文”,不僅是說他能把一篇古詩或一首絕句的題材用散文給寫出來,更重要的是,他的散文富有詩意。一般說來,抒情散文富有詩意是不足為奇的;而蘇軾卻能在說理文里也帶有詩意。像這篇《日喻》,就不落于一般說理文的框框,而是別開生面,形成一副特殊風貌。我們對一篇說理散文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說服力。因此,說理文主要的條件是論據充足,傾向明確,條理清楚,結構謹嚴,總而言之,得邏輯性強。蘇軾寫說理文,這些方面當然也都能做到,而更突出的是,他寫的說理文首先不是讓讀者被說服,而是使讀者受感染。這就是說,蘇軾寫說理文,主要是通過具體的形象和鮮明生動的事例來啟發讀者的想像,來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讀者對所要說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認識,然后他再循序漸進地把讀者提高到理性認識階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被他的道理所說服。這就比只用抽象的概念或者邏輯推理寫成的文章給人的印象深刻。對讀者來說,讀蘇軾的說理文,不僅可以明白道理,增長知識,而且還是一種美的享受。
        現在我們就來欣賞《日喻》。
        文章一開頭就像講故事。作者說起一個盲人不識太陽。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太陽,就向有眼的人打聽。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以這個比方向盲人解釋,本不算錯;可是比喻總是蹩腳的,打比方的人沒有考慮到銅盤有聲音而太陽沒有聲音。“扣盤而得其聲”,盲人一敲盤子就聽到了聲音。過了一天,聽見鐘響,他以為是太陽響了。又有人告訴他:太陽是有光的,正像蠟燭一樣,也是有光的。這個解釋也并不算錯,可是忘記了盲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光”,于是盲人就“捫燭而得其形”,心想太陽大概是長的。過了一天,他拿到一只“龠”,發現也是長的,他想,這大概是太陽了。這是作者打的頭一個比喻。下面接著說太陽和鐘、龠相差也太遠了。然而盲人卻不知道它們有很大的區別,這是為什么呢?“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對“道”了解不足,與一個不知道太陽是什么的盲人,可以說相差無幾。如果讓一個通達事理的人(“達者”)講給他聽,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誘導啟發,恐怕也不比用盤子和蠟燭來解釋太陽強多少,因為打比方總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講清楚。于是作者下結論說:“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边@是說,當時一般談論“道”的人,誰也沒有真懂“道”是什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點點東西硬給起個名字,說這就是“道”,就是真理,有的人連看也沒看見,只是憑空瞎猜,這都是不動腦筋,門依賴別人所發生的毛病。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他先用孫武的話來回答,意思是說:善于作戰的人能掌握主動,使敵人不由自主地走近自己,而不至于陷入被動,被敵人牽引過去。又引用了子夏的話,意思是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都在鋪子(肆)里待著,社會上的人由于需要,都自動地到鋪子里來買東西,因此他們坐在店里就可以“成其事”,把各人的業務完成,用來比方一個人只要努力學習,總有一天會體會到什么是“道”。最后,作者自己回答什么是“致”:“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與歟?”不去求它而它自己就來了的,這就是“致”。“求”主要是依賴別人幫助,“致”主要是靠自己虛心學習,掌握主動。必須這樣,才能發現真理。
        “南方多沒人”這一段的道理又深入一層。蘇軾告訴我們:所謂“學”得有實際經驗,我們現在叫做實踐。沒人能沉在水里是怎么練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一個人能長時間沉沒在水里,這哪兒是隨隨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對水的規律有所體會、有所掌握才行。一個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沒人”打聽到一些空理論,真要按照他的話去河里試試,那非淹死不可。這樣,作者又得出一個結論:“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币馑际牵阂粋€人不踏踏實實做學問而門好高騖遠去尋求什么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學“沒”的人一樣,早晚是要吃虧的。
        最末一段,結合當前具體情況,談了作這篇文章的目的。
        ……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對于探求真理和鉆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鉆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于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靠外力是無濟于事的。探求真理,鉆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盡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鑒的。
        ……
        但是,這篇文章最吸引我們的還是那幾個豐富多彩而又恰當準確的比喻。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個比喻,一頭一尾,盲人不認識太陽和北方人學潛水是兩個明顯的、由作者直接創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強,一眼就看得出。中間兩個,則是借用古人現成的、比較隱晦的、間接的比喻。一個是引用孫武的話,用作戰來說明人應該掌握主動;另一個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來說明“道”與“學”的關系。這兩個好像是引經據典,其實是利用古人現成的材料為自己服務。這就看出作者的筆是多么靈活,駕馭古書的能力有多么強。
        第一個比喻是說明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是就“知”一方面來說的。一個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系統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錯誤。只靠別人轉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親自參加調查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慈ハ裰v故事,其實是用活潑新鮮的形象來感染讀者,讓讀者進一步悟出作者所要講的道理。這個比喻最重要、最精彩,也最深刻,因此把它擺在最顯著的地位,這就大大地加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同時也加強了說服力。
        第二、三兩個比喻好像很簡單,很現成,其實是很經濟、很確切的。敵我雙方戰斗,誰爭取到主動誰自然占上風。探求真理和鉆研學問也正是如此,必須爭取主動才行。用開鋪子比喻求真理,也很有意思。一個人學問淵博、經驗豐富,才容易發現事物的規律,正如鋪子里貨色齊,主顧才多。但是作者還得緊接著用第四個比喻來說明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學問淵博、經驗豐富不能是紙上談兵,更不能只靠道聽途說,而是要經過親身檢驗,經過鍛煉,對事物才有徹底的了解。必須有這四個比喻,作者所要闡明的道理才全面,文章因而也才顯得完整。從每個比喻來看,它們各有各的作用,而這四個比喻又互相關聯,缺一不可。這就體現了作者運用比喻豐富與確切兩結合的特點。
        然而這篇文章畢竟是說理文,不能只孤立地靠比喻來討人歡喜,還得把讀者從感性認識誘導到理性認識階段。于是在打完每個比喻之后,以及在每一段結束的地方,都用最簡明概括的語言把結論交代出來。這就使得作者的本意表達得更顯著,文章也更為醒目。打比喻是啟發讀者,給讀者留有余地;下結論則是點醒讀者,讓讀者一目了然。文章也顯得既有風趣,又有分量。
        最后一段,指出吳彥律有志于學,這是正面鼓勵。但意在言外,勸他還應該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求學必須有目的(這就是“求道”)。第二,要踏踏實實下真功夫做學問,不能浮光掠影只追求皮毛。這從文章末尾批評過去和當時讀書人考科舉的兩層意見(即“昔者,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者,士求道而不務學”)就可以體會得出來。但作者寫得很含蓄,寓鞭策于嘉獎之中,這也是應該注意的。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趣的后面又儼然存在著鄭重嚴肅。這正是作者大量用比喻來寫說理文所取得的效果。
        (節選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社1960年)
        三、《日喻》賞析(朱靖華、柯象中)
        蘇軾之文長于說理,往往“昭晰無疑”(《藝概·文概》),長篇論說文是這樣,短小精悍的雜說也莫不如此。而且雜說較之正式的議論文更靈活,筆調更從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書》),充滿了詩一樣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尋味咀嚼。本文就是其雜說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開頭就敘述故事,這種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都不明確(即使虛擬的也沒有),其結構是抽象的,是作為論據的“寓言”。因其描寫生動,故而顯得具體實在,說服力極強。它告訴我們:任何知識都來源于感性經驗,如果撇開感性經驗而單靠間接經驗,就像瞎子那樣“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那么勢必會“轉而相之”,混淆這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各種性,加以臆測,杜撰,鬧出“聞鐘以為日”“捫燭以為日”的笑話,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求達也無以異于眇。”如果單憑“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
        然而單有感性經驗還不夠,還得親自實踐,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認為“道可致而不可求”。那么“致”與“求”有什么區別呢?作者引古人語對“致”作了解釋:“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边@里的“致”就是一種“循序漸進”,平時積學,自然得“道”的意思,學至則道自致。譬如軍隊能夠掌握主動,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待時機成熟就行出擊,才能獲勝,若牽“求”勝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會失敗。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經過平時不斷的實踐,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為了論證這個觀點,又給我們講了另一個寓言故事。作者發現“南方多沒人”,而北方則少有,原因何在?就在于“南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因為“日與水居”,故能漸識水性,“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水之道者?!倍盟裕ā八馈保┓讲拍堋皼]”,“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梢娗蟆暗馈眴螒{勇氣是不行的,還得經過長期的實踐。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學而務求道”,走捷徑,投機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學“沒”者那樣,沒有不被溺死的。
        作者運用寓言闡述道理時,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寓言講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連續運用兩個寓言說明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絲絲入扣,環環相接,可稱之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運用兩個內容相近但有連續性發展性的寓言故事構成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的結構,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趨深入和加強,這是蘇軾的創新(參見朱靖華《蘇東坡寓言評注·序言》)。
        最后一段聯系實際并交代為文的目的?!拔粽咭月暵扇∈浚侩s學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經術本來就是載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務學”,他們不知道“道”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單靠讀幾本經書,應該雜學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經驗,又要經過長期的摸索思考,以漸進于道。這里,作者是針對王安石以經術取士而發的。《御選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經術取士,一時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談道德仁義;及致之于用,則茫然失據,亦與妃青媲白無二焉,此蘇軾《日喻》所以作也?!?br>總之,作者運輕靈之筆娓娓道來,仿佛與人對面而談,親切動人,語淺道明,毫無論說文的板滯之弊。且本文還繼承了戰國議論文的優點,以寓言作為論據,使行文簡潔明了,形象生動。正如王文濡所評:“文以道與學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詩,能令老嫗都解?!保ā对u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三十二)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社1995年)
        四、蘇軾的文學主張
        蘇軾多才多藝,詩、詞、散文都有很高的造詣,是北宋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又工于繪畫,擅長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并稱“四大家”。他的文學主張散見在他的部分詩、文、書、序、札記之中,在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廣泛影響。
        蘇軾強調作者要有深厚積累,文章應有充實的內容。在《南行前集敘》中說:“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郁勃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他要求文章要“有為而作”,聯系現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鳧繹先生詩集序》)?!洞鹩崂〞贩Q贊俞括的文章:“皆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濟世之實用,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與凡學道之君子也?!彼凇洞鹬x民師書》中提出:“(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备鶕热莸囊螅杂杀磉_,擺脫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處,以取得自然流暢,波瀾起伏的藝術效果。這與他在《文說》中提出的“隨物賦形”的觀點是一致的,即根據所表現的對象,真實生動地描寫外物。他還發揮“辭達”的見解,認為“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蘇軾認為“辭達”是文學創作的最高要求。他還強調“神似”,反對“形似”,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中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即此詩,是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鼻逍伦匀?,意境深遠,達到傳神的藝術效果。蘇軾的風格是“天馬脫羈、飛仙游戲、窮極變幻,而適如其意中所欲出。”(沈德潛《說詩語》)但在《書黃子思詩集后》中卻極力推崇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的風格,即使對李白、杜甫也稍嫌不足。在《評韓柳詩》一文中說:“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即外在的質樸平淡與內在的含蓄濃郁相結合。這種風格概括了陶潛、謝靈運、韋應物、柳宗元一派詩人的創作特點,也正是唐末司空圖所總結和提倡的詩風。因此蘇軾非常贊賞司空圖論詩“味在咸酸之外”(《與李生論詩書》)的主張。
        (選自王洪主編《古代散文百科大辭典(修訂)》學苑出社1997年)
        五、蘇軾軼事
        少立范滂志 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宋史·蘇軾列傳》)
        文驚歐公 嘉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議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一頭地?!甭務呤紘W而厭,久乃信服。(《宋史·蘇軾列傳》)
        何須出處 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用“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圣俞為小試官,以示歐公,公曰:“此出何書?”圣俞曰:“何須出處!”及揭榜,見東坡姓名,歐公曰:“此郎必有所據?!奔爸]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與圣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宋人軼事匯編》)
        名懾舉子 (東坡)初赴制舉之召到都下,是時同召試者甚多。相國韓魏公語客曰:“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此語既傳,于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宋人軼事匯編》)
        老兵有鑒識 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咨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陜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嘆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边B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逼淙舜笈唬骸澳阌掷頃蒙醯??”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妩h臥而聞之,明日以告?!睎|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鑒識。”(《宋人軼事匯編》)
        作文先有意 有問作文之法于東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種物,欲致為我用,有一物焉,曰錢,得錢則物皆為用。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用?!保ā端稳溯W事匯編》)
        平生快意事 東坡嘗謂:“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矣。”(《宋人軼事匯編》)
        換羊肉書 黃魯直戲東坡曰:“昔右軍書為換鵝書,近日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帥姚麟家換羊肉數斤,可名公書為換羊書矣?!惫诤苍?,一日宗儒致簡相寄,以圖報書。來人督索甚急,公笑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保ā端稳溯W事匯編》)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含盲的成語有哪些
        含盲的成語有哪些 :
        盲眼無珠、
        群盲摸象、
        盲目樂觀、
        有眼如盲、
        盲瞽之言、
        晦盲否塞、
        盲人瞎馬、
        盲人把燭、
        盲者得鏡、
        冥行盲索、
        私視使目盲、
        盲人騎瞎馬、
        以盲辨色、
        盲翁捫籥、
        盲人捫燭、
        問道于盲、
        盲風澀雨、
        盲人摸象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含蠟燭的燭的成語
        燭的成語 :
        風燭殘年、
        洞房花燭、
        洞燭其奸、
        洞隱燭微、
        花燭紅妝、
        風燭草露、
        玉燭調和、
        風前殘燭、
        犀角燭怪、
        刻燭成詩、
        火燭銀花、
        五侯蠟燭、
        盲人把燭、
        無幽不燭、
        照天蠟燭、
        洞幽燭微、
        秉燭待旦、
        犀燃燭照、
        火光燭天、
        扣盤捫燭、
        當風秉燭、
        偶燭施明、
        西窗剪燭、
        燭盡光窮、
        秉燭夜游、
        洞燭機先、
        盲人捫燭、
        炳燭之明、
        風檐刻燭、
        風中之燭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帶有盲字的成語
        盲人把燭 瞎子手擎燭火照亮。比喻不起任何作用。 盲人摸象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盲人瞎馬 盲人騎著瞎馬。比喻盲目行動,后果十分危險。 盲者得鏡 形容事物不能發揮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沒人才。 冥行盲索 比喻不明情況而工作。 問道于盲 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請教,不解決問題。 有眼如盲 雖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認識著名人物,或不識大體。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盲人捫燭”擴展:

        成語出處: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第三節:“盲人捫燭,而以為日,欲正告之,則不能免于詞費?!眮碜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注音:ㄇㄤˊ ㄖㄣˊ ㄇㄣˊ ㄓㄨˊ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盲翁捫鑰、盲翁捫龠、盲人摸象
        成語讀音:máng rén mén zhú
        成語簡拼:MRMZ
        成語用法:盲人捫燭作賓語、定語;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解釋:見“盲翁捫鑰”。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繁體成語:盲人捫燭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4430.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