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權竊”「貪權竊柄」
成語“貪權竊柄”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貪権竊柄成語讀音:tān quán qiè bǐng
成語簡拼:TQQB
成語注音:ㄊㄢ ㄑㄨㄢˊ ㄑ一ㄝˋ ㄅ一ㄥ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貪權竊柄者則曰:‘德如堯舜矣,焉用勞神!’”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柄:權力。貪圖權勢,竊取權力
成語用法:貪權竊柄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
成語“貪權竊柄”的擴展資料
1. 朱熹對道德規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見解?分析其歷史影響?朱熹是先秦以來儒家系統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國后期封建社會在文
化思想領域中影響較大的一位思想家。從學術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學最突出的代表。從他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上看,朱熹在中國古代學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數的幾位偉人之一。
一、自幼勤奮好學 立志要做圣人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別號晦庵,60歲以后自稱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縣),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劍(今福建南坪)龍溪縣,
卒于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卒后葬于建陽塘石里之大林谷。
從朱熹的家世來看,其祖輩世代做官,為“婺源著姓,以儒傳家”,其家族在
地方上很有名望。據江永編著的《近思錄集注·考訂朱子世家》記載:“唐末,有
朱古寮者,世為婺源鎮將,因家焉。”自朱古寮傳至朱森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
“以子贈承事郎,森生松,為朱熹之父。朱松字喬年,號韋齋,官吏部”,不到20
歲就中進士,授建州政和尉,后來“因召對,稱善,改左宣教郎,除秘書省校書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極力反對秦檜與金人議和,最后受任出知饒州(今江西
波陽)。未赴任,“得主管臺州崇道觀?!毕矚g研究歷史,“取經子史傳,考其興
衰治亂,應時合變”。他也是一位理學家,是羅從彥的學生,學習過楊龜山(時)
所傳的河洛之學,其著作有《韋齋集》12卷,外集10卷。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
就失去官職,只好以教學為生,家境比較困難,更為不幸的是,當朱熹14歲時,其
父就去世了。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遺囑的安排,依靠父親生前好友劉子羽過日子。
從朱熹的生平事跡來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讀書、講學和注釋儒家
經籍。因此,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為卓著。雖然多次擔任地方官職,但
每次的時間都不長。他自24歲開始做官,到71歲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
臣當道,多次遭受排擠,或辭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總計不過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見,其仕途坎坷,很不順意。
朱熹出身于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松對朱熹的教育十分認真?!端问贰繁緜髡f:
“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問曰:‘天上何物’?”這個
傳說,說明朱熹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學思想
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儒生,他對兒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學做圣賢的目標去實行。
據《朱子年譜》中記載,朱熹在10歲時就“厲志圣賢之學”,每天如癡如迷地攻讀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自己回憶說:“某十歲時,讀《孟
子》,至圣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從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學
生說:“凡人須以圣人為己任”。
朱熹在學習上的勤奮用功,可以從《年譜》的記載中得知一二。據記載,當他
十五六歲時,讀《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厲自發”,決心
“以銖累寸積而得之”?!叭艘患喊伲耸呵А笔恰吨杏埂返诙轮械脑?。其
原文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
強”。這段話是指導人們做學問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所謂“博學之”就是要廣泛地
汲取各種知識;所謂“審問之”就是學習過程中須詳審察問,把不明白的問題弄清
楚;所謂“慎思之”就是指思考問題須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謂“篤行之”,就是要
把所學的東西認真付諸實行?!吨杏埂肥侨寮医浀渲?,它講的學、問、思、辨、
行本來是學習和實行圣賢們的學說和道德規范。但作為一般的為學方法來看,上述
要求對我們是具有借鑒作用的。朱蕉在學術上之所以能夠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就
是因為他能夠按照這個途徑和方法去實行。他后來深有體會地說:“某自十六七時,
下功夫讀書,彼時四旁皆無津涯,只自憑地硬著力去做,自今雖不足道,但當時也
是吮了多少年苦讀書?!保ā赌曜V》卷1)、由于學習上進步很快,他在18歲時就考
上建州鄉貢,19歲又考中進士。取得進士資格以后,朱熹繼續勤奮讀書。24歲時,
朱熹競徒步數百里,求學于當時著名理學家、他父親的同學李侗。公元1160年,正
式拜李侗為師。
李侗是程頤再傳弟子羅從彥的高足弟子,而羅從彥則是二程著名弟子楊時的學
生。朱熹受學于李侗之后,便潛心于理學的研讀,很快就成為李侗的得意門生。李
侗曾贊揚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詫難,體人切至,自是從游累年,精思
實體,而學之所造亦深矣”。并說朱熹“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罕有。”(
《年譜》卷1)這樣,朱熹終于全面繼承了二程理學,并且進而集理學之大成,成了
宋明理學家中的最高代表。
朱熹年輕時,讀書的范圍十分廣博,除四書、五經外,對先儒的書乃至諸子百
家、禪、道《楚辭》、兵書、史書無不涉獵,并且還吸取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他
是一位知識非常廣博的大學問家。
二、仕途生涯多艱 做官清正有為
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 22歲,官授左邊功郎,被派往泉州同安縣
為主簿。他在任職期間,主要是認真為封建國家催收賦稅,按照儒家禮教整飭民風。
他糾正了當地貧民因“貧不能聘”而行的“引伴為妻”的陋習。他還積極搜集藏書,
在同安建立了“經史閣”和“學宮”,招收生徒進行講學,并以《周禮》、《儀禮》
和唐、宋禮制為藍本,繪制了禮儀、器用、衣眼等圖,教授學生習用。此外,也協
助當局鎮壓過一次饑民暴動。
朱熹為官正直,能體察民情。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發生大水災,朝廷派
他前往視察災情,他曾遍訪于崇安各山谷之間。在視察中,朱熹發現“肉食者漠然
無意于民,直難與圖事”(《文集》卷10)。他說:“若此學不明,天下事決無可
為之理”(同上)。由于災情嚴重,糧食無收,地方官不認真救濟,到次年青黃不
接之時,就在崇安發生了饑民暴動。這時,朱熹與知縣諸葛廷瑞共同發起,要求地
方豪富,用藏粟賑救饑民,他又請求朝廷以“六百斛賑濟”,這才平息了饑民的暴
動。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倉”的辦法,并建議朝廷廣為推行,作為解決農
民在青黃不接之時的口糧問題的機構。他規定“社倉”的任務,是在青黃不接之時
貸谷給農民,一般取息20%,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貸糧,若發生小饑,息利可以
減半,若發生大饑、則可免除利息。當然設立社倉的最大好處可以防止農民暴動。
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鄉首創“五夫社倉”,作為試點,并上疏朝廷,建
議按其辦法在全國范圍推行。由于此法對官僚地主和高利貸者不利,因而未能廣為
推行,只有極少地方,如福建建陽和浙江金華等地實行了這個措施。
朱蕉在做官期間,由于能夠體察民情,對于民間疾苦有所了解,他的任務雖然
是維護封建剝削制度,但又竭力反對那種“竭澤而漁”的政策。公元1178年,他知
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星子縣),就在上任的那年,南康發生災荒,朱熹發布了
《勸諭救荒文》,勸導富裕之家要同情和救濟他們的佃客,“務令民食”,應將余
糧以公平的價格和足夠的斤兩開賣給農民,不使有“流移饑餓之患”。同時要求農
民“各依本分,凡事循理”,不要離鄉流亡。若有不軌,“定當追捉”。他又竭誠
上奏,懇求朝廷免征星子縣的稅錢,并要求上級撥支錢糧修復該地長江沿岸堤防,
用以工救饑的辦法緩解口糧問題。自此以后,朱熹得出經驗,認為要安撫百姓,使
他們不犯上作亂,就必須恤民。公元1180年,他又上《封事》,請朝廷“恤民”,
“省賦”。
公元1181年8月,浙東發生饑荒,朱熹受命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到浙東
后,他不帶隨從人員,單車微服,去四方察訪民情,“所至人不及知,郡縣官吏憚
其風采”(《宋史》本傳)。經過察訪,朱熹親眼看到許多農民因受殘酷剝削和災
荒而掙扎于死亡線上的凄慘現象,同時得知一些地方官的貪贓枉法行為。為此,他
大膽奏劾了紹興府一個官員偷盜賑救饑民官米4160石的犯罪事實,又彈劾了衢州守
臣李峰隱瞞災情和謊報政績的事實。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朱熹發現當朝宰相王淮的
親戚,吏部尚書鄭丙和和侍御史張大經的密友臺州太守唐仲友“違法擾民,貪污淫
虐,蓄養亡命,偷盜錢糧,偽造官會”等諸種罪行之時,能夠不顧自身安危,連續
六次上疏彈劾,終于逼迫王淮撤去了唐仲友的官職。與此同時,他又雷厲風行地下
令懲辦了一些貪官污吏,還懲罰了一些暴虐鄉民的惡棍土豪。在浙東任上,朱熹也
上疏要求孝宗“盡出內庫之錢,以供大禮之費為收粢之本”,詔諭戶部減免欠稅,
撤去那些不負責任的官吏,“遴選賢能,責以荒政?!保ā端问贰繁緜鳌罚┮云谶_
到“下結民心,消其乘時作亂之意”的目的。
公元1189年,朱熹出知福建漳州。到任以后,便“奏除縣無名之賦七百萬,
減輕總制錢四百萬”(同上),在漳州任期內,他又提出了“行經界”的主張,要
求核實田畝,繪圖造冊,為什么要行經界?這是因為一些貧苦農民的田產早被官僚
地主兼并,造成了“產去稅存”的不合理現象。田產被人奪走,稅額仍在失去土地
的農民頭上,使“貧者無業而有稅”,“富者有業而無稅,則公家有隱瞞失陷,稅
計不足之患”(《文集》卷21,(經界申請司狀》)。這種情況,不僅貧苦農民深
受其害,而且給國家造成坐失常賦,出現“歲計不足”的財政困難。故朱熹認為,
若能“正板籍”,核實業戶田畝,實行“隨畝均產”,則既可減少佃民的痛苦,又
可增加政府的收入。然而,由于這種辦法有損于豪民利益,因而遭到了大官僚地主
的反對,未能實行。
上述事跡,說明朱熹在各地作官期間,表現了他的卓識遠見,能夠不畏強暴,
以一定的魄力去反對邪惡勢力,也提出了一些補救時弊的正確主張,同時還做了一
些救民于水火的好事。這雖然是為了從根本利益上鞏固趙家王朝的統治,但比起那
些昏庸腐敗的官員來說,卻顯示了朱熹的正直和遠見卓識。但也應指出,朱熹作為
一個篤行道學的封建衛道者和統治階級的上層分子,其根本立場,還是與農民相對
立的,因為他最恨人民“犯上作亂”,所以每當“饑民”或“流民”聚眾鬧爭時,
他就毫不猶豫地進行鎮壓。
三、力主推行理學 竟遭落職罷祠
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道者所理解,加
之他在政治道路上舉步艱難,所以其結局十分不妙。然而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學說,
卻表現了孔子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公元1162年,他向孝宗上封事說:
“帝王之舉,必先格物、致知,以及夫事物之變,使義理所存,纖細必照,則自然
誠意、正心,而后可以應天下之務”。勸說孝宗以身作則,遵照儒家經典中的義理
辦事,“任賢使能,立綱紀,正風俗”,以期達到國官兵強,抗金雪恥的目的。至
次年,朱熹又乘孝宗召見之機,重申前議說:“大學之道,在于格物以致其知。陛
下未嘗隨事以觀理,即理以應事,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上述建議的基本內容是
要求用“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即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指導。先從皇帝本身做起,再施行于
臣民。這些意見雖受到孝宗的贊許,但因阻力太大,未能得以施行。
在知南康軍任上,朱熹又應詔上疏說:“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
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年譜》卷2)在這次上疏中,由于他力陳時弊,指斥
朝中諫官失職,使皇帝言路閉塞,“所與親密謀議,不過一二近習之臣。上以蠱惑
陛下之心者,使陛下不信先王之道,而悅于功利之卑說,不樂莊士之讜言,而安于
私督之鄙態。下則招集天下之士大夫之嗜利無恥者,文武匯分,各入其門。交通賄
賂,所盜者皆陛下之財;命卿置將,所竊者皆陛下之柄?!保ㄍ希┻@次上疏,雖
是耿直之言,但卻觸怒了皇帝,幸好有人幫他說情,這才免于治罪。此后不久,朱
熹便感到其理想難于實行而辭去官職,心研究經學,講論義理。不過,他并未就
此罷休,還是繼續向孝宗進言國事。有人勸他:“正心誠意之論,上所厭聞,戒勿
以為言。”朱熹講:“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默以欺吾君乎?”(《宋史》
本傳)公元1188年,朱熹又借孝宗召他入對之機,大講“正心誠意”,共上《奏札》
5篇,其中以《戊申封事》著稱于時?!斗馐隆氛f:“今天下大勢,如人有病,內自
心腹,外達四肢,無一毛一發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與今日之急務為陛下言之。
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務則輔翼太子,選任大臣,振綱紀,變化風俗,愛養民力,
修明軍政六者是也?!袢展偈≈g,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
顧乃得以窟穴盤踞于其間。是以綱紀不正于上,風俗頹弊于下。”此《封事》達于
宮中,孝宗已就寢,又立即起床,秉燭披閱,并于次日下詔,授朱熹主管太一宮,
兼崇政殿說書。朱熹雖力辭未就,但說明這次上奏得到了重視。
寧宗即位之后,朱熹得到提倡理學的宰相趙汝愚推薦,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
這是朱熹一生唯一的一次在朝中作官,他抓住為皇帝講書的機會,多次向寧宗大談
“正心誠意”的意義,要求皇帝身體力行。他在進言中,指出朝廷不應在京畿百姓
遭災之年大興上木,“以慰斯民饑餓流離之難”;二是要求寧宗“下詔自責,減省
輿衛”;三是要求整肅紀綱,以維護朝廷的尊嚴,令“近習不得干預朝,大臣不
得任己私”。(《文集》卷14,《經筵留身而陳四事札)這些言論,引起了寧宗
的反感,而朱熹仍多次進言,“斥言左右竊柄之失”(《宋史》本傳)。這更使寧
宗對他產生了厭惡之心,僅在朝40日,就被撤去職務。此后,他只好回到家鄉,
心從事講學著書。不久,趙汝愚也受到實人物韓囗胄等人的排擠而失去相位。接
踵而來,便發生了一場反理學的斗爭。公元1195年,由監察御史沈繼祖出面。指控
朱熹犯有十大罪,又說他是一個偽君子。甚至有人上書請斬殺朱熹,使他終于受到
“落職罷祠”(取消做官資格)的處分。公元1196年,又“更道學為偽學”,列
《六經》、《語》、《孟》、《中庸》、《大學》為禁書。公元1198年再下詔,令
道學偽邪之徒“改視回聽”,若“進非不悔”,則“必罰無赦”。同時又制定了
《偽學逆黨籍》,列為“道黨”者共59人,其中包括宰執4人,待制以上13人,其他
官員31人,武臣3人,士8人。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這次事件中,朱熹受到
了沉重打擊,以至門人故交常過其門而不敢入。但朱熹卻能鎮靜自若,照?!爸v學
不休”,直至老死。
四、朱陸鵝湖論學 理學殊途同歸
在南宋的理學家之中,陸九淵也是名氣很大的人物。陸九淵與朱熹同時,小于
朱熹9歲。二人在治學目標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認識途徑卻大不相同。朱熹
的理一元論把自然界和封建社會中的一切社會關系以及一切思想、行為準則都歸結
為“理”的體現。在治學方法上,他主張通過多讀書,“泛觀博覽”去達到對“理”
的認識。由于這種方法十分復雜繁難,必須下最大功夫才能達到目的,因此陸九淵
覺得它大支離煩瑣,按照他的“心即理”觀點,他主張求理不必向外用功,只須
“自存本心”,“保吾心之良”,就可以達到對“理”的把握。
從哲學觀點上講,朱、陸兩家是南宋時期唯心主義理學內部的兩個不同學派,
由于觀點不同,兩家在學術問題上進行了長期的爭辯。朱陸二人的辯論方式,主要
是通過書信的往來進行交鋒,然而鵝湖之會卻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為了調和朱陸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學者呂祖謙
發起,邀請了朱熹和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鵝湖寺(今江西鉛山縣境
內)集會,討論的主要問題是“為學之方”。這便是我國學術史上有名的“鵝湖之
會”。
會議開始,陸九齡首先發難,作詩表明觀點:
孩提知愛長知親,古圣相傳只是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聞無址忽成岑。
留情傳注翻蓁塞,著意精微轉陸沉。
珍重朋友相切琢,須知至樂在于今。
朱熹聽了一半,就對呂祖謙說:“子壽(陸九齡字)早已上子靜(陸九淵字)
船了也?!鞭q論開始,陸九淵再用一詩和陸九齡以表白自己的觀點:
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滄溟水,拳石崇成大華岑。
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沉浮。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辯只今。
陸氏兄弟把他們的為學之方標榜為“易簡功夫”,而譏笑朱熹的治學之道是
“支離事業”。陸學是從“心即理”的宗旨出發,認為朱熹的“泛觀博覽”和“即
物窮理”的認識途徑是支離煩瑣,不切實用,因而主張“切已自反”,“發明本心”,
這就是他們的“易簡功夫”。實際是一種直覺主義認識方法。
朱熹聽了陸氏兄弟的詩,很不高興。會議進行了三天,雙方各持己見,最后只
好不歡而散。事后,朱熹批評陸九淵說:“子靜之學,只管說一個心……若認得一
個心了,方法流出,更都無許多事……所以不怕天,不怕地,一向胡叫胡喊……便
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保ā墩Z類》)這個批評對陸學來說,真是擊中要害
了。
鵝湖之會雖然只辯論“為學之方”,但也涉及兩派在心物、心理關系上的分歧。
朱熹認為“理”在心外,所以要通過“泛觀博覽”和“格物致知”而達到對理的認
識;陸九淵則認為“理”在心中,“心即理也”,所以主張通過向內用功“發明本
心”去達到對“理”的體認。
鵝湖之會以后,兩派繼續進行辯論。主要是對無極太極和形上形下等問題的分
歧。朱熹講“無極而太極”,強調“無形而有理”,其目的在于說明“理”是形而
上的,貫通萬物的根本。陸九淵不同意朱熹的說法,他認為,沒有必要去區分形上
形下。在陸九淵看來,太極就在心中,心就是理,就是宇宙萬物之根本,不承認心
外有道。因此,陸九淵指責朱熹在“太極”之上加“無極”是“疊床上之床”、
“架屋下之屋”,全是多余。通過無極太極和形上形下的辯論,充分表明:在本體
論上,朱熹于客觀唯心論者,陸九淵是主觀唯心論者。從哲學基本問題上講,他
們都是唯心主義者;從治學目標上看,他們都是為封建主義的統治制度制造理論依
據。對這一點,后來黃宗羲做了正確結論,他說:“二先生同植綱常,同扶名教,
同宗孔孟,即使意見不合,亦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原無有背于圣人?!保ā端卧獙W案·家山學案》)總之,朱、陸在學術上的分歧,
不于世界觀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歸。
鵝湖之會5年過后(1180年),陸九淵來到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請為其兄陸九
齡撰寫墓志銘,二人一見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現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僅接
受了陸的請求,同時還邀請陸九淵為書院師生講學,陸也欣然同意,他的題目是講
解《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章,聽者深受感動,給師生們留下了良好
印象。這件事說明朱、陸的觀點雖有分歧,但他們在學術交往和待人處事的態度上
都具有寬豁大度的君子之風。
五、倡辦文化教育 重建書院學規
朱熹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于教
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
就。他倡辦文化教育的目的,雖然是為了宣揚維護封建制度的政治倫理思想,傳播
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許多有益于后世的貢獻,起到了弘揚民族文化,推進
學術發展的作用。朱熹在世之時,曾經整頓了一些縣學、州學,又親手創辦了同安
縣學、武夷精含、考亭書院。特別應當提出的,是他重建了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
并且還親自制定了學規,編撰了“小學”和“大學”的教材。為封建國家培養了一
大批知識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學者,形成了自己的學派。下面主要介紹一下
朱熹重建江西白鹿洞書院和湖南岳麓書院的事跡,以窺見其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的
一斑。
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的時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是
宋代四大著名書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縣境內廬山五老峰東南。此處曾經是唐代
名士李渤隱居講學之處,當年李渤喜養白鹿,因此得名。南唐開始在此建立學舍,
號為廬山國學,宋時又在此建立書院。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熹知南康軍時,
派人訪查白鹿洞舊址,并撥款重建了書院,又遍搜江西諸郡書籍文字以充實藏書,
購置日產以供辦學之用。書院得到朝廷的認可,教學活動由朱熹親自主持。他特為
書院訂立了學規,又經常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對他們誨誘不倦。
從朱熹的學規(名為《白鹿洞書院揭示》)的基本精神上看,主要是按照圣賢
的教導要求學生。第一條: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
有信”為“五教之目”;第二條: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
明辨之,篤行之”為“為學之序”;第三條:以“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
善改過”為“修身之要”;第四條:以“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
“處事之要”;第五條: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接
物之要”。這些學規的內容,完全在于實行封建的綱常倫理,它總結了孔孟以來儒
家的禮教體系,體現了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際關系準則。因此,這個學規就成
了后來各書院訂立學規的標準。
公元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任內,又在長沙重建了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舊址在長沙岳麓山,原為北宋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創建,也是宋代四大著
名書院之一。然而這個書院在朱熹來潭州以前,已是名存實亡。那時潭州已是“師
道凌夷,講論廢息,士氣不振”(《文集》卷100)。朱熹來此之后,雖然政務煩忙,
仍積極抽出時間著力恢復書院,又親自參加講學。他還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師,
并廣招生徒,來此就學者曾達到千人。據《朱子年譜》記載:“先生窮日之力,治
郡事甚勞,夜則與諸生講論,隨問而答,略無倦色,多訓以切己務實,毋厭卑近而
慕高遠,懇惻至到,聞者感動。”這說明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期間,對書院的建設
付出了很大的力氣,同時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所書院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是一處
著名的高等學府。
六、闡義理之奧秘 集理學之大成
理學又稱道學,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居于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體系,它是以研
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從研究方法上說,理學不同于
過去以注釋儒家經典為主的“漢學”。故人們又稱宋代開始的義理之學為“宋學”。
從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來看,理學是在中國后期封建社會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
種新的哲學思潮。在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中,有以“氣”為最高范疇的哲學家,如
張載、羅欽順、戴震等人,也有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哲學家,如二程、朱熹、陸
九淵和王守仁等人。人們一般所說的“理學”,主要是指程朱和陸王之學,因為無
論程朱或陸王,都把“理”作為自己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這是宋明理學的主流。
理學思潮的興起,從政治上說,是為適應趙宋王朝加強封建中央集的需要。
鑒于唐宋藩鎮割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綱五常之道絕”(《五代
史》卷16)的歷史教訓,為防止再度發生“臣弒其君”和“以下犯上”的事件,經
過北宋建國以來幾十年的艱苦營造,才建構了理學這樣一種學術思潮,它萌發于晚
唐的韓愈“道統”說和李翱的“復性論”,奠基于周敦頤、邵雍、張載,初創于程
顥、程頤兄弟,朱熹則是理學的集大成者?!逼浠舅枷氪笾氯绱?。
(一)健全理本體論,闡發義理之奧
朱熹深化和完善了理本體論思想,他在二程初創的唯心主義理學基礎上,總結
了北宋以來唯心主義理學加唯物主義理學斗爭的經驗教訓,建立了一個精致的、富
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使之達到了唯心主義理學的最高水平。后人在習
慣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學說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和二程一樣,把“理”作為最高的哲學范疇。他說:“宇宙之間,一理而
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
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以此理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朱文公文集》
卷70。下引此書簡稱《文集》)宇宙間的一切都充斥著一個普遍流行和無所適而不
在的“理”,理生天地,成萬物之性,展現為“三綱五?!?。無論自然、社會和倫
理道德領域,都體現了“理”的流行。理無所不在,這是對二程理一無論的繼承和
概括。
在此基礎上,朱熹又提出了“太極”這個概念,認為“太極”是“理”的總體。
他說:“總天下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下引此書,簡稱《語類》。)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盜竊的竊可以組什么詞
一、竊的組詞有:
盜竊?偷竊?扒竊?竊聽?竊笑?行竊?慣竊?
竊國?竊據?竊取?竊賊?竊密?失竊?竊竊
二、釋義:
1、偷;用陰謀手段奪取:行~。~位。
2、暗中;偷偷地:~聽?!秸Z。
3、謙辭。稱自己:~以為。
4、篡奪。指非其有而取之;不當受而受之
5、侵害;危害 。
6、用作表示自己的謙詞
擴展資料:
一、字形演變:
竊,金文
(穴,鼠洞)
(廿,“口”的誤寫,吃)
(米,雜糧)
(卨,雜物),表示鼠將物品拖進鼠洞。造字本義:動詞,老鼠將主人家的糧食雜物偷進鼠洞。
文言《說文解字》:竊,盜自中出曰竊。從穴,從米。禼、廿皆聲。廿,古文疾。禼,古文偰。?????? ????
白話《說文解字》:竊,從穴中偷盜出來叫“竊”。字形采用“穴、米”會義。禼、廿,都是聲旁。廿,這是古文寫法的“疾”字。禼,這是古文寫法的“偰”字。
二、詞組釋義:
1、失竊[shī qiè]?
財物被人偷走。也說失盜。
2、竊竊[qiè qiè]?
形容聲音細?。骸秸Z。也作切切。
3、竊案[qiè àn]?
偷竊的案件。
4、剽竊[piāo qiè]?
竊?。▌e人的著作):涉嫌~?!袨?。
5、竊奪[qiè ó]?
用非法手段奪??;竊取。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第二個是權字的成語有哪些成語有哪些
大獨攬
攬:把持。一個人把持著力,獨斷行。
持合變
以宜之計適應已經變化的局面。
爭奪利
爭奪力和利益。
喪辱國
喪:喪失;辱:使受到恥辱。喪失主,使國家蒙受恥辱。
達知變
指不死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直無華
質樸無文采。
比量力
比較衡量兩方面的力和力量。也用來指衡量兩方面的輕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帶權成語有哪些
杯酒釋兵、
宜之計、
傾天下、
濫用職、
衡利弊、
以謀私、
通達變、
百草輿、
喪辱國、
爭奪利、
大在握、
大獨攬、
大旁落、
宜之策、
比量力、
衡輕重、
招納賄、
重秩卑、
守經達、
移馬鹿、
直無華、
人微輕、
篡黨奪、
兼熟計、
應通變、
趨附勢、
豪勢要、
達知變、
通達理、
變鋒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和喧賓奪主、篡改權位相關的成語有什么啊
改朝換代反客為主本末倒置 鳩占鵲巢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柄可以組什么詞語
【詞語】: 把柄【拼音】: bǎbǐng【解釋】: 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來進行要挾的過失或錯誤等。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求翻譯?
(年號)十一年被封為監察御史,適逢手握大的奸臣獨攬朝政,貪官污吏很多,他在司方書辦公,拿著皇帝給的憑信,以年得二千石俸祿(古代以糧食作工資)的身份出去巡查,各個郡都因他的到來而變得整飭平靜。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古詩文翻譯 何景明傳—— 明史 卷二八六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陽人。他八歲的時候就能作詩,仿寫古文。弘治十一年,在鄉試中考中了舉人。年紀剛剛滿十五歲,何家的宗族之中富貴的人家便爭相資助他前去參加考試。到他家門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像一堵墻一樣。弘治十五年,何景明進士及第,被授予了中書舍人的官職。他和李夢陽等一干人等倡導寫作古代風格的詩文,李夢陽寫的最為雄峻,景明稍落后一點,兩人基本不相上下。正德元年,宦官劉瑾竊取了皇帝的柄。何景明便上書吏部尚書許進,規勸劉瑾不要干預朝政,言辭十分激烈。之后,便稱病回家了。第二年,劉瑾把所有狀告他的官員都免職了,何景明也因此躲過一劫。等待劉瑾被誅殺,皇帝聽從了李東陽的舉薦,恢復了以前的官員秩序,何景明也當值內閣制敕房。后來,李夢陽因罪下獄,大家都不敢為他求情。何景明上書給吏部尚書楊一清救了他。崇禎九年,乾清宮遭到了災禍。何景明上書說皇帝不應該收養義子,不應該留著邊防軍隊,不應該寵幸和尚,不應該任用宦官。很久以后,進官為吏部員外郎,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樣之言上書。錢寧想和他結交關系,拿來古話給他,請求他題字。何景明說:“這畫是名家的手筆,不要污染了人家的手?!弊詈螅旬嬋釉诘厣线€給了他。不久,何景明被提拔為陜西提學副使(教育廳副廳長)。廖鵬的弟弟太監鑾鎮守關中,為人十分驕橫,遇見了三司使的官員了不下馬迎接。何景明便拿著鞭子鞭打他。何景明教育學生,門以經學世務。把其中優秀學生的挑選到正學書院,親自給他們說經,不選用諸位大家的訓詁學,知識分子們才知道有經學。嘉靖初年,何景明因為疾病辭官回家,沒過多久便死去了,活了三十九歲?!『尉懊鞯闹鞠蚝凸澆俣际止⒅?,為人崇尚氣節和義氣,鄙視榮華富貴和爭名逐利,和李夢陽都有國士的風范。兩個人寫的詩歌和散文,一開始的時候互相都十分喜歡,名成之后,互相批評、批駁。李夢陽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則主要崇尚個人的創造,各自堅持觀點不相上下,兩人出去走路也分別走左右兩邊。有的人說何景明的才能本來不如李夢陽,而其詩秀逸穩稱,視夢陽反為過之。然而天下間的詩文又以何、李并稱,又與邊貢、徐禎卿并稱四杰。其持論,謂:“詩溺于陶,謝力振之,古詩之法亡于謝。文靡于隋,韓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韓?!卞X謙益撰《列朝詩》,力詆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柄組詞[在后面]
笑柄 麈柄 犀柄 把柄 斗柄 柄 葉柄 文柄 話柄 八柄 執柄 操柄 玉柄 二柄 國柄 魁柄 大柄 兵柄 刀柄 德柄 人柄 事柄 政柄 盜柄 朝柄 讒柄 曲柄 六柄 常柄 福柄 威柄 談柄 天柄 武柄 語柄 謙柄 譚柄 阿柄 眼柄 奪柄 利柄 機柄 鎖柄 詩柄 戎柄 竊柄 銓柄 鈞柄 欛柄 王柄 重柄 法柄 時柄 失柄 運柄 樞柄 璇柄 衡柄 刑柄 解柄 民柄 寸柄 詞柄 綱柄 車柄 握柄 相柄 道柄 霸柄 柄 宰柄 論柄 杷柄 理柄 議柄 擅柄 脫柄 橫斗柄授人以柄 尺寸之柄 百年之柄 傳為笑柄 貪竊柄 太阿之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魏忠賢的歷史評價如何?魏忠賢掌權期間,明朝國勢良好,在國內,農民雖說過的十分艱苦,倒也撐得下去,在
魏忠賢這個人,由于他和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的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實,魏忠賢在事關國家 袁崇煥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 ?。?)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后,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并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于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么天啟朝后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 (2)天啟朝最大的戰爭失利,是袁應泰丟掉遼陽。而袁應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為之前的督師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彈劾,當時魏忠賢還未掌。遼陽失陷后魏忠賢查辦了許多當初彈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擊文官集團的私心,但是這些文官書生誤國,也實在該碎尸萬段。而后魏忠賢立刻起用熊延弼為兵部尚書,之后王化貞失陷廣寧,同在關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連,被傳首九邊。這里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貞的拖累而被殺,雖然他是由魏忠賢主張上臺的,但九堂會勘定案,實無免死之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只是到了天啟晏駕前為了搶班奪的根本利益,才臨時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才匆忙讓自己的心腹劉廷元替換掉屢與自己作梗而將要去南京赴任的兵部尚書袁可立,這些至少說明魏忠賢也是愛國的,甚至有說法稱崇禎皇帝在亡國前又想到了這位已被自己賜死的魏忠賢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第四個字柄的成語
第四個字是柄的成語傳為笑柄授人以柄尺寸之柄太阿之柄殺生之柄貪竊柄百年之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2. 柄組詞可以組什么詞
柄組詞語柄 竊柄 塵柄 常柄 福柄 阿柄 八柄 刑柄 百年之柄 手柄 文柄 詩柄 武柄 太阿之柄 倒太阿授其柄 人柄 殺生之柄 玉柄 天柄 柄 解柄 欛柄 把柄 曲柄 執柄 杷柄 德柄 衡柄 擅柄 運柄 麈柄 樞柄 戎柄 脫柄 笑柄 鎖柄 盜柄 魁柄 讒柄 王柄 時柄 國柄 議柄 霸柄 政柄 利柄 重柄 詞柄 談柄 兵柄 失柄 橫斗柄 銓柄 機柄 授人以柄 斗柄 相柄 犀柄 葉柄 大柄 論柄 六柄 奪柄 璇柄 謙柄 菌柄 朝柄 寸柄 刀柄 宰柄 傘柄 民柄 柄 譚柄 事柄 話柄 巴柄 威柄 理柄 修柄 貪竊柄 鈞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3. 抦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沒有。抦的成語:傳為笑柄尺寸之柄太阿之柄殺生之柄百年之柄授人以柄授柄于人貪竊柄傳柄移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4. “為鼠常留飯”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擔心家里的老鼠沒有東西吃,時常為它們留一點飯菜。
出自:宋代蘇軾《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其一》
原文:
左角看破楚,南柯聞長滕。
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癡蠅。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譯文:
鉤著不敢放下的窗簾,是為了讓乳燕能歸來;看到沖撞窗戶的愚癡蒼蠅,趕緊打開窗門讓它出去;擔心家里的老鼠沒有東西吃,時常為它們留一點飯菜。夜里不點燈,是為了愛惜飛蛾的生命。
擴展資料:
1、“為鼠常留飯”賞析
大部分鼠類鼠輩們最大的特征是一個字:竊。半滿以為,消除這個竊字,無非三點,一是盡量取消貧富不均。當然,這不可能,應該說,盡量做到使兩極分化不要過大;第二是強化教育。
有些人為“鼠竊之行”,并非僅僅因為“貧”,也許因為“欲壑難填”,也許因為“神經搭錯”,是一種疾病。所以,要教育,通過教育給以治療,這就是寬容了。
理解他們,改善他們生存的環境,給以治療,并不一棍子打死;第三是法制。強化治安。所謂治安,不是制的老百姓“安安生生,不敢亂說亂動”,而是通過治理,使老百姓安全。
還有一類鼠輩,最大特點并非是“竊”,而是“害”,重在盜竊柄,操縱社會,顛倒次序,禍害人心。那是絕對不能將就寬容的。說穿了,老鼠是不能徹底根除的,不管你寬恕也好,嚴苛也罷,估計這個小家伙要和我們人類共始終。以此類推,“鼠輩”也不可能完全教育成功。
也不可能“徹底治安”,就算你消滅了那些看得見的大大小小的各種老鼠,你能保證你自己身體某處沒有潛伏著一個“待機而動”的“小老鼠”?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有“鼠洞”,每個“鼠洞”里都可能藏著“老鼠”!每只老鼠肥大起來,繁育開來,都足以使你變成某種鼠類。
2、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5.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作者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作者是李白。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白話譯文:
昨天的日子漸漸離我遠去,已經不可能挽留;
今天的日子擾亂了我的心,充滿了無限煩憂。
長風吹過了幾萬里送來秋雁,對此可以開懷暢飲酣醉高樓。
校書您的文章頗具建安風骨,又有我的詩如謝朓秀朗清發。
我們都是心懷逸興壯思飛動,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輪明月。
拔刀斷水水卻更加洶涌奔流,舉杯消愁愁情上卻更加憂愁。
人生在世上不能夠稱心如意,不如明天披頭散發駕舟漂流。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安史之亂前不久的天寶十二載(753年)。李白于天寶元年(742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天寶三載(744年),因被讒言擊中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新開始了漫游生活。大約是在天寶十二載(753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離開,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送行。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華(此詩《文苑英華》題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家,任秘書省校書郎,門負責校對圖書。李白稱他為叔,但并非族親關系。天寶十一載(752年)李云任監察御史。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天寶)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笨梢娎钤茷楣俚膭傊?、清正和不畏貴。這首詩是在李云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宣城(今安徽)與李云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并不陰郁低沉。全詩語言明朗樸素,音調激越高昂,如歌如訴,強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漲落,一波三折,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騰挪跌宕、跳躍發展的藝術結構完美結合,韻味深長,斷續無跡,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明人評此詩“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